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伊萊克斯開發了全世界第一款“三葉蟲”,掃地機器人先後經曆了全自動掃地、開環局部規劃、激光雷達導航等三個階段。掃地機器人的技術難度主要體現在定位導航部分,從這一點來看,掃地機器人的這三個階段分別爲盲掃、無記憶地建圖掃和有記憶地建圖掃。
不過,激光雷達只能建立平面的深度圖像,且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多年來遲遲未得到廣泛應用。而隨著視覺算法和視覺計算處理器的發展,掃地機器人迎來了基于視覺識別技術和AI算法的時代。
視覺導航是指利用攝像頭掃描周圍的環境,然後結合紅外傳感器,利用數學運算和幾何、三角法測繪出房間的地圖,以此來進行導航,並根據前後影像中各個地標的位置變化來判斷當前的移動路線,對其所構建的環境模型進行更新與調整。
目前,市面上使用Vslam方案的只有Dyson和iRobot,前者于2014年9月推出360Eye,後者于2015年9月推出Roomba 980。國內這幾年也開始湧現不少做Vslam方案的初創企業,其中創立于2016年2月的SanKoBot(珊口智能)便是其一。與其他競爭對手不同的是,SanKoBot的Vslam方案擁有包括Vslam視覺、物體識別、圖像處理、人臉識別等多種創新技術,兼具自主創新和産業落地能力,提供人工智能算法和整體方案。
基于Vslam開源算法,SanKoBot高度優化絕大部分性能。比如,實現了可以應用于弱光、弱紋理、強光、甚至快速光照變化等一系列高難度的室內場景,打破了原有Vslam技術高度依賴于光線條件的應用局限。同時,搭載的“SKB HOME AI大腦”將圖像中的物體進行識別、分類記錄,並規劃最佳清掃路徑,實現自動避障、提高清掃效率。
基于vslam+識別技術機器人實現室內地圖和物品檢測
去年10月,SanKoBot在香港發布了單目視覺模組,助力家庭掃地機器人産業升級叠代,國際首個在普通芯片(R16無加速芯片)實現Vslam算法産品化的公司,成爲同行努力效仿的對象,也奠定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單目視覺定位模組和采用該視覺的掃地機
11月,SanKoBot成爲全球率先實現室內物體實時識別檢測,應用在掃地機器人領域可與Vslam同時運行。該掃地機器人一邊畫出室內地圖,一邊做識別檢測,並在地圖記錄好物體位置。該方案是基于端的實時檢測和Vslam,無需雲輔助或者加速芯片幫助,是基于同一個攝像頭且爲單目。
12月,全覆蓋帶有路徑規劃算法+Vslam視覺定位的模組,以及整機進入量産,截止目前SanKoBot已經給TCL等國內外知名企業供貨。
機器人基于端的實時識別技術(單目)
在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裏,SanKoBot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離不開背後成熟的團隊。創始人兼CEO李磊有多年的國內外TMT行業經驗和芯片産業經驗,曾爲國際知名以色列圖像視覺公司Cortica中國的總負責人,也是多家硅谷和以色列創業公司的早期投資人;聯合創始人崔彧玮畢業于美國馬裏蘭大學,獲計算神經學博士學位,曾任硅谷AI公司Numenta高級研究員,擁有2項美國AI核心專利,曾獲William Hodos獎項;算法總監王子敬曾任Panasonic新加坡研究院算法負責人,具有16年計算機視覺及AI研發、産業落地經驗,其所設計的人臉檢測、人體檢測算法應用于松下監控相機及數碼相機中。此外,技術、管理團隊分別來自于United Technologies、優必選、三一重工、ZTE、萬國商業網等企業。
在李磊看來,SanKoBot的技術在設備上實現了類似于人類的眼睛和部分大腦的功能,掃地機器人只是落地的第一步。
隨著視覺Vslam的技術逐漸落地,SanKoBot于去年12月宣布已與國內一間知名公司達成合作,將其視覺識別技術應用于城市智慧大腦。例如,當城市中攝像頭數量約爲50萬個時,僅兩周産生的數據就已達到8000T,這是一個巨量的信息。在如此海量的數據中找到某時段、某輛車的信息,通過傳統方法,也許需要400人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才能找到。但通過SanKoBot提供的技術,將車的顔色、品牌、行人等數據在錄制的時候就進行提煉和分類,存儲在雲端索引中。在其內搜索關鍵詞、時段等信息,幾分鍾內就可以檢索到結果,這將大大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
去年6月,SanKoBot完成1100萬天使輪融資,國金投資領投,王利傑pre-Angel,深圳朗科和鼎翠,IKEA等跟投。同月獲得上海張江臨港的政府支持以及數百萬智能制造專項資金。目前珊口智能正在新一輪融資,用于研發投入和産品化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