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場上劍拔弩張。一方是兩位美國主張對華強硬的保守派代表,一方是兩位中國和新加坡爲中國發聲的民間學者。辯題是:中國是國際自由秩序的威脅嗎?最終,爲中國發聲的學者勝了。
國際輿論場上,中國的海外形象長期被美、西方主導的國際輿論片面化甚至汙名化。近年來,一支中國民間智庫“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組成的學者團隊,頻頻在國際舞台上與反華勢力正面交鋒,唇槍舌劍。近日,他們將經曆寫成了《我向世界說中國》一書,講述了在國際舞台上發出中國聲音、消除誤解、構建中國海外形象的故事。
芒克辯論
國務院參事王輝耀是這個民間學術團體“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的創始人之一。他參加政策辯論,源于一份芒克辯論會的邀請。
芒克辯論會是加拿大金礦大亨彼得·芒克創立的基金所設的公共政策辯論會,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希臘前總理潘帕德裏歐、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大批西方前政要和學術界、文化界人士都曾參加過辯論。
那是2019年,中美經貿磋商不歡而散,一位加拿大人因制毒販毒被中國判處死刑,中國的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留,中加關系處于低潮。
王輝耀收到的辯題是:中國是國際自由秩序的威脅嗎?這個話題正是他的研究領域。全球化智庫成立十多年來,進行了大量相關研究,有太多中國推動建立多邊主義世界秩序的優秀案例。對他來說,這是一次不可錯失的機會。
在他看來,中國過去40年雖然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在境外缺乏對中國發展模式和方向的解釋。這導致境外的中國形象比較呆板和陳舊。某種程度上,中國民間既與西方社交媒體隔絕,又缺乏與西方精英溝通的機會,民間智庫的交流溝通顯得非常有必要。他說:“無論芒克辯論會如何充滿不利因素,我都要到這個講壇上去,介紹中國的情況,解讀中國的全球化路徑。”
他的搭檔是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他們商量好的分工是,王輝耀更多地從中國角度談論中國對多邊體系的貢獻,馬凱碩負責“接招”人權、南海等敏感問題。
對手則是美國兩位保守派立場極強的學者,一個是赫伯特·麥克馬斯特,特朗普政府的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美國退役陸軍中將,曾參與伊拉克戰爭。另一個是美國著名學者白邦瑞,華盛頓少見的“知華派”,曾是推動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智囊之一,但後來對華立場轉爲強硬。參加芒克辯論會的觀衆是銀行高層、公司高管、媒體主編等加拿大各行各業精英人士,他們大多從北美媒介獲得信息,對中國的了解相對片面。
辯論中,王輝耀擺事實、引數據說明三個論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現行自由國際秩序的受益者,是現有國際秩序的貢獻者,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他特別提到,氣候變化方面,中國是《巴黎協定》的締約方,而美國卻選擇退出。講到這裏,觀衆席上掌聲雷動。加拿大人普遍支持氣候變化協定,而對美國退出不滿。
最終投票結果,贊成王輝耀爲代表的反方的觀衆,由辯論前的24%上升至26%,反方獲勝。不過,對中國有不公正認識的人還是比較多,這使王輝耀感到,民間智庫學者的交流應該更多,日積月累,會讓更多的西方人士逐步正確、理性地認識中國,讀懂中國。
“一般而言,觀衆熱烈鼓掌可能出于兩點原因:聽到了比較好的觀點,或聽到了他們從來沒聽過的觀點。”現場幾次掌聲雷動,王輝耀後來反思,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質疑很多,但加拿大媒體更加有選擇性。加拿大人聽到的更多是美國發出的聲音,也很少能夠參與有關中國的事情。
同台演說
彼得·納瓦羅是特朗普政府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的主任,也是一名對全球化持批評態度、對中國采取強硬立場的政界人士和經濟學家,是對華“鷹派中的鷹派”。王輝耀與納瓦羅的同台發言,是在《經濟學人》策劃的2019年世界貿易論壇上。
納瓦羅是特朗普的左膀右臂,王輝耀和全球化智庫的學者團隊曾對納瓦羅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主張進行了詳細研究。這次論壇,是納瓦羅向全世界表明對華觀點、獲得理論支持的絕佳機會,王輝耀則在納瓦羅發言之後介紹中國,並對納瓦羅反華、反自由貿易、反全球化的發言進行回應。
