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江蘇農墾創建70周年。70年辛勤耕耘,70年披荊斬棘。先後有上萬名轉業複員官兵、數萬名大中專畢業生、近10萬城市知識青年以及大批地方幹部,相繼奔赴沿海、沿江、沿湖地區,投身到江蘇農墾波瀾壯闊的開發建設中。
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一代又一代江蘇農墾人懷著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滿腔赤誠和無限熱愛,艱辛探索,頑強拼搏,開拓進取,銳意改革,在江蘇大地上繪就了氣勢恢宏的農墾畫卷。
滄海桑田
鹽堿地上建起魚米之鄉
江蘇地處沿海,河湖密布,灘塗遼闊,是近代農墾事業的發祥地,也是黨領導農墾事業的重要發源地。1901年,實業家張謇通過股份制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墾企業——通海墾牧公司。1949年9月,華東軍政委員會與蘇北行署組建棉墾勘察團,准備有計劃地開墾蘇北棉墾區。新中國成立後,江蘇農墾事業應運而生,並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曆經70年艱苦奮鬥,在鹽堿地上建起魚米之鄉,實現了三大曆史性轉變。
——從“蘇墾第一犁”到良田百萬畝
1952年7月15日,4台斯大林-80號拖拉機在沉寂數百年的茫茫草灘上拉開“蘇墾第一犁”,9天墾荒5374畝。1952年底,農建四師農場被命名爲國營淮海農場。此後相繼創建臨海、弶港、寶應湖等農場。在軍墾農場的示範帶動下,北起雲台山麓、南至長江岸邊、東自黃海之濱、西到洪澤湖畔,興起大開荒地、大辦農場的熱潮。
經過十年擴墾,到1961年墾區土地面積擴大3.4倍,耕地擴大10倍以上,奠定了江蘇農墾的“版圖”。此後,墾區農田建設的重點從新墾、擴墾向改田、改土轉變。經過不懈努力,通過種稻洗鹽、魚糧輪作、稭稈還田、施有機肥等手段,一度占墾區耕地面積85%的鹽土得到根本治理。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墾區掀起“治水、改土、改田”的熱潮。先後投入20多億元,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土地整治,完善田間配套工程,加強灌排保障,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截至“十三五”末,墾區近100萬畝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積90萬畝,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田83萬畝。十年累計改善灌溉面積63萬畝,改善除澇面積84萬畝,增加旱澇保收田31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7萬畝,墾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36%以上,夯實了百萬畝良田的基礎。
——從産糧百萬斤到供養百萬人
建墾之初,墾區農場在國有荒地上邊規劃、邊開墾、邊建設,利用荒地的基礎肥力,種植國家緊缺的麥、稻、棉、豆等作物。1952年,墾區糧食播種面積僅1.5萬畝,糧食總産100萬斤、畝産僅72斤。農建四師官兵奮力開拓,一年試種棉花、小麥、水稻全部成功,兩年實現自給,1954年開始向國家交售糧食。
70年來,江蘇農墾累計生産糧食595億斤,一步一步在鹽堿地上建起江蘇省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糧基地。1955年墾區糧食總産1000萬斤,1964年突破1億斤,1995年突破10億斤,2014年突破20億斤,2019年以來穩定在25億斤左右,年供應商品糧超過20億斤,相當于江蘇8500萬人一個月的口糧。
在確保糧食穩産增産的前提下,墾區堅持“宜糧則糧、宜畜則畜、宜漁則漁”。改革開放以後大力推進産業化,2021年墾區生産水産品近6萬噸、禽肉蛋6萬噸、鮮奶近3萬噸,可以保障一座百萬人口城市一年的消費量。
——從“集體化的火車頭”到現代化的探路者
1950年初,剛剛組建的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著手創建了蘇北國營東辛機械農場,在農業集體化中發揮“火車頭”作用。這是全國最早的一批國營機械化農場,也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國有農場。從第一支機耕隊、第一個拖拉機修理廠到第一個農用飛機場、第一條出口禽肉加工線,江蘇農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江蘇第一”。
機械化、集約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江蘇農墾人的不懈追求。經過70年的發展,墾區農機總動力達76.87萬千瓦,擁有拖拉機、收割機及配套農具1.84萬台套,每萬畝農田農機裝備動力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稻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98%,“農技人員+農機化”成爲主要生産方式,墾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2%。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墾區一批農場小城鎮興起,城鎮化率接近70%,成爲周邊發展的“高地”、城鄉之間的紐帶。進入新世紀,以“兩個率先”和鄉村振興爲契機,墾區如期與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國有農場成爲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區。
破繭蝶變
紅色熱土崛起産業高地
縱觀江蘇農墾改革發展史,農業始終是立身之本、發展之基。建墾之初,農業占絕對比例,到上世紀60年代末工農業比重還是“二八開”,到1975年逐漸“平分秋色”。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江蘇農墾堅定不移地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上來,通過農工商綜合經營,解放思想、解放生産力,在江蘇農墾這一片紅色熱土上崛起一個又一個産業新高地,形成以現代農業爲核心、醫藥健康、房地産及相關投資爲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推動了三大標志性變革。
