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複興的澎湃春潮,“春”在萬象更新,欣欣向榮;“春”在青春年少,奮鬥不負韶華。
5月10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1922年5月5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宣告成立,在中國革命史和青年運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也標志著中國青年成爲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急先鋒。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以磅礴之力影響了中國,涉及22個以上省份的200多個大小城市。潮州是全國早期17個地方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的地區之一。在當時,潮人青年率先奮起,投入到澎湃的春潮中,勇立潮頭,且潮聲回響不絕。
春潮怒響 打破開元寺的甯靜
最近潮州有雨,雨下得聲勢浩大,牌坊街的人流少了許多,一向氣氛清幽的開元寺更是冷清。
1919年5月7日,也是一個下雨天。北京爆發五四運動的消息在前一天的汕頭《公言日報》上被報道,傳遍粵東。
時值“五七國恥”(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並于5月7日發出最後通牒,袁世凱于5月9日承認了二十一條,時稱“五七國恥”或“五九國恥”),潮州上下群情激憤。
韓山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文菊和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洪雪齡從《韓師史略》等資料整理出當時的情形:韓師學生羅定鼐等進步師生與金山中學進步師生共同發起,于5月7日舉行反帝愛國大遊行,響應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來自全城各中小學校的2000多名學生,手執校旗和寫著“收回山東權利”“誓死不承認二十一條亡國條約”“打倒北京賣國政府”等標語的橫幅,在西門火車站廣場集中後出發遊行。隊伍進入城內大街時,各校的“劣貨檢查隊”到各鋪戶查收日貨。當天下午,盡管大雨如注,但學生們仍然保持著整齊隊伍繼續遊行。
平靜的開元寺出現了熱情高漲的愛國學生。中共潮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陳立佳表示,當時的“劣貨檢查隊”檢查各商號是否銷售日貨,並控制西門火車站及東門稅關,不讓日貨進入。他們把沒收來的日貨堆放于開元寺大埕,派人看管,定期公開銷毀。
行動仍未停止,4天後的5月11日,開元寺門口迎來了更多學生。在潮安青年圖書社的倡導下,5月11日,以韓師、金山中學爲首的30余所學校在開元寺前舉行“潮州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以統一各校的愛國行動,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號召各界同胞合力救國。
陳立佳認爲,五四運動促使進步學生運動從分散走向聯合。在潮州,韓師、金山中學等30余所學校在中山路有德講堂成立的潮州學生救國聯合會(“學聯會”),旨在號召潮州人民聯合全國人民,掀起學生和工農聯合起來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運動。與此同時,潮安青年圖書社的社員們與學聯會緊密配合,分頭組織各界民衆一起支持學生愛國運動。此外,潮州城的反帝愛國運動還迅速向鄉村蔓延,如南桂區(現東鳳一帶)的鳌頭中學,龍溪區(現庵埠一帶)的各中小學學生,也紛紛組織起來,投入這一偉大愛國運動。
在潮州的五四運動中,起重要領導作用的是潮安青年圖書社。
潮安青年圖書社社員分頭深入發動、組織各界民衆,響應和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謝漢一、郭仰川等人,到首飾、錫箔、制鞋、織布、制紙、雨傘等行業組織救國工團,並成立工界救國聯合會,會長由教師張月樵擔任,革命青年謝漢一、郭仰川爲副會長。商業、農業等各行業也紛紛行動起來,相繼成立愛華聯志會、愛國同志會、商界救國演說團、農界救國聯合會等,響應和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爲了統一領導,隨後各救國團體又組成了潮州各界救國聯合會,進一步促進潮州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漲。
