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定
哪裏好玩,哪裏好吃
也許你頭頭是道
但是,今天小編整理的這些
幾乎90%的嘉定本地人都不能夠把它說完整
嘉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竟然有那麽多
作爲一個合格的嘉定人
關于文化的傳承
你必須知道這些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有著近500年的悠久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高度的審美價值。創始人朱鶴,與其子朱纓、孫朱稚征,史稱“嘉定三朱”。
嘉定竹刻的樣式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筆筒、插屏等;還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獸等。嘉定竹刻有淺刻、深刻、薄地陽文、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刻等十余種基本技法,有明顯的地域性和鮮明的原創性。
嘉定竹人以刀爲工具,以竹子爲載體,將書、畫、詩、文、印諸藝術融爲一體,賦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作品有淡淡的書卷氣和金石味,風雅絕俗。
徐行草編
徐行草編是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作爲一項精細的民間手工技藝,其曆史悠久。早在唐朝,今徐行鎮澄橋一帶的農民就開始選用野生黃草莖葉,揉搓晾曬之後作原料,編織拖鞋(俗稱“蒲鞋”)。
徐行草編是嘉定最有代表性的工藝品之一,有著明顯的原創性和鮮明的地域性,徐行也因此有“草編之鄉”的美譽。徐行先民利用黃草杆莖編織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綴以色彩鮮豔的花紋圖案,精細美觀,輕巧方便,成爲一方名産,且飲譽中外。
徐行草編品種多樣,式樣新穎,色彩豐富,工藝精致。草編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墊、拖鞋等等,充滿鄉土氣息,兼具手工織品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實用價值,是工藝制品,亦是自然環保産品。
上海道教音樂
上海道教音樂是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嘉定道教音樂是上海道教音樂的分支,源于宋代,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曆史,具有濃郁地域色彩。
嘉定道教音樂是齋醮活動時使用的音樂,主要在道觀祠宇演奏,或日常生活中家有壽誕、喜慶、建房及喪葬、祭祖等活動時演奏。演奏樂器主要有唢呐、板、鼓、笛、笙、箫、二胡、琵琶等。
道教是中國本土産生的宗教,其影響伸展到社會的每一個層面,曾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音樂、化學、醫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學以及民俗、民族關系和農民運動都産生過深刻的影響。
南翔小籠饅頭制作工藝
南翔小籠饅頭制作工藝是我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
南翔小籠傳承至今有一百多年曆史,南翔小籠味道鮮美、脍炙人口,是一份寶貴的美食文化遺産。南翔小籠每兩面粉制作10只饅頭,每只加餡3錢,折褶14個以上,形成皮薄、汁鮮、肉嫩、餡豐的特點。
解放後南翔小籠饅頭打入國際市場,在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開設南翔小籠饅頭店,從此走出國門,南翔小籠饅頭聞名中外。
馬陸篾竹編織制作工藝
馬陸篾竹編織制作工藝是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它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
篾竹質地細密堅韌,削成的篾片可彎曲而不斷。選用篾竹片編織的大多是日常生産和生活用品,還可編成具有工藝價值的花籃、玩具等,頗受人們喜愛。
由于馬陸竹編工藝精湛,式樣美觀,圖案造型富有民族特色,一度遠銷埃及、捷克、意大利、瑞典等國。
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嘉定的江南絲竹音樂源于道教音樂和昆曲,盛行于清代乾隆時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曆史。
江南絲竹音樂是民間音樂愛好者自願結集的樂隊,演奏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音樂,抒發和反映江南人民溫柔優雅的性格和對家鄉山清水秀景色的贊美。合奏時,每個樂器聲部既有個性又相互協調。
江南絲竹盛行于蘇南、浙西一帶,而嘉定地區的江南絲竹以其自身的特色成爲本地區的重要樂種之一。
安亭藥斑布印染工藝
安亭藥斑布印染工藝爲是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它誕生于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
創始者爲安亭歸氏,故安亭藥斑布又稱“歸氏藥斑布”。
藥灰是藥斑布生産工藝中最重要的輔料,具有附著力強、幹時不易脫落、清洗方便等特點。藥斑布圖案鮮豔亮麗,不僅防蛀、防黴,長期儲存還不易褪色。
