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在國內逐步得到控制(雖然邊境還很危險),大範圍的複工正在有序展開。
在本次的風波中,受到沖擊最大的,一個是旅遊業,另外一個就是餐飲行業。
爲此,我從疫情爆發那會兒,就特別關注餐飲品牌如何應對危機。
那麽現在大家已經可以相對放心地出去吃吃喝喝了,行業表現又如何呢?
一條新聞引發了我的注意:
知名連鎖品牌海底撈和西貝,雖然不知道疫情過後食物品質是否提升,但這個價格肯定是一路上揚不回頭了。
這就讓人難免感到好奇,並且需要寫一篇文章了。
大面積漲價:看似合理,實則不合邏輯
正如海底撈官方所言,它們之所以要進行漲價,是因爲各方面成本提升的關系。
聽起來似乎是很合理的,畢竟商家又不是做慈善,現在疫情雖然得到了控制,但原材料價格不會低,漲價才能維持過去的體面嘛。
但仔細想想,卻讓人感到不合邏輯。
無論是海底撈還是西貝,作爲在全國範圍內都擁有衆多店鋪的品牌,在這麽多年的運營過程當中,顯然是非常懂得消費者心理的。
你看,西貝就在官網明確說:要幸福顧客,還要造福社會。
可這次大面積漲價,卻完全忽視了消費者的立場,令人感到困惑。
畢竟疫情沖擊到的當然不只是餐飲行業,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都遭遇極大沖擊。
本來一個月可以拿出一千塊錢在外面吃吃喝喝,現在都得節衣縮食,否則連水電費都交不起。
本來每年都可以規劃幾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現在上班都得提前15分鍾打卡,生怕保不住飯碗。
如果不是現在國外各種沒下限的話,現在大家的處境可能會更加艱難。
爲此,很多人本身就因爲大環境不好,嚴重打擊了他們外出就餐的欲望。
現在菜市場都比疫情開始之前火了很多,抖音上家常菜視頻也多了,很好地證明這個趨勢。
也就是說,即便目前餐飲品牌還是原來的價位,都要面臨著流量大幅度下滑的窘境。
爲此,國家給予了非常多的鼓勵政策,包括發放消費券、降低餐飲行業運營成本,甚至給從最初就貫徹“會哭的孩子有錢拿”的西貝不少資金扶持。
以江西爲例的話,根據報道,江西將發放餐飲電子消費券30萬筆。
其中,50元20萬筆,100元10萬筆。
按照常理,當獲得了給力的消費券之後,吃貨們就會有更多理由去下館子了。
畢竟這樣一來,他們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吃上熟悉的那些美味。
可現在,海底撈和西貝等連鎖品牌卻通過漲價的方式,一下子把消費券的作用弄沒了!
甚至,就算拿著100塊錢的消費券去吃海底撈和西貝,可能一頓下來的成本還是比過去要高!
我們不禁要問了:難道說政府都補貼了這麽多消費券刺激消費,還養不活海底撈和西貝嗎?
感謝互聯網,我又查到了以下兩組數據:
2月7日,西貝即獲得4.3億元授信,首批貸款1.2億元已到賬,用于發放員工工資。
繼西貝喊出“撐不過3個月”獲得相救後,火鍋龍頭企業海底撈已獲得和百信的聯合授信21億元,第一筆8.1億元放款資金已于2月19日到賬。
這就有意思了:作爲疫情期間得到了國家和社會支撐的兩個品牌,現在卻走在了漲價前列。
那麽,錢都去哪了?
對照組:同樣的大環境下,麥當勞與老鄉雞這麽做……
爲了證明瘋狂漲價並非目前連鎖餐飲的通用現象,我發現了兩個比較有意思的對照組。
4月6日時,全網都爲了麥當勞而瘋狂。
原因是金拱門童鞋推出了“金桶半價”的活動。
該活動有火爆嗎?
這一點,完全可以從小程序崩潰的結果看出來。
並且一夜之間,全網都是各種一個人去麥當勞挑戰吃金桶的討論(當然也有不少人噴服務器水平太差,導致他們搶不到免費)。
即便麥當勞是一個暴利餐飲品牌,但這種直接無限量提供半價的措施還是非常大氣的,我覺得麥當勞撐死也就是個保本。
可效果卻非常不錯:各地的麥當勞都開始排起了長隊,無數人順利拿到了劃算的金桶。
如果搭配消費券的話,那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福利,比自己在家做飯劃算多了。
也許有人會說:麥當勞畢竟是全球大品牌,家大業大的不差這點錢,跟海底撈等沒得比。
真的嗎?