論壇第一天,西裝革履的納瓦羅看似從容地上台演講。他認爲,美方在貿易沖突中占據很大優勢,僅僅是關稅,就可以爲中美談判中增加籌碼。
納瓦羅表示,中美貿易談判的最終目的是結束中國對美國經濟的“結構性攻擊”,“必須做的是結束對我們(美國)商業電腦的入侵強迫技術轉讓、盜竊知識産權、操縱彙率”。他還重申了自己的中國貿易“七宗罪”理論,認爲美國是中國“七大致命結構性攻擊”的受害者。
“老實講,雖然一貫清楚納瓦羅的政治立場,我在他演講時還是或多或少地感覺到了他的來勢洶洶。”王輝耀說,一位白宮政治顧問,在全球經濟中心紐約大談反對自由貿易與多邊合作,這很難讓人徹底冷靜。
隨後,王輝耀做了主題爲“中國與世界——正在變化的關系”的演講。他在演講的一開始,就給出了直接回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始終爲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絕對不希望對外關系惡化。針對納瓦羅的發言,他從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中美關系現狀及發展趨勢、中國與經濟全球化等方面進行了反駁。
總要有人站出來。王輝耀很清楚,自己的一席話對納瓦羅的觀念與特朗普政府的對外政策可能不會有什麽實質性影響。但這次主題演講,將來自中國智庫的觀點有尊嚴地呈現出來,讓納瓦羅在宣揚貿易保護主義、攻擊中國時,面對的不是“待宰的羔羊”,而是中國聲音的直接回應。
“不太謙虛地說,我發言完畢後,場下響起了非常熱烈的掌聲。許多與我從未謀面的外國嘉賓和我握手問好,有些美國地方政府代表甚至邀請我前往當地進行演講。”
王輝耀說,論壇的參會嘉賓大多爲西方經濟界人士,他們雖然與中國擁有自由貿易與多邊主義的共識,但也存在諸多觀念分歧。在西方話語體系下,來自中國民間智庫的聲音反駁了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聲音,較爲客觀、全面地闡釋了中國對多邊經貿合作的積極態度與貢獻,這讓很多參會嘉賓看到了中國的友善態度,也得到了很多關于中國的新啓發、新觀念。
頻現媒體
要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既要走出去主動參與國際主流論壇,也要多接受國際主流媒體訪問。今年4月,“中國學者上BBC暴擊羅冠聰”的學者高志凱,就是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的副主任。
節目中,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之夜”請中國國際關系問題專家高志凱與畏罪潛逃的亂港分子羅冠聰討論香港議題。
在羅冠聰開場發言後,高志凱發言首先撕下了羅冠聰的“民主人士”面具,直接指出他是一名逃犯:“首先請允許我說,坐在你們面前的羅冠聰,不是民主運動人士,而是一名香港法律下的逃犯。如果他回去,他會被起訴,也很可能被定罪。”
辯論中,羅冠聰屢次宣稱香港示威活動爲“和平示威”,高志凱火力全開,用事實反駁羅冠聰,怼得羅冠聰幾乎啞口無言。他還用特朗普支持者沖擊國會大廈的事件類比:“香港發生的事,與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受沖擊的事件類似。美國政府合理地把這種行爲定義成國內恐怖主義。”對羅冠聰在節目中鼓動英國組建所謂“民主聯盟”,高志凱堅決反擊:“羅冠聰煽動的暴力活動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都不會被允許,如果他在英國做出他在香港做的事,一樣會被起訴。”
高志凱後來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去十多年裏,他一共接受過3000多次類似的外媒采訪,接受BBC 采訪較多,此外還有CNN、NHK、今日俄羅斯、德國《明鏡周刊》等媒體。
“只要BBC發出采訪邀請,原則上不拒絕。”在高志凱看來,應該抓住BBC采訪的機會來說明中國的真實情況,闡明真相,以正視聽。“不能讓BBC這樣有影響力的平台被敵對勢力、反華分子完全占領。舉例來說,這次如果我不去參加采訪,或者BBC不再邀請其他國內人士進行采訪,只是由羅冠聰在那裏發言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我覺得他們對中國造成的不利影響或者破壞的影響可能會更大。”
CCG特邀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儲殷這樣總結他們在做的事:“很難真正說服對中國有敵意的人,但和他的對話有助于爭取第三方。真正激烈的辯論不是駁倒對方,而是通過辯論,向聽衆、向第三方展現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欄目主編:樊江洪 文字編輯:樊江洪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