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以“文明互鑒 價值共識——構建網絡命運共同體·國際互聯網文化對話”爲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在同濟大學順利舉行。
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挪威、比利時、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韓國等國的60余位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方式參會,重點圍繞互聯網文明傳承與發展、網絡文化多樣性與文明互鑒、互聯網輿論新生態和數字文化內容産品供給等主題展開交流,並就網絡安全戰略、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數字經濟、技術與文化、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等議題進行研討。
2022年9月17日下午,參加現場會議的專家在同濟大學衷和樓合影。
本次會議由同濟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辦,同濟大學中國戰略研究院、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聯合承辦,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門洪華教授致辭闡明會議主旨,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共商文明發展之道,探尋價值共識之路,推動形成人類基本價值的共識,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同濟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端木怡雯在開幕致辭中說,當今世界疫情和傳統安全風險相互交織,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格局加速調整,探討“文明互鑒 價值共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作爲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和全國重點大學之一,同濟大學的擔當精神曆來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同濟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將搭建起各界溝通的橋梁,做好服務工作,設計規劃好科研主題,在理論研究、人才培養、治理創新、社會服務和對外交流上,爲大家提供一個新平台、新空間。
與會專家認爲,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需要從不同的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應加強交流互鑒,推動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的形成。會議通過了《“文明互鑒 價值共識”全球倡議》,呼籲全球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開放包容、互學互鑒,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治理網絡汙染、清新網絡空間,共同創造世界互聯網文明的美好未來。
與會專家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方式參加“文明互鑒 價值共識——構建網絡命運共同體·國際互聯網文化對話”國際研討會。
專家們闡述了很多有理論創新和實踐價值的新觀點、新思考、新方法,可以概括爲六個“共”。
一是互學互鑒實現網絡文化共生發展。新華網原總裁兼總編輯周錫生指出,網絡空間必須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語言,要加強對話和互學互鑒。在人類命運日益休戚與共的今天,我們要樹立共同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網絡命運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安全共同體,謀求開放創新和包容互惠的發展,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認爲,“和諧”是中國文化古老又常新的話題,是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同時也在基督教、伊斯蘭文化中有很多解讀,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追求,我們要積極推動和諧理念獲得世界認可,在不同類型的文明中找到共鳴。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任峰指出,數字文化産品具有文化屬性,涉及到價值觀的輸出和傳播,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化、資本化的數字文化貿易助力文明互鑒,探尋價值共識。
二是共繪同心圓改善輿論生態。業界專家認爲,在複雜多變的輿論新生態下,主流媒體、互聯網平台等需要有新的責任和擔當,將互聯網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崔海教認爲,“四全媒體”給國家治理帶來九大機遇:調動群衆參與熱情、暢通信息渠道、構建參與平台、彙聚問題熱點、聚合協同力量、形成評判標准、節約管理成本、提升辦事效率、産生綜合效益。澎湃新聞副總編輯黃楊總結了媒體融合發展之路,認爲在大致完成了平台搭建、資源整合、流程改造、技術升級等爲主要標志的媒體融合轉型上半場之後,下半場輿論場生態日益呈現去中心化、不確定性和全球性的特點。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副院長李未檸預測,5G實現了萬物互聯,6G是天地協同,7G則是腦機結合,而新媒體的未來是走向以元宇宙爲代表的虛擬共享空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指出,基礎設施和數據是未來傳播生態的決定性因素,算法時代人機交互的信息價值引領包含數據、行爲和情感問題。其中,未來傳播生態要關注深度媒介化的模塑力問題,人應當在人機交互中起到引領作用,要保持人的引領性,又要避免人的問題。
三是共塑話語體系推動國際傳播。新華社研究院院長劉剛認爲,在構建基于互聯網傳播的智庫話語體系建設上,我們還存在話語體系有效供給跟不上、話語創新傳播不夠、話語體系協調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應推動實際工作部門智庫研究機構與新聞媒體之間的資源融合,提高話語生産的反應速度和學理深度,持續産出兼具學理性和傳播性的話語創新成果,從而推動對外話語創新共同體,更好地傳播中國、說明中國、參與世界、融入世界。哔哩哔哩研究院院長谷雨分享了Z世代講好中國故事的經驗:通過新媒介形式創作優質精品內容;運用新傳播方式和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海內外年輕人同頻共振;激勵海內外用戶自發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國産原創內容走向世界。“短視頻是新時代的‘文字’”,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劉震表示,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短視頻新品種新平台,助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四是共應世界大變局促進和平穩定。