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距離海岸五公裏外,一艘散貨船等來一份特別的“快遞”。由本地初創公司F-drones派遣的一架無人機,在黑暗中成功登船著陸,承載著三公斤的貨件,完成世界上首個無人機夜間商業運輸作業。
這是一次別具意義的試飛。每個月在新加坡港口停靠的貨船有上千艘,因爲許多貨船無法靠岸,F-drones于是通過無人機充當快遞員。經過此次夜間試飛,F-drones爲將來展開的24小時無人機運輸,踏出新的一步。
近年來,本地出現不少像F-drones這類無人機初創公司,試圖從小衆市場出發尋找商機。根據創業研究機構Tracxn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本地的無人機初創公司共有21家。
雖然本地的無人機市場還處于萌芽期,但放眼全球,無人機的用途正被不斷拓寬。它可以用來鳥瞰生活、救火救災、播種施肥……無論是物流、農業、環保、媒體等領域,都打無人機的主意。這與市場上消費級無人機的爆發式增長,以及物聯網和智能技術的興起有一定的關系。
這項技術雖然日趨成熟,但無人機在東南亞的發展卻趕不上歐美和中國的腳步。號稱“世界無人機之都”的深圳,截至2018年底,有超過360家無人機企業,包括全世界最大的消費級無人機制造商大疆創新DJI。當地的消費級無人機占全球市場的70%,每年交易規模突破400億人民幣(約81億新元)。
對本地起步創業的無人機業者來說,如何在東南亞振翅而起,既須要看准未來的商機,也需要一個更完整的無人機生態在本地紮根。
開辟海上空運
成立于2019年3月的F-drones,是本地首個獲得新加坡民航局許可利用無人機運載貨物的公司,並且與東方太平洋航運(Eastern Pacific Shipping)簽訂一年合約,專注于從海岸到貨船的無人機運輸。
F-drones聯合創始人雷迪(Yeshwanth Reddy)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用無人機做海上空運,幾乎是從未有人涉足的領域,但他們在新加坡的港口發現,每個月有7000至8000艘船由于無法靠岸,貨船只能停在距離海岸二至八公裏外的海域。
這導致貨船與海岸之間的物流變得十分困難,任何物品、文件又或是物資,都只能依靠柴油驅動的接駁小船來運輸,來回一趟就需要一兩小時。
雷迪說:“每個港口的情況不同,在阿聯酋的一些港口,有的貨船停靠在離岸20公裏以外;在荷蘭的鹿特丹港,這個距離可以遠到40公裏之外,用小船接駁運輸可能需要五個小時來回。”
雷迪認爲,無人機的應用範圍很廣,但要做出成績,須要爲實際問題量身訂制解決方案。相比于船舶運輸,無人機的海上空運可以是更有效率、更環保的運輸方式。目前,該公司的無人機仍然處于測試階段。根據他們的發展藍圖,F-drones計劃在2022年研發出可載重100公斤、續航100公裏的貨運無人機。
貨運無人機的設想之前屢次被提出,但是在城市裏有太多的管制條例,以至于在施行上有重重阻礙,無人機的管理問題也令人頭疼。
不過來到海上,使用無人機的局限就少許多,這個市場缺口讓F-drones獲得發展的機會。該公司設計的無人機,除了加強載重力、續航力,也要確保無人機具備在海上導航的能力,並且能與船員保持聯絡,在不同規格的船上都要做到全自動降落。
救濟偏遠地區
同樣是貨運無人機,初創公司Yonah的聯合創始人沈智敏透露,他和團隊致力于讓無人機爲東南亞的偏遠地區運送醫療物資,解決當地的物流問題。
沈智敏說:“在東南亞的偏遠地區,許多當地群體無法與城市的物流渠道接軌,尤其在醫療資源上包括抗生素、疫苗等都須要運輸渠道。這個需求是存在的,無人機是否能夠幫助緩解這個公共衛生問題?這是我們正在嘗試的實驗。”
自2016年成立公司以來,沈智敏和團隊已經完成無人機試飛,原定在今年讓無人機執行幾趟運輸作業,但冠病來襲以至于計劃被擱置。
