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憐芳草 人間愛晚晴
———遊覽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凡夫
在我的記憶裏,晚晴園這一曆史名勝還是從新加坡中學華文課本得知的。然而,廿載的勞碌奔波,卻一直未能得閑拜訪。這些年來,國人到新加坡旅遊的數以百萬計,多是在風光旖旎的聖淘沙公園、車水馬龍的新加坡河畔流連忘返,亦是甚少來訪晚晴園。
今年正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在京城還是寒風刺骨,瑞雪紛飛的時節,我這獅城僑居客便在燥熱如火的夏日裏,頂著驕陽,誠然移步晚晴園(Sun Yat Sen Nanyang Memorial Hall),前來憑吊中華曆史上的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
坐落在新加坡大人路,占地1800多平方米的晚晴園已有百年的曆史。晚晴園雖然作爲新加坡的遊覽勝地之一,但在一牆之隔的緬甸玉佛寺的鼎盛香火、一路之遙的天主教堂的悠揚頌歌的相襯下,卻是遊人稀少,顯得格外冷清。兩個多小時的遊覽,竟然成了我一個人的專場。
從半開的院門而入,踏步寬闊庭院的萋萋芳草上,便可很快走近庭院正中石墩上安置的孫中山身著唐裝的銅鑄坐像,這是1966年整修晚晴園時增置的。坐像基座上的孫中山雙手輕按膝前、攤開藍圖,目光炯炯有神。坐像背後兩側各植一株青松,四周繁花環抱。上層基座正面鑲嵌著一面黑色閃亮的大理石,镌刻著晚晴園的曆史沿革。整座庭院的布局十分勻稱、莊嚴肅穆。在暖風吹拂、幽雅恬靜的庭院中,一個孤旅遊人與一座偉人雕像爲伴,追憶萬千煙雲過往,感懷百年巨變滄桑。
眼前的這棟風格優雅、靜默古樸的南洋別墅早期名爲”明珍廬”。園內是一座紅色尖頂的兩層樓房,正面呈”凸”字形,三面搭築圍牆,門窗以拱形交錯,房檐飾以木制廊花,水槽沿牆柱而下,是19世紀末期海外華人的典型別墅。最初營造這座巴拉甸式兩層樓獨立洋房的主人是一個姓梅的富商,洋房是專爲他的愛妻建造的。據說女主人的芳名叫明珍,所以屋名爲”明珍廬”。當時,室內的陳設布置精致堂皇,舒適溫馨,映襯出了主人的典雅華貴。梅姓商人家道中落後,將明珍廬賣給橡膠業巨賈張永福。張永福是個出名的孝子,他將這座別墅買下的目的是想供奉家母頤養天年。他取用著名詩人李商隱的名句”夕陽憐芳草,人間愛晚晴”裏的晚晴兩字,將明珍廬重新命名爲晚晴園,象征晚霞絢爛,晴朗氣爽,意在母親晚年悠然安逸,弄孫常樂。當孫中山先生1906年來新加坡開展革命活動時,這位有著強烈愛國熱忱的南洋富商想把晚晴園用作孫先生的下塌之地。于是向老母請命,說明原委,老太太欣然應允,同時還稱贊兒子深明大義。
據史料記載,孫中山爲了革命四處奔走呼號,曾8次抵達新加坡,會見支持者並爲革命活動籌集錢款,其中3次與革命伴侶陳粹芬住入晚晴園。1906年4月,孫中山二度來到新加坡,經名列“四大寇”之一的尤列介紹籌劃,新加坡僑領陳楚楠、張永福等人親自迎接孫中山上岸。4月6日,孫中山邀集新加坡革命黨的主要人士到晚晴園開會,經過討論協商,成立了南洋地區第一個同盟會分會———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陳楚楠任會長,張永福任副會長,張永福捐出晚晴園作爲會所。當天,包括陳楚楠、張永福、林義順、李竹癡等12位創始會員,在孫中山先生見證下宣誓,認同“驅逐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等16字奮鬥宗旨。這份“盟書”,是孫中山與李竹癡等人在晚晴園二樓商議起草的。
從此,東南亞各地的同盟分會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出來,愛國華僑們出錢出力,資助中國各地的革命活動。孫中山在晚晴園策劃了幾次起義及反清革命活動。1907年5月起,革命黨人在廣東、廣西、雲南三省發動了5次武裝起義,潮州的黃岡起義、惠州的七女湖之役,皆由新加坡華僑肩負重任。其後的欽廉之役、鎮南關之役、河口之役、黃花崗之役等,都是在晚晴園策劃發動的,南洋華僑不僅出錢出力,還親身參與曆次戰鬥,不惜犧牲生命,全方位地參與了國內的革命鬥爭。
1908年,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也設在晚晴園,于是,晚晴園成爲東南亞一帶20多個同盟會分會的神經樞紐和中心,也是孫中山在東南亞鼓吹革命活動的大本營,它在曆次重大曆史事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當年,經常有三、四十位盟友在晚晴園集會議事,前後捐出三四萬大洋經費,爲推翻清王朝盡心盡力。
