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鵬鵬
當今世界,博物館正日臻成爲傳播科學知識和人類文明的陣地,成爲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課堂,成爲促進國際間學術對話的媒介。法國每年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去博物館參觀,英國倫敦旅遊手冊裏,一日遊,二日遊的安排,全是博物館。1983年,日本文部省作過一次調查,到博物館參觀的共有5842萬人,其中大、中、小學生有1998萬人。跨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世界旅遊人數年以億計,各國博物館已達三萬五千座,美國竟達萬座博物館,每年參觀者超過國家人口數。歐洲一些國家平均二、三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人們把博物館稱爲國家文明的櫥窗,典章文物的寶窟,時間空間的縮影。博物館成爲人們最向往、最能濃縮一個國家的文明史、風土人情,自然資源等概況的“好望角”。下面談兩點淺見。
一、陳列是博物館對外開放的關鍵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知識水平日益提高,對于文物的鑒賞和收藏愈發産生濃厚的興趣,各類業余收藏家爭豔競奇,如癡如醉地收集火花、煙標、郵票、書畫、鍾表、船模等,成爲收藏曆史的人而蜚聲海內外。而國家所有的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金字塔,如何使束之庫房的文物“走出來”,進入展廳或陳列櫥櫃和觀衆見面,是開放的中心環節,舍此,就收不到相應的社會效益。通過陳列這一手段,人們只需漫步幾個小時,就可縱橫中國百萬年的社會曆程。從恐龍稱雄的洪荒時代,到鑽木取火的人類氏族社會,億萬年的演變,能在頃刻之間,一覽無余。
博物館的陳列是非常重要的。1984年,我們到澳大利亞珀思市參加第二屆印度洋研究國際會議,有機會參觀了幾個城市的博物館。如弗裏曼特爾曆史博物館是一個鎮級小館,館內搜聚不少與當地曆史有關的文物,那怕是一件生活用品、碎瓷片、破玻璃瓶,也被珍重地安置在陳列櫃中,還有一些從附近海域中出水的西班牙銀幣,中國晚清的青花瓷器等。盡管陳列規模小,展品不豐富、不起眼,但對于了解當地的發展史卻頗有裨益,好就好在有地方特色。珀思市立博物館就闊氣多了,這是個綜合博物館,曆史方面主要陳列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遺物、土著藝術品等。自然方面陳列飛禽走獸、魚類、貝類以及植物標本,最體面的是一具恐龍化石,滿占著一層樓的陳列面積。展廳的燈光也很講究,根據不同的陳列品,安排不同角度的有色射燈,使人恍若走入幽深的海洋,廣闊的動物世界。
有的深景箱襯上環境氣氛,更把遊客的思緒引到遙遠的年代。我們在澳洲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參觀了海事博物館,這個館是以一條船爲主題而展開陳列的。館址設在菲利普海灣的耶拉河畔,最炫赫的文物是1885年駛入海灣的一艘還懸挂著風帆的“波利”號輪船,現在正安靜地碇泊在水中。船體完好如故,遊客們可自由登船參觀,人機艙,上甲板升降風帆,還可以在船員生活艙小憩片刻。展廳裏陳列的是與這艘船有關的一些工屬具,解剖這艘船的船型、結構、操作規程等輔助部分。這樣獨具風格的陳列使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裏的曆史博物館文物少,但觀衆卻不少。因爲陳列的形式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爲目的,學校組織學生來這裏開展課外教學,學生們可親手操作簡單機械,實驗物理、化學現象等科學原理,從中得到感性知識。我們在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參觀一個沒有工作人員和講解員的陳列館,這是在澳大羅拉爾谷由美國航空和宇宙航行局設立的宇宙地面追蹤站,展室不過百米見方,人們卻能從中探索許多“空中遊戲”之謎,你可以自己動手擺布展櫃裏的幻燈、錄相、小型電影,電動航天模型。當你在陳列櫃旁的沙發上坐下時,按鈕便自動開啓,耳畔立即響起僅限于本人能聽清的解說。這樣,陳列的說明文字、版面都簡化了。
