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 9月2日,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官方微信發布訃告,新加坡著名華裔企業家、慈善家,該基金會創辦人陶欣伯先生,于8月24日在南京安詳離世,享年105歲。曾經受助的“陶學子”們紛紛自發通過各種渠道發文悼念,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位改變了他們一生命運、給予他們無窮力量的老人。
2006年,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在南京成立,之後陸續與東南大學、南通大學、揚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江蘇大學、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等22所省內學校建立合作關系,資助貧困有志、品學兼優的本科生。截至去年,累計資助金額已近2億元,獲得資助的“陶學子”達1.2萬名。
緣聚伯藜,點燃希望
2012年,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在江蘇大學設立“伯藜助學金”,9年來累計資助該校540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合計890余萬元。 “2017年12月2日,那是我第一次見陶爺爺。百歲高齡的老人,慈愛、執著且真誠。”江蘇大學2019屆學生姚錦霞至今記得陶爺爺對她說的話——“我們‘陶學子’,要像家庭成員一樣,像一家人一樣,彼此關心”“做人要真誠,不能說謊,不能騙人;做事要全力以赴,錯事要責己不怨人”。受陶欣伯先生影響,姚錦霞考研時選擇了社會工作專業,那種“成己爲人、成人達己”的精神深深根植在她心中。 出生于貴州省清鎮市流長苗族鄉的周金菊,童年曲折而坎坷。她的父親靠挖煤養家糊口,在一次爆炸事故中落下終身殘疾。他和妻子外出打工後,周金菊和弟弟妹妹守在雙目失明的奶奶身邊。2014年,她考取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成爲寨子裏第一個大學生。 周金菊在大學裏加入伯藜學社。這是受陶老先生資助的學生組成的一個社團,積極開展各項自助、互助、助人活動,從舉辦新生見面會到畢業座談會,努力讓“陶學子”們融入這個大家庭。去鎮江參加領導力培訓、去廣西支教、獨自籌備晚會……通過這些活動,周金菊逐步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在這裏,我們每個人都覺得,社團的成長壯大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南通大學2013級“陶學子”司豔敏記得,第一次在學校見到陶欣伯爺爺時,看到他臉上布滿了歲月痕迹,眼睛卻清澈真誠如少年,他走路需要人攙扶,仍笑容滿面不停跟學生們揮手打招呼……匆匆一面,陶爺爺的儒雅寬容卻讓她終身難忘,“如果你見過他,就能體會到,善良是一種遼闊的氣場。” “我們因‘貧困有志’而與‘伯藜’結緣。我想,對于每個‘陶學子’來說,伯藜具有家的概念,這種溫情也正是伯藜給予的。”南通大學交通學院交通工程2014級學生劉鵬程曾擔任該校伯藜學社第五屆社長。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讓偏遠地區的孩子能夠暢讀課外書、探索無窮無盡的知識海洋。因緣巧合,劉鵬程于2018年10月加入一家互聯網公司,爲渴望讀書的孩子圓夢。“陶老先生一直從事公益,幫助了很多從農村考上大學的青年學子,我們這些畢業的‘陶學子’有機會搭建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橋梁,現在所做的也是對陶老先生精神的一種傳承。”
感恩于心,奮發自強
從上海到桂林,從高鐵到鄉村大巴,從熟悉的平原置身崇山峻嶺間,窗外的風景一再變換,這是南通大學伯藜學社學子堅持了7年的支教之旅。 “我是一個從大山裏走出去的大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鄉侗族孩子在這條路上走得更輕松些。”2012年夏天,楊曉雷考入南通大學應用物理專業,在伯藜學社提出幫扶山區教育、關愛留守兒童的想法,得到老師和學社同學的一致認可。就這樣,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知了小學成爲伯藜學社幫扶的第一所村小。“有了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和南通大學的支持,我的想法才能成真。加入伯藜學社,我感到很幸運。”楊曉雷說。 2014年,江蘇省陶欣伯助學基金會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計劃,讓楊曉雷一個更大的想法——暑期支教項目落地生根。7年來,支教團隊成員換了一撥又一撥,一屆屆伯藜學子來到廣西、河南、甘肅、貴州等地區,不僅經常給學校捐贈教學設備與書籍文具、幫助改善教學環境,還爲當地師生帶去新知識、新思維、新理念,豐富孩子們課余生活。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2011級學生劉永珍自小患腰椎疾病,夢想就是站在講台上做一名老師。2011年9月,劉永珍考入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就讀于特殊教育專業。