汕頭大學副教授甘觀仕在《五四運動在潮汕》一文中認爲,縱觀全國、全省五四運動的情況,比較起來,潮汕的五四運動有行動迅速、旗幟鮮明、範圍廣泛三個特點。“衆所周知,五四運動的革命風暴從古老的北京開始,曾席卷全國,震撼中華大地。然而各地區響應北京五四運動的時間是有先有後的……從全國全省來看,五四運動在潮汕,來得比較迅速且猛烈。”
潮起何處 潮州的“覺醒年代”
“潮州自五四潮流激蕩以後,有一團體,以增進智識爲宗旨,協力互助爲主義,純爲有志青年所結合,名稱叫做青年圖書社,成立至今,已經數年,平日宣傳新文化,幫助勞動界,很是熱心,是潮州很有希望之組合,近因覺得潮梅方面人們,智識十分幼稚,非介紹多量之新刊物不足以救人們的智識荒,因之特地召集社員,創辦青年書店于潮州東府巷,股本純由社員分擔,宗旨是以介紹新思潮,鼓吹新文化,提倡新生活,創造新社會,爲四大綱目。凡海內外一切新刊物,均有販賣……我知潮州文化的前途,當大放光明,而合作商店的種子,已萌芽于韓江流域了。”這是1923年《民國日報》刊登的文章《潮州合作青年書店開幕》中記載的。
文中所提的青年圖書社的前身即是成立于1917年的城東青年圖書社,五四運動後擴大爲潮安青年圖書社,潮州合作青年書店便在潮安青年圖書社名下。
1917年12月,潮州城東發成號、萬泰號、協茂號等十多家柴炭行的青年店員、學徒便自發組織了一個研究新知識的團體——城東青年圖書社,他們集月費選購書刊,利用工余及夜間,聚集于一家炭行閣樓上閱讀,交流不同的看法和感想。謝漢一、方惟精、郭仰川等一批工界青年也紛紛加入圖書社,翌年便擴大至20多人,城東青年圖書社也隨之擴大爲潮安青年圖書社。
甘觀仕認爲,潮汕是最早出現新興階級的地區之一,因而較早興起了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運動,人民具有民主革命鬥爭的光榮傳統。“在潮汕地區,19世紀60年代就有了外國開辦的企業,到五四運動前已有了相當數量的民族工商業,于是,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逐步地發生了新的變化。新生的中國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産生並逐漸地發展起來。”潮州的青年圖書社,便是這樣一個由青年工人組織起來的革命思想陣地。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發聲“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爲本志之天職”,後成爲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新文化運動爲五四運動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預備,與五四運動聯系密切。在潮州,在五四運動之前,便已有相當程度的新思潮湧動。
韓山師範學院曆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共青團潮州市委兼職副書記溫建欽認爲,潮州地區之所以能夠率先響應五四運動,首先是因潮州爲著名僑鄉,得以開風氣之先。“海外潮僑,往往會把先進思想傳回到家鄉,五四運動之後,進步青年許甦魂就從新加坡回到家鄉潮安庵埠鳳岐村,把舊制澄源學校改革爲新制鳳岐小學,並聘用進步青年爲教師,傳播愛國新思想。”
其次,潮州與上海、蘇州一帶聯系緊密。清代之後,潮州商人活躍于上海和蘇州等地區,潮州文化受到上海和蘇州等地的影響。近代上海和蘇州等地區的新思想也通過這個聯系渠道傳入潮州。1921年,一名在上海歸來的張姓客籍學生回家鄉的時候經過潮州城,他同潮安青年圖書社青年交流後,作爲全國早期17個地方團組織之一的潮州社會主義青年團便成立了。此外,清末民國,許多潮州青年學生到海外日本及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區求學,他們接觸到新的思想,馬上傳播回潮州。
“另一方面,潮州人民通過汕頭的《嶺東日報》和潮州城內的《韓江報》《粵南報》《自由報》《民報》《民治報》等報紙接收外界新思想,促進了民衆意識的覺醒。”陳立佳說。
資料統計顯示,潮汕和梅州等地區近現代報人有近400人,創辦報刊有400多種。新聞史學家方漢奇評價潮汕“曾經湧現過一大批有影響的報刊,湧現過一大批有影響的編輯、記者、報刊活動家和報刊政論家,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傑出的進步和革命的新聞工作者”。
1902年5月,溫丹銘、陳雲秋等粵東名宿在汕頭創辦《嶺東日報》。地方文獻研究者蔣冬英提出,《嶺東日報》是20世紀初廣東東部地區最早創辦和最重要的報紙之一,它開創了粵東“報界之濫觞”。從《嶺東日報》創刊到五四運動前夕,這一時期,潮汕先後創辦的報刊有幾十種。其中,許多報刊積極報道並參與五四運動。
