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除夕就在眼前,那麽基本上給自家小輩壓歲錢這個事兒已經不可避免,囊中羞澀的我不禁仰天長嘯:爲什麽沒人給我壓歲錢?雖然作爲一個成年人發出這樣的問題羞恥度快要爆表,但是在當下九九六、零零七、五加二以及黑加白盛行的世界裏,無窮的內卷加上不知道什麽時候才可能漲點的工資,放在春節之前這也算“心的呼喚”了。
不過說到壓歲錢,每個人的理解似乎都不一樣,比如說在筆者身邊的一些朋友大不相同,有的幾十歲了還在收壓歲錢,有的則爲自己該不該給壓歲錢而感到煩惱。所以壓歲錢這個玩意實際上大家的概念似乎不在一個頻道上。所以這次我們不談數碼産品,而是專門花了點時間去查了一下資料,做一期“新春壓歲錢數字指南”,或許能給一些讀者帶來有趣的東西。
當然這玩意有啥實用性沒有?說實話我們覺得沒有,因爲當有小孩對著你說“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的時候,你要舔著臉不給,那屬實牛X,看不看這個數字指南都一樣。不過如果當看完這些內容,你會發出:“我X,奇怪(無用)的知識又增加了”這樣的慨歎,那麽我們就不算白費功夫!
大家最關心:壓歲錢到底該領到幾歲?
大家可能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壓歲錢到底應該領到多少歲?比如筆者這種大齡人士,如果能在過年的時候從長輩那裏繼續領到壓歲錢,那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啊,畢竟自己七大姑八大姨都還健在,這樣過一次等于多拿一筆額外的年終獎,豈不樂乎?
趕快打住,事實上大家會看到基本上人到了一定年齡或者上班後,長輩就不再給壓歲錢了(夢想破碎……),只是這其中有沒有一個相應的標准呢?在國內其實說法有很多,有的父母認爲孩子只要開始上班賺錢了,就不該發給壓歲錢了;但也有的父母則會認爲壓歲錢只是討個吉利,哪怕孩子長大賺錢,依然還是每年都發。
不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長大成年後,特別是上班之後,也不好意思收長輩的壓歲錢了。只不過也有一些朋友認爲只是讓長輩開心一下,收點壓歲錢意思意思也沒關系。不過你要說標准,現在還真不好說。通常而言,在上班賺錢後,至少父母親那一代是很少再給壓歲錢了,祖輩那一代倒是可能給點意思意思。
那如果一直不上班,是不是就可以一直領壓歲錢?這的確是一個讓我們深思的問題,但是我們想了一下,似乎也不可能有人爲了領壓歲錢而故意不上班吧?畢竟壓歲錢再多,一年也就一次。不過也有其他一些例外,比如筆者的長輩在春節就要給筆者壓歲錢,不過往往是給三百,然後找筆者要五百……
大家更關心:幾歲開始給晚輩壓歲錢
如果說上班賺錢基本就和壓歲錢無緣的話,那麽大家更關心的是,我們到底什麽時候開始給晚輩壓歲錢?這也很正常,一些親戚多的朋友,每年壓歲錢給出幾千上萬的也不少,這對當下經濟狀況不是那麽好的年輕人來說,也算是一種壓力。所以這個問題其實相當重要,因爲我們估計會有一些人想通過一個合理的理由來規避給壓歲錢。
首先可以肯定地說,這事兒沒有一個硬性的規定,有錢給沒錢不給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就不那麽傳統而已。如果真的是最近剛失業,還要留點錢養家養孩子,這個時候爲了面子非要去發大額壓歲錢,那的確不太科學。那麽有沒有一些地方的習俗呢?答案是肯定。
實際上在華人地區,談到給壓歲錢的習俗,各國各地區的風俗其實還是有很多的不同。比如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結婚了之後才會給晚輩壓歲錢。想想也是,按照古代的思維,工作賺錢不就是爲了結婚成家麽?結婚了那麽就能將多余的錢拿來給晚輩發壓歲錢了。所以想不給壓歲錢也簡單,打光棍就行了……
除了中國內地之外,中國香港發壓歲錢(利是)也是結婚之後才會發,沒結婚就不用給壓歲錢了,算是節約了一筆,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這些年結婚年齡往後推的原因之一;至于在中國台灣,約定俗成是工作之後就要發壓歲錢,管你結婚不結婚,反正有錢賺就要在新年給晚輩發錢了;在其他華人地區,比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就比較隨意了,結婚和工作之後,都可以開始給壓歲錢。
無用冷知識:壓歲錢的一些說法
從現代很多人的角度來看,現在紅包和壓歲錢其實是兩個概念,畢竟紅包我們幾乎經常在微信群裏就能收到,那總不能說是壓歲錢吧?但是很早的時候,紅包其實和壓歲錢的意義很接近,大家一般也就是在婚慶和春節才能拿到紅包;或者換一種說法,壓歲錢也是一種紅包,但紅包現在不僅僅指代壓歲錢了。那麽壓歲錢有沒有其他說法呢?事實上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壓歲錢的稱呼還真不一樣。