多位與會專家談及國際形勢變化對互聯網的影響,認爲網絡空間已成爲大國博弈的前沿領域。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馬曉霖表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大流行、俄烏沖突大博弈、中美角力大轉折的國際局勢“四期疊加”對中國對外傳播構成新挑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郎平認爲,圍繞網絡空間規則和國際秩序的大國間博弈將進一步加劇。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喬恩·貝特曼(Jon Bateman)認爲美國媒體和智庫廣泛討論的中美科技“脫鈎”造成了負面影響,在極端情況下,“脫鈎”會擴大並加速,最終形成以地理區域劃分的科技場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一帶一路信息通信技術傳播話語研究中心副主任程靜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教授曾敬涵認爲,地緣政治競爭阻礙了人工智能治理的跨國合作,對AI領導地位的競爭成爲了“價值競爭”。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吳笛提出,新冠疫情影響了國際交往,造成了經濟波動、逆全球化在一些國家擡頭,但同時也帶動了平台和社交媒體驅動的數字化和虛擬化。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王曉潔認爲網絡空間戰是認知領域新高地之爭。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宣傳處副處長江鴻波提出,要贏得“互聯網戰爭”,需要把互聯網戰略進一步優化爲國家層面的優先選項,還要盡快培養更多掌握技術和話語權的人才。
五是共商網絡治理維護互聯網安全。探索網絡空間新秩序、新安全、新模式已成爲中國和世界維護國家安全的共同需要。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邵春霞對城市社區業主微信群進行考察,分析出社會治理的三種網絡平台:“鄰裏互助”平台、“居民議事”平台、“權威引領”平台,並以此形成的情感、利益、秩序三種“共同體”。
不少與會專家就應對網絡虛假信息、黑客攻擊、有組織網絡犯罪發表觀點、建言獻策。上海市委網信辦輿情與應急管理處副處長應健從一線工作出發,分享了年輕網民“沖熱搜”、AI換臉等造成的負面影響和倫理問題。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李彬提出,核武器也會受到網絡攻擊。入侵核武器組操作系統會讓先發制人的打擊更可取,還會破壞危機的穩定狀態。同濟大學中國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迪闡述了當前全球網絡犯罪概況,認爲犯罪分子利用了網絡的虛擬性、無邊界性,但目前現有的國際網絡犯罪法律文件呈現碎片化特征,因此呼籲各國加強合作,懲治網絡犯罪。
法國昂熱高等商學院助理教授托馬斯·阿曼迪(Thomas Amadieu)簡要分析了網絡沉迷、數字成瘾現象,以及博彩企業追求社會責任後帶來的倫理問題。法國塔布國立工程師學院助理教授大衛·阿布都(David Abdou)從西班牙籍優兔網紅el Rubius疑似逃稅前往安道爾的事件出發,關注了西班牙輿論場因此而愈發凸顯的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兩極分化。韓國成均中國研究所教授李聿彬(Yulbin Lee)指出,網民作爲新行爲者可以主動形成新的民族主義,按照語言、種族、文化、網民之間的分割深化,在分割條件下,誤會、矛盾、憎恨容易增大,激發排他性的民族主義。比利時萊頓大學助理教授羅傑·克裏默斯(Rogier Creemers)舉例說,社交媒體欺淩、假新聞、兩極分化,大型平台濫用個人信息,算法缺乏透明度等令全世界監管網絡平台的意願都在增長。
六是共建網絡空間新秩序維護主權。各國專家都認可在網絡空間應當尊重他國在信息安全上的關切。複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辦公室江天驕提出,積極參與互聯網規則標准的制定是打破網絡霸權的重要方式,也是各國貢獻各自技術支持並尋求達成共識的過程。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同濟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鍾振明重點比較了中美網絡安全戰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李豔認爲網絡安全新常態下更需要國際合作。美國紐約大學助理教授瑪莉亞•阿德莉•卡萊(Maria Adele Carrai)認爲網絡空間的未來是平衡網絡空間主權、公平公正的全球互聯網治理和中美競爭。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黃楚新指出,在互聯網治理“中國方案”中,尊重網絡主權是“基石”、維護和平安全是“保護網”、促進開放合作是“推進器”、構建良好秩序是“潤滑劑”。俄羅斯聖彼得堡州立大學教授雅娜·萊克斯宇蒂娜(Yana Leksyutina)從俄羅斯視角表達了對中國數據主權的認同。她認爲各國在其領土上擁有處置信息和通信基礎設施,制定國際信息安全領域的主權權利確保信息領域的國家安全,同時信息通訊應當被用作正當目的。挪威奧斯陸和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伊拉莉亞·卡羅紮(Ilaria Carrozza)通過網絡空間國際規範的管理理論框架剖析中國“數字絲綢之路”的發展範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李明江分析了政治因素在中國與東盟的5G合作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斯瓦蘭•辛格(Swaran Singh Jaswal)也簡要介紹了印度對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主要觀點。
同濟大學衷和樓會議現場,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門洪華主持會議。
會議宣布啓動2022年互聯網傳播優秀案例征集、評選工作,面向國內外媒體、自媒體、互聯網企業、智庫等征集、評選2022年度互聯網傳播經典案例,面向全國專家學者、業界人士選聘2022年互聯網傳播優秀案例評選專家委員會。案例征集提交時間從2022年10月1日起,截至2023年1月15日。案例要求爲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間公開發表的文字、圖片、短視頻、視頻等稿件,須提供500字以內的申報說明及稿件發布鏈接,並注明案例作者及單位署名。文末留有聯系人方式,包括電話、傳真、電子郵箱等。相關案例請發送至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並在郵件主題注明“**單位案例征集”。評選專家委員會擬于2023年1月舉行評審,並于2023年2月前後公布評審結果。
本次會議得到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主辦方爲同濟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基地成立于2018年。基地依托同濟大學學科和人才優勢,聚焦網絡空間治理、網絡安全、戰略傳播等領域,展開課題研究、決策咨詢、對外合作交流等專業實踐與社會服務,是同濟大學精品文科與優勢工科、厚重理科融合建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