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盡了杯中酒,我離開長桌宴,走在燈火燦爛的長街上,穿過一桌桌筵席,穿過喧鬧的人群,帶著一點酒意,回酒店。
夜,只是剛開始,晚上十點有篝火晚會,我想先回來寫文章,如果能夠及時寫完、發布,時間趕得及的話,我想去圍著篝火,唱唱跳跳,或者坐在那裏烤火,看人們唱唱跳跳。
來都來了,爲什麽不盡情投入呢?
當然,也忘不了自己的責任。
寫作者的責任。
2
我是13號早晨啓程,先到廣州南,再到從江,此行的目的是黔東南非遺項目采風。
下午我們到達岜(讀bia,一聲)沙,這裏號稱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
傳說岜沙人是蚩尤第三個兒子的後裔,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槍,上山打獵,下河打魚。我們眼前所見的岜沙男人,的確看上去就一副骁勇的樣子。
他們腰間挂著酒壺、火藥筒、葫蘆等。開槍現在不是爲了爭鬥,而成了一種迎賓的禮儀,頗有種“鑄劍爲犁”的意味。
郁郁蔥蔥的岜沙山林,背後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生命樹、長青樹民俗:
每一個岜沙人,在出生的時候,都會有一棵自己的生命樹,伴隨著他成長,當他離開這個世界,生命樹會被采伐,做成棺木,陪伴他進入另一個世界,而與此同時,作爲紀念的長青樹會被植下,後人不得砍伐。
岜沙人敬畏自然,熱愛生命,在這片土地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
世界在變化,然而有些習俗,始終不曾更改。比如在男性成人禮上的“鐮刀剃頭”。這既需要膽氣,也需要娴熟的技藝。
雖只是一瞥,雖是匆匆過客,但我想,總有些印迹,留在心上了。
我已經來不及爲自己栽種下生命樹,但我想,我會長成一棵大樹,參天大樹,根繁葉茂,而岜沙,以及其他地方,均是我的土壤,給我養分。
3
當然,作爲吃貨來說,特別重要的養分就是美食。
14號在黎平,一早就品嘗到特色早餐:黎平米粉和侗家油茶。特別是黎平米粉,這可是上過舌尖中國的美食。我們去的那家店,店面不算大,但在黎平非常有名,當年舌尖中國就是在那裏拍攝,老板久經采訪,氣度雍容,店裏各種大獎,看樣子拿到手軟。
我要了一碗腸旺粉,再加豬手和酥肉,紮紮實實的一大碗,吃的非常滿足。
這裏的油茶也和以前吃過的廣西油茶不同,我覺得各有各的好處,我都喜歡。
中午我們吃到了著名的牛癟,這是黔東南的特色,據說如果沒吃過牛癟,就不算來過黔東南——然而我倒真是第一次吃到。
對于很多外地人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重口味,我吃著感覺相當好,微苦,但是很爽口,有種特殊的風味。
據說做法是這樣的:侗家人在殺牛前,首先給牛餵些牛愛吃的中草藥,比如首烏、葛根、柴胡、參黨、土人參、當歸、防風等等,還有一些新鮮的草,餵半小時左右把牛殺了,此時,這些草和草藥被牛吃進到胃但還沒有消化,取出放入高溫鍋沸煎三十分鍾後取出,再多次過濾,這就是牛癟,然後再加上炒熟的牛肉等做成幹鍋、火鍋等,就可以吃了。
我是很佩服發明這種吃法的人,非常有想像力。有些人聽說了這個過程後就不敢吃不願吃,但我覺得人要勇于嘗試新事物新口味,既來之,則吃之,而且的確是非常好吃啊!
如果你到了黎平,要不要試試呢?
而就在今天,在侗寨裏,我全程目睹了牛癟火鍋湯底的制作過程:
先把辣椒炒香,加進大蒜、生姜、桔皮絲、花椒,還有一種我不知道名字、問也沒問出所以然的作料。
然後,把已經處理好的牛癟倒進去,在倒的時候,還要再過濾一遍,把渣濾去,如此,就成了湯底。當街擺開幾口大鍋,這個過程倒真是非常行爲藝術。漢族是家家戶戶自己過年,而侗家是通過過年的形式,讓家家戶戶組成了“大家庭”,現在來參加侗年的外來遊客也多了,于是,這個大家庭也壯大了。
湯底做好後,分開倒進桌上的小火鍋裏面,旁邊放上牛肉、青菜等,可以直接煮來吃。
而今晚的長桌宴,我們所吃的火鍋,湯底就是我下午在街上看到制作過程的那些,可能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覺得格外香。
事實上,在肇興,完全不用擔心餓到,只應擔心會不會被撐到。
滿街都是食肆,還有各種小攤。
早晨,我在小攤上買了糯米飯烤肉:香豬肉烤熟,夾進糯米飯裏,熱熱的捧在手裏,邊吃邊逛。
清晨的侗寨安甯清淨,微雨後的街道清新濕潤,吃完了,飽了,但還是饞,于是,又來了一串烤粉腸。
真香!
