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智課教育聯合新浪教育16日共同發布《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家長整體上處于比較焦慮狀態,孩子在幼兒園、小學階段最爲焦慮,進入初中、高中、大學階段則依次出現下降趨勢。
武漢一小學門外等待學生放學的家長們。(圖片來源:中新社)
北京《中國青年報》報道,這份名爲《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的調查對象是“70後”到“90後”家長,有效問卷3205份,調查內容涉及社會環境、教育資源、家庭關系及父母成長等4個方面。該報告顯示,學習成績、校園安全、手機上瘾成爲造成家長焦慮的三大主因。調查發現,超半數家長受到學區房影響感到焦慮,“90後”家長已開始爲孩子教育“未雨綢缪”;80後“二胎”焦慮處于較高水平;75%的家長爲自身發展感到高度焦慮。
在性別對比上,中國媽媽比爸爸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媽媽更願意爲孩子教育支付更高費用;近七成家長認可課外培訓,45%家長看好“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九成家長認爲軟實力比分數重要,關注孩子綜合能力培養。
智課教育合夥人、家長成長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高燕是報告的發起人及解讀者,她認爲,“解決家庭教育焦慮的核心是要把孩子還原爲擁有獨立人格的人。面對孩子,家長需要認識孩子獨有的特點,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獨立的想法,支持孩子合理的決定,欣賞孩子努力的成果,呵護孩子敏感的心靈。”
中國家長可接受教育花銷占家庭收入的40% 美國爲10%左右
另據廣州《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報告》指出,近半家長可接受的教育花銷爲家庭收入的40%,1/3家長主張教育費用應該在家庭收入中占20%及以下。
“這個數字讓我非常吃驚,因爲在美國,教育支出占到家庭支出的比例大概是10%左右。一方面,我感覺中國的家長真的很舍得爲孩子投資,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說明我們在教育支出上占了太大的比重呢?是不是這個社會給我們投入教育的經濟壓力太大了呢?”高燕說。
低齡化留學趨勢盛行,在高考外爲中國家庭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所需教育資源和路徑也因此不同,迫使家長更早地在子女教育上做出選擇:高考或留學的不同上升渠道。
數據顯示,面對孩子的留學問題,“90後”家長已開始爲孩子教育“未雨綢缪”,57%的“90後”家長爲孩子教育路徑的選擇感到焦慮。39%的13至15歲兒童父母選擇焦慮選項;而19歲以上孩子的家長則有46%表示爲此感到焦慮。
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將孩子送進課外班已成爲大多數家長的選擇。在本次調研中,67%的家長認爲讓孩子參加課外培訓班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僅有9%的家長持否定意見。同時,調研還發現,媽媽比爸爸更支持孩子參加課外培訓。
關注校園霸淩、手機上瘾 學曆越高選擇非常焦慮的比例越低
《報告》顯示,近年來,校園霸淩、幼兒園安全等問題頻發,讓校園安全成爲家長新的焦慮爆發點。根據2015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專題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校園霸淩指數已經高于PISA調查國家的平均水平。
本次調研中,70%的家長都對此表現出了焦慮。孩子年齡越小,自我保護能力越差,家長越擔心,而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家長的焦慮程度逐漸減弱。
《報告》還顯示,83%的中國家長擔心孩子有“手機上瘾”的問題,其中,12歲以上孩子的家長最爲擔心,且“手機上瘾”成爲其孩子教育中最爲焦慮的三大問題之一。而從家長的學曆來看,學曆越高,選擇非常焦慮的比例越低。
成功的父母在情商教育中要扮演”牧羊犬”的角色
隨著新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孩子教育越加注重。而中國一二線城市生活壓力的與日俱增,越來越多家長在對孩子教育感到焦慮的同時,對自身成長發展也倍感迷茫。
卡卡幼兒情商力創始人張怡筠認爲,“焦慮的父母都伴隨著很強的控制欲,包辦和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沒法自己探索學習新技能,不能自主做選擇,很容易成爲生活的低能兒。此外,焦慮使父母很少鼓勵孩子,容易使孩子陷入自卑情緒,難以融入集體中。”
張怡筠認爲,成功的父母,在情商教育中要扮演”牧羊犬”的角色,接納孩子的壞情緒,設立規矩,教導孩子找到情緒解決的方案,從而將孩子培養成爲獨立自主、有幸福力的情商高手。她建議家長,要幫助孩子熱愛學習,面對孩子的學習挫折,做出積極的解讀和反應。真正接納和欣賞與你不一樣,與別人不一樣的孩子,進而潛移默化的熏陶孩子,培養其面向面向未來世界的能力。
智課留學産品中心總監朱晛從心理學的角度爲大家分析了頂尖留學生的養成攻略。他認爲優秀留學生的養成包括三部分,分別是:提前學會對于契約的遵守、量化目標和循序漸進、理解複雜的條件反應。同時,學生精細化的學習策略應該建立在對學習內容的整體印象及對不同新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及組織結構上。
四五歲就懂核反應堆?中國“牛娃簡曆”折射家長焦慮
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30日以《從愛因斯坦級牛娃說起》爲題報道稱,上海有一批“牛娃”,這些幼兒園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來看看他們的簡曆:
生物博士媽媽和工程師爸爸,認識超過2000個漢字,會畫心肺循環、神經傳遞;複旦碩士老媽和清華博士老爸,18個月熟背《弟子規》,三歲會潛水;懂得核反應堆、堿基配對以及RNA轉錄,和爸爸一起聽微積分學會了函數和極限,平時喜歡的遊戲是編程。
報道稱,每年春季是上海一年一度的小一報名時間,這時候網上總少不了關于“幼升小”(幼兒園升小學)的各種話題,今年搶眼球的是一批據稱投給一所上海名校的“牛娃”簡曆。
這些簡曆由一篇題爲《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的網絡文章爆料出來。文章也稱,這所學校的入學考試得經曆網選、機考、面試三輪,8000多名孩子中最終挑出60人,難度比“百裏挑一”還要高。
從文章貼出來的“牛娃”簡曆來看,這些“牛娃”的自我介紹由父母以孩子的口吻代寫。爲了讓子女在競爭名校時占得先機,家長煞費苦心。簡曆中頻頻秀出父母的高學曆,還抛出一堆專用的學術名詞,讓網民“大開眼界”,許多人更是直呼“愛因斯坦在世都會自歎不如”。
報道稱,說實話,看到這些簡曆,第一反應是“這哪裏是幼兒園孩子,分明就是科幻片中外太空來的生物!”再想想,更是有些哭笑不得,清華大學、複旦大學畢業的家長,難道真的認爲學校招生的老師會相信四五歲的孩子有這些“特異功能”?
報道稱,“牛娃”簡曆的真實性有待證實,但年輕一代家長,特別是中産階級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以及對子女教育問題的焦慮卻是赤裸裸的存在。
經濟發達的上海與很多中國城市相比,已擁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即便如此,好的學校依然是稀缺品。爲了讓孩子沖一沖名校,很多上海家長不惜工本。
每年5月是很多上海民辦小學招生的最後面試階段,據上海媒體報道,有家長爲了這最後一搏,花8000元人民幣爲孩子報名“面試沖刺班”,突擊補習面試能力。一些家長也在彌漫著焦慮氣氛的“幼升小”季節,紛紛出手購買學區房,提前爲還未到適學年齡的孩子做准備。
報道稱,中産階級是最焦慮的一個群體。他們最怕跌出中産階層,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在社會階層的梯台上站穩腳跟,甚至取得社會經濟地位的進一步躍遷。中國經濟這些年迅猛發展,這個群體的隊伍在快速壯大,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