剛入校體檢時,醫生在體檢單上填寫了其身體不適宜做一名教師的結論,學校建議調專業,這對他來說猶如晴天霹雳。但他沒有因此放棄,通過一年的自學,還進入陽光學院的聾生課堂做起了手語翻譯。學校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後,爲他申報了伯藜助學金。 在陶爺爺的鼓勵下,劉永珍繼續爲了理想而奮力前行。畢業後,因爲身體狀況不合適,他仍然沒有拿到教師資格證,後來在一位學姐介紹下來到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特殊教育學校,擔任代課老師,縣裏舉辦大型活動時常擔任手語翻譯。劉永珍紮實的專業基礎得到學校和相關部門肯定,他憑借大學期間出色的成績,再加上通過了鹽亭縣相關面試,終于拿到教師資格證、順利進入教師編制。“陶爺爺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首先要學會自助,幫助自己成功以後,才能回報社會、去幫助更多人。”劉永珍說。 “陶爺爺用不懼挑戰的創業精神,激勵我們勇敢面對挫折。我們一定不辜負陶爺爺期望,用實際行動回報國家和社會。”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021級研究生新生李麗說。本科期間,她曾擔任揚州大學伯藜學社社長助理,並獲得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李麗出生在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一個小山村,去年7月畢業之際,她報名參加了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回到群山環繞的貴州省鎮甯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在她曾經支教的馬廠鎮中心學校任教。“我是一名‘陶學子’,陶爺爺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一路前行。我是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希望能爲更多大山裏的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
懷揣夢想,奉獻社會
今年4月30日,南通大學2013級會計學專業的胡貴鵬被表彰爲“雲南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這名“陶學子”,在駐村扶貧3年多時間裏,身高不足1米3的他始終秉持一顆初心紮根基層、情系群衆,主動學習相關扶貧政策,通過下鄉入戶走訪了解村情、社情、貧情、民意,吃透百姓貧困現狀,利用召開村民小組會議、開展三講三評等機會廣泛宣傳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教育引導人民群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組織的肯定和當地群衆的認可。“大學期間能加入伯藜學社是我一生的幸運,”胡貴鵬說,“陶欣伯爺爺教導我們,對待事情要全力以赴,對待問題要勇于承擔,要不忘感恩、服務基層、積極回報社會。這是我一生的精神財富。” “陶學子”中的大部分人畢業後回到家鄉,志願爲家鄉建設出力;有一部分從事公益,在偏遠山村籌建圖書館逾千所;有的由興趣出發開始創業;還有的繼續深造,在專業領域攻關……他們如璀璨星辰在各行各業、各個角落發光發熱。 江蘇大學畢業生徐振霞先後參加西部支教、國際志願服務,2020年碩士畢業後又投身西部計劃,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服務一年,奉獻自己的青春韶華。“驚悉訃告,悲湧心頭。”徐振霞說,自己正是在伯藜學社這個因愛彙聚的地方,得以更好地成長,並最終做出決定兩赴西部將志願服務進行到底,“敬愛的陶爺爺,此別不說再見,我們會像您期望的那樣,成長爲一名努力奮鬥、誠實守信、嚴己寬人的陶學子,請您放心!” 江蘇大學材料學院2019級碩士生魏甜甜說,大學最幸運且自豪的事情就是遇見伯藜,成爲一名“陶學子”。“那個慈祥可愛的陶爺爺永遠離開了我們,伯藜是個充滿愛的大家庭裏,一雙溫暖而有力的大手拉起了無數追夢的小手。我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改進自己、完善自己、追尋自己的夢。”如今魏甜甜擔任起了江蘇大學伯藜學社的指導老師,負責學社日常事務,“作爲一名‘陶學子’,我們定會向您學習,成爲一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努力成才,回報社會,並用一生銘記和履行您的敦敦教誨和大愛。” “我要沿著陶老先生走過的路走下去。”南京工業大學畢業生李曉佼是學校伯藜學社第一任創業部副部長。“伯藜學社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大家能去展示自己,提升自己。我們的眼界,逐步開闊起來。這是它遠超助學基金會的意義所在,它在真真切切爲陶學子鋪路。” 李曉佼告訴記者,他在2020年5月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開始打拼自己的一片藍天。“我想把創業有一定的小小成就的陶學子聚集起來,再成立一個基金會,把陶老先生培養‘陶學子’的這份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王拓 實習生 王鲲鵬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