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距今已經結束幾十年了,但是我們仍然非常熟悉,因爲我們國家是這場由法西斯掀起的戰爭中最大的受害者。當時由于我國國內局勢動蕩,便被日本侵略者盯上了我們豐富的資源以及富饒的土地,隨後日本便發動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對我國造成了難以抹去的傷害。然而我國經曆的戰爭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幾大戰場之一的東方戰場,歐洲、非洲以及太平洋都被這場巨大戰爭的戰火所覆蓋,世界20億以上的人被卷入了戰爭。除了沒有直接加入戰爭的平民,戰場上的人們都有著屬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例如飛行員、騎兵、步兵、炮手等戰鬥人員,或是司令員等指揮人員,又或是醫療兵這樣的醫護人員,而且無論是戰時還是戰後,醫療人員都是重中之重,所有參與戰爭的人都會對醫護人員報以尊重的心態,但是卻有一個國家成爲了例外,對醫護人員犯下了異常嚴重的罪行,甚至將澳洲士兵氣哭了,那麽究竟是哪個國家呢?又是出于什麽原因呢?
喜歡曆史的朋友可以點擊頭像進入,右上方加個關注,方便日後閱讀精選好文。點贊和關注就是我們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大家。
二戰日軍醜聞:對澳大利亞護士做了什麽,爲何澳軍被氣哭?
世界局勢動蕩
在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但是正是這一份協議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種子。因爲在協商完畢後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及《凡爾賽和約》極大地損害了德國的利益,而且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爭産生的問題,反而使得各國之間的矛盾被激發,在德國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而且1920年組織成立的國際聯盟雖然初衷是爲了調節各國之間的矛盾,防止各國再次發生武裝沖突,但是實施後發現國際聯盟僅僅是更加清晰的劃分了大國的勢力範圍而已,並沒有對侵略行爲的有力約束,直到後期已經形同虛設。
在1929至1933年,各個資本主義國家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伴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各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愈發激烈,而在沒有強力約束的情況下,以此爲開端爆發的各方面沖突以及矛盾也在不斷上升,甚至在爭奪殖民地的過程中出現了小規模的武裝沖突。爲了擺脫這樣的局面,各國便將目光轉向了國外市場,因爲在這樣的局面下國內社會矛盾也會與日俱增,所以只能對外進行思量,但是正是這樣的選擇徹底放大了國家之間的矛盾,戰爭也隨之展開。那麽日本在當時是什麽角色呢?
日本國內局勢
其實早在1915年時,日本便因所謂的“大陸政策”對我國權益進行過侵犯,隨後在1927年時任日本首相召開了“東方會議”再次強調明治時代以來的侵略擴張思想,因爲早在1853年的“黑船事件”便向日本傳達了一種思想,相比于緩慢的自主發展,侵略的發展速度是更加直接有效的。盡管日本在資本主義雛形顯現之後,商品經濟以及手工業發展迅速,但是經濟危機仍然對其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爲日本本身的資源便相當匮乏,所以爲了緩和國內的社會矛盾,日本便計劃通過增加戰爭支出來緩和國內經濟現狀。
