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內地首次報告奧密克戎變異株BA.5本土疫情。7月5日,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介紹,當地本輪疫情傳播毒株爲BA.5亞型,截至5日24時,已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29例;6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通報,當地新增的3名感染者的基因測序結果也爲BA.5.2分支。
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奧密克戎BA.5亞型已成爲主要流行毒株。
研究表明,BA.5毒株比今年年初導致我國本土病例激增的BA.2傳播速度更快,感染病例的CT值低,傳染性更強。在全球,該毒株正在引發新一輪疫情流行高峰。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奧密克戎BA.5亞型已成爲美國主要流行毒株。
據6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通報,近期我國的BA.4和BA.5境外輸入病例呈不斷增加的迹象。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雷正龍表示,要高度警惕BA.4和BA.5境外輸入傳播。
作爲奧密克戎最新“升級版”變異株,BA.5的傳播力爲何又增強了?它的致病性如何?在全球呈現出怎樣的流行趨勢?
傳播力更強:
BA.5擁有與德爾塔毒株相同突變L452R
今年3月15日,BA.5序列被首次上傳至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來自2月25日在南非采集的一名患者的鼻咽拭子。2月至4月期間,BA.5毒株在南非增長顯著,成爲主要流行株。3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列入監測名單。
5月28日,我國大陸迎來首例境外輸入奧密克戎變異株BA.5感染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在線發文報告具體情況。
周報指出,該患者4月25日從烏幹達(KL535航班)出發,4月26日在阿姆斯特丹轉機,4月27日從韓國首爾轉機(KL535航班)。其在中國和烏幹達分別接種了四劑抗新冠肺炎疫苗(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
據多項研究結果,BA.5基本上能夠逃避由“疫苗接種”和“感染”引起的中和抗體,其傳染性比BA.2變異株可高出36%。一南非學者研究顯示,BA.4/5 的R0值或可達到18.6,是原始毒株的5.6倍、Delta的3.65倍、奧密克戎BA.1的1.96倍、BA.2的1.39倍。
R0值被稱爲基本再生數,指的是沒有采取任何幹預措施的情況下,如沒有戴口罩也沒有打疫苗,在一個全人群易感的環境中,平均一個患者可以傳染的人數。目前人類已知的病毒中,麻疹病毒的R0最高,爲12~18。這也意味著,BA.5的傳播力已經近似已知病毒的最高級別。
中疾控周報表明,BA.5看起來比BA.1和BA.2具有增長優勢,是因相關變異所影響,主要是由免疫逃避所驅動。科普博主@莊時利和7月5日在博文中亦表示,BA.5的特點是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攜帶L452R突變),並在此基礎上在真實世界中有更強的傳染性。
與此前在我國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BA.1、BA.2相比,BA.5新增L452R突變是導致其傳染性更強的主要原因。作爲新冠病毒與人類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載體,S蛋白是病毒進入人體的關鍵。L452R正位于S蛋白的RBD(受體結合域),這是新冠病毒與宿主細胞ACE2受體結合的位置。
在這個位置上,L452R突變使得452號氨基酸變爲親水氨基酸,從而導致宿主細胞與S蛋白結合得更加緊密。
牛津大學科學家的血清學研究結果顯示,L452R變異位點恰好能夠幫助病毒突破現有疫苗等構建的免疫屏障,提高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能力,因此擁有高傳染性。值得注意的是,德爾塔變異株有一個發生在同一位置的突變L452R。
如今,德爾塔毒株的“傳播利器”L452R突變來到了奧密克戎BA.5身上,使其與此前變異株相比傳播風險大大增高。有專家預測,今夏全球可能面臨由BA.4或BA.5引起的新一波流行。
全球流行趨勢:
“重拾”入肺能力,臨床症狀持續時間長
6月以來,奧密克戎變異株BA.4、BA.5已席卷美國、南非、葡萄牙、英國、以色列、墨西哥等多個國家。
6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新冠疫情周報中提到,BA.4、BA.5已經取代之前的BA.2成爲全球主要毒株,導致一些國家住院人數激增。6月20日至6月26日期間,全球新增病例數達到410萬例,增長率與前一周(6月13日至19日)相比提高了18%,爲4月以來的最高值。
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6月26日至7月2日,BA.5感染病例占全新增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53.6%(此前一周的占比爲40.5%),BA.5的占比則爲16.5%,兩者合計約占感染病例總數的70.1%。
全球病毒基因共享數據庫(GISAID)最新分析結果顯示,目前位列前三位的奧密克戎亞分支是BA.5、BA.2和BA.4,BA.5占比已呈較快上升趨勢。我國香港近期出現疫情反彈,當地衛生防護中心表示,奧密克戎毒株BA.2.12.1、BA.4、BA.5感染者數量均有上升趨勢,其中BA.4、BA.5傳染性高,未來可能成爲香港主要流行株。
新加坡衛生部部長也公開表示,7月4日當地感染BA.4、BA.5的患者已增至50%,預計下周BA.4、BA.5將成爲新加坡主要毒株,患者占比達到七至八成。
病毒傳播力增強,致病力會有變化嗎?
回顧奧密克戎毒株的變異史,最初的原始毒株能夠利用肺泡細胞獨有蛋白入侵人類肺部,增加重症風險。不過,變異株BA.1、BA.2失去了該能力,大多只能感染患者的上呼吸道,因此感染者多爲輕症。然而新近研究發現,BA.5分支重新找回了能夠感染肺泡細胞的能力。
根據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的報告,他們在對倉鼠的研究中發現,BA.5比BA.2更容易在倉鼠的肺部、肺外周擴散,感染BA.5病毒3天後,倉鼠肺周邊的RNA水平是感染BA.2病毒的5.7倍;在一周時間內,感染BA.5的倉鼠更容易出現呼吸急促、皮下氧飽和度降低、增強呼吸間歇值上升的情況,也更容易出現支氣管炎、肺泡損傷和肺部充血/出血。
不過,@莊時利和在其科普博文中稱,法國衛生部6月15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與BA.1相比,BA.4/ BA.5的住院率沒有明顯升高,但臨床症狀持續時間更長。BA.4/BA.5在感染者中的中位年齡更大,有風險因素的比例更高。除了病毒本身的毒性,感染者年齡、既往感染史、疫苗接種情況等,都會影響到實際臨床症狀。
實際上,目前對BA.5致病性的研究也僅出現在實驗倉鼠上,尚無數據表明在人類感染者身上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
5月起,歐洲疾病預防與管控中心(ECDC)便將BA.5列入“值得關注的變異毒株”,呼籲各國繼續推進加強針的接種,依舊可以達到一定保護作用。
【記者】陳伊純
【作者】 陳伊純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