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標識:魚尾獅
新加坡共和國,通稱新加坡,又稱作新嘉坡、星洲、星島、星國、獅城等,在二戰時日本占領期間還曾改名爲昭南。新加坡是東南亞中南半島南部邊緣的一個城邦島國,面積僅719.1平方公裏。其領土除了新加坡本島,另有周圍聖淘沙等數島,最大的外島爲德光島。自獨立後,大規模填海爲星國增加了23%的國土,約130平方公裏。
馬六甲海峽及其附近海域航線圖
新加坡很小,海岸線總長只有200余公裏,它就是一個城市,在海面的航船上幾乎可以拍攝出星國的完整天際線,但它同時是一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國家。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同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把它和西馬來西亞分開,並經新柔長堤與第二通道兩座橋梁連接新馬兩岸之間。可以說,新加坡是正好處在印度洋-太平洋十字路口的前哨國家。
新加坡河及萊佛士坊
中國三國時期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就提到了新加坡,當時名叫“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音譯,意爲“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明朝稱新加坡爲“淡馬錫”。明清以來,中國人習慣叫馬來群島一帶(含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等)爲南洋。8世紀起,新加坡屬南洋古國室利佛逝之一部分;14世紀,來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裏米蘇拉以今馬六甲市爲王城,建立了統治從今泰國南部至蘇門答臘西南部的馬六甲蘇丹王朝(明朝稱滿剌加國)。
隨著大航海時代興起,新加坡及馬六甲一帶在全球海洋航路中的地位日益緊要;1511年8月24日,葡萄牙駐印度總督阿爾布克爾克率軍攻陷馬六甲王城,立國110多年的馬六甲王國覆滅。之後,馬六甲蘇丹後裔偏安柔佛,延祚王統;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與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准在星洲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開始管轄該地區。
連接柔佛海峽的新柔長堤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星洲由蠻荒之地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爲大英帝國殖民地,最初隸屬于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升格爲海峽殖民地,與今馬來西亞的槟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受英國直接統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新加坡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主要的戰略據點。1942年-1945年間,新加坡被日本占領3年半之久,二戰後回歸英國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爲—個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並獨立建國,當時,星國開國總理李光耀在電視講話中宣布這一消息時甚至難過到當衆落淚,但是他用這樣一句生動的比喻來勉勵國民:“坐在凳子上,比坐在枝條上舒服。但是現在我們不得不坐在枝條上。別忘了,我們只有這樣的東西。但是新加坡人民擁有的這種枝條卻是鋼制的。”
新加坡港
新加坡獨立後,國際上普遍擔心它作爲一個國家是否能存續下去。畢竟“除了人力以外,這座城市的唯一「資源」就是它在戰略上的重要位置了—它是國際上的一個十字路口。”李光耀自己也曾坦言:“我們不具備一個國家該具備的基本要素,我們是多元民族,缺乏共同語言、共同文化、共同命運。”他還說:“我們這個地方只有具備克服困難的意志時,才能生存。除了意志和勞動力以外,我國別的什麽東西都沒有。”
十余年間,新加坡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充分依靠國際貿易以及素質良好的國民和資本運作,在一窮二白的逆境中迅速崛起爲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星國還成長爲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與航運中心之一;星國亦因嚴刑峻法和“花園國家”著稱;新加坡更是當今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也是一個以福建沿海移民代表的中華文化爲大宗但包容了馬來、印度等多元文化多族群的社會。按照李光耀的雙語政策設計,大多數星國人現在都通曉至少兩種語言,分別是英語和母語。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與李光耀相交甚深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回憶錄《領袖們》裏說:“小舞台上的大人物,由于曆史的偶然,才只擔任了小國的領導人。像李光耀這樣一位高瞻遠矚的領導人不能在更廣闊的舞台上施展才幹,對世界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與開國總理一樣,新加坡雖然是個小國,卻有大抱負。
新加坡夜景
新加坡:小國辦大外交
李光耀曾爲新加坡制定了“廣結善緣”(maximum number of friends)的外交戰略。從星國的觀點而言,交朋友只是手段,它不僅僅是一個身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兩強鄰之側的小國生存之道,其真正目的乃是“保持新加坡做爲一個主權國家的自由。”透過廣交善緣,新加坡既能加速融入國際社會、也展示它不同于東南亞鄰居的能力。
2016年美軍部署到樟宜海軍基地的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科羅拉多”號(LCS-4)
新加坡一直與世界各大國保持密切交往,而確保星國的生存也是大國的責任和利益所在。對美國來講,新加坡雖非正式盟邦,但在東南亞地區,它是目前跟美國關系最密切的國家,特別是軍事方面。且隨著國際安全環境變化,雙方合作程度越來越深,陸續簽署了多份協議。如星國樟宜海軍基地可停泊美軍航母、允許長久部署瀕海戰鬥艦等。
在防務上借重美國之余,新加坡還很注意在國際上構建一種“超然”的外交形象。“真正好用的交友方法是保持超然,原則上不介入各方紛爭,但卻得與各方都維持一定聯系,在必要的時候守住自己的立場,才是新加坡的作風。”引進各方勢力大搞均勢外交,對外界越開放,新加坡就越安全,這些老練的外交策略,再配合內部傲人的治理成就,便成了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小國左右逢源的生存法門。
在“香格裏拉對話”酒店外警戒的新加坡軍警
不斷的舉辦各類高峰會議和重量級活動,是新加坡外交的一大特色。有名的如星國每年主辦的別名“香格裏拉對話”的亞洲安全會議,及一些不太出名但較有成效的區域或洲際論壇:亞歐會議(ASEM)、亞洲中東對話(AMED)和東亞拉美合作論壇(FEALAC)等,基本上都由星國在列國間穿針引線,因此擴大了新加坡的國際空間。
爲首腦峰會護駕的新加坡騎警
新加坡擁有一流的警察、情報局和反恐力量,被評爲亞洲最安全的國家。這是去年6月份特金會選址星國的一個原因。新加坡本地一家公關公司營運總監拉爾斯•沃迪什認爲,辦特金會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機會,能吸引更多外國政要或富豪前來新加坡,“哪有一家企業或財團,不需要這種安全感?”
