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廚紅菜》專訪
第95期
本期紅廚:葉文健
葉文健師傅,是記者期待了很久的一位大廚,他擁有37年的廚藝生涯,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的生活改善,兩岸三地,幾十年的飲食變化他都參與其中,這是一段很寶貴的經驗。
與葉文健師傅結束訪談後,記者意猶未盡,葉師傅年少的遊曆、對粵菜的理解、對目前粵菜圈子的思考、對細節的注重,都令記者反複咀嚼了很久,尊重食材,尊重客人的觀念,更是深深刻在葉文健師傅的靈魂裏。
葉文健
現.福州香格裏拉中餐行政總廚
曾.上海洲際酒店中餐行政總廚
曾.上海外灘悅榕莊中餐行政總廚
曾.新加坡萬豪酒店中餐行政總廚
曾.香港JW萬豪酒店中餐行政總廚
曾.上海浦東香格裏拉中餐行政總廚
曾.新加坡JW萬豪酒店中餐行政總廚
曾.新加坡同樂魚翅餐館中餐行政總廚
初到香港,獨闖天地
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香港電影的輝煌和經濟的蓬勃發展,給內地帶來巨大的沖擊,那時候,幾乎每個廣東少年,心中都有一個香港夢,很多人不惜爲了心中的夢想,铤而走險,走向香港。
受到周邊人的影響,葉師傅對香港也充滿了向往,終于,1979年,年僅19歲的葉師傅來到了這片夢想之地。
與此同時,葉師傅發現,原來香港租房這麽貴,而不會講廣東話的葉師傅,連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權衡之下葉師傅選擇了從廚。
從廚的艱辛,讓每位廚師回想起來,都會唏噓不已,何況那時候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葉師傅。但當記者提問時,他卻一笑置之,感歎因爲這一段艱辛的歲月,讓他在這座粵菜精粹的潮流之地,見識到了最傳統、最地道、和最融合的粵菜。
最好的青春歲月,在利苑
在與葉師傅的對話中,他最感謝的就是香港利苑酒家。
1983年,23歲的葉師傅通過努力,進入了香港利苑酒家,從一個配菜做到廚師長,這六年的時間,卻影響了他往後幾十年的廚師生涯。
葉師傅:“利苑對廚師非常嚴格,對食材有一種執著到偏執的追求,一個切配,必須把每天的半成品准備好,而做的過程中,要保證所有食材的新鮮,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趕貨,香港酒家的人流特別大,更別提每天都在排長龍的利苑,那時下班,腿都是軟的。”
爲了使一盤炒芥蘭的口感和味道達到最佳,從80年代,利苑就使用進口的橄榄油炒蔬菜,這是很多五星級酒店無法做到的,但利苑一直堅持著。
這些小小的細節,都深深的影響著葉師傅,即使離開利苑20多年,他仍舊保留著這些習慣。
細節之處,方顯廚藝
粵菜發源于順德、廣州一帶,但對于港廚來說,廣東粵菜與香港粵菜有一些小小的區別。
那時候由于經濟原因,廣東粵菜的材料多是河鮮、家禽還有少量的海味幹貨,比較注重海味這一塊;而香港托自由貿易港的優勢,全世界每個角落的食材都可以隨意進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讓它擁有來自全世界的進口海鮮和全球的頂級食材,給香港的粵菜大廚帶來很大的發揮空間。
在這樣的氛圍與激烈的競爭下,讓香港大廚在調、烹、煨、選擇原材料等方面,都非常的嚴謹,市面上非常熱銷的濃縮上湯、濃縮雞汁等,他們從來不用。
拜師後,葉師傅就開始學習調配上湯,對他們來說,經手的配料,再改動完善,已是一種習慣。
例如豆瓣醬,廚師通常都會用,但是豆瓣醬偏鹹,所以買回來後,葉師傅會加蒜蓉、沙茶把它重新炒一次,這樣既可以減低豆瓣醬的鹹味,也可以提高其香味。
葉師傅:“在烹饪上,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我們的用心,小到調配料,大到烹饪功底,每一道菜的細節串連起來,就是你菜品的味道。”
粵菜,在浮華中追求真味
近幾年,中國掀起米其林狂潮,越來越多的中餐開始注重擺盤,葉師傅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早年,我學廚的時候,師傅告訴我,粵菜的第一要求是鍋氣,鍋氣一定要足,東西要燙嘴,如果擺盤的話,就沒辦法做到燙嘴,這違背了老祖宗教下來的最高境界,與我們粵菜的理念是沖突的。我們是中餐,如果抛棄本身具有的優勢,去套一些西式做法,那就不叫中餐了。”
“但現在有一些廚師小朋友,有機會升上去,但是功力不夠,他們就會用這種方法去走捷徑,用漂亮的擺盤來掩蓋味道的不足。我在內地去過一些地方試菜,如果是業主或業主代表試菜,他們就很注重裝盤,畢竟現在年輕人很講究漂亮,這也是我們大廚現在面臨的困境。”
“我在上海一家高級會所做過,但還沒半年我就辭職了,因爲我過不了自己那一關,他們十分講究擺盤,炒一個菜都要分四盤,更不要說其它珍貴食材了,這樣,菜端到餐桌上都涼了,這其實是對食材的糟粕,讓我感到很痛心。”