那時候,以晚晴園爲發展平台,同盟會會員由富商延伸到中下階層,尤以錫礦工人、橡膠工人居多,組織據點從新加坡發展到馬來亞、泰國、印尼、越南、緬甸等國。在宣傳方面,陳楚楠、張永福等人先後創辦《圖南日報》、《中興日報》、《陽明報》、《星洲晨報》等報刊,作爲民主革命的喉舌,還與保皇黨的報刊展開論戰。他們還以公開演講、戲劇演出等形式,號召民衆,爭取支持。在廈門當過記者的李竹癡,一度從新加坡回到廈門,爭取把《福建日日新報》轉型爲同盟會的機關報。中國著名的實業家,慈善家陳嘉庚先生也于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國同盟會。革命活動在東南亞一帶發展得如火如荼,凡是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同盟會會員的足迹。爲此,孫中山先生則多次發出“華僑爲革命之母”的贊歎。
然而,辛亥革命之後,人事星散,加上張永福因多次捐資,支持革命,致使生意虧蝕巨大,家道日漸衰落,不得不將晚晴園賣給一位印度商人。印度商人買下後,本人並不住在這裏,故而,晚晴園逐漸荒蕪,寥落蕭然。新加坡的同盟會老同志,非常珍惜晚晴園這段光榮的曆史。于是,在1937年,新加坡六位有遠見的華社領導李光前、陳延謙、李振殿、周瑞獻、李俊承和楊吉兆合力將晚晴園贖回,獻給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這六位領導都是當年種植業和樹膠業的翹楚兼銀行家。1938年,他們將晚晴園交給中華民國政府管理。民國政府撥款將晚晴園修葺成昔日的樣貌,同時向海內外僑胞征集有關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文物、資料,並安放桌椅、銅像,並于1940年元旦舉行開幕典禮,正式對外開放,供參觀者憑吊瞻仰。
非常不幸的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淪陷。晚晴園被日軍占用,充作通訊部。園內樓上樓下陳設的所有紀念文物和圖片被洗劫一空、蕩然無存。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但晚晴園已經滿目瘡夷,四壁蕭然。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再次撥款重修晚晴園,並將它作爲駐新加坡國民黨支部辦公室之用。1949年10月,中國共産黨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因此,英國殖民地政府不再允許國民黨在新加坡設立支部。民國政府于是在1951年將房地契約交給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至此,晚晴園再度沉寂寥落。
1964年,愛國僑商李光前提議將晚晴園作爲紀念館,以紀念孫中山在新加坡領導群衆、策動革命的光榮史迹,並于1966年孫中山誕辰100周年之際再次整修別墅,充實文物,並在新加坡各處搜集日治時期死難人民的遺物陳列在晚晴園。總商會將這時晚晴園展示的曆史文物分成兩部分,一是孫中山的遺物及曆史圖片,一是日本統治時期死難人民的遺物,同時改名爲”孫逸仙別墅”。
歲月流逝,時光荏苒。1994年,沉寂了30多年的晚晴園被新加坡政府列爲曆史古迹。1995年2月19日,時任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長的楊榮文准將親自到晚晴園參觀。他認爲晚晴園是新加坡曆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見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整個世界局勢。孫中山倡導的不僅是一場政治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文化革命,對全世界華人的生活影響深遠。對新加坡人來說,保留晚晴園是一項重大的文化任務。1911年辛亥革命對新加坡的曆史和文化起著重大的作用。因此,晚晴園應被保留爲華族的文化聖殿。這個聖殿,將豐富所有新加坡人和全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糧。爲了讓年輕一代對過去這段曆史有所了解,應該將它翻新,重新賦予它曆史的生命。
1996年,中華總商會將其更名爲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以追念孫中山先生在東南亞一帶的革命事迹。1997年,中華總商會成立了子公司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有限公司,負責紀念館的修複、維護工作。