隨後日本統治集團便開始通過黩武思想、政策以及制度來瘋狂擴大軍隊規模,而且因爲日本的政策變化,國內軍部可以脫離內閣獨立行使軍權,從此在國內便是軍事獨裁的情況,軍部在國家中占據特殊地位,而這些與日本的“大陸政策”相結合的産物,便是日本對外不停地侵略戰爭。之後隨著法西斯的發展,日本軍國主義與其融爲一體,實現了對國家的全面統治。而後在這批軍部領導人的領導下,日本開始大肆發動侵略戰爭。
轉戰太平洋
日本的第一個侵略目標便是當時戰力貧乏的我國,因爲我國國內局勢動蕩,並且有著富饒的資源和廣袤的土地,所以日本便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以及“七七事變”掀起了全面侵華的序幕。然而我國在“西安事變”後國共統一戰線一致對外,而且我國士兵及百姓有著堅定的不可侵犯的信念,成功地阻攔了日本的侵略腳步,扼殺了其“三月亡華”的戰略。戰線也漸漸拉長,雙方戰爭進入了僵持階段。
衆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本身面積狹小的同時帶來的是資源的匮乏,而且由于日本的侵略規模極大,所以後備軍需的供給就成了他們面前最大的問題。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石油資源,無論是飛機還是汽車,只要日軍想舉行規模稍大些的戰爭便需要數量龐大的石油,這就不得不提其他國家對日本的看法了。
原本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其他強國采取的是“綏靖政策”,沒有對日本的侵略行爲進行明確的抵制,並縱容其擴大規模。但是日本在侵略我國的同時,爲了解決稀缺的資源以及滿足自己日益龐大的野心,對當時屬于各強國的東南亞也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入侵。這樣的行爲引起了美國的不滿,便開始限制對日本的石油政策,但是已經被戰爭得到的好處蒙蔽雙眼的日本怎麽會坐以待斃,于是便對駐紮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發動了奇襲,掀起了屬于太平洋的戰火,同時日軍也是在此做了很多天理不容的惡行。
進攻新加坡
縱觀整個二戰時期,日軍侵略所到之處,幾乎都是哀鴻遍野,遍地都是日軍進行的各種破壞,而且在部分日軍的心目中,其他各國的人民或是士兵都是和他們不同的級別,可以隨意虐殺。在這樣的心理下,日軍在戰爭時期做過許多震驚世界的殘忍事件。而今天要講的事情便發生在一座小島上。
1941年下半年,日軍對太平洋的侵略野心日趨明顯,英國便下令組織艦隊對日本的軍事威脅做好准備,同時從本土以及各英聯邦國家號召士兵共計約13萬人,而反觀日軍只有4萬人左右。雙方都爲此次戰鬥做了充足的准備,終于在1942年時,日軍開始進攻新加坡,過程中由于日軍經驗更加豐富而且英軍還因爲人數優勢而輕敵,使得日軍整個侵略過程異常順利。而且在戰鬥中很多日軍士兵僞裝成平民偷偷搭乘橡皮艇渡過海峽,潛入新加坡。
在日軍剩下3萬人,而英軍剩下約8萬人時,英國將領的判斷失誤使得所有守備的士兵將重心放在了東部海岸,使得西部的防禦力量極爲薄弱,最終日軍及時判斷出當前局勢,使用“聲東擊西”的方法,成功登陸並且在最後關頭通過一些激進手段使得當地駐守英軍宣布投降,日軍也正式占領了新加坡。
被迫逃亡
但是就在新加坡投降的前一天,令人心悸的一幕發生了,日軍士兵突然對當地的亞曆山德拉軍醫院發動了突襲,殺害了所有的醫護人員與住院患者。最終在日軍的攻擊下,大批的平民和醫護人員開始逃離新加坡,其中一位便是最後在厄運中唯一活下來的薇薇安。
薇薇安本名叫做薇薇安·布爾溫克爾,她在1915年12月18日出生于澳大利亞南部一個小城鎮中的普通人家裏,並且在成年後爲了挽救更多的生命,便在二戰期間以護士的身份決定參軍入伍。之後經過一系列的努力,薇薇安終于得償所願成爲了在澳大利亞陸軍中服役的一位陸軍護士。而也正是因此,才讓她經曆了這永生難忘的一幕。