在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期間,我們有機會參觀了希臘、埃及等國的博物館。
希臘首都雅典,是歐洲文化的搖籃,這裏的國家博物館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在五十多間陳列室裏,向人們展示二萬多件文物,有公元前3000年青銅文化的瑰寶,乃至公元前一世紀基督教開始在希臘傳播前的希臘神話中的多神教文物。館內有邁錫尼古文物陳列區、雕塑品陳列區、青銅器陳列區、陶器陳列區。特別是看了主神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等神像,更是蔚爲大觀,誰不驚歎希臘神話世界藝術品近乎鬼斧神工之作。遺憾的是看不到斷臂的維那斯女神像,米洛島的這尊2100歲的戀愛女神,早在1820年發現後,入貢給法國皇帝路易十八。並陳列在盧浮宮裏。現在希臘政府正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交涉,爭取讓她榮歸故裏。一小時的參觀,跨越時空5000年,美不勝收地遨遊了希臘文明的神秘海洋。
在開羅的埃及博物館,是這個文明古國的驕傲。館內收藏三十多萬件珍貴的文物,展出了其中的六萬件,數量之巨,在世界博物館中屈指可數。這裏以收藏法老時期的文物著稱,最早的文物距今3000多年,最遲的文物也有1700年曆史。這座雙層石構建築爲保存埃及國寶起著保險箱的作用。一樓是埃及曆史陳列,公元前十四世紀的圖坦卡蒙法老陵墓出土的二千多件文物也陳列在這裏,舉世無雙的法老“黃金面罩”、“黃金棺材”、“黃金寶座”,是這位年青法老權力和財富的象征。二樓是譽滿全球的木乃伊陳列,有的距今3500年的木乃伊,還可清晰地看到毛發和腳指甲。這裏觀衆絡繹不絕,在那個陳列室都可看到講解員在給外國旅遊團體導遊。看來,到開羅不看這裏的木乃伊就等于不到金字塔一樣終生遺憾。大概這裏的文物早已馳譽世界,因此主人並不希望攝影師們無休止地曝光,而制定一條館規:攜帶照相機入內要交十美元,帶攝像機入內交一千美元,名爲保護旅遊資源,免得看多了錄象、照片,而不到實地參觀。
日本雖說不算文物大國,也有一千多座博物館,在東京都的出光美術館,是一個舉辦展覽,開展學術研究都比較活躍的館,從1966年至1990年新館開館的二十五年間,共舉辦各種類型的展覽136場,展出天數累計6427天,觀衆達1,507,427人,還在國外舉辦展覽180場,其中包括海外展出13場。
確實在各個民族文明的發祥地,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曆史、文化、藝術、民族、民俗、宗教、哲學、語言、科技……,博物館的陳列無疑是最佳導遊,她全方位、多視野地給予人們知識,娛趣和精神財富。
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而言,1959年初創時,只是在開元寺內的一個挂牌博物館,沒有固定陳列。盡管有些舉世矚目的海外交通珍貴文物,卻鎖在庫房裏,沒有發揮應有作用。因此這個博物館鮮爲人知。1974年泉州後渚港發掘出宋代木造海船,被國內外公認爲“海洋考古的珍聞”。自此我們就刻意籌建“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並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後渚海船是一艘多桅、多艙、多層板的遠洋貨船,艙中出土香料藥物4700多斤,這是十三世紀時,中國大宗進口的商品,外賓看到産自他們國家的香料、藥物,津津樂道此類香藥在他們國家生産和藥用情況。1983年西哈努克親王來館參觀,當介紹到元代周達觀所著《真臘風土記》記載泉州青瓷器銷往柬埔寨,而古船艙內就有不少這種青瓷器時,曾引起親王極大的興趣。英國皇家協會會員、英中了解協會會長李約瑟博士專程來訪後留言:“參觀了一個很好的博物館,古船是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東洋陶瓷學會會長三上次男教授曾多次率“日本古陶瓷研究者友好訪中團”來館參觀與學術交流,他在座談會上說:“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很有名氣的,所以,研究日中貿易史和造船史的學者,都想到泉州來”,“這個博物館很有特色,展覽的形式也很好”。
