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跟馬來西亞成爲兩個國家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事情,在這之前的漫長的時間裏,兩地的華人大多都是講福建或者廣東方言,延續儒家傳統思想,大多以經商或者從事苦力勞動爲生,與在大陸的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常華人居住在封閉的華人社區中,只與華人通婚,對于中華文化有堅定的自信和頑固地追求,只把東南亞當做客居地,仍然把自己當成中國人。即使離開大陸上百年,但是後代依然說著地道的閩南語、客家語、粵語或者福州話。現在的新加坡人和馬來西亞人已經有著比較明顯的不同。到如今,碰到一個馬來西亞人,你會以爲就是普通的中國南方人,而馬來西亞華人依然能說流利的華語,認爲自己是中國人,上的是華語學校,比如《奇葩說》裏的胡漸彪就是一個馬來西亞人,但是他辯論起來,你說不過他!而新加坡的華人則抛棄了祖輩的傳統,上英校,在家也講英語,身份認同是自己的新加坡人,在街上采訪新加坡人,他們的華語水平接近我們中國人的英語水平,很多字無法書寫,講英語比講華語流利,他們正逐步走向西方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李光耀選擇靠近西方的發展路徑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走向不同的道路的曆史背景。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選擇了新加坡依靠西方國家的發展之路,爲了在東南亞族群對立的環境中能穩當地發展,李光耀淡化了華人的種群認同,靠近西方國家,尋求西方國家在經濟、軍事、政治上的扶持。二戰以後,英國衰弱,無法控制全球的很多殖民地,他選擇和平讓原來的殖民地獨立,當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還是同一個聯邦,但是馬來西亞領導者發現,新加坡是以華人爲主的城市,把新加坡加進來以後,聯邦裏華人和馬來人的比例就相當了,華人比馬來人更勤奮,很快就會在政治上華人因爲人多也會占據優勢,所以新加坡被踢了出去。要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城邦國家,被踢出去以後,失去了腹地,一個港口城市談何發展?1965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分家,當電台播放這個消息的時候,新加坡選出的領導人李光耀當場哭了。
東南亞華僑郭鶴年與他的母親
追溯東南亞華人的移民史,華人華僑處于被打壓的群體。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和馬來人由于到來的時間不同,繁衍出的人口數量有較大的差異。華人在東南亞在經濟上占有優勢,但是數量上是劣勢,文化與政治也處于弱勢。東南亞一帶,馬來人的祖先更早來到這裏,他們後來信仰了伊斯蘭教,飲食、文化、風俗具有一致性,科技和文化相對于華人來說較落後,而華人由于在大陸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勤勞、樸實、堅韌不拔、重視家庭傳承,因此經過幾百年的移民,華人群體不斷變得龐大、富裕,他們雇傭馬來人幫工或者做仆人,隨著華人群體的財富不斷地聚集,他們向中國的老家發出越來越多的邀請,于是更多的華人來到東南亞淘金,最終形成了富裕的華人群體與相對貧窮的土著群體,由于經濟上較爲優越,但是人口數量少,他們又不願意融入馬來人的文化和信仰,所以在政治上他們是被打壓的群體。曆史原因,華人不擅長經營政治,中國長期以來重農抑商的思想,清朝對他們拓展海上貿易是持打壓的態勢,所以他們無法得到母國的軍事、政治支持,比如曾經華人建立的蘭芳共和國就被滅國了。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之下,這些華人商人就轉而與西方殖民者合作,充當他們的“二道販”,西方殖民者也利用華人商人攫取殖民地的利益。這更加引起了土著馬來人與華人的對立,最終導致了東南亞華人的尴尬地位,被打壓的華人抱團,形成了更高的華人文化認同,以及對母國的堅定不移的忠心,這體現在抗戰期間,華人華僑不遺余力對中國的捐款,以及興辦中國大陸以來的海外華文學校上。當時的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是中國之外的唯一的一所華文大學,據傳連車夫和舞女的錢都贊助捐資。而華人對母國異常慷慨,陳嘉庚傾家蕩産建成了位于老家的廈門大學,代表著東南亞華人對于華文傳統堅定不移地認同和堅持。
李光耀成爲新加坡的國父
由于華人對母國的高度認可,讓新加坡獨立面臨著背腹受敵的窘境。東南亞華人有極高的母國認同度。比如,馬來西亞排名前10的富豪,有7個都是祖籍來自福建和廣東的中國人。這些華人不管來馬來西亞多少年,30年,100年,300年,他們都堅決不融入馬來人的社會,而堅持與母國保留聯系,比如馬來西亞的首富郭鶴年,他的母親在民國時期就讀于福州的福建協和大學,去馬來西亞與郭鶴年的父親結婚,生下了郭鶴年兄弟三人,然後郭鶴年在父親家族打下的基礎上繼續奮鬥,最終成爲了馬來西亞首富。後來郭氏家族選擇回中國投資酒店和糧油,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大馬一帶的華人們即使身在異鄉,但是依然堅持與祖籍地保持緊密的聯系。在抖音上曾經刷到一個馬來西亞詩巫的女生,講著地道的福州閩清口音的福州話,一問,竟然是曾祖父時期就來馬來西亞,她一天都沒有來過福建,可見馬來西亞華人對于文化和傳統的堅持。這種高度的抱團和對母國的執念,讓周邊國家對華人虎視眈眈。新加坡這個港口國家生存艱難。
鄧公與李光耀的深厚友誼
李光耀選擇了新加坡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周邊國家猶如龐然大物,而60年代的中國剛剛打完仗,百孔千瘡,尚且需要華人華僑捐資,無法對海外僑胞進行保護,英國殖民者撤出以後,失去了軍事和政治上的保護,新加坡成爲了一個棄兒。很多非洲當地選出的總統在殖民者離開以後迅速地陷入貧窮和戰亂,人民繼續流離失所。因此,李光耀接手的新加坡也一樣,他思考新加坡的未來,害怕新加坡人民陷入貧窮,思考之後,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最終決定走向新加坡獨立自強發展之路,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建立新加坡的國家認同感,爲了協調與周圍國家的緊張的文化沖突,李光耀選擇英語作爲官方語言,淡化了華人對母國的認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終新加坡形成了今天的樣子。新加坡是唯一一個發達國家中的華人爲主體的國家,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城市管理經驗,吸引中國官員前去新加坡取經。李光耀與鄧小平在70年代進行了交流,鄧小平問李光耀成功的秘訣,李光耀告訴他,新加坡人都是貧困百姓的後代,而中國有這麽多優秀的學者和人才,你們的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最終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贏來了爆發式的發展,李光耀也不斷地加強與中國的聯系,比如建立了蘇州的工業園區,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投資,中國和新加坡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
總結:華人幾千年以來一直都是最努力,勤奮,進取的民族。近代以來,華人受到了屈辱,但是一代又一代的華人不管身在何處,都心念故土,不管現在說什麽語言,都由于祖先共同的記憶,繼續彙聚在一起,形成東亞的強大合力,並對周邊國家施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