“菜品肯定要好看,因爲色香味,色排在第一,但我們的做法是:撞色。在一道菜裏面,根據不同顔色的食材把顔色撞出來。例如油泡蝦球擺盤,我們可以用菜心撞一下綠色。”
“在香港,油泡這道菜,不管是油泡蝦球、油泡雞胗都會下韭黃,韭黃是黃色的,油泡的東西也都是黃色的,然後用胡蘿蔔、姜花、蔥段,把一道菜的顔色撞出來。這是我們師父教的,不叫配顔色,配顔色是分開的,這個叫撞顔色。”
填飽肚子VS享受美食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環境逐漸好轉,開始追求奢華的食物,來彰顯生活水平,但其實那吃的是表面的浮華,而不是食物的本味。
比如一道油泡帶子,很多餐廳一定要求帶子是雪白的,但遵循利苑做法的葉師傅,每一道菜起鍋之前都會*镬(廣東話叫做“辣(近音字)镬”,普通話難以翻譯),就是在起鍋之前,把鍋穩在竈爐上,開最大的火,猛猛地燒,把鍋底的熱度滲透到食物裏面,哪怕炒一個菜心,鍋底都是會起焦的,所以它炒出來的帶子和蚌柱,都會有一點點金黃色。
這道菜的靈魂,在于鐵鍋火候的“镬氣”,上桌時間浪費不得,差之兩三秒,味道就全變了。它不像擺盤出來的和那種“雪白帶子”的那麽好看,但它的味道卻是前兩者望塵莫及的。
葉師傅:“炖湯,我們是用礦泉水炖的,不是說自來水不好,但作爲廚師,都想讓自己的出品更好一點,用礦泉水煲湯,可以保證原材料味道的發揮。”
“比如說淮山枸杞炖草雞,這個湯炖出來主要是草雞的味道,如果用調過的湯來炖,那麽它裏面又有豬肉、又有火腿、又有草雞的味道,味道就雜了。這個炖湯應該是草雞的味道——鮮甜,然後才是一點點淮山的香味和枸杞的味道,這也是一種堅持原味的做法。”
“做菜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比如客人點一道牛肉,你要讓他吃到牛肉的味道;點一道魚,你要讓他吃到魚的味道。廚師設計的菜裏,主食材是什麽,你一定要讓顧客吃到主食材的味道。”
“再如豆瓣醬炒牛肉,主味是牛肉,配料是豆瓣醬,如果豆瓣醬的味道蓋過了牛肉的味道,那麽我們只是在填飽肚子而已,而不是享受美食,都浪費掉了。那爲什麽要用那麽好的牛肉呢?我經常跟廚房的夥伴說,我們要明白自己在做什麽,才能把一樣東西做好。”
粵菜,一個小炒可見功底
“鮑魚、海參這些高檔原料的烹饪,其實對于廚師並不難,但一個炒飯、一個炒粉就能看出粵廚的功底,這是香港廚師都知道的規則。”
“幹炒牛河,牛河不可以炒斷,端上桌子要燙嘴,吃完以後盤子裏不可以看到油,這是幹炒牛河最高境界;炒飯加水炒,要炒到每一粒米飯都在跳舞,這才算及格。”
當葉師傅在跟記者講這些烹饪細節的時候,記者深深的感受到了“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所帶來的震撼,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匠人”?
我不知道,因爲這對于現時有些浮躁的社會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存在。
“我們請一個頭鍋、二鍋,試菜的菜品一般是一個扒、一個炒、一個羹,然後就是炒河粉,這四個菜就可以知道一個廚師的功底到哪裏了。讓他推一個羹,他這個羹挂的芡是多還是少?能不能綜合所有的食材?推出來的芡夠不夠量?是否透澈?這就是推羹的技術要求。”
“炒菜,例如說菜心炒蝦球,傳統的炒法是先炒菜心,然後再合炒。分開炒是潮流(當然也要看炒什麽食材,大多數時候是分開炒),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先吃一個蝦球,再吃一個菜心,蝦球是後炒的,肯定是熱燙燙的,但是菜心夠熱嗎?肯定沒那麽熱。所以像利苑的菜心炒蝦球,是一起炒的,它的裝盤是沒那麽好看的,但是味道會更好,這就是港式粵菜的精髓:不一定好看,但必須好吃。”
“一般的擺盤,是菜炒好了放在下面,然後湯汁再打一個芡,但不管是蟹肉芡還是冬菇芡,我們就看這個芡,如果這個芡打得好,就是剛好挂在菜中間的;如果這個芡打得不好,就會流到邊上或者滲透到菜裏去了,這就是我們看一個炒鍋師傅功底的三個菜。然後就是要求他炒飯和炒面,這幾道菜就足夠看到一個廚師的功底了。”
懂吃和不懂吃的區別
葉師傅剛去上海的時候,有一次,清蒸活魚被退回來了,因爲顧客覺得葉師傅蒸的魚還沒熟,魚骨上還有血絲。
當時葉師傅哭笑不得,原來,在香港點一條清蒸活魚,如果中間大魚骨的血絲不紅的話,顧客是可以退掉的,在內地卻是相反的。
葉師傅:“我們蒸魚,一條魚蒸到九成熟,再淋滾油就是九成半熟了,然後送到客人餐桌上就是九成八、九成九熟了,當服務員把魚從中間向兩邊拆開,讓客人看到中間有一條血絲,這才是最高境界。最後服務員用餐刀將魚肉分開兩邊,把盤上的湯汁淋到血絲上,這時候血絲也熟透了,這樣的魚肉是最嫩的,最原味的。但是現在很多年輕食客不一定懂,他們一般都是先讓相機吃飯,呵呵。”
記者:“那麽有一種情況是魚上桌後,夾一塊,發現魚鳍裏面是紅的,這又是什麽情況呢?”
