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16日,深夜時分,金門島上一片驚慌,接到上級命令的台軍,火速在全島展開了“地毯式”搜索。
他們要找的,正是蔣經國曾經親自接見、台當局栽培數年、全島人民都十分崇拜的“明星”軍官林正義。
只可惜,整整三天時間過去了,台軍除了在海岸邊找到一雙鞋子,其他的就什麽都沒有了。
林正義的突然失蹤,也引起了許多人猜測,這人究竟去了哪裏?
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彼時的他早已穿著救生衣,冒著生命危險穿過茫茫大海,奮力遊向了大陸!
那麽林正義究竟爲何要冒死從台灣遊回大陸?台當局是何反應?如今他又過得怎樣了呢?
林毅夫
遊向海峽對岸的大陸
1978年,對于新中國來說,是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
黨中央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而僵持了許久的中美關系也終于破冰,兩國共同發布了《聯合公告》宣布建交。
當時,這些足以引起全世界矚目的新聞,通過收音機,一一傳到了26歲的林正義的耳朵裏,也讓他再次審視起了自己的內心。
作爲一個從小地方走出來的孩子,林正義家境貧寒,從小就知道要好好學習,將來讓家裏人過上好日子。
而在上學期間,他一直都比別人百倍千倍的努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歲那年,林正義順利考上台灣大學,成爲了全家的驕傲。
進入校園之後,林正義對一切都充滿好奇,經常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
但是第二年,隨著家裏的條件越來越緊張,爲了給父母減輕負擔,他思考過後,還是選擇了去陸軍軍官學校就讀。
畢竟,這個學校不用交學費,還有額外的補助可以拿。
彼時的林正義以爲自己只是做了一個很小的選擇,卻不知,這個決定讓他陰差陽錯地成了全島的“大紅人”。
那個年代的台灣,一直都流傳著一句話“好男不當兵”,而大多數考上大學的年輕人們,最終的選擇也是去國外留學。
但林正義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這也讓他的事迹火速在全島傳開來。
爲了鼓勵更多的年輕人當兵,台灣軍方立即給他頒布了一個“優秀青年獎章”。
不久之後,就連蔣經國也親自接見了他。
就這樣,林正義成了備受追捧的台灣“軍界”楷模。
他的形象開始出現在各大報紙上,他的故事也通過各大廣播被廣爲流傳,台灣民衆已經把他當成了“明星”一般的存在。
至于林正義的學業,也得到了台當局的一路保駕護航。
在短短三年時間裏,他不僅成功拿到了MBA,畢業後還被派遣到了金門島馬山連擔任了陸軍上尉連長。
蔣經國
這樣“開挂”一般的人生,換成別人,或許都求之不得,但林正義卻並不願意一直保持下去。
因爲,他還另有打算。
相比于軍中那些容易被洗腦的人,林正義一直以來都很清醒。
他上學時喜歡讀曆史,在了解過舊中國曾經受到的屈辱和那些救國救民的有志之士的故事之後,就對大陸越來越向往。
之後的幾年時間裏,林正義通過收音機了解了大陸的情況,日益感受到了祖國強大。
他始終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也希望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可以報效祖國。
所以,在做好心理准備之後,林正義就暗暗做下決定,找准時機去大陸。
入學北大遇伯樂
在決定離開台灣之前,林正義曾有意無意地向妻子透露自己的想法,他也會擔心,畢竟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而且萬一計劃沒有成功,他被抓回來,直接面臨的就是死刑。
但是,所有的這一切在祖國面前,似乎都顯得沒那麽重要了。
林毅夫
1979年5月16日晚,在做好完全的准備之後,林正義故意傳下命令,軍中要實行演習,禁止駐防官兵開槍。
到了晚上10點左右,海水已經逐漸退潮。
林正義趁著四下無人,趕緊帶著救生衣、指北針、急救包和水壺,以及能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來到了一塊巨大的石頭上。
看著近處不斷拍打過來的海浪,眺望著遠處被黑暗籠罩的一望無際的海面,他的心髒跳得非常快。
從金門島到福建廈門,距離只有兩千多米,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到達。
回頭看了一眼之後,林正義就毫無猶豫地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咚”的一聲跳進了大海。
沒過多久,林正義失蹤的消息就傳遍了軍中。
上級領導知道之後迅速派人展開地毯式搜索,勢必要把他給找出來。
只可惜,整整三天時間裏,軍方始終都沒有一點線索,而這時已經有人能猜測到,他估計是逃去大陸了。
對于林正義的行爲,台灣軍方並不敢公開指責,畢竟他曾經被奉做軍中楷模,這樣豈不是打自己的臉?
