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獨特的古老體育運動項目,它有著悠久的曆史。運用自己的腳腕、膝關節等同時夾、頂球,不讓球落地,類似我國民間踢花毽子。
這項熟悉又陌生的運動,就是藤球。
藤球的玩法跟排球類似,所不同的是以腳代手,所以又叫“腳踢的排球”。
藤球的曆史
藤球運動源于15世紀的蘇丹國統治下的馬六甲一帶地區,由馬來西亞的“sepak raga”運動發展而來。當時,人們在勞動之余,圍成一圈,不用手和胳膊,用頭頂球、用腳踢球,使之不落地,傳踢一個藤球,使其在空中停留盡量多的時間。
這種輕松愉快、消除疲勞的運動很快便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傳開了。早在11世紀,東南亞國家文化中就有關于藤球運動的記錄。在泰國,它被稱爲“takraw”,在菲律賓稱爲“sipa”,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文萊成爲“sepakraga”,在緬甸稱爲“ching loong”,在印度尼西亞和老撾稱爲“rago”。
自從東南亞的愛好者們加入球網並制定了類似排球的規則之後,藤球比賽變得更激烈,挑戰性更強了。1945年在馬來西亞的槟榔嶼舉行了一場藤球表演賽,引起了巨大反響。此後,藤球運動如燎原之火傳遍了馬來半島和東南亞各地。1960年,一套完善的比賽規章制度建立起來。這項運動被定名爲藤球(sepaktakraw),並進入了東南亞運動會。
藤球的特點
藤球是一項很高技術的項目,要求用特殊的技巧來處理球。一般每支參賽隊擁有2名到3名的隊員,得分主要依靠在用腳將球踢到對方場區(球場大概是羽毛球球場大小)內,而對手無法救起。
踢,是藤球比賽的主要動作,他要求在半空中踢球的位置至少達到肩的高度。“sepak”是馬來西亞語,爲藤球的專業用語“踢”的意思。藤球比賽中,選手不能用手,他們能夠用腳,腿,肩和頭觸球。選手常常在藤球比賽中有非常高難度帶雜耍意味的動作來控制球的運行。 在早期,藤球比賽是一個用大家在玩一個用藤條做成的球,他們盡力不用手或者手臂觸球,但是使得球不落地。
藤球在中國關注度較低的運動,雖然從1989年開始引入該項運動,但迄今未能在中國普及,從事藤球運動的運動員則更少,不少球員都是“半路出家”。國內甚至沒有一支藤球的專業隊,更談不上全民參與,所以對于藤球了解,我們也只能停留電視比賽上了。
無論何種運動,注意防護運動損傷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這種運動,在參與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身體的保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