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說起仲裁,對于許多人來說,或許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一個相對簡單的理解,仲裁,就是雙方當事人自願把爭議提交第三方審理,由該第三方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並作出裁決。作爲與訴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打官司”並行的解決民商事糾紛的方式,有人認爲仲裁的出現甚至早于訴訟,可追溯至古希臘古羅馬時代。
香港的仲裁文化由來已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金融崛起。爲了對接社會需求和國際發展趨勢,香港有了改革和仲裁有關法例的訴求。當時適逢香港成立法律改革委員會,所作的第一份報告就有關改革仲裁法例,以及建議成立一個仲裁中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85年,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應運而生,成爲香港首個仲裁機構,人們也將它稱爲“港仲”。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聯合主席、資深大律師 袁國強(左)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位于香港繁華的中環。透過“港仲”的辦公室窗戶,可以眺望到美麗的海景。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聯合主席袁國強在向深圳衛視直新聞展示時,時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好靓”。
袁國強,香港資深大律師,同時也是擁有豐富仲裁經驗的仲裁員。在他看來,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也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如果縱觀全世界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它們的仲裁業務都發展得很好。無論是倫敦,還是巴黎,還是紐約,這些大的國際金融中心,都有好的仲裁業務發展,或者說有很穩固的仲裁基礎。而對于香港來說,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需要有一個有效的爭議解決機制,同時國際金融中心也促進了香港發展成爲一個國際仲裁中心。
香港的優勢還在于人才的聚集。經過多年發展,香港成爲亞洲一個非常難得的境內外知名爭議解決律師和仲裁員的彙聚地。根據香港大律師公會和香港律師會截至2022年6月的數據,香港擁有資深大律師104人,執業大律師超1600名,持有執業證書的律師超11000名,他們構成了豐富的仲裁“人才庫”。
據袁國強介紹,在香港,當事人能夠找到來自本地、內地、澳門、美國、歐洲等地的仲裁員,“所講的語言,基本上你能想到的都有”。如此多元的仲裁員背景,帶來的利好就是,很多時候,當事人傾向于選擇合適的國籍的仲裁員,所以有這麽多國籍的情況下,申請人與被申請人都能選擇合適的仲裁員,整個仲裁庭的獨立性、公正性和中立性就得到更好保障,不會受到質疑。
經過37年的發展,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已發展成爲全球排名第三的“最受青睐仲裁機構”。與此同時,倫敦、新加坡和香港,是全球三大最受歡迎仲裁地。
然而在回歸前後,懷疑曾暗流湧動。
袁國強回憶道,在回歸之前,曾經有人擔心回歸會對香港的司法制度産生負面影響,但事實證明,回歸反而推動了香港仲裁的發展。
成就打敗迷思,“一國兩制”是那把關鍵的鑰匙。
袁國強說,在“一國兩制”下,回歸後的香港得以保留普通法體系,並保持著司法獨立和終審權。法治基礎依然堅實,香港仲裁蓬勃發展。
隨著中國擴大對外開放,“走出去”和“引進來”日益增多,紛繁複雜的商業糾紛也多了起來。近5年來,以“港仲”爲例,每年受理的仲裁中,當事人排名第二的地區始終是內地,僅次于香港。同時,中國法作爲合同准據法,在“港仲”的案件當中被廣泛使用。在程序語言方面,“港仲”的仲裁程序裏有20%涉及到中文的使用,而內地仲裁員被委任的次數也不斷增加。
需求促進交流。自回歸以來,香港積極與內地建立民商事司法協助和交流新機制,共達成9份司法協助安排,包括就判決相互認可與執行,仲裁保全等。
在中國政法大學仲裁研究院秘書長兼副院長姜麗麗看來,回歸前後,中央對于香港的支持,是一以貫之的,整體呈現出“往前推,往上提”的狀態。盡管在香港的角度看,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深入,香港的特殊地位、特殊優勢可能相對減少,但在整體上,香港是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占據了新的高地。香港的背後,是整個國家經濟盤的增大,是整個國家經濟影響力的增大,這是香港未來可以更好發展的最堅實基礎。
中國政法大學仲裁研究院秘書長兼副院長 姜麗麗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爲“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袁國強認爲,國家政策爲香港帶來新機遇,將進一步提升內地和國際社會對香港法律服務的需求。香港也應該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2015年11月,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在上海自貿區設立上海代表處。成立以來,“港仲”上海代表處組織了一系列培訓和人才交流活動。
2018年,擁有豐富國際仲裁教學、實踐和研究經驗的楊玲加入“港仲”,成爲“港仲”副秘書長、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4年來,楊玲概括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讓更多內地用戶了解什麽是“港仲”,“港仲”到底提供什麽樣的爭議解決服務,爲什麽把香港仲裁的實踐稱之爲國際仲裁最佳實踐,以及“港仲”爲什麽對于解決與中國有關的爭議具有獨特優勢。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副秘書長、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 楊玲
近些年來,“港仲”和內地律師協會聯合進行了律師培訓。今年4月,“港仲”還舉行了首次“進階仲裁員培訓”,有相當數量的參與者來自內地。與此同時,“港仲”也積極參與青年仲裁人的成長,和內地法學院合作開設《國際仲裁公開課》。楊玲介紹,目前已和內地法學院聯合開設5次公開課,來自全球120多個學校的近6000名學生受益于此課程。另外,“港仲”下設的青年組織HK45也在2020年開設國際仲裁與中國青年實務人才成長訓練營。
“國家正在大力推進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而在這一點上,我個人的觀察是,國際仲裁是涉外法治人才實踐的最佳領域。”楊玲如是說,“內地仲裁也有很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特別是內地廣闊的市場和資源,隨著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紛紛提出建設國際仲裁中心的目標,內地仲裁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在這一進程中,我們也有更多的機會和各地政府、司法機構以及內地同行有更專業更深入的交流,從而共同推動仲裁的發展。”
姜麗麗也認同,在人才培養方面,內地和香港是可以攜手的。目前,內地的高端仲裁人才是相對稀缺的,真正能夠從事國際國內仲裁雙語工作,且在國際商事仲裁中有一定發言權的高端人才,內地可能只有數百人。“越是高端服務領域,無論是仲裁還是其他,就越依賴高端人才的培養,因爲這些方面是不太容易在短期內被超越的。”在姜麗麗看來,香港和內地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肯定要相互融合,相互合作,共同往前走。
姜麗麗與直新聞記者
法治,現代文明之基石;規則,繁榮社會之保障。談及香港仲裁的未來、香港社會的未來,袁國強充滿信心。
“我想,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時段都會有一些事情令你擔心、令你開心,但是我想整體來說,過了這25年,證明了香港會像其他地方一樣經曆挑戰,但是一定可以渡過有困難的時候。”袁國強說,“無論是因爲人的因素,還是過往的經驗,抑或是制度,或者是我們那一輩說的獅子山精神,我想香港仍有一個很好的前途,可以有機會發展下去。”
作者丨曾子瑾,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
編輯丨劉瑩,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
視頻剪輯丨黃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