更關鍵的是,彼時兩岸之間隔三差五就有炮戰,這樣也容易導致軍心不穩。
再者說,他們的確是還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大陸也沒有公開宣布。
最後實在沒辦法,台當局只能告知民衆林正義已經失蹤死亡,還讓人去林家給他們送了撫恤金。
當時這件事一經曝光,也曾在全島引起激烈討論,但隨著時間久了,不少人也就慢慢淡忘了。
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彼時的林正義早已冒死穿過茫茫海峽,成功來到了大陸,並且改名爲“林毅夫”,開啓了他的新一段人生。
初次踏上祖國的土地,見證各地的大好河山和到處崛起的高樓,林毅夫總是禁不住感歎。
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並沒有選擇踏入別的領域,而是選擇了繼續讀書。
在相關人員的安排之下,林毅夫以新加坡華僑的身份進入了北大經濟系。
巧合的是,這一年,他又幸運地遇到了自己的伯樂,也就是曾經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
因爲曾經學過西方經濟學,加上會說英文,林毅夫就被安排到舒爾茨身邊當翻譯。
表現十分優秀的他,自然受到了這位“大神”的青睐。
在對方的真誠建議下,林毅夫決定去美國繼續深造讀博,這一期間,他還寫出了一篇十分精彩的論文,即《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
這篇論文讓他從此名聲大噪,成爲了不少學校和機構爭搶的對象,很多人都希望他能留下來。
但最終林毅夫還是選擇了回國。
那時中國在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尚且不足,連相關的資料和師資力量都沒有。
可林毅夫卻覺得,國家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他必須要回去,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
就這樣,他帶著三十多箱沉重的資料,坐上了回國的飛機。
回到國內之後,林毅夫正式加入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開始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大展拳腳。
他與衆位海歸人士共同成立了CCER,主要討論農村發展、金融改革、糧食問題、社保體系等一系列的政策。
期間,林毅夫還發表了多篇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而爲了讓更多的北大學子開拓視野,早早接觸到世界最前沿的經濟學理論,他還經常邀請相關領域的大師前來演講。
2000年,中共召開的第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了第一個“十五計劃”,林毅夫就是它的起草人之一。
林毅夫通過不懈的努力,不僅大力推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在國際上獲得了極高的聲望。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爲了實現這些,他已經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也經曆了不少生離死別。
寸草恨無報春晖
早年林毅夫曾在台灣讀過余光中的《鄉愁》,能體會到兩岸同胞被一灣海峽分隔開的痛苦和無奈。
沒想到,多年之後,他也切身體會到了這種感覺。
自從來到大陸之後,林毅夫一邊忙于學習,一邊通過各種方式跟家中聯系,偶爾也能得知父母的狀況。
但是到了1996年,母親的身體出現了大問題,沒能搶救過來,最終還是不幸離開了人世。
去世之前,她把幾張台幣分發給了自己的兒女,希望他們能記得回家。
因爲覺得愧疚母親,林毅夫痛哭過後,就把這張台幣放進了自己的皮夾裏珍藏著。
每次想她了,就拿出來看看。
到了2002年,父親去世的消息又傳了過來,林毅夫驚愕的同時,內心更是痛苦萬分。
那時他正在國外參加一項研討會,面對記者提問時卻忍不住傷心落淚。
最終,他鼓起勇氣對著鏡頭表示,希望台當局能讓自己回去祭拜。
毫無疑問,這一新聞一經報道,就在海峽兩岸甚至國際上都引起了巨大反響。
台當局見已經瞞不住,就公開指責其“叛逃大陸”的罪行,還對他發起了通緝令。
林毅夫沒想到自己只是想要低調地回去祭拜父親,卻再次引起了這麽大的爭議。
他很想回去,那段時間,林家人也一直沒把林父入殓,只爲了等他回來。
只可惜,因爲各種不可抗的原因,林毅夫回台灣的事情始終沒得到允許。
最終,他只能讓妻子代替自己回去。
父親入殓的那一天,林毅夫也在家中設置了靈堂,通過屏幕祭拜。
看到父親的遺容那一刻,林毅夫的眼淚頓時流的停不下來,跪在地上久久不願起身。
而這一幕也讓在場之人不禁動容。
中國有句老話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母親病危時,他無法親自侍奉左右,父親抱病時,他無法返鄉照顧。
這些都會是林毅夫心中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將對于父母的愧疚深埋心底之後,林毅夫就將重心都放在了自己的事業上。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他相繼對三農問題和建設新農村等進行了深刻研究。
2008年,林毅夫還被世界銀行邀請擔任了副行長,任職五年之後,他就重新回到了北大教學。
林毅夫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由他們來創造出一個更好的時代。
如今的林毅夫已經是70歲高齡,而他的學生也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當他們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發光發熱時,也不會忘記有這樣一位恩師,曾經舍小我成大我,用一片赤誠之心抒寫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