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央視春晚黔東南分會場,有這樣70名姑娘,僅著裝就用了4個多小時,穿上後需頂著三四十斤的服飾進行排練。她們不敢輕易晃動,因爲穿在身上的衣服是姑娘出嫁的嫁衣,從出生起她們的媽媽就開始爲她們准備,每件衣服和銀飾都充滿了家人對姑娘的愛與祝福。
而在除夕當晚,這些姑娘們將身著如此特殊的盛裝,爲我們演唱侗族大歌《盡情歡歌》!
什麽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2009年,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它是侗族同胞聚居區流行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被認爲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據說以前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靠著優美的歌聲一代一代往下傳,“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
侗族大歌的主要分類
民間關于侗族大歌的分類各地不同,一般可按其風格、旋律、內容、演唱方式分爲四類:即嘎所(嘎獲)、嘎嘛、嘎想、嘎吉。
嘎所
嘎所又稱聲音大歌,這種歌強調旋律的叠宕,聲音的優美。歌詞一般短小,突出歌詞之間和之後相當長的襯字及曲調,拉腔時幾個歌手輪換唱高音,使高音之間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齊唱一個長音與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襯,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蟲鳴鳥叫,小河流水並以其昆蟲鳥獸或季節爲歌命名,如《蟬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嘎嘛
嘎嘛又稱柔聲大歌,一般以抒發男女戀愛之情爲主要內容,特點是緩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
嘎想又稱倫理大歌,是一種勸教戒世爲主的大歌歌種,音樂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詞內容的表述,多以稱頌或諷刺爲主,是安定勸撫侗家人的主要倫理手段。
嘎吉
嘎吉又稱敘事大歌,多以展開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爲主要內容,音樂旋律舒緩、低沉而憂傷,有以單人領唱、衆人集體低音相襯爲主要表現方式的嘎吉母,和衆人分聲部合唱的嘎錦兩種類型。敘事歌的歌詞一般較長,歌者要有驚人的記憶和豐富的表情。
此外,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別和年齡分爲“男聲大歌”、“女聲大歌”、“童聲大歌”等種類。隨著時代的變遷,侗家歌師們爲豐富大歌的內容和種類,滿足人們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創作出許多歌唱新生活、贊美新時代的混聲大歌。
侗族大歌的發展
1959年10月黎平縣侗族民間合唱團組織強大陣容進京演出,爲人們帶來有聲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打破了侗族大歌長期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狀態,引起強烈的反響,當時中國唱片社還爲侗族大歌錄制了唱片。這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黎平縣的侗族合唱團,從解放以來,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過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唱《侗族大歌》。
1986年10月3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組織侗族合唱團11人,首次出國赴法國巴黎,參加秋季藝術節活動,她們在巴黎夏樂宮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僅謝幕就達37次。
1988年6月,貴州省榕江縣“金蟬歌隊”又應邀參加中國少兒藝術團赴法國和平兒童節十周年暨南特大衆藝術節演唱侗族童聲大歌,榮獲一等獎。
1994年春節文藝晚會和2001年的春節文藝晚會,黎平縣侗族大歌隊演唱的《蟬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間的歌曲,從而使黎平縣這朵藏在深山裏的民間藝術奇葩,名揚海內外。
2011年,中國歌手尚雯婕推出歌曲《阿修羅》,歌曲編曲采用了侗族大歌作爲和聲,讓人耳目一新。
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也是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然而,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侗族大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對侗族地區的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