【浮世繪】捏泥人
原創: 胡呈伊 晚上八點 昨天
捏泥人
晚上,我去市府廣場散步。只見跑道邊圍著一大群人。咦?這是幹啥呢?我帶著好奇心,湊過去看。看到他們圍著一個捏泥人的老爺爺。
老爺爺坐在那兒,低著頭,全神貫注地捏著泥人,全然不顧旁邊已經站著那麽多人了。在他的面前,是一只簡陋的木頭箱子,箱子上頂著一盞燈,他就在這燈下完成他的絕活。只見木頭箱子上已經陳列著不少的作品了:有大鬧天空的孫悟空,有大權在握的玉皇大帝,有法力無邊的如來佛祖,有美若天仙的西施,有萬人景仰的神龍,也有各種動畫片裏的卡通人物。一件件小巧玲珑的作品用一根根竹簽插著,神氣活現地立在箱子上。真是誰見了誰喜歡。難怪有那麽多人圍著呢!
我平時也喜歡用彩泥做各種各樣的東西,這會兒我真是看呆了。他正在專心致志地捏著一個小女孩,她先用皮膚色搓成圓球,當臉。又拿出一塊金色泥巴,先是壓平,用一根小棒來回滾動,如極細極小的擀面杖在滾面團。滾得差不多了,他就把已經搓好的“頭發”貼到了頭上,再用用塑料刀刻出來花紋呢,這是因爲在旁觀看的阿姨說手可真巧啊,他又拿出了兩小坨泥巴,黑白二色做眼睛。
我看到他先是用手擰了一小塊黑呢吧,又把它分成兩半,搓圓捏到臉上。接著他用牙簽挑了一點白色。粘到眼珠上了哇,捏的真相,哇,一位大媽稱贊的。在一旁觀看的老阿姨說手可真巧啊,接著小女孩又穿上了一條漂亮的紫色連衣裙,上面還有一些小花兒呢,這些小花兒是粉紅色的成水滴形。那是老爺爺。那老爺爺先捏出一條細長的線,再把它用小刀切成很多很小的線段。把其中的一頭搓間在壓平就成一個水滴形啊。
手和腳確實容易做成橢圓形就OK啦,可鞋子卻是個大難題,哇,不知道腳的大小中間還要有空隙小蝴蝶結之類的東西。還要江西鞋孑。什麽叫斜截還要將鞋給小女孩穿上談何容易啊,哪裏想到那老爺爺先把黑色押品在用璇璇擀得很薄。他要做一雙小黑鞋哇,八黑呢吧,勾住小女孩那雙小腳。又把咖啡色泥巴搓成細長條做成了鞋帶。最後還捏了兩顆小愛心貼在鞋子上。
這時有人說捏的,真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哇,我早已被老爺爺這手絕活給蒙了,怎麽能用蒙自呢,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在老爺爺的手中飛舞著。在旁觀者的贊歎聲中飛揚著。
資料:中國有記載的泥塑可上溯4000年前,是一種最古老和常見的民間藝術。在天津、北京、陝西等省市都有泥人彩塑各具代表的傳承流派。其中,無錫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張、北京韓家泥人彩塑等都有百年以上的曆史傳承。
民間捏面泥人面塑藝術技法民間工藝面塑,是我國古老的一門民間藝術,俗稱“捏面人”。它以泥巴陶土爲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由于它的色彩豐富,造型生動,所以在民間流傳很廣,深受人們喜愛。面塑一般都是在街頭巷尾,現場制作,現場出售。
舊社會的面塑藝人“只爲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于街頭,成于瞬間,深受群衆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爲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藝術作爲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面塑是一種制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它用面粉、糯米粉爲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制成柔軟的各色面團。
面人
看了這個文章標題,你是不是覺得好奇怪:面條怎麽能做人呢?難道面條能扭曲做小人?嘿,別著急,我這就講講這奇怪的“面人”。
要想弄清面人是怎樣子的,我就得帶你咬文嚼字一下。面,不是你吃的那種面,這裏指的是面粉,是面條未成條狀以前的東西。人,那也不是會走會跳會跑的人,是假人,只是樣子像人而已。現在該明白了吧?面人,就是面粉做的假人。
面人小巧可愛,瞧那面人師手中的面人栩栩如生,有的像孫悟空,那“孫悟空”穿著虎皮圍裙,還穿了一家現代化的T恤,那模樣,准能把一群人笑倒。還有的像張飛,瞧啊,那面人渾身炭黑,包著包頭,手裏揮舞著丈八蛇矛,雙腳離地,好像要向敵軍砍去,嚇得我魂兒都沒了。
“快來看啊!師傅要做蝴蝶樣的面人了!”呀,現場制作面人啊!只見那師傅熟練的從抽屜裏取出一團棕色的面團,三下五除二,那面團眨眼分離出一團錐子形的面團,師傅不知從哪兒變出一把雕刻刀,瞬間把面團刻上了紋路,然後放在了一個高溫玻璃匣裏待用,師傅又取出了白色的面團,
那雕刻刀把它裁成了一對大半圓, 剩下的面團被師傅捏成了小半圓,
粘在大半圓上,啊,原來這是蝴蝶的翅膀,師傅吧棕色錐形的面團取出,把翅膀粘在面團上, 蝴蝶就初步成型了,師傅有手腳麻利地點綻了一下蝴蝶,啊 ,多麽美麗的蝴蝶啊!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
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有中國書法、篆刻印章、皮影、武術……今天,我就向大家說說中國書法吧!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漢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這些過程。
從古至今,中國有很多偉大的書法家,有顔真卿、柳公權、蘇東坡、米芾、懷素、張旭……王羲之就是我國偉大的書法家之一,人稱“書聖”,他的行書《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
我練習毛筆字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剛開始寫時,毛筆在我手裏可“不聽話”了,手不停的抖,字也寫得歪歪扭扭的,難看極了。
爸爸媽媽說,多多練習,寫多了就不抖了。我聽了以後,認真地練習,果然,練了一段時間後,手就不抖了,字也越寫越好看。
都說“字如其人”,我一定要練好毛筆字,把祖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刺繡
我喜歡刺繡,你沒聽錯,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刺繡。無聊的時候我總是用刺繡來打發時間,但是我想並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一樣喜歡刺繡的。
說到刺繡,你又了解多少關于刺的事情呢?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吧——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之一,刺繡與養蠶,剿絲是分不開的,所以刺繡又叫做絲繡。
你知道上海的什麽刺繡最有名嗎?那當然是“露香園顧繡”了。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于刺繡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
現在,中國的刺繡工藝幾乎遍布全國——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镯繡,廣東的粵繡。各具特色,被譽爲中國的四大名繡。
發展到今天的刺繡藝術品,工藝精細複雜。例如:雙面繡(貓),是蘇繡的代表作品之一。藝人們把一根頭發粗細的繡發線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細線繡,並將十萬多個線頭藏的無影無蹤。無論是從正面還是反面都可以看倒小貓調皮活潑的神態。繡貓最難的是一對貓眼睛,藝人們要用二十多種絲線才能把貓眼睛繡的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你知道現在拍賣會上的刺繡能占怎樣的地位嗎?你一定不會想到。在中國古代的刺繡價格平平,直到1993年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家推論:要使刺繡成爲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要收藏家十年的努力。可是在近兩年的拍賣會上刺繡拍品價格卻非常高。