渴求進步的青年,湧動著的新思潮,那是屬于潮州的“覺醒年代”。
潮聲不絕 “紅色之城”的青年力量
近日,《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潮州青年百年奮進史展》在潮州市檔案館開展。展覽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講述潮州青年運動曆史,陳列出許多史料及曆史圖片,第一部分便是五四運動時期的潮州青年。
“不知不覺,這五四運動又到六周年了,遙想當年,我們怎樣的奮鬥,現在便可以輕卸肩嗎?因此,我們金中全體男女學生界,今天所以要聯合大家舉行這個大巡行,是希望普通民衆的覺悟,希望大家明白政府的政治不良和外交失敗,我們都可以起來幹涉的!又曉得學生界無拳無勇,只要萬衆一心,無論什麽武力都可以不怕的,這就是公理戰勝強權的一種大運動啊!”這是1924年5月11日的《金中月刊》,這一期用相當篇幅講述了金山中學的“五九國恥”紀念日巡行、五四運動紀念活動、平民教育等。
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溫建欽認爲,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傳入潮州地區,大大解放了潮州青年思想,爲革命運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甘觀仕認爲,潮汕人民的革命鬥爭是全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五四運動也開啓了潮汕人民革命鬥爭的新階段。
陳立佳介紹,五四運動後的潮州,反帝愛國團體迅速興起,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2年,先後成立了“潮州工界聯合會上東莆支會”“潮州工界聯合會庵埠支會”等4個潮州工界支會,28個工團,擁有工人1.3萬人,成爲潮汕地區各業工團最全、擁有工人最多的縣。1923年春,潮州不斷發展起來的農會組織,納入了以彭湃爲領導、在全國率先組織起來的廣東農民聯合體系。同年9月,依照彭湃的建議,把“潮安農界救國聯合會”改稱爲“潮安農民協會”,潮安成爲繼海陸豐之後最早成立農會的縣份。
劉文菊認爲,五四運動將新思想新文化傳入潮汕地區,帶來曙光。許多潮汕知識青年紛紛創辦新文學團體,出版刊物,像“潮安青年圖書社”開設販賣部銷售從上海引進《新青年》等進步刊物,金中學生發起組織晨光文學社和伏虎文學社等,這些爲潮汕地區宣傳五四精神、傳播新文化新思想起到了積極作用,啓迪民智,使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深入民心,革命鬥爭蓬勃興起。正是五四運動爲潮汕地區的工農運動打下了思想基礎,使在國民大革命期間與“潮州七日紅”期間,潮汕人民能夠迅猛行動,有力地配合共産黨的武裝鬥爭,協助國民革命軍在1925年兩次東征的勝利,在“潮州七日紅”拼死掩護南昌起義軍撤離潮汕,爲革命保留紅色火種。
1921年,潮州社會主義青年團于城區鋪巷武祠成立,與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的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同成爲全國最早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17個地團,潮州青年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率先奮起。
劉文菊介紹,五四運動之後,潮汕新文學團體及刊物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生長。“像文學社團火焰社的成立,洪靈菲、戴平萬等人都曾是社員,馮铿雖然不是社員,但深受哥哥馮瘦菊的影響,她也經常參加團體活動。他們都在《火焰周刊》發表過文學作品,那是他們早期文學創作的陣營,他們的成長跟這是離不開的,五四運動影響著他們走出潮汕到廣闊的上海,成爲了重要的左聯作家。”
從曆史書上關于五四運動的宏大敘事轉向本土,我們會發現在當時,遠離政治中心的潮州強烈而有力地響應著五四運動,絕不落後,敢爲人先。韓師、金中這些熟悉的學校出現在青年運動曆史中,青年們熱切地參與到五四運動與革命鬥爭中,那是厚重史料也掩蓋不住的青春朝氣與滿腔熱忱。
溫建欽認爲,關于五四運動的研究是不斷推進中的,研究五四運動在潮州的響應,首先是豐富全國五四運動的內涵,推動當代對五四運動的研究;其次,通過研究潮州五四運動,可以解讀出潮州的紅色基因,以及潮州“紅色之城”形成的內在機理,爲今天青年人的奮鬥提供思想源泉。
■觀點
紅色基因的當代延續
陳立佳:
革命先輩爲近代潮州注入紅色基因