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
新加坡:擁有東南亞最精銳的空軍和海軍
新加坡剛獨立時,深谙安全環境險惡的李光耀,提出了著名的“毒蝦”戰略,即新加坡應成爲“能産生劇毒的小蝦,既能與「魚群」共存,又不會被「大魚」吞掉。”這一戰略要求星國保持威懾周邊鄰國的有效軍力,尋求集體安全,靠近美國。幾十年下來,新加坡打造了一支在東南亞地區戰備最優良、海空裝備最先進的精銳武裝力量。西方軍事專家得出的結論是,“人口只有500萬的新加坡處于全球軍力強國的行列。”
新加坡陸軍的豹2A4坦克
《環球金融》雜志按照人均GDP將星國列爲世界第四富國,它能在這一榜單上保持前列數十年。新加坡的國防預算曆來很高,通常占國內生産總值的3%-4%左右,以往曾一度高達5%。2018年其國防預算爲112億美元,占新加坡年度預算的18%。
新加坡陸軍規模不算大,只有7.2萬名現役軍人。但它擁有德制“豹”2SG主戰坦克、本土研發的Bionix步兵戰車和“特拉克斯”裝甲車等一流裝備。
新加坡海軍的“攔截者”號導彈護衛艦
新加坡海軍擁有6艘“可畏”級隱形護衛艦,這是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的星國制造版本;5艘“堅忍”級坦克登陸艦及多艘正在服役與制造中的高性能潛艇。
新加坡空軍的F-16D戰鬥機
新加坡空軍擁有60架F-16C/D戰鬥機、40架專爲星國空軍設計的F-15SG“鷹”式戰鬥機、4架支援戰機執行遠程作戰的C-135FR空中加油機,以及 20架AH-64D“長弓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新加坡實行近乎“全民皆兵”的強制兵役制度,要求年滿18歲的年輕男性無論家庭出身,都必須參軍服2年兵役。即使服完兵役,其後的20年裏,退伍老兵們每年還要回部隊集訓2周。這使得新加坡能夠在有事時短期內便動員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參戰。
訓練中的新加坡士兵
西方軍事專家稱,在技術和裝備領域真正將新加坡與鄰國區分開的,是它打造了一支一體化的戰鬥力量。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東南亞研究副主任布萊恩•哈丁說:“他們不僅有高端裝備,而且還知道如何以高水准使用裝備。與東南亞其它所有國家相反,它形成了一個整體。他們重點確保系統共同發揮作用,讓各兵種之間具有互操作性。”
參加美國空軍“紅旗”軍演的新加坡F-15戰鬥機
新加坡國土狹小,根本談不上具備戰略縱深,一架噴氣式戰鬥機以每小時500或400公裏的速度起飛,不到幾分鍾便飛出了星國領空。因此新加坡軍隊常年有多支戰鬥機、運輸機和直升機分遣隊在美國、法國、文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駐訓。縱然這些部署的首要目的是加強日常戰備訓練,但它們的確能幫助星國軍隊在強敵來犯時避免被消滅幹淨的命運。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海事安全項目研究員高瑞連說:“向海外部署人力和資産的想法……也提供了一種嵌入式增援和一種安全保障形式,以免部署在新加坡內部的軍隊在敵人的攻擊下全軍覆沒。”而海外部署還給新加坡軍隊帶來了一個意外的作戰優勢—“在戰時發起向敵人有效反擊的後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