1982年我們又在泉州法石村試掘了另一艘南宋古船,中國新聞社曾作了專題介紹,香港各大報和澳門日報轉載後,一些港澳同胞回大陸探親旅遊時,都慕名要來看法石古船。
我們還把近年發現的宋元石木碇、明清鐵錨加以複原陳列,這不僅爲中外從事航海史、造船技術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實物資料,而且也吸引了一些旅遊者。黎巴嫩大使看到木碇,便湊上前去聞,還招呼同行者一起聞,高興地告訴旁邊的人:“這是我們黎巴嫩的木頭做的,我一聞味道就知道。”她驕傲地站在木碇邊請翻譯人員爲她拍照留影,還鄭重其事地囑咐照片要寄給她。
專題陳列比較冗長的通史陳列更富有特色,更受觀衆歡迎,根據泉州海外交通的特點和館藏文物的優勢,我們在開放古船館的同時,又對外開放了泉州外銷瓷陳列館,又以嶄新的面貌,布置在剛剛落成的東湖新館,獻給前來考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自是聲譽鵲起。絲路考察項目協調員迪安博士在新聞發布會上對來自國內外30多家新聞單位的80名記者宣稱:泉州整個城市是“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完美狀體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和考察隊學者在泉州逗留期間,參加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剪彩儀式,這是對泉州具有豐富曆史遺産標志的確認。
這些中外人民友好往來的曆史證物,縮短了漫漫的曆史長河,更加貼近社會,溫馨民族情誼,使來自遙遠國度的外賓,也油然滋生“天涯若比鄰”的深厚感情。1985年11月,外交部組織七十余國駐華外交使節和聯合國一些組織的官員來泉州參觀訪問,一些穆斯林使節來聞名已久的伊斯蘭教陳列碑廊前,便迫不及待地探詢那一方是刻有“宰桐”(即刺桐城,泉州別稱)的阿拉伯文碑刻,並認真地辯讀了碑文。當找到有自己國家的人名、地名時,其激動的心情無可名狀。也門大使高興地指著一方赫蘭尼族墓碑石對翻譯說:“我也是赫蘭尼族人”。伊朗大使辯讀出多方刻有伊朗地名的碑文後說:“真沒想到這些碑刻能保存至今!”
宗教石刻陳列館中的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外來宗教石刻,同樣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國外的研究者和參觀者。1987年3月,比利時魯文天主教大學副校長安德烈·戴樂天教授來館參觀座談,表示回國後要向他們學校的“歐洲——中國研究中心”介紹泉州海外交通文物,加強雙方學術交流。1989年10月英國駐華大使唐納德先生夫婦參觀後題詞:我們來到貴館親眼看到過去泉州某一階段輝煌曆史的證據。我認爲由于中國重視和保存曆史文物,使我們對過去的知識有所增加。伊斯蘭教、基督教,尤其是印度教的石刻,或許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貴館的這些陳列品,有利于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學術研究。同年西班牙互城大學教授韓承良參觀後題詞:“懷著非常愉快的心情參觀了泉州的宗教博物館,它在中國的宗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並作出十分寶貴的貢獻。”回國後,又介紹意大利貝魯亞大學校長等好幾批外賓來館考察。特別是譽稱當代馬可波羅的美國廣播公司《看東方》節目主持人靳羽西來館拍攝一些文物後題詞:“作爲一個華僑在福建各地旅行,我不斷因自己對祖國悠久的曆史了解甚少而感到吃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提供一個機會,使我了解祖國的另一段輝煌的曆史,以及對整個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在此非常感謝貴館,你們的有益工作使我覺得生爲中國人是多麽值得驕傲!”從這些感人肺腑的真摯語言中可以想見,陳列在對外開放中所起的社會效應是多麽豐碩!