要知道,目前全世界主流國家都陷入到疫情的困局中,麥當勞的老家美利堅更是看不到盡頭地狂飙。
在這種情況下,麥當勞的運營成本壓力顯然要遠遠大于基本只在國內開店的海底撈與西貝。
可就算如此,爲了長久地維持人氣,麥當勞(甚至肯德基也在行動)還是推出了優惠活動。
可以想象,通過金桶半價帶動的人氣,能夠讓更多消費者今後繼續光顧麥當勞。
這才是我們印象中,比較合理的應對之道:就算前期賺不到錢,但只要顧客留住了,不怕今後不能把錢收回去。
與此同時,老鄉雞作爲“同樣面臨困難”“同樣得到了資金扶持”“同樣以國內爲市場”的品牌,又是怎麽做的呢?
老鄉雞在研究怎麽降價!
就算具體的降價方案還沒出來,但至少官方一周前已經明確發布了“出新菜,半價吃”活動。
就是說,老鄉雞和麥當勞采用了同樣的方式:以優惠價格繼續吸引顧客,然後再去考慮掙錢。
這就證明了一個事實:
即便目前大環境不好,但是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即便是采用可能影響到成本的優惠活動,但依然能夠讓連鎖餐飲品牌活下來。
麥當勞和老鄉雞,一個全球受到重創的品牌,一個近年來才開始贏得知名度的“老母雞”,都能做到用合理方式贏得客戶。
爲什麽海底撈和西貝做不到?
警惕:部分餐飲巨頭存在短期套現跑路風險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應該知道如果想長期把連鎖做下去,那麽當前最應該的舉措是什麽。
而如果沒有按照這種方式去贏得客戶,那麽接下來的前景必然難以讓人看好。
麥當勞學不來,老鄉雞還不行嗎?
畢竟就算再怎麽報複性消費,如果一頓下來吃掉現在一個月生活費一小半的話……
大部分人還是承受不起的。
尤其是海底撈這種幾乎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的品牌,更沒有理由瘋狂漲價才對。
畢竟這樣做,就算接下來的一兩個月能實現營收暴增,然後呢?
“海底撈始終從顧客體驗出發。創新性地爲顧客提供愉悅的用餐服務”——如果大多數顧客都吃不起的話,何談體驗呢?
海底撈和西貝都是多年來在國內殺出一條血路,甚至進軍海外市場的品牌。
他們隨便一個品牌顧問,都能甩我這種老百姓幾十條街。
我都能想到的問題,他們爲何想不到呢?
思考了很長時間,我唯一能夠得出結論就是:
這些餐飲品牌的高層團隊,准備跑路了!
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不顧品牌多年來營造的口碑,強行獲得短期收益。
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在拿到一筆短期巨額營收之後,大大方方地說“因爲顧客的流量太少了,不得不倒閉”。
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在倒閉之前,繼續哭窮,看看能不能再撈一筆扶持資金。
畢竟除了真正知道資金流動內幕的人之外,我們根本不清楚,就算這些品牌突然宣布關門時,其集團的賬面上是負債累累,亦或者仍有大筆資金。
哪怕是上市公司,在如今餐飲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想要搞搞貓膩,難度也未必會很大。
畢竟如果公司出財報的話,直接說“我們確實沒有客戶流量,營業額撐不住了”就OK。
在此之前,相關利益者可以大肆抛售股票,完成套現目的。
一旦形成恐慌效應,關門就更加順理成章了。
西貝就更簡單了:我都沒上市,當然我愛怎麽玩怎麽玩咯。
然後,在連鎖餐飲品牌就業的員工,可能一夜之間失去工作,無所適從。
但品牌的高層們,此刻已經完成套現,舒舒服服地去享受人生。
尤其是海底撈董事長張勇這樣的新加坡公民,只需要回祖國隔離14天,就可以愛幹嘛幹嘛了。
畢竟,人家早就做好了准備:
張勇的妻子名爲舒萍,育有一子,目前全家持有新加坡國籍。張勇現時居住于中國和新加坡兩地,而妻兒則居住于新加坡。
現在,你是否細思極恐呢?
當然了,以上只是我純粹的腦洞。
我不是這些高管肚子裏蛔蟲,肯定無法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
但是在餐飲行業必將因爲疫情,長時間不會有起色的情況之下……
似乎快速套現走人,對資本運作者來說是一種理想選擇。
而且此刻走人,甚至不會讓大家挑出太多的毛病來。
可如果他們真的卷走了大筆資金,並且扔下無數員工失業的爛攤子,那麽最終爲此買單的,只有期盼餐飲行業快點複蘇的國家——
以及正在看文章的你。
但願,一切都是我想多了吧!
聲明:文章著作權歸本人所有,如需公衆號轉載請私信聯系,擅自使用一律視爲侵權。
創作不易,喜歡的話可以點個贊,轉發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