通過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刺繡了呢?跟我一起拿起針繡看看吧,一起體驗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究竟技藝如何高超。
這是一篇說明文,本文從三個方面對音樂進行了“中國傳統文化——刺繡”,采用了邏輯順序,語言平實、准確,多處運用專業術語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進行介紹,幫助別人理解。
魚遊到了紙上
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觀魚。我喜歡花港,更喜歡“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見底。坐在池邊的茶室裏,泡上一壺茶,靠著欄杆看魚兒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真是賞心悅目。茶室的後院還有十幾缸魚呢,那兒也聚集著許多愛魚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就在金魚缸邊,我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長得很秀氣,一對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說“認識”,其實我並不了解他,只是碰到過幾次罷了。說他“特別”,因爲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裏遊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一個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時晚了一些。金魚缸邊早已擠滿了人,多數是天真活潑的孩子。這些孩子穿著鮮豔的衣裳,好像和金魚比美似的。
“喲,金魚遊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一個女孩驚奇地叫起來。
我擠過去一看,原來是那位青年在靜靜地畫畫。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苟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遊動。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歎著,議論著,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遊魚已經融爲一體了。
我仍舊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陽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過後院,看到那位青年還在金魚缸邊畫畫。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
“你真專心哪!”我忍不住輕聲問他。沒想到他頭也不擡,理也不理我。
好驕傲的年輕人。我正想著,眼睛落到他胸前的廠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廠”,原來他是個聾啞人!
我們開始用筆在紙上交談。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爲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
我把那個女孩說的話寫給他:“魚遊到了你的紙上來啦!”
他笑了,笑的那麽甜。他用筆在紙上又加了一句:“先遊到了我的心裏。”
泥人張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裏。
泥人張大名叫張明山。鹹豐年間常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東北城角的戲院大觀樓,一是北關口的飯館天慶館。坐在那兒,爲了瞧各樣的人,也爲捏各樣的人。去大觀樓要看戲台上的各種角色,去天慶館要看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這後一種的樣兒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個人坐在天慶館裏飲酒,一邊留神四下裏吃客們的模樣。這當兒,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著肚子,架式挺牛,橫沖直撞往裏走。站在迎門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趕緊吆喝著:“益照臨的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這兒總共三位——裏邊請!”
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當下,城裏城外氣最沖的要算這位靠著販鹽賺下金山 的張錦文。他當年由于爲盛京將軍海仁賣過命,被海大人收爲義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張五”一稱。但人家當面叫他張五爺,背後叫他海張五。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
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故此,泥人張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有把海張五當個人物。
但是不會兒,就聽海張五那邊議論起他來。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家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裏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台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著就是海張五的大粗嗓門說:“在哪兒捏?在袖子裏捏?在褲裆裏捏吧!”隨後一陣笑,拿泥人張找樂子。
這些話天慶館裏的人全都聽見了。人們等著瞧藝高膽大的泥人張怎麽“回報”海張五。一個泥團兒砍過去?
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裏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櫃台結賬。
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張五在那邊,隔著兩丈遠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著正走出門的泥人張的背影叫道:“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
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但天津衛的事沒有這樣完的——
第二天,北門外估衣街的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來一排排海張五這個泥像,還加了個身子,大模大樣坐在那裏。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産,足有一二百個。攤上還都貼著個白紙條,上邊使墨筆寫著:
賤賣海張五
估衣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誰看誰樂。樂完找熟人來看,再一塊樂。
三天後,海張五派人花了大價錢,才把這些泥人全買走,據說連泥模子也買走了。泥人是沒了,可“賤賣海張五”這事卻傳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兒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