泉州的陶瓷器,自唐宋以來一直作爲重要的外銷商品輸入亞非歐國際市場,至今已發現曆代窯場500多處。與絲綢之路同享盛譽的陶瓷之路,泉州是一處閃光的起點。近年來,國外屢見出土或出水泉州陶瓷,因而許多國家的考古工作者紛至沓來泉州,爲他們手中的出土物尋找“戶籍”。根據這種態勢,我們開放了泉州外銷瓷陳列館,把泉州曆史上幾處重要陶瓷産地的標本擺上展櫃,與觀衆見面。此後,每年有大批來自五大洲的陶瓷研究者聞訊而來,如英國的東方陶瓷協會,日本東洋陶瓷學會,香港亞洲研究中心……
有一位菲律賓籍華人,還把他收藏的菲律賓海域出水的泉州陶瓷送給我館,充實了外銷瓷陳列。
陳列開放以來,已接待來自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者,研究者,博物館成了來泉州的外賓必到之處。還力爭在近年再布置“中國曆代船模陳列館”、“中國海關史陳列館”、“泉州海事民俗館”等專題陳列館,在館區的綠化地帶,種植海外引進的花草樹木,使之成爲海外交通園圃館,幾年來,組織了幾次臨時展覽:如泉州華僑史陳列、新疆古屍文物展覽,內蒙古民族民俗文物展覽等,既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也博得外賓、僑胞、港澳同胞和台胞的贊賞,這些展覽的影響同樣曠久未消。
當然陳列單從內容選擇方面要求是不夠的,還要在形式設計上追求美學效果,把內容的教育性、科學性與陳列形式的藝術性,娛樂性結合起來,把現代化的光、聲、相效果轉入陳列機制、使之更富有感召力。這方面上海博物館作過嘗試,就陶瓷館投入2百萬元,青銅器館投入3百萬元陳列費,重新進行陳列設計,在老館改造方面産生了陳列上的飛躍,也爲博物館開導了先河,廣東省博物館陳列費也投入1千萬元,值得我們借鑒。
二、寓研究、教育、娛樂于一館
國際博物館協會規定博物館是“爲研究、教育、娛樂”提供展覽場所的機構,如何將這三項功能融于一館,寓教育于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之中。發揮各具特色的文物優勢,重視科學研究工作,並把研究成果及時體現到陳列中,融化到對外學術交流中,這無論是從提高博物館的社會地位,擴大宣傳影響,都是能迅速奏效的。
日本出光美術館開館25年間,出版的專著、藏品目錄、展覽圖錄、館刊計159種(期),開辦各種演講會154場,爲國內數十所大學的數百名實習生進行實習指導。研究人員還參加了國內外的一些重要學術調查和考古發掘。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規模相當宏偉,館區占地4萬多平方米,四層建築總面積達43872平方米。1983年開館的日本國立民俗曆史博物館,是日本第一家曆史博物館,具有世界一流的設施,博物館設有情報資料、曆史、考古、民俗等四個研究部,8600平方米的展室,沒有采用以政治爲主線的日本簡史陳列手法,而是從各個時代挑選一批爲學術界及一般市民興趣的“日本文化的曝光”、“王朝文化”、“農民的世界”、“日本民俗”等十六個專題陳列,旨在爲人們到日本各地參觀,接觸日本人時提供一種理解的啓示,館內還有64冊相關書刊供觀衆閱覽。
幾年來,我們編印、翻印有關泉州海外交通史的資料二十多種,編輯出版《泉州古船發掘與研究》、《泉州伊斯蘭教石刻》、《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等一批專著,與兄弟單位聯合召開古船、外銷瓷,中外科技交流史、華僑史、市舶史、中國與海絲、揚州港等十多項學術討論會,公開發行《海交史研究》研究刊物二十四期,館內研究人員發表的學術文章累計二、三百篇之多,國內外的一些雜志刊物也經常報道我們的研究情況,如日本出版的《世界的曆史》、《中國的曆史》、《海事資料館年報》、《貿易陶瓷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博物館》季刊、德國《博物館指南》、法國社會科學院的《群島》雜志、印度《政治家報》、台灣《思源》雜志、《聯合報》、中國旅遊出版社的《世界博物館大觀》、《中國博物館指南》等等。