1942年2月12日,包括薇薇安在內的65名護士在逃離新加坡後搭乘了一艘商船,希望可以順利擺脫日軍的惡行,可即便是他們已經逃離了新加坡,日軍仍然使用了炮火對他們進行攻擊,多次的炮火攻擊也造成了12名護士的死亡,並且不久後商船便破敗不堪沉沒了。船上的數百名逃難者只能繼續逃亡,最終薇薇安與其他22名護士依靠著商船上的救生艇淘到了位于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省的一座島嶼——邦加島,之後又陸續有著近一百名逃難者逃到這座小島上,其中甚至包括了20名英國士兵。
殘忍的惡行
但是沉浸在勝利中的日軍怎麽會放任這些漏網之魚順利逃脫,便發動一支小隊對這座島嶼發動了攻擊,然而因爲長時間的逃亡使得這些人幾乎毫無作戰能力,很快便在日軍的攻擊下潰散,日軍也成功占領了這座小島。
當時的邦加島上還生活了一些少量的原住民,這一批難民的到來使得島上的食物資源成爲很大的問題,再加上日軍的占領,他們便沒有辦法外出尋找物資,迫于生存壓力,他們決定向日軍投降。盡管他們的身份都是逃難者,但是出于對人道主義的尊重以及國際上《日內瓦公約》的束縛,他們認爲日軍並不會對他們有多麽殘暴的行爲,更何況這些逃難者中還有許多醫護人員。但是事實告訴他們這樣的想法有多麽的天真。
在投降後換來的不是正常俘虜的待遇,也沒有所謂的飲水與食物提供,而是日軍對他們所有人進行的集體槍殺。在2月16日這天,15名全副武裝的日本士兵將包括薇薇安在內的所有俘虜們集體羁押到了邦加島上一個偏僻的海岸岬角後面,在這批戰俘以爲要做苦力勞動的時候,突然端出一挺機槍對他們瘋狂地掃射,一時間喊叫聲充斥在耳邊,映入眼中的也不再是碧藍的天空與一望無際的大海,而是突然迸發出的鮮血。他們在倒下的瞬間生命迅速流逝,他們至死都想不到日軍竟然會進行這樣慘無人道的殺害。
幸運的是,薇薇安當時被機槍掃射中腰部時瞬間因爲疼痛昏迷了過去,而日軍自然也不會爲這些他們眼中已經徹底死去的屍體進行安葬,所以薇薇安就此逃過一劫。醒來後的她看著周圍的屍體陷入了徹底的絕望,爲了活下去她便拖著重傷的身體開始逃難,但是傷得實在是太重了,所以在12天後她再次被俘虜,不過這次並沒有直接被槍殺,而是被關押在了戰俘營中。這一關,就是整整三年,在這段被關押的時間中,他們除了每天要完成大量的勞動力工作外,日軍還會故意爲難薇薇安,並且對她進行侵犯,而薇薇安則靠著要活下去控訴他們的信念努力活了下來。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才釋放所有被關押的俘虜,之後恢複自由的薇薇安回憶起那段被關押在戰俘營中的經曆,曾言道她受盡折磨,在裏面不被當做人,而是當做牲畜對待。
控告日軍
在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的殘忍無道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他們的行爲已經完全忽略了人性,達到了人神共憤的程度,即便戰爭結束,但是他們的行爲依舊無法掩蓋,對很多人造成的傷害也無法被遺忘,受害者們尤其是薇薇安這樣曾經直面災難還存活下來的更是無法原諒。所以在戰後薇薇安作爲證人及被告出席了遠東軍事法庭,她在法庭上將日軍曾經的行爲以及對她造成的傷害如實上訴,向全世界揭露了日軍曾經在邦加島的惡行。聽完薇薇安的控訴,旁聽此次控訴的所有人都氣憤不已,甚至庭上一位澳大利亞軍官因此痛哭流涕,他認爲護士不應該遭遇這一切,這些都是活生生的生命而且根本無法對當時的日軍造成威脅,身爲一個士兵,他對不能保護到這些人而感到羞愧。
同樣的日軍的行爲也沒有被人所遺忘,在2014年的一個采訪上,澳大利亞的一位參加過二戰的老兵曾將日軍描述爲沒有榮譽感的士兵,更像是一群土匪,而且還是血腥的食人族土匪,無論日本是否希望忘記過去,但是對于那些曾經經曆過這些的人來說,是永遠都無法忘記的。當時參加邦加島虐殺事件的日軍們除了一名軍官,其他人都死在了憤怒的澳大利亞人槍下,而那位幸存的軍官也爲了逃脫審判的結果而自行了斷,可能這就是因果報應吧。
我們深刻的明白在戰場上敵對的雙方都會爲了自己的國家以及信仰,去拼盡全力的戰鬥,但是日軍這樣的行爲仍舊是世所罕見,無論是出于人道主義還是對生命的尊敬,都不應該做出這樣的惡行,那麽日本爲何如此殘暴呢?