晚晴園修複委員會是由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前任會長郭令裕發起並成立的。在郭先生領導下,委員會屬下還包含了五個工作小組,彼此爲著共同的目標奮鬥不懈。經過四年的艱苦耕耘,終于將晚晴園改造成煥然一新的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這座耗資800萬新幣的紀念館,已在2001年11月12日,即孫中山誕辰135周年紀念當天開幕,時任新加坡內閣資政的李光耀先生非常重視這一文化盛典,親自出席並主持了開幕典禮。
修葺一新的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一共有6間展覽廳,包括和平室、奮鬥室、集思室、新加坡室、南洋室和遺珍室,展出近500幅珍貴的曆史圖片、7幅名家油畫、黃花崗烈士銅像,以及上述曆史人物塑像。紀念館融合藝術創意與科技創新,用油畫、水彩畫、電腦合成圖、音樂、燈光來營造氛圍,生動形象化地展現了孫中山在南洋的革命事迹。
如今,紀念館底層正面的寬敞大廳,已被辟爲展覽室,用以展出孫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曆史圖片和珍貴資料,其中有孫中山的親筆函件、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會員的合影、孫中山在晚晴園臥榻照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新加坡時死難僑胞的遺物等,還有宋慶齡女士晚年從北京寄贈的孫中山手書的”遺囑”影印件。樓上被辟作圖書館,陳列中國大陸、港台出版的數以千計的史籍、雜志,供人閱覽。
步入紀念館的南洋室,可以看到一幅引人矚目的具有濃厚的南洋生活氣息的巨幅油畫《華僑是革命之母》,畫的是1907年孫中山在新加坡向當地礦工和膠工宣揚革命思想的場面。作品裏勾畫了孫中山和10多個追隨者,還有礦工、膠工、農民、婦女和小孩等130多人。背景爲新加坡錫礦區的典型風貌。整個作品氣勢恢宏,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拾階而上,在二樓前半部的新加坡室,觀者可以詳細了解新加坡華僑追隨孫中山的事迹。展覽室右側展示的一組塑像,生動地再現了當年孫中山與同志密謀推翻滿清政府的場景。
踱入和平室,便可閱覽陳列著的與晚晴園的過去與現在有關的史料。爲了讓各階層人士了解孫中山是在何種情況下開始革命活動的,在這裏先給參觀者做一個中國時代背景介紹,表現出當年中國陷在內憂外患不斷、國家陷入被列強瓜分的慘痛景象,從而讓遊人了解到孫中山先生誕生的時代環境。
移步奮鬥室,遊人可以閱覽孫中山的家境和他從夏威夷檀香山到廣州和香港的生活足迹的各種史料。這裏能了解到孫中山先生如何學醫和如何將美好前途抛之腦後,投入革命生涯的生命曆程。革命工作不只是策劃起義,籌募支援起義更爲頭痛,而孫中山不惜負起這艱巨的任務,到世界各地如日本、美國、英國、比利時、法國、德國等奔波籌措。在這間展覽廳裏,參觀者能深入了解孫中山與他的同志們如何起義、如何改變曆史的行動軌迹。
晚晴園庭院還有其他精彩的展覽物供遊客觀賞,包括有酸仔樹、26種南洋熱帶水果樹,其中有孫中山先生愛吃的黃梨、藤仔、蜜仔蕉、山竹、水蓊和仁心果。由于孫中山不喜歡榴槤,因而晚晴園不種榴槤。但園中還有一株特別的樹,稱爲“烈士樹”。這是一株奇樹,如果用刀子割破樹身,便會流出鮮血般的紅色液汁,如同烈士流血的情景。1906年,孫中山第一次入住晚晴園時,這株青龍木已經矗立于此,爲了紀念孫中山,這株樹一直被保護著。孫中山母親愛吃酸仔炒鹹蝦,孫中山孝順母親,還特地把酸仔樹的種子從檀香山帶回翠亨村栽種。晚晴園這棵樹就是來自翠亨村酸仔樹的種子。
園內聳立各處的雕像,多爲前館長馮仲漢先生在任時委托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制作的。銅像是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制作。老教授以”組雕塑”藝術形式創作的”孫中山先生組雕塑”,以藝術手法概括和濃縮了孫中山先生的生平、民主革命思想和精神精髓。每尊銅像高約50至60公分。此外,展室內其他優秀人物,如秋瑾女士、林則徐、黃花崗烈士等雕像亦栩栩如生,令人感懷。
如今的晚晴園古雅幽靜,風貌依然。怎奈,蕉風椰雨,世事更叠,太多的寶貴資料遺失頹敗,太多的曆史真迹被日本侵略者洗劫一空。生活在南洋的各方仁人志士經過多年的辛苦搜集、整理,所能呈現的展品亦難以再現當年全貌,甚是遺憾!
然而,歲月滄桑,風雲變幻,南洋愛國華僑對中華大地的無限衷情卻是薪火相傳,數代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