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編號:Ⅷ-200
批次:第五批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國家級
申報地區或單位 :南昌市進賢縣
所屬地區: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
簡介
進賢文港鎮位于江西撫河下遊東岸,時北宋宰相、著名詞人晏殊的故裏。
文港毛筆制作器具有30多種,制作原料主要爲優質山羊毛、山兔毛、黃狼尾毛、香狸子毛以及植物竹等,制作工序有126道,主要分爲芯毛制作、護毛制作、草灰制作、筆杆制作及芯杆組合、治筆、包裝制作等六大工序。每一道工序又可細分爲衆多小工序。工藝純熟,配料均勻,制作精湛,集毛筆之四德“尖、齊、圓、健”于一身,融實用、欣賞、收藏于一體,剛中有柔,能硬能軟,吸水請強,書寫流利,鋒如一根線,下筆鐵劃銀鈎,收得攏,撤得開,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文港毛筆品種繁多,筆類齊全,式樣新穎,大如掃帚小如針,長短兼備。品類有狼、紫、雞、羊、兼五毫;裝潢分黑、白、花、炕四管;筆鋒則有紅、綠、黃、白、青、藍、紫七色。近年來制作的“純淨紫毫”“七紫三羊”“墨翰”等名牌傳統産品,名揚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受歡迎的出口品種還有“書家妙品”“百花爭豔”“進賢獨秀”“白雲狼毫”“羊毛小楷”“極品純淨狼毫”等十九個。目前文港毛筆年産量達120萬支以上。
文港毛筆制作自古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父傳子,母傳女,世代相繼。新中國成立後,在進賢縣文港鎮成立了專業化生産的李渡毛筆廠。如今,文港毛筆作坊現有2378家,從業人員14000余人,産品遠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文港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工藝創新,筆頭色彩斑斓,七色俱全;筆竿形態各異,情趣萬千,湧現了周鵬程、鄒農耕這樣的毛筆制作技師。
曆史淵源
據《贛東史迹》記載:“文港鎮毛筆工藝是在西晉時由山東鄒縣傳授而來,至今1600多年的曆史”。明代萬曆年間,文港周坊人周虎臣(字道虎,生于明萬曆辛醜(1591年)年六月初五,排行五),能制毛筆享雀京華,有“一支筆一兩金”的傳說。以致後來單産羊毫的“王一品”湖筆力創“金不換”品牌。
時至清代,周虎臣後裔在蘇州開設筆莊,因祖上制筆聲譽,引得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雨夜慕訪,並親題“周虎臣”匾額。令其制作精致禦筆,上奉朝廷。“周虎臣”筆莊因乾隆皇帝題匾而名聲大振,曾留下“沒有周虎臣筆店的毛筆就不能進考場”的佳話。
清鹹豐年間,文港前塘村鄒發榮在漢口花樓街開設毛筆店鋪——鄒紫光閣,分爲“成記”、“益記”、“久記”三大家,至1955年“鄒紫光閣”合三記進入鼎盛時期,在此期間,毛筆毛料和産品質量要求極爲嚴格,筆杆筆管要求既圓又直,能在櫃台上自如滾動;筆頭要求純正、清爽、質高的材料精工制作。所産毛筆集筆之尖、圓、齊、健“四德”于一體,融剛、柔、肥、瘦于一身,曆史上與“上海周虎臣”、“浙江王一品”並稱爲“天下三大名筆”。“提淨雞狼毫”“上品狼毫”“中品狼毫”“黃京莊”“大、小綠影”等品種久負盛名。
清末民初,上埠胡家村胡作啓以毛筆皮毛加工爲主營産業,使文港毛筆由上海走向海外。抗戰期間,國內毛筆生産瀕危滅絕,而僅存文港毛筆走銷日本,日軍侵華占據武漢,日本政員視中國毛筆爲世界文化遺産,特令保護漢口鄒紫光閣筆廠,以致該廠在此期間沒因戰亂而停産。
1955年,政府組織當地藝人,恢複毛筆生産。與此同時,平湖鄉(今屬文港)、前途鄉(今屬文港)先後聯合成立了“江西毛筆聯銷中心”,共同應對廣州外貿出口供貨,1974年、1979年獲國家出口免檢權。
1982年成立了江西文港文化用品集團公司,1984年成立了前途文化用品供銷公司,2004年8月6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制筆協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授牌儀式,正式授予中國·南昌文港“華夏筆都”榮譽稱號,同年11月,中國楹聯協會授予文港鎮“中國楹聯之鄉”殊榮。
9.15.3相關的制品
鬥筆類、抓筆類、大楷、小楷、中楷、大狼毫、中狼毫、小狼毫、大羊毫、中羊毫、小羊毫、大紫毫、中紫毫、小紫毫、大中小山水、大中小蘭竹、大中小眉筆、大中小圭、葉筋、大中小山馬、大中小豹狼、大小依紋。
工藝流程
整個制作毛筆有126道工序:
一、芯毛制作工序(26道);
二、護毛制作工序(21道);
三、草灰制作工序(11道);
四、筆杆制作及芯杆組合工序(32道);
五、治筆工序(21道);
六、包裝工序(17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