葉師傅:“那是因爲魚在魚缸裏面養太久,快死了,它不吃東西,整天不停的遊,導致魚骨上面的皮膚破損。”
“還有一樣,吃魚的時候如果發現魚嘴是損掉的,就像缺了一塊那樣,那麽這條魚就是好東西。這是因爲漁民在海底撈到魚後,把它放在漁船上面,它在船上傾翻就會撞上,而嘴唇是最先撞上的,撞來撞去,嘴唇就會受損,而這才是野生魚,不過現在可能沒什麽機會看到了。”
在葉師傅侃侃而談中,記者學到了許多以前不了解、不熟悉的知識,第一次知道,原來廚師上一道菜的背後,有這麽多的細節與講究,就連菜品放到餐桌上的最佳時間,都計算的如此精細,我想,這就是匠人精神吧。
世界再吵雜,匠人的內心絕對是安靜的。
順帶說一句,葉師傅就是我們《紅廚紅菜》欄目介紹過的,苗凡師傅的師父,大家有興趣可以點擊藍色字體回顧——紅廚紅菜 | 苗凡:米其林?回家做輪胎去吧!
葉文健紅菜
時蔬松茸煎原隻帶子
<原料>
粗露荀2根切4段,松茸2粒切邊,北海大扇貝肉2件,姜絲4g。
<調料>
生抽5g,黑椒末5g,海鹽3g,橄榄油10g,生粉5g。
<做法>
1.將露荀灼熟後擺盤邊。
2.熱鍋放入約3g橄榄油,慢火煎松茸至兩邊金黃色。
3.加海鹽、橄榄油煎扇貝肉至八成熟,加黑椒末、生抽,再煎至全熟上碟,姜絲炸脆,拌海蜇。
蔥油九節蝦雙味
<原料>
活九節蝦4只,生蔥40g,大葉2片。
<調料>
油200g,幼鹽3g,生抽3g,辣油3g,豆瓣醬2g,生粉30g。
<做法>
1.將九節蝦從頭與身處切二段,頭開下邊去內髒,拍生粉,制成辣汁蝦頭。
2.蝦身去殼,留星油泡炒蔥香味。
雲丹燒深海銀鳕魚
<原料>
銀鳕魚60g×3件,青瓜1根,紅辣椒1根,肉蔥50g,肉姜50g,蒜肉20g,幹蔥肉20g。
<配料>
雞蛋3粒,鮮牛奶100g,生粉40g。
<調料>
生抽100g,老抽30g,幼鹽20g,鎮江香醋100g,冰片糖50g。
<做法>
1.青瓜切薄皮。
2.香蔥料加調味制成醬汁,浸鳕魚塊20分鍾。
3.雞蛋取白加牛奶、生粉10g、鹽3g,炒成牛奶蛋白。
4.鳕魚塊攪少許雞蛋黃,拍少許生粉煎熟。
5.鎮江香醋加冰片糖煮透,埋芡成醋汁。
濃魚湯斑片小刀麺
<原料>
活桂魚約600g殺好起肉切成片,擔擔面1包,絲瓜1根,豆腐1盒,生姜1塊,生蔥10g。
<調料>
生抽30g、油20g。
<做法>
1.將魚骨加豆腐大火煮成濃魚湯待用。
2.生姜切成幼絲,炸至金黃色;生蔥切成蔥花。
3.擔擔面煮熟,加調好味的魚湯及蔥花、生抽煮滾,將魚片灼熟加上,最後放炸姜絲。
五谷飯蠔皇燴雙寶
<原料>
扣制遼參1根,扣制鮑魚1只,小米5g,黑松露5g,野米、白米、紅豆、綠豆各20g,蒜頭肉3粒,肉蔥2根,小棠菜2棵。
<調料>
上湯400g,蚝油3g,老抽3g,生粉15g。
<做法>
1.先將五谷煮成米粒,拌盤邊。
2.用上湯煨制遼參、鮑魚至淋身,上盤。
3.清炒棠菜心拌邊。
4.上湯加蚝油煮炸蒜頭、肉蔥度至出香味,用生粉埋芡即成。
紅廚網,廚師界第一新媒體,每日更新面向廚師和大衆的菜譜。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衆號:chuyixian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