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積極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産從業者成長,創造性發揮非遺傳承人作用,通過定期開設課程、借助數字技術推廣非遺……不少國家積極探索多種手段和措施,加強保護和傳承非遺,讓非遺綻放更迷人光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體現了文明多樣性以及人類創造力,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建設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社會。作爲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非遺保護受到越來越多國家重視,並已逐步成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全方位扶持,助力從業者成長
新加坡紐頓熟食中心正逐漸重現往日的熱鬧。整齊排列的熟食檔口,炒粿條、胡椒蟹、蘿蔔糕等美食香氣四溢;炒鍋噼啪聲、盤子叮當聲、食客談笑聲此起彼伏,熱鬧卻不嘈雜,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撲面而來。
這是新加坡最知名的小販中心之一。2020年12月,小販文化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110個小販中心的6000個檔口出售物美價廉的食物,讓這裏不僅成爲新加坡民衆解決一日三餐的好去處,也是遊客“打卡”地。小販中心讓民衆享有了口福,滋養了精神,人們親切地稱它爲“社區食堂”“情感聯絡站”。
“作爲一個包容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的社會空間,小販中心在促進社區互動和加強社會結構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
近年來,新加坡小販文化面臨各種挑戰。據統計,小販年齡中位數爲59歲,很多攤位面臨“後繼無人”窘境。爲此,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與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合作推出“小販發展計劃”,分爲訓練、學徒和培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現有小販和新入行者參與,旨在加強小販在食物安全和衛生、烹饪技巧、利用社交媒體與顧客互動等方面的技能。第二階段由資深小販負責指導新手參與政府的培育新攤販計劃,進入第三階段者則學習如何鞏固生意。該計劃力爭在3年內培訓100名新小販。
“我們將從原料、食譜、菜單、如何翻轉食物開始從頭指導年輕人。”59歲的哈賈·羅齊亞是自願指導新手的資深小販之一,他說,“他們必須了解價格和成本,需要什麽設備。對年輕小販來說,在攤位上獲得指導和實踐經驗很重要,這樣他們才會知道自己必須面對什麽。”
針對新入行者經營困難、小販中心生産力不足等問題,新加坡推出“小販攤位孵化計劃”,允許有意願成爲小販的新手“試營業”,享受15個月的租金折扣、設備支持等優惠。“小販承前啓後”計劃則放寬小販攤位的轉讓條例,允許符合條件、繳付非津貼租金的資深小販把攤位轉讓給非家屬或徒弟經營,幫助資深小販將手藝傳授給新入行者。
爲提升小販形象、激勵小販相互學習,新加坡全國商聯總會與新加坡《聯合晚報》日前聯合頒發小販文化傳承獎、創業精神小販獎、潛力小販獎,獎勵保存並將傳統烹饪手藝代代相傳的資深小販與老字號,關注通過新方法升級軟硬件、改善工作流程的小販,鼓勵他們積極擁抱數字營銷、數字支付等新方式,進一步宣揚新加坡小販文化。
做好“傳幫帶”,發揮傳承人作用
位于日本新潟縣燕市的日本錘打銅器名店玉川堂工坊,有著老字號的古樸。走過這家百年老店,仿佛聽見堅定有力的錘打聲穿透時光而來。
金屬加工技術“木紋金”是玉川堂的招牌,曆史悠久、工藝複雜:首先把二三十塊顔色不同的銅片、銀片、金銅片熔合制成金屬塊,然後用鐵錘敲打金屬塊,用錾刀削切表面,制作出具有樹木紋理的金屬板,最後將金屬板敲制成器具。
玉川堂第六代掌門人之弟玉川宣夫因對“木紋金”的突出貢獻,被認定爲日本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持者“人間國寶”。自1955年起,日本政府開始在全國爲擁有“絕技”“絕藝”的工匠藝人頒發“人間國寶”頭銜,以促進技藝傳承。截至2020年12月,日本累計認定了100多項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産,371名“人間國寶”。“人間國寶”需要通過實際操作來展示其工藝技術所需的材料、工具及工序,並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記錄下來。“人間國寶”每年可從政府獲得200萬日元(1美元約合105日元)專項資金,用于其研究、提高和創新技藝,培養傳人,制作記錄,改善生活和從藝條件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提出,要保護具備表演或重新創造非遺特定元素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承者。
在傳授技藝方面,非遺傳承人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玉川堂廣泛接納日本各地希望學習銅器錘打技術的年輕人,致力于將他們培養成手藝精湛的匠人。爲了向民衆宣傳錘打銅器,玉川堂從周一到周六免費接待民衆前來參觀工匠制作過程。日本古典戲劇狂言藝術家、“人間國寶”野村萬作說:“如果不讓年輕人感興趣,傳統藝術將會滅亡。”爲吸引更多年輕人對狂言産生興趣,他將受到年輕人歡迎的作品改編爲狂言作品,大獲好評。
非遺進校園,增強社會凝聚力
在印度尼西亞北加浪岸,蠟染工藝是當地重要經濟來源和文化承載。由于許多印尼年輕人對蠟染文化並不了解,加之蠟染技術往往在家庭內部以口頭等非正式方式傳承,喚起大衆對蠟染文化的興趣日益緊迫。
北加浪岸市政府頒布法令,將蠟染納入學校課程。課程根據教育類型、學生年級的不同量身定制,從幼兒園到高等教育,蠟染課程的難度及深刻性逐漸遞增。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用刷子制作蠟染圖案,高年級學生開始使用特制筆和蠟染印版。初中生開始設計蠟染圖案並應用這些設計,例如制作蠟染涼鞋。高中生在參加蠟染實踐課之余,探討蠟染的文化價值。多所高中創造性地將蠟染引入課堂,如在語言課學習蠟染有關文章,在生物和化學課討論制作蠟染所用的天然染料。職業高中學生通過在蠟染博物館擔任導遊和培訓人員,定期獲得實踐經驗……
蠟染課程廣受歡迎,教授蠟染的學校很快從一所擴大至數百所,並持續向外縣市推廣。許多師生表示,將蠟染納入學校課程有助于學生培養自信心、專注力和耐心,激發創造力,學會團隊協作。同時,學生也得以思考蠟染的文化價值,增強民族和國家認同感。
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印尼等國家正探索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學習非遺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代代相傳的創造性過程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核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將非遺納入教育可以使學校與周圍的社區重新建立聯系,培養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欣賞,加強歸屬感和社會凝聚力,以及“優質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本報北京、曼谷、東京、布魯塞爾2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