用無人機運輸藥品在其他國家已有先例。在非洲,無人機運輸公司Zipline,已經在盧旺達和加納等偏遠地區,展開一定規模醫藥用品運輸作業,救助當地缺醫缺藥的患者。該公司也計劃將這項服務擴展至菲律賓一帶。
無人機需要基礎建設
沈智敏透露,那些已經開始推行無人機運輸的地區的確正在擴大規模,但是,在東南亞市場仍面對阻力,一方面這是一個新興市場,無人機的管控和相關基礎設施都需要決策者支持,爲這項技術做長期投資。而且更多投資者看重的,是如何把無人機應用在城市裏,這又牽涉到空域、隱私、安全等尚未解決的問題。 雷迪也認爲,本地的無人機市場須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建立一套無人機空管系統;在城市空間的設計裏,考慮無人機的降落地;加強網絡設施,以支撐無人機的實時通信等。
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上的變化,總比技術革新要慢,雷迪用顛覆定律(The law of disruption)解釋無人機市場所處的現狀。他指出,在歐洲國家如比利時、荷蘭,當地也在積極發展無人機空管系統,他們的經驗也值得新加坡借鑒。
沈智敏認爲,相比于城市,東南亞的二三線城市,以及像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的島嶼和高山地區,更迫切需求物流運輸。
另一重困難是,東南亞各地存在不同的無人機管理規章,意味著在本地適用的無人機産品和服務,到其他國家必須重新調整和設計。相比于非洲、歐洲以及中國,有相對統一規章制度,一經通過,産品推行也更容易、迅速。
無人機管理倉庫
除了在海港、偏鄉尋找市場突破口,本地的無人機也能在倉庫和隧道施展拳腳。
AeroLion Technologies首席執行官王飛受訪說,他們多年來著眼于室內導航技術,繼而將其應用在無人機上,可以爲倉庫做庫存盤點,隧道安全檢測等。
王飛說:“一個走廊,500多件貨物,過去或許需要兩個人來回三四小時盤點。如今一台無人機,十分鍾就能完成。”
他說,盤點工作向來十分枯燥乏味,靠人力點算不僅消磨員工的工作熱情,盤點的准確度和一致性也存在人爲偏差。相比之下,室內飛行的無人機小巧靈活,提高點算貨物的效率和准確度。
“新加坡的市場較小,但是本地客戶對于新科技的接受程度很高。”王飛說,早期人們對無人機的倉庫管理十分陌生,不清楚如何將這項技術爲自己所用。但近幾年來,這套系統日趨成熟,客戶在經過最初調試後,只需一個按鍵,無人機就能做到全自動作業。
利用無人機管理的倉庫不多,王飛和團隊正在馬來西亞、中國、泰國等地推廣服務,一些公司已經進入試用階段。王飛坦承,他們須要把握自己的優勢進軍其他市場,他相信這項技術將來會引起更多人興趣。
談起本地無人機的生態圈,王飛認爲需要時間沉澱,無人機的技術研發具挑戰性,政府除了可以加大投資,也應該關注本地是否有足夠的測試空間。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無人機的測試需要有相應環境,不是一塊空地就能解決。王飛設計的大多是工業用途的無人機,無論是倉庫、隧道都需要相當大的實體環境測試,這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無人機的研發挑戰。
新加坡雖然不在無人機産業的中心地帶,但是本地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市場突破口,從小衆市場出發,捕捉具有可擴展性的好點子。在硬件的産量上,東南亞的無人機市場,恐怕不足以與中國和歐美比較,但是在無人機技術的軟件研發和深度科技上,本地初創公司還有不少閃光點值得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