國內一般都稱呼爲壓歲錢,至少在筆者的記憶力似乎也沒其他的說法,不過在閩南台灣地區,方言裏又稱爲壓年錢,表示小孩子在過年會受到驚嚇或遇到不好的事,要把這個關卡壓制下去。恩,雖然我們對爲什麽給錢能壓制不好的事情這一說法表示疑惑,但我們絕不反對,畢竟有錢能使鬼推磨嘛。
香港和廣東地區當然也叫壓歲錢,不過大家簡單點,就叫利是了。只不過利是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比如廣東地區有新年利是,還有開工利是。騰訊每年開工不是馬化騰還要親自派發給員工開工利是嘛,我們覺得廣東地區這個風俗應該全國大力推廣。
比較有趣的是新加坡的說法,在新加坡的書面語中,約定俗成將紅包寫成閩南語發音的“Ang Pao”,反而不會用英文將紅包這個說法直接翻譯過來。新加坡人說在英語時,或和說閩南語的長輩溝通時,會說“Ang Pao”,講中文時則會直接說紅包。
另外要注意的是,壓歲錢這個說法源自古代,但是古代是稱爲壓崇錢、押歲錢。爲什麽有這些說法,似乎和我們小時候聽過的年獸故事有點類似,據說古代有一個叫“崇”的怪獸,除夕夜出來摸睡著的孩子的腦門,父母爲了孩子的安全整夜守護,叫“守崇”。後來因爲祟與歲同音,所以就叫壓歲。不過很顯然父母從最早時候的整夜守護最終進化到直接給錢,一方面說明古代的父母也是會進化爲懶人,另一方面也說明這個怪獸應該很愛錢。
最後要提醒的是,過年給長輩和晚輩的錢其實不是一種說法,或者不能統稱爲壓歲錢。給晚輩叫壓祟錢,給長輩才叫壓歲錢:給晚輩的目的是趨邪避凶,給長輩則是祝福長輩健康福氣。當然現在爲了討一些吉利,給長輩的錢也叫添歲錢或者百歲錢,這就是字面意思了。
還算有用的小技巧:壓歲錢該怎麽包?
現在我們來聊聊包裝壓歲錢的正確姿勢,說白了就是當你把錢放進紅包裏,應該注意的一些事項,這些事項可能平時你並不在意,對方也不會太關心,但如果真遇到一個比較傳統同時知識面和我們一樣廣泛的人,可能他就不會那麽開心了,所以能注意一下總歸不是壞事。
首先別用過期的紅包袋,有些紅包袋上面會印有年份、或是生肖圖案,如果你拿去年或是前年的紅包袋來包,感覺會很沒有誠意;另外鈔票記得使用新鈔,壓歲錢本來就表示一年全新的開始,這是討個吉利的說法,如果從紅包裏拿出來的是舊鈔票,說實話感覺並不好。當然後者現在大家也沒怎麽在意了,有鈔票就不錯了,還在意新舊?信不信老子給你收回去?
另外記得厚紅包比薄紅包要更好,所以如果有心的話,記得把百元鈔票換成十元或者五十元新鈔。這點很好理解,當別人收到壓歲錢的時候,同樣的金額,一疊厚厚鈔票,總比薄薄的的鈔票感覺更舒服。當然如果各位財大氣粗,在紅包裏包上厚厚的百元大鈔,那也沒什麽,不過請記得和筆者交朋友。
此外在壓歲錢的一些細節上也有考究,我們中國人講究雙數大吉,所以喜慶的時刻通常都會包雙數,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我們就喜歡666、888這樣的數字,即使給百元大鈔,一般也是給雙數,不會是單數。不過這裏肯定要要避免4這個數字,爲什麽我們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另外針對給父母的“添歲錢”,由于是幫父母添福壽之意,每年的金額最好往上提升點。
最後一個問題:到底該給多少壓歲錢?
最重要的問題通常都放在最後來回答,那就是作爲一個苦逼的窮人,到底要給多少壓歲錢才合適呢?估計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因爲這能決定你們要給或者收到壓歲錢的數字。但是很遺憾的是,這部分似乎一直都沒有一個約定俗成的事兒,所以真不好說。
我們感覺現在壓歲錢給多少,還是根據經濟條件來決定的,如果經濟條件寬裕點,壓歲錢可能就給得多一些,如果經濟條件不是那麽寬裕,或者說大家沒把這個當很大一回事,那麽給得少也是正常的。我們甚至不能以地區來劃分,因爲筆者自己就剛剛親身經曆了,在同一個地區給不同壓歲錢的事兒。
比如筆者的孩子最近就收到了長輩的壓歲錢,比如姑婆給了五百,外婆給了一千,奶奶給了一千,舅媽給了兩百,這的確沒一個統一的思路,這種情況在其他地方也一樣。如果真要總結規律,那麽就是祖輩通常壓歲錢會給得多一些,父母同輩的會給得相對少一些。一般來說,爲壓歲錢數量而猶豫的,多半還是相對年輕的朋友,所以也不用太有顧慮,幾百就行。這個時候似乎覺得筆者年幼的時候更簡單,大家經濟都不算寬裕,周邊給的壓歲錢統一一百元,收個壓歲錢連個遊戲機都買不起……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如果各位有小孩,朋友也有小孩的話,那麽朋友給你小孩多少壓歲錢,你就要給朋友小孩多少壓歲錢。很簡單,這就是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