郁金香酒釀造工藝
郁金香酒釀造工藝是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郁金香酒是嘉定名特産之一,始創于清代雍正年間,距今已有近三百年曆史。
郁金香酒原爲民間私釀,選用本地種植的上等白圓糯米和廣郁金、當歸、杜仲等二十多味珍貴中藥配方釀制而成。酒質清香沉郁、栗色透明、醇厚甘甜,酒中清雅的藥香醇厚芬芳。該酒口味獨特、營養豐富,具有潤氣開胃、補腎強身、舒筋活血、通便去濕的獨特功效。
1937年,郁金香酒在德國“萊比錫博覽會”上獲得國際金質獎。
小青龍舞龍會
小青龍舞龍會是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元宵節期間,嘉定人有舉行舞龍活動的習俗。小青龍舞龍會由“東門之小青龍”改良而來,源于清末,距今已有一百余年曆史。
舞龍時間以夜晚爲主,元宵夜,街巷張燈結彩,龍燈遊街穿巷,敲鑼打鼓,熱鬧非凡。整個舞龍的地方被色彩絢麗的龍燈萦繞著,分外美麗,頗具年味。
江橋白切羊肉加工技藝
江橋白切羊肉加工技藝是上海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江橋地區水草豐盛,解放前當地居民幾乎家家養羊,江橋因此還被稱爲“湖羊之鄉”。
江橋白切羊肉的特點是形好、色美、肉嫩、食糯,加工技藝已有近百年曆史,其四代傳人朱冬明,傳承了白切羊肉的烹制技藝,還開發了采用炒、烤、煎、煲、湯等不同手法烹調的羊肉菜肴。
鴻怡泰精茶制作技藝
鴻怡泰精茶手工制作技藝是上海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鴻怡泰精茶手工制作技藝起源于南宋,是目前滬上僅存的茶葉加工手工藝技能遺産瑰寶。
鴻怡泰精茶手工制作技藝秉承“錫甑火蒸,旁置竅甑,以器貯液,以葉漬香,其花露盡矣。”提香譜訣,結合上海近代花草提香技技術,以拼、提、蒸、裹、紮、矸、解、檢、包等工序,對傳統葉茶進行提香精制。
鴻怡泰精茶手工制作技藝適合制作中國傳統的各類花茶精茶,從其取香功能來分,可以分爲桂香精茶、玫瑰精茶、菊香精茶、薄荷精茶、茉莉精茶等;也可以各種植物花香混搭;使用這一技藝,還可以制作濃香型茶。
石擔石鎖
石擔石鎖是嘉定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石擔石鎖,原本是村民用于強身健體的鍛煉器械。民間玩轉石擔石鎖的運動盛行于明清時期,以“武舉之鄉”徐行爲中心,今南翔地區較活躍,已逐漸發展爲體育競技項目。
擔石擔的花式很多,有頭花、肩花、腰花等。石鎖是一長方形石塊,鑿有一個把手,練習者手持石鎖舉、接、擲、抓,以鍛煉臂力。這個項目對環境等條件要求甚低,單練結伴均可。
石擔石鎖粗犷古樸又內涵豐富,充分展示了農民健身體育活動的獨特魅力。
茶擔舞
茶擔舞是嘉定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茶擔舞是茶擔職業者經創造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民間舞蹈,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嘉定爲江南水鄉,民間常用彩船迎娶新娘,彩船抵達女家和返回男家水橋邊,船上搭起跳板,茶擔就手托茶盤在跳板上邊走邊跳舞,向迎親賓客和新人獻上茶水、點心,並接引新人下船、上岸。
舞蹈表現了敬老愛幼,相敬如賓的傳統美德,也是嘉定民風和生活喜慶的折射,同時也反映了嘉定的風俗習慣。
徐行風筝
徐行風筝制作起源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三百余年曆史,是嘉定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風筝樣式大多含有吉祥祈福之意,如:“福壽雙全”、“龍鳳呈祥”、“四季平安”等,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徐行風筝是嘉定具有代表性的工藝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高度的審美價值。
曆代從事紮制風筝的藝人都是來自民間的平民百姓,徐行風筝將濃郁的鄉土風情、流動的生活氣息、柔美的詩情畫意融爲一體,具有無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荷花燈舞
荷花燈舞源于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近三百年曆史,是嘉定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荷花燈舞是一種道教職業者在祭典儀式上的祭祀性法事舞蹈,是道士根據當地風俗習慣,制作發展而成的宗教信仰舞蹈。它將唱、吟、表、舞融于一體,體現人們祈求平安的美好願望。
傳承人石季通
嘉定錫劇
嘉定錫劇是嘉定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嘉定錫劇團前身爲“芳和林記”錫劇團,創建于1948年,創建人濮陽、汪和金、林月珍。作爲嘉定地區廣爲流傳的傳統劇種,嘉定錫劇在衆多的錫劇樣式中別具一格,與衆不同。
嘉定錫劇唱腔高亢、嘹亮,發聲渾厚、遒勁,抒情流暢、圓潤。嘉定錫劇除唱腔頗具特色外,兼以做功見長,吸收了中國京劇、昆劇中的武打動作,尤爲精彩。
黃渡滬書
黃渡滬書是嘉定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它采用安亭鎮黃渡地區人們喜愛和熟悉的語言講故事,這種表演形式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上海郊區流傳甚廣。
黃渡滬書的創作和演講在當地有著良好傳統和堅實基礎,老少市民參與面廣、普及率高。