4
肇興的年味特別足,我們昨天來到,就感受到滿寨子都彌漫著熱熱鬧鬧的年節氣氛。每一處鼓樓前,都燃著火堆,人們一邊烤火一邊閑話,大鍋裏燒著菜蒸著飯,男人們忙忙碌碌地准備著晚宴用的大鍋菜。
盛妝的人們,蘆笙吹起來,舞蹈跳起來,歡樂祥和的氣氛,不由分說地把人卷進去。
我特別喜歡看少數民族的服飾,那麽精美。
而節日的盛裝,仿佛是把一年的美集中在一個時間裏綻放。
雖然是陌生的遊客,但面對的都是笑臉,不斷有人招呼著過去烤火,火把人的身體烤熱了,寨民們的熱情把人心給烤暖了。
零度左右的天氣,雖然是做好了保暖的准備,但有時候還是會覺得冷,好在不僅是各處的鼓樓有火堆,大街上也有很多火盆,人們隨意地支起幾塊木頭,或者是弄個炭爐,就能生起火來,大家圍著火堆坐著站著,冬天的冷就不再可怕了。
這在肇興,是隨處可見的風景。
祭祀當然是重頭戲。染成紅色的糯米飯,是用于儀式的。
侗族大歌是非遺項目,我以前也在劇場裏聽過,但總覺得,還是有現場感的演出更好,他們配合默契,歌聲悠揚,在天地之間,仿佛天籁。
蘆笙響亮,高低音相和,又是另一種美妙的聲音。
而聲音裏,寄托的是美好的祝願。
擡官人的巡遊隊伍非常壯觀,浩浩蕩蕩地一路吹打,像是一個流動的戲團。
坐在轎子上的小官人非常可愛。
誰說狂歡只有國外才有呢?侗家人也玩出了自己的狂歡節特色。各式奇裝異服,化妝表演,讓侗年更具魅力。
在這個狂歡節裏,侗家人人參與其中,喜笑開顔。
對于小孩子來說,更是擁有幸福的童年時光。一個小男孩,被奶奶撺掇著去和兩位公公合影,他不願意,但當小姐姐帶他一起時,他就不僅願意合影而且咧開嘴笑了。
因爲鼓樓旁邊還有外國人,奶奶還撺掇他去和外國人說“hello”,他照著奶奶說的,過去打招呼,外國人笑了,他奶奶讓他和外國人站一起合影他,這次就乖乖地配合了。我在旁邊贊揚他奶奶這個教育方法是對的,她有點不好意思,說這樣可以讓孩子膽大,對孩子就是要多曆練。
而如果暫時想擺脫一下年節的熱烈氣氛,想安靜一下,可以靠河坐著,看流水靜靜地淌過去。
捧一杯滾燙的奶茶,或者來一杯當地的米酒,或者,只是發呆也好。
這裏很熱鬧,也很清靜,分外惬意的感覺。
這裏也有很文藝的一面。
寨子裏很多咖啡館、酒吧、民宿,很多老外、背包客。居民們顧自生活著,有自己的節奏,和遊人既相交織,又仿佛在兩個平行的空間。
當夜色降臨,鼓樓的燈亮起來,酒吧裏歌聲回蕩在老街,聽著葉倩文的《祝福》,仿佛回到了古早的過去,而另外的聲音,又把我拉回到現在。
這裏,既保留著古老的風尚,也應和著時代的脈搏。
這裏,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情,也有著優美的生態環境。
來了,就隨意一些,輕松一些,不要把自己當外人。
5
這是我第二次度過侗年,上次,是在廣西三江。
新年、春節,我以前也覺得,應該在自己家鄉過,所以,春節的時候,即使遠隔千裏萬裏,也總想回家。
但後來,我越走越遠,明白了一個道理:
隨遇而安。
我曾經有深深的漂泊感,即使是在自己的家鄉,也覺得有時候會格格不入,像異鄉人,然而現在,我可以輕易地融入到當地,也不再執著于春節必須在老家度過,我曾經在新加坡連續度過三個春節,也曾經帶著一些讀者去台北過年,而在去年的新年之際,我們也組織了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徒步活動,2019年的最後一天,是在喜馬拉雅高山的一個木屋裏度過,當時,各國的人們齊聚一堂,圍著熊熊的火爐,唱歌、跳舞,新年鍾聲響起的時候,大家歡呼、擁抱、祝福。
來到肇興,我的確不能成爲侗家人,但是,至少可以努力地去了解,去深入到這個民族的風俗文化之中,去回應每一張笑臉,有時候,疏離不過是我們自我設置的障礙,而如果我們願意,其實障礙都可以打破,我們都不懂侗族語言,然而笑容是世界統一的通行證,你笑,別人就懂了,別人笑,你就暖了。
在烤火的時候,我和一位來自上海的女士聊天,她一路從劍河自駕過來,熱烈地向我推薦溫泉,我說明天就會那裏泡溫泉了,她說特意趕過來度過侗年,喜歡這裏的氛圍,是在大城市裏所感受不到的。
而我,既喜歡大城市,也喜歡這裏。
既喜歡成人世界,也懷有赤子之心。
我既要長成一棵樹,同時,也要習慣于遷徙,習慣于接受各種美好,接納各樣不同。
此心安處,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