——從農工商聯合企業到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1979年11月,江蘇省農墾農工商聯合總公司成立,開辟了江蘇農墾農業現代化和經濟市場化的發展道路。墾區打破了國營農場長期單一經營農業的格局,向著多種經營發展,從自給半自給生産向商品生産轉化,一批場辦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並在實踐中總結出“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鮮活經驗。
1992年,墾區提出加快農業産業化體系建設,大力實施一爲本(以農爲本)、一條龍(種養加一條龍)、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的“三個一”工程,推動墾區産業多元化發展。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醫藥、紡織、化工、機械、農副産品加工等多行業、多功能的工業體系,大華種子、狀元大米、雙洋曲酒、金象減速機、海馬收割機等在市場上風靡走紅。
1996年11月,改制爲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成爲省政府直屬國有獨資公司,在全國農墾省管墾區中率先實行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實現行政管理向企業管理的跨越,生産經營向資本運行的轉軌。1997年3月,省政府批複同意集團國有資産投資主體實施方案,經授權對集團81家成員企業13.88億元國有資産行使出資者權利。
與此同時,集團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行三項制度改革,2001年墾區職工的養老保險納入省級統籌,2002年墾區社會職能移交屬地政府管理,墾區企業逐步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
——從傳統農業經濟模式到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建墾之初,墾區農業采取供給制和工分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興辦農場。兵團時期,實行半軍事化管理。1975年,兵團撤銷,恢複農墾體制,墾區農業逐漸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
改革開放初期,江蘇農墾人大膽探索多種形式的生産方式,從“定、包、獎”到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再到家庭農場,形成“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1978年墾區摘掉連續11年的虧損帽子,1981年又在全國農墾系統第一個實現場(廠)盈利“滿堂紅”。
進入新世紀,先後推行土地租賃經營、農業模擬股份制改革,特別是2011年整合墾區18個農場種植業資源和大華種業、蘇墾米業、蘇墾物流3家龍頭企業,成立蘇墾農發公司,並于2017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積極探索“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江蘇農墾方案,實行集體經營的種植模式,麥稻周年畝産保持1.2噸左右,小麥高産攻關田畝産連續四年刷新全省實産驗收紀錄,連續多年用不到全省1/60的耕地生産了全省1/30以上的糧食和近1/2的稻麥良種。
——從轉換經營機制到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1992年4月,墾區提出加大改革力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的意見。1997年開始,380多家場辦企業完成改革改制,2億多元民間資本注入農場非農企業,形成墾區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
與此同時,積極發展橫向經濟聯合和外向型經濟,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的界限,實現整合內外部資源、走出墾區、走向世界的曆史性跨越。中澳合資東辛奶牛項目開啓兩國農業經濟技術合作的先河,中贊友誼農場成爲江蘇農墾第一家境外企業,通過“非洲工程”實施,海外農場增加到4個。天晴制藥、中山大廈等一批企業利用外資加快發展。
進入新世紀,搶抓“入世”機遇,江蘇農墾與泰國正大合資的制藥企業增至4家,與南通開發區、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合作發起成立中新·蘇通科技産業園,中外合作共建中德作物生産與農業技術示範園、蘇墾農發東風井關農業全程機械化示範園。集團所屬20多家直屬工商企業實現産權多元化,通宇公司改制爲集團直屬控股公司,創辦蘇墾物流公司、蘇墾投資公司,新建蘇墾麥芽公司,並購重組承德銀河連杆公司。
通過“瘦身強體”,集團營業收入2010年邁上100億元台階後,僅用三年時間邁上200億元台階,2019年又邁上300億元台階,今年有望邁上400億元台階;利潤總額2010年突破10億元後,十年連跨5個10億元台階,今年有望突破70億元。2021年底,集團混合所有制企業資産、營收、利潤占比分別爲84%、91%和96%,混合所有制成爲墾區國有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
揚帆起航
黃海之濱駛出農業航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農墾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黨中央國務院2015年出台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中央33號文件,江蘇省委省政府2016年出台實施意見,爲新時代農墾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進入新時代、開啓新征程。江蘇農墾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放思想、統一思想,堅守“農爲根本、墾爲基因”,勇擔曆史使命,勇立時代潮頭,堅持黨對農墾事業的全面領導,在實踐中探索形成高質量發展“三個一”體系,全力打造中國現代農業航母“江蘇號”,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堅決扛牢“四個責任”。
——扛牢“國家隊、示範區、排頭兵”的政治責任
