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據《深圳特區報》報道,深圳市政府近日在有關公共住房的專題會議上表明,將陸續加大相關用地的供應力度。在接下來的3個月,全市將出讓34宗公共住房用地,面積超1平方公裏,預計可建公共住房超6萬套。 (IC photo/圖)
到2035年,深圳將擁有140萬保障性住房,可以覆蓋深圳常住人口的1/3左右。
2019年10月23日,據《深圳特區報》報道,深圳市政府近日在有關公共住房的專題會議上表明,將陸續加大相關用地的供應力度。在接下來的3個月,全市將出讓34宗公共住房用地,面積超1平方公裏,預計可建公共住房超6萬套。當天,深圳市8個區共計13個公共住房項目已集中開工。
與相應地區的市場房價相比,大部分公共住房的售價僅爲其50%—60%。
這僅僅是個開始。深圳這波公共住房開工建設浪潮源起2018年的一份文件——《關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了構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房地産發展思路,用市場供應加政府保障兩條腿走路,被視作是繼1998年商品房制度改革之後的“二次房改”。
覆蓋1/3常住人口
同樣是在2019年10月23日,深圳市土地房産交易中心一口氣推出7塊用地信息,7塊地的入市銷售均價都被設置了上限,可售價格最高的一塊位于龍華新區,但銷售均價不得超過7.14萬/平方米。
其中,2塊土地將用于建設人才住房,相比之下,人才住房的售價要便宜得多。以大鵬新區的爲例,除了規定銷售均價不得超過2.05萬/平方米,還規定了最高銷售單價爲2.36萬/平方米。
從總體規劃來看,與相應地區的市場房價相比,大部分公共住房的售價僅爲其50%—60%。位于原特區內的公共住房項目毛坯房售價處于4萬—5萬元/平方米區間,最高售價原則上不超過5萬元/平方米;位于原特區外的限價人才住房項目毛坯房,普遍處于2萬—3萬元/平方米區間,最高售價原則上不超過4萬元/平方米。
同時,爲了讓更多人租得起房,深圳市公共租賃住房未來將占住房供應總量的20%,租金也爲同地段市場租金的30%左右。如果是特困人員、低保及低保邊緣家庭,租金甚至能低至市場價的10%。
根據《意見》,到2035年,深圳將新增170萬套各類住房,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于100萬套,占比約60%,超出商品房的數量。
加上此前已有的各類保障性住房,屆時深圳將擁有140萬保障性住房,可以覆蓋深圳常住人口的1/3左右。截至2018年,深圳擁有常住人口1302.66萬人。
2019年5月,深圳市規土委相關負責人曾介紹,目前深圳市常住人口的住房自有率爲34%,即約1/3的常住人口居住在自有住房中。
新加坡是建設公共住房的先行者。1960年,新加坡政府爲了實現“居者有其屋”,推出組屋政策,打造“廉租房—廉價組屋—改善型組屋—私人住宅”的階梯式供應體系,成功讓其居民住房自有率在2001年後一直維持在90%以上。根據智研咨詢的數據,截至2018年,新加坡共修建組屋約100萬套,占市場總供應比例的97%。
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近日向媒體表示,作爲國家支持的先行示範區,深圳在人才住房、穩租房定價等設計初衷是創新的,但大規模提供公共住房,對于現階段的深圳而言仍有難度,主要問題是城市更新進度相對落後。
城市更新主要指的是深圳城中村改造。據《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總體規劃》統計,到2016年深圳共有320個原行政村,建有農民房3.5萬棟。也就是說,城中村的住宅面積占全市住房面積的49%。
交10年社保方可申請
2019年以來,深圳住建局還陸續發布了多份有關《意見》的配套文件,對申請或買賣保障性住房的條件約定得更爲細化。
如針對人才住房,申請購買的條件是:具有深圳戶籍的各類人才並在深繳交10年社保;無自有住房,5年內未轉讓或因離婚分割有過住房,未享受過購房優惠政策。
針對安居型住房,申請購買的條件是:具有深圳戶籍並在深繳交10年社保;無自有住房,5年內未轉讓或因離婚分割有過住房,未享受過購房優惠政策。同時,不能超過收入財産限額。
至于公租房,除了此前面向戶籍中等偏下及低收入家庭供應以外,2019年還首次面向先進制造業職工、爲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公交司機、環衛工人等群體。申請租賃的條件是:具有深圳戶籍並在深繳交3年社保;無自有住房,3年內未轉讓或因離婚分割有過住房,未享受過購房優惠政策;不超過收入財産限額;未正在領取住房租賃補貼。
目前官方對于各項財産限額的具體標准尚未公布。
另外,人才住房或安居型商品房在一定年限內不得上市流轉。但從購房之日起,在深繳納社保滿15年,或年滿60周歲且購房滿10年,向政府繳納增值收益後,可以取得所購住房的完全産權。因另購市場商品住房等法定事由或自身原因需要轉讓的,應當面向其他符合申購條件的對象轉讓,或由原産權單位或主管部門按規定回購。
一位深圳房地産咨詢機構分析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其實公租房和安居型住房類似于此前的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不過未來針對如何輪候分配,如何實現公租房向安居型住房過渡,如何管理監督保障公正公平,還需要更多細則。
南方周末記者 盧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