近幾年來,國際上對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的研究興起一陣熱潮,泉州被譽稱爲“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國內外一些電影、電視劇組紛紛來到泉州,要求我館給予支持協助。其中有來中國拍攝電視連續劇《中國人》的英國第二電視制作中心,來拍攝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香港無線電視台、意大利《馬可波羅》劇組、菲律賓與中國合拍影片《國王與皇帝》、荷蘭與中國合拍影片《風》、北京科教電影制片廠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央電視台《閩南紀遊》、《萬裏海疆》,日本NHK中央電視台、東京電視台拍的《海上絲綢之路》系列片,日本沖繩電視台來館拍攝中琉友好交往的文物,並作電視采訪,電視片作爲青少年專題節目在沖繩播映後,引起極大反響。台灣民心影視有限公司拍攝的《一個文明的故事》,以及澳大利亞、韓國、阿曼等國家電視台來拍攝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數十個電影、電視劇組。
國內外刊物雜志及新聞媒介的宣傳,無疑對博物館的對外開放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能煽起大批旅遊者,研究者的興趣,造成良好的國際影響,澳大利亞西澳海事博物館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水下考古隊.參加過泰國、土耳其、中國的水下考古。該館負責人傑勒米·格林先生早在1984年第二屆印度洋研究國際會議在澳洲召開,特地邀請我館代表參加,他還在會上翔實地向來自二十八個國家的代表介紹了泉州古船陳列,激起與會者的古船熱。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克洛蒂娜·蘇爾夢和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文化領域研究部主任鄧尼斯·龍巴爾教授夫婦曾五次來泉州考察和參加學術討論會,他們高度評價海交館及其泉州同行的研究活動,幫助學術界真正了解了泉州過去的曆史,指出了泉州是當時國際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肯定海交館發揮的重要作用,不但引起全世界學者的注意,而且還介紹了福建在世界交通史上的重要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關心和重視的文化交流史研究,泉州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韓國新安海底沉船發掘後,一直未能夠明確沉船的制造地點。木浦文物保護所所長崔光南來館考察後,驚喜地發現這艘船與泉州古船何其相似,返國後在《無等日報》發表專版介紹《新安沉船的故鄉一一泉州》。法國學者紀可梅女士在我館協助下,把泉州曆史遺迹拍成錄相——《一個被遺忘的城市》。這次教科文組織海上絲路考察期間,在“和平方舟”學術廳多次放映,並由中國學者回答問題,激發了考察隊極爲濃厚的興趣,有的學者爲此重新安排了他們的考察計劃,顯露出急欲泉州一瞥的渴望心理,聯合國官員和考察隊學者,再三要求轉致泉州方面,把摩尼教這一世界性宗教的最後消亡地遺迹安排入考察計劃,摩尼教草庵被視爲考察途中最重大的發現。
