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8月1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華族學生參加藤球、馬來族學生參加華樂團,新加坡一些學校的課外活動促進了不同種族之間的融合,而不是只招收特定種族的學生。
2022年6月底,新加坡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在回教社會發展理事會主辦的座談會上,針對“重新思考教育”主題發表看法時提到可通過課程輔助活動推動融合。他認爲,現在有許多課外活動吸引單一種族。他希望,學校不必實施名額制,而應思考如何鼓勵不同背景的孩子一起玩耍和訓練,體驗勝利與失敗。
培英小學的藤球隊有超過20年的曆史,隊員來自不同族群。現有的48名球員中,20名是非馬來族學生,包括八名華族學生。藤球隊的其中一名負責教師迪諾說,球隊開放給所有感興趣的學生。教練以英語指導,隊員喊口號打氣時也使用英語,因此各背景的學生都能融入。負責球隊的教師中還有一名華族教師。學生上體育課時已有機會和不同種族的同學分組遊戲,知道運動是具包容性的。“學生看到藤球隊是個多元化的團隊,球隊每年就自然地吸引各種族的學生,也沒有刻意設定各族群比率。只要有興趣,肯積極學習,我們都歡迎。”
參加藤球隊的五年級學生黃彥暟(11歲)說,他原本想踢足球,但學校沒有這項課外活動。他小二那年參觀課外活動展時,知道了藤球這項運動,覺得很有趣。“我有機會參加比賽,也常負責發球,很有滿足感。”
另一名華族學生許俊傑(11歲)也認爲,藤球是具挑戰的運動,只能用腳、頭等部位接球和運球,不能使用手。他學習與隊友協調並合作。修讀華語的印度族學生俊麒(Akhil,11歲)也享受與隊友練球的過程,從中結交了不少馬來族與華族朋友。
就讀永青小學的馬來族學生哈娜(11歲,五年級)是學校華樂團成員,彈奏琵琶。妹妹哈紮(10歲)受她的影響也加入華樂團,學習中阮。永青小學華樂團現有的53名學生,10人是非華族。
哈娜坦言,她當初想參加音樂類的課外活動,學習樂器,但學校只有華樂團。起初,她發現自己是彈撥組唯一的非華族學生,看到導師比較習慣用華語,擔心無法融入。但導師會盡力以英語重複,團員也很友善,主動爲她翻譯解釋。她最近與團員參加新加坡青年節藝術展彙演,很珍惜一同表演的機會。她有意上中學後繼續參加華樂團,學習另一門弦樂器。
她的組員周佳絢(12歲,六年級)稱贊哈娜的學習能力強,很快能聽懂“彈挑”、“把位”這些技術用語。導師有時來不及翻譯,她會向哈娜轉達指示。
負責拉二胡的印度族學生維馬文德拉(11歲)也不擔心語言障礙,會耐心等導師或組員向他解釋。已上中學的哥哥當年在永青小學華樂團玩鼓。“我聽哥哥介紹,也聽了他的一段表演錄音,對華樂産生興趣。進入華樂團後,我覺得二胡看起來很特別,選擇學拉二胡,感覺挺酷的。”
印度族學生哈裏克希(11歲)在華樂團玩大提琴,還獲選成爲華樂團團長。他自小學小提琴,母親鼓勵他參加華樂團,利用機會學習另一門樂器。
華樂團其中一名負責教師隗琳說,華樂團2000年創辦的初期只有一名修讀華文的印度族學生參加,後來也吸引了更多不了解華語的非華族學生。導師大多能以英語講解,也通過示範指導學生,所以學生在學習上不會有障礙。樂團有許多表演和出國交流的機會,相信這也吸引各族群的學生參加。
新加坡教育部表示,教育部會繼續探討可促進學生交流的方式。課程輔助活動除了讓學生發展興趣與才華,也讓學生有機會與各背景、族群和宗教的同學相互學習和交流。除了學校的課外活動,學生也能跨校參加活動。
據悉,新加坡自2019年推出的課程輔助活動策略夥伴計劃(簡稱SP-CCA)爲學生統一開辦校外的課外活動,他們可參加學校未能開辦的課程輔助活動,如田徑、民族舞蹈和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