嘉定傳統龍舟
嘉定傳統龍舟賽會,始于明代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多在端午節舉行,是嘉定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嘉定少大澤寬河,因而傳統龍舟賽會不以競速爲主,重在展示龍舟的獨特船型以及船上表演者的技巧。嘉定龍舟龍舟船型較短、船體較寬,有大青龍、小青龍、大黃龍、小黃龍、白龍、烏龍、綠龍、百子龍等八種。龍舟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有打擡、蛇形、變速的比賽,也有鑼鼓音樂、打擊樂、江南絲竹的比賽,還有船頭老大的各種特技表演,場面熱鬧、觀者衆多。
舊時,嘉定城內的彙龍潭是主要的龍舟表演地,另有南翔鎮的“太平競渡”被稱爲“槎溪十景”之一。嘉定的地理環境、河道的特殊狀況等因素,形成了嘉定龍舟具有獨特型態和制造技藝、獨特的賽會方式和獨特的競技特點。
嘉定盆景(盆樹)技藝
嘉定盆景(盆樹)技藝是嘉定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其制作技藝始于明萬曆年間,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曆史。明代朱小松、朱三松均是盆景高手。
嘉定盆景側重于盆樹栽培,以模仿著名畫家的畫意而聞名。盆景以盆樹爲主要栽培對象、通過剪紮糾型等手段,綴以小石、小巧模型,將山水美景濃縮與盆景,通過盆景展現出濃濃的詩情畫意。
嘉定傳統遊戲
嘉定傳統遊戲是嘉定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嘉定傳統遊戲起源很早,曾有近百種,如滾鐵圈、彈珠子、彈弓、跳房子、打棱角等都是人們喜愛的遊戲。人們通過各種遊戲,動手動腦,互結友誼。
徐行蒸糕
徐行蒸糕是嘉定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徐行蒸糕是江南水鄉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郊區鄉村和集鎮上普遍存在的年俗習慣。其曆史悠久,可追朔至南宋時期。當地衙門爲討好皇上,把各鄉鎮最好的民間食品集中展示。最後選擇了象征吉祥如意的米粉糕,將其做成圓形,呈上朝廷。
終日品嘗山珍海味的皇帝一嘗到如此香甜可口、韌勁十足又不沾牙不傷舌的好食品,頓時龍顔大悅,下旨將米粉糕作爲過年的貢品,每年春節前進貢。自此以後,蒸糕在民間大爲流傳,一直流傳于當代。民間也出現了好多蒸糕高手,爲人們送去一份份過年的傳統技藝和祝福。
古琴制作
古琴制作是嘉定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古琴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曆史,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被列爲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
斫(zhuó)琴,就是古琴制作。曆代文人不僅把彈琴作爲修身的重要途徑,同時對古琴的音色、琴形、琴質、漆藝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完成一張琴需要通過選材、造型、槽腹、合琴、刮灰胎、打磨、定徽、髹漆、安足、上弦等一系列步驟才能完成。
隨著古琴演奏技藝和演奏人員的減少,斫琴技藝也面臨著消失,但它在藝術、科學、文化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斫琴技藝科學、有序、准確、豐富地傳承下來顯得尤爲重要。
嘉定捏作
嘉定捏作是嘉定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捏作”起源于人類文明之初,在出土的殷墟古建築遺存中已有“捏作”制作工藝品,至明清已大規模運用。“捏作”集雕塑、繪畫、泥塑于一身,是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戗(qiàng)角、影壁、牌樓等部位上的一種傳統裝飾技藝。靈活運用在古建築的相應部位,能起到整體提高古建築藝術效果的作用。“捏作”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石灰、磚瓦、稻草等,到了近現代,也采用鋼筋、水泥等現代建築用材,其色調主要有青、灰、黑、白等。其功用除美觀之外,尚能體現建築主人的身份、地位、影響的部分功能。
嘉定地區的“捏作”主要分布在嘉定城區,南翔、馬陸、安亭、方泰等區域。民國初期,王家在嘉定已頗有聲望。解放以後,潘允星師從王家三子,得其傳承,成爲現存的當代江南“捏作”技藝的重要一支。目前,潘允星弟子秦通、顧華其等均已能獨當一面。
“捏作”的主要用途已經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走進曆史,但它爲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等級制度、禮儀宗教、藝術欣賞等諸多領域的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價值。
小編說來也慚愧
在做整理這些的時候
發現很多自己也不知道
然而,嘉定
科技不斷在發展
經濟不斷在前進
生活不斷在變好
那麽,嘉定的小夥伴們!
爲了我們的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我們要讓更多的人知道
嘉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