2018年,集團層面籌備召開建墾66年來的第一次黨代會,聚焦“糧食安全國家隊、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對外合作排頭兵”的職責使命,把脈新時代江蘇農墾新方位新任務新要求。集團上下心系“國之大者”,一步一個腳印沿著“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産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的指引方向踏浪前行。2020年集團糧油經營規模超過200萬噸,2021年涉糧産業營收突破100億元,成爲長三角區域大糧商,種子、稻米、油脂、麥芽産業均穩居全國行業十強,種業備受關注,居全國第四,麥種銷量全國第一,稻種銷量全國第三。
進入“十四五”,集團正大力實施強核戰略,著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現代糧食産業體系,推動江蘇農墾向中國大糧商邁進,促進大基地、大糧倉向大工廠、大糧商的産業化升級,不斷擴展“米袋子”“油罐子”“面盆子”“菜籃子”供給能力。今年重點落實10萬畝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任務,率先打造政産學研用省級示範區;推動組建江蘇種業集團、江蘇現代種業研究院,鞏固提升大華種業的領軍企業地位;與頭部乳企合作,建設國內優質的奶源基地,建立研發平台,開發高端乳制品,服務長三角城鄉居民高品質生活。
——扛牢推動江蘇農墾高質量發展的經濟責任
近些年,江蘇農墾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全面增強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和整體實力,創建一流現代農業企業集團。三大主業特別是骨幹企業支撐強勁,蘇墾農發邁上百億元台階,榮登中國最受消費者信賴食品企業百強榜第33位;藥業板塊營收突破200億元,正大天晴進入中國醫藥工業百強前15位,連續六年入圍中國藥品研發百強前三,創新藥占比47%;通宇地産年實現銷售超33億元,穩居中國房地産企業500強。實施“資源+”戰略,先後設立清潔能源公司、工程項目管理公司、凱惠電力公司。大力實施上市工程,集團資産證券化率突破50%,2022年3月末持股總市值超150億元。
進入“十四五”,江蘇農墾堅持把發展集團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産業經濟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提升,持續推進生物育種、生物制藥、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鞏固壯大實體産業根基,同時圍繞主業持續調整和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創建一流現代農業企業集團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扛牢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軍的社會責任
江蘇農墾兼具國資國企和農業農村的雙重屬性,具有分布地域性、産業基礎性戰略性和社會事業公益性。2015年以來,以農墾改革“兩個三年”任務爲重點,推動農場公司制改革、辦社會職能改革、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土地確權登記發證、農電體制改革和農網改造等工作走在全國農墾前列。2018年,全面推進國有農場公司制改造,實行農場社企分開運作,進一步理順生産經營主體和辦社會職能主體。在地方政府購買服務還不能完全覆蓋到位的情況下,帶著感情和情懷主動作爲,經受住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考。集團在崗職工人均年收入突破9萬元,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五險一金”全覆蓋,建立大病互助基金總盤子1900萬元以上,入會會員超6萬人。
從2013年在宿遷開耕蘇墾農發外拓基地“第一犁”,累計簽訂規模化土地流轉協議面積近200萬畝,遍及江蘇8個設區市的27個縣(市、區),已建成外拓基地29萬畝。與連雲港、蘇州兩市農發集團簽署戰略協議,通過規模化流轉和托管經營,著力建設兩個30萬畝外拓基地。同時,聚焦蘇北5市12縣,先後投入資金3億多元,助力産業扶貧、光伏扶貧和村企共建,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面向未來,集團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實現耕地面積200萬畝,“在耕地規模上再造一個江蘇農墾”,種子覆蓋面積達到4000萬畝次,全農服務面積達到2000萬畝次,示範牧場面積達到4萬畝。積極參與“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通過市場化方式帶動村強民富,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扛牢“守護綠色、服務大局”的生態責任
墾區180萬畝土地是江蘇農墾最大的淨資産,近年來累計向地方政府供地7萬多畝、開發複墾土地近2萬畝,另有後備資源10余萬畝,守住了墾區耕地保護的底線,提升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2021年集團組建土地資源開發公司,統籌推進墾區補充耕地、增減挂鈎、全域整治和耕地質量提升。未來將進一步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挖掘土地整治開發潛能,全力保障全省建設用地特別是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力爭爲鄉村振興賦能加力。同時,推動墾地共建共享融合發展,打造一批生態美、環境美、人文美、管護水平高的生態宜居美麗農場,更高標准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奮鬥正當時,揚帆再起航。站在建墾70周年的新起點上,江蘇農墾將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中國現代農業航母“江蘇號”的發展願景,推動一流現代農業企業集團建設和“強優富美興”新墾區建設,力爭“十四五”末實現“9776”戰略目標,即利潤總額90億元、資産總額700億元、資産證券化率70%、營業收入600億元,並向著千億級農業航母邁進!
(殷亮 李靜)
責任編輯:潘瑞凱 于萌萌
本文來自【新華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