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記者獲悉,3月28日,粵點泰鬥陳勳在廣州逝世,享年97歲。生于1924年,遍曆大三元、六國、北園等知名茶樓酒家,“老廣”陳勳見證了廣州粵菜粵點80余載的變遷,他的出品也成爲中外食客心中的經典回憶。1983年,陳勳把蝦餃、幹蒸、叉燒包和蛋撻歸結爲粵式點心“四大天王”,在全國範圍內打響了粵菜粵點的知名度,爲“食在廣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勳。
一生奉獻給粵點
“點心點心,點點用心。”每樣粵式點心,做起來都有一番講究。用陳勳的話說,需得“用料新鮮,調味適中,加溫適當”,外觀造型上還要精心設計。如此費工夫的行當,他一做就是一輩子。
上世紀30年代末,陳勳就進入了廣州七妙齋酒樓做學徒,師從在業內名聲響亮的點心師陳熙、崔強。他曾回憶說:“生活環境促使我做呢行。以前穩野做好難,有個准則就系做個行就專個行,唔做野就會餓死噶啦!”大意是爲生計從事這一行,做一行就專一行,當時也不興轉行。
陳勳珍藏的六國飯店“點心紙”。
1946年,陳勳被保舉進入了廣州城內大名鼎鼎的六國飯店,兩年後晉升爲點心部主管。這位20多歲的一方“掌門”力行創新,設立“星期美點部”,每周推出不同招牌,涵蓋蒸、焗、炸、煮、炒等品種。也是在這一時期,他和“點心狀元”羅坤以傳統叉燒包爲基礎,共同創制了形似雀籠、餡汁飽滿、入口不粘的“玉液叉燒包”,且做到“即點即蒸”。今人熟悉的叉燒包,正是沿用了這種工藝。
1959年,陳勳以技術骨幹的身份進入大三元飯店,籌備複建工作,隨後擔任點心主管;1973年,他轉入廣州另一老字號——北園酒家,在點心部工作了14年,1987年正式退休。其間,陳勳創制了備受歡迎的炸面腸、糯米卷、糯米包等南粵名點,並曾多次代表廣東,到美國、新加坡等地進行飲食技藝交流。
如今粵式點心的原料、搭配的醬汁已極大豐富,有很多創新品類,但陳勳最中意的始終是蝦餃、幹蒸、叉燒包和蛋撻。在他看來,一家酒樓的點心師傅能否做好這四件,可以直觀體現水平的高下。
1983年第一屆全國美食大賽評比舉辦時,陳勳也正是將這四樣點心歸結爲“粵式點心四大天王”,打響了粵菜粵點的知名度,同時豐富了人們對于“點心”品類的認識。
晚年傳揚老手藝
在廣東餐飲界,“爺爺輩”的陳勳卻被尊稱爲“(阿)勳叔”,某種程度上是因爲他的開朗健談。曾有一陣,他常在微博上與網友、食客互動,對後輩指點廚藝更是思路清晰,切中肯綮,全無“泰鬥”、“宗師”的架子。
晚年的陳勳曾熱衷微博答問,普及粵點文化。
2011年,87歲的陳勳接受廣州白天鵝賓館的邀請,出山指導“懷舊點心節”。爲了複現1940年代的廣府原味,陳勳不僅奉獻出了他珍藏半生的六國飯店“點心紙”(食單)、著人尋找當時常用的夜香花、鳳眼果等原料,還多次穿上工作服進入廚房,手把手傳授看家技藝。3個月內,白天鵝賓館推出了約30款近乎失傳的廣府名點,在社會上掀起了粵點文化熱潮。
2018年,陳勳攜弟子登上《舌尖上的中國3》,展示了傳統廣式叉燒包的制作工藝。
曾有人問:“先生是否有著書啓迪後來人?”陳勳坦誠地回答:“寫書就沒有,但我會向其他書籍提供資料。”實際上,他參與了《食在廣州》《廣東飲食文化彙覽》等書的編著,還參與編寫了中專教材。
對于粵式點心的人才培養,他持鼓勵態度,期冀更多有心人:“現在好多地方有培訓中心的,學校也有,主要要睇個人是否甘興趣,有無心去學。”
晚年的陳勳致力于傳揚老手藝,但也絕非食古而不化。他曾表示,“粵點一直在發展中”,必須融合時代變化,爲其賦予新的生命力。
采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