虛假的正義
其實從曆史中不難看出,發動戰爭的一方總會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個理由使得他披上了所謂“正義”的外衣,而與表露在外的相反的便是內心深處的邪惡。日本軍部領導人發動侵華戰爭便是如此,甚至曾經對外宣稱這是爲了讓人民得到幸福。而侵略前夕正值國內經濟情況緊張,而發動戰爭對國內的影響便是需要大力發展軍工業,這樣的趨勢使得國內失業的人們有了工作,偏居一隅的日本人便也會覺得這次戰爭是正確的選擇。有了這樣的心理建設,那麽所有反對這件事情的國人或者阻止戰爭的別國人員,便都是錯誤的,是與幸福爲敵的。這便是日軍作惡但是不認爲自己是惡的根源。
甚至在二戰時期,日本國內在統治者的帶領下,大肆宣揚日本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度,日本人是最優秀的民族,然而這樣的想法伴隨的還有森嚴的階級制度,所以他們會將自己擺在一個上等的角度去審視其他國家的平民,這也是他們不尊敬生命的原因。
所謂的新武士階級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因爲日本軍中的氛圍,在日本軍營中,虐待、暴力、毆打等都是家常便飯,甚至已經成爲了很多新兵或者軍銜不高的人的必修課。究其原因便要追溯到日本尊重的“武士道”。曾經在日本,武士是一個非常尊崇的稱呼,只有實力強大的人才配有這樣的稱號,但是在20世紀,日本明治統治者卻對武士道德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摧毀,宣揚新武士階級,認爲只要是天皇陛下的軍人便是武士,被武士壓迫了千年之久的平民階級終于可以輕易獲得武士的身份,而武士的身份在大多數平民的心中便是——掌握生殺大權。他們因此急不可耐地想要將舊武士階級曾經施加在他們身上的壓力渲泄出來,而最佳的宣泄對象便是被侵略國家的平民。
伴隨著這種新武士階級的誕生,衍生出了全新的複興武士刀方案,希望借此可以重振日本傳統精神文化。隨後當時的日軍決定爲軍官配發武士刀樣式的新式軍刀,以進一步加強這些士兵的武士錯覺。而擁有佩刀的士官們更是覺得自己便是曾統治日本平民千年之久的真正的武士,在他們的眼中,認爲敵人便是卑賤的存在,只需要不分對錯的砍下去即可,畢竟在他們的心中雙方的階級是不一樣的。而正是這種“軍國主義武士道”的創造,使得日軍開始無視生命的地位,漠視其他一切的存在。
戰爭的影響
其實戰爭的頻發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只是一場短暫的戰爭,那麽對人性的扭曲和顛覆都會是微小的,可能只會讓他們意識到生命在戰場上的卑賤。但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的時間跨度是日本軍人從未經曆過的,甚至可以說一個20歲的日本男丁生活在那個年代,便是整個人生都在戰場上。
根據資料顯示,曾有日軍在采訪中提到,日本士兵一旦出征便是沒有徹底結束不會回國,只會一次一次地在不同的部隊服役,一邊打完了再去另一邊,長期的神經緊繃帶給他們的只有精神上的疲憊,當身體和心靈遭受雙重打擊的時候,人們便會自暴自棄,對自己失去了約束力。他表明似乎只有自己在燒殺搶掠時,才是自由的。可想而知當時的日本軍中是怎樣的氛圍。
策略的影響
在長達十多年的戰爭中,對日軍影響最大的便是糧食的補給,而正常渠道已經不能提供足夠的資源時,最好的方式便是去搶。甚至可以說日本一開始發動戰爭的目的,便是爲了侵略和掠奪。而且根據資料記載,在戰爭即將到達尾聲的時候,日本軍中的大多數士兵已經無法得到正常的飲食需求,每日緊繃的神經配合波及全軍的營養失調症,使得他們遇到路邊的村莊時,只想不計後果的將所有可以用的東西全部搶走。如果有反抗或是覺得會影響到自己,便會無情地舉起武器。仔細想想,何其可悲。
戰爭向來都是殘酷的,我們也只能感歎生活在先輩拼搏得來的和平盛世是多麽幸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