國外的一些機構也殷切地希望我們與之合作,共同繁榮學術研究。英國倫敦考古學會來函,邀請我們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古分部支持的關于海底考古遺址的調查;德國法蘭克福《博物館指南和藝術家》編寫中心,要求我們提供介紹本館概況和研究人員情況;美國航海考古研究所要求與海交館交換資料並互派訪問學者,該所考古部主任喬治·巴斯教授來信寫道:“我希望貴館是將來一系列博物館的第一個,這些專門性博物館將提供中國海外貿易的全貌,中國的貿易對世界的影響是如此巨大。……貴館的聲譽和影響,早已蜚聲海外。”近幾年來,我館研究人員也頻繁地活躍在國際學術舞台上,以參加國際學術討論會,科學考察、出國文物展覽,留學等形式,到過澳大利亞、法國、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希臘、土耳其、意大利、埃及、阿曼、巴基斯坦、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各種場合進一步擴大了一個博物館的對外影響,促進了學術研究和交流。
對于文物出國展覽,我們也積極給予配合。1983年《中國古代傳統技術》首展加拿大,後又應美國要求,先後在五個城市巡回展出。展品中的泉州宋代海船模型及附屬文物,曾引起觀衆的高度贊賞,爲中國在美國建國五百年前就有如此高超的造船航海技術而震驚。1986年澳大利亞總理霍克派高級助理切索爾斯向我駐澳使館提議:在全澳建國二百周年慶典時,“古展”赴澳巡展一年。我們的展品還參加日本奈良和意大利熱那亞的國際博覽會,1993年新加坡“海上絲綢之路展覽”展示泉州海外交通曆史文物,澳門海事博物館館長曼紐爾·維拉林霍來館參觀後,要求我館爲之提供泉州宋船模型以供展覽。這一珍貴的模型,還提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澳大利亞西澳海事博物館、阿曼國家博物館、日本長崎大學、台灣科技館等收藏和展覽。
博物館還是旅遊者度假的好去處。幾年來菲律賓、台灣、香港不少青少年,利用暑假夏令營組織來館參觀,聽取介紹泉州海外交通史。在國內一些大專院校的留學生,也經常利用假期來館參觀,聽取學術報告。日本《讀賣新聞》主辦的“馬可波羅之旅”民族學研修團到泉州後,要求我館作“馬可波羅與泉州”的學術報告,而後旋轉尋覓馬可波羅的足迹,去懷舊探幽。日本一些旅行社組織的“琉球三十六姓”尋根旅行,“台灣烈山五姓”尋根旅行,美國猶他家譜學會等,也和我們進行的地方家譜資料調查緊鑼密鼓地配合,寄旅遊娛樂于學術研究中。國內的一些學校,更把博物館當成春遊、秋遊和節假日的最有意義的必遊之地,當成學校的德育基地,使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在對外開放的博物館中,講解員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自從1906年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設立講解員以來,其重要作用日益得到承認。他們以陳列展覽爲主要陣地,通過組織觀衆,講解及其他服務工作,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他們處于博物館的第一線,專務公衆宣傳教育。因爲參觀對象千差萬別,這就需要因人而異地講解,有的國家把博物館講解員稱爲“博物館教師”,博物館講解人員的業務素質,知識結構、教師風度都有等待不斷提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講解員就是從大學畢業生中挑選的;中國曆史博物館對新分配來的一些大學畢業生,也先安置在群工部當一年講解員,他們還專門設立咨詢答疑服務台,由講解員負責回答觀衆提出的各種問題,處理觀衆來函、來訪、編寫曆史小知識叢書。因此講解員必須具備較爲廣博的知識面,有時要超脫陳列講解詞,給予觀衆引伸答案。爲了對外開放的形勢需要,還要鼓勵講解員學外語。從地理分布看,世界上有三十個國家講西班牙語,十五個國家講英語,十三個國家講阿拉伯語,九個國家講法語,日語雖然僅是日本國語,但到中國旅遊的人數最多,又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因此。博物館要根據實際需要,有目的地培養會外語的講解員。
總之,多開渠道、廣辟途徑的文化交流,對一個博物館提高國際形象,促進對外開放,其積極意義是無庸置疑的。
本文選自泉州曆史文化中心叢書《陳鵬鵬文史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