五四運動,激發了潮州廣大民衆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精神,加速了潮州人民的思想解放,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同時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潮州的傳播。
潮州作爲全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廣東最早響應五四運動的地區之一,湧現出一批在潮州乃至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革命英傑。如:被譽爲忠誠的“非黨布爾什維克”的李春濤、革命母親李梨英以及左翼文化運動潮州六傑洪靈菲、戴平萬、陳波兒、柯柏年、梅益、馮铿等,他們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曆史洪流中譜寫出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革命先輩這種放眼世界、堅定不移、執著追求的堅強意志,愛我中華、甯死不屈的愛國精神,爲近代潮州注入了紅色基因,鼓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潮州兒女赓續精神血脈,接過接力棒,前赴後繼完成先輩未竟事業,讓潮州成爲了一座“英雄之城”“紅色之城”。
溫建欽:
潮州青年有理想、有血性、勇于鬥爭、敢于勝利
五四思想之所以能夠對潮州地區造成如此大的影響,一方面同潮州文化所具有的愛鄉愛國、樂于奉獻的精神特質有關系,另一方面也受潮州曆史地理環境的影響。五四運動傳入潮州,使潮州革命思潮出現湧動,並爲此後各個時期的革命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具有曆史的必然性,也與潮州特定的時空環境有莫大關聯。
從近代全國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廣東最早響應五四運動到各個時期的英勇鬥爭,再到最後取得革命的勝利,形成了潮州“紅色之城”和“英雄之城”的基因。這充分诠釋了潮州青年有理想、有血性、勇于鬥爭、敢于勝利的堅強意志,也是勇立潮頭的精神內核,並構成了潮州人自信自強的紅色血脈。新時代的潮州青年要以潮州紅色基因爲根基,奮力拼搏,踏上新征程,創造新時代潮州人的芳華與榮光。
劉文菊:
青年可以爭當時代發展的先鋒
對于如今的青年學生,五四運動最重要的財富首先是愛國主義精神、憂患意識與責任意識。五四青年的奔走、拼搏和奮鬥全然爲了國家民族的利益,他們不懼困難艱險,不畏挑戰,在受到強暴勢力和黑暗政治的雙重壓迫時爲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誓死一搏,自覺擔起拯救天下興亡之責。五四運動中青年在對西方列強與北洋政府的絕望中喊出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號,不懼強暴,視死如歸。對于如今的青年學生來說,鑒古知今,激發與培育憂患意識,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充分意識到青年可以爭當時代發展的先鋒、青年應該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潮、青年應當凝聚自強不息的偉力、青年必須承擔民族振興的重任,這爲其不斷投身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服務人民的接力跑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其次是敢于創新,敢于質疑,勇于實踐的進步性思想。五四精神包含著“進步”和“科學”兩個要義,這與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相契合的。這激勵著新時代青年以創新科學、勇于實踐的進步精神,在當今時代賦予的廣闊天地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練就過硬本領,謀時代發展、助國家富強、促民族複興。
■參考資料
甘觀仕《五四運動在潮汕》;高楊文《報刊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探析》;蔣冬英《粵東近現代報刊及報人史料述評》;《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潮州青年百年奮進史展》;《潮州紅色記憶》系列專題片等。
【撰文】肖燕菁
【策劃】達海軍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