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資本市場觀察》是钛媒體推出的資本市場要聞解讀直播欄目,每周一中午12:30-13:30,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裏,幫助大家一網打盡一周資本市場大事!
本期節目,《一周資本市場觀察》主理人雨朦對話萬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投資顧問古振華(執業登記編號:S0270613050002),《钛度熱評》主編車銘德與甯澤基金董事吳吞,盤點了7月手機出貨量下行的原因,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港交所考慮放寬硬科技公司IPO門檻,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上線試運行,騰訊成爲育碧最大單一股東,影響美國8月CPI上漲的主要因素,全球加息周期預計將持續多久等話題。
一周資本市場表現盤點(09.12-09.16)
上周,A股三大股指都是下跌的,其中滬指周跌4.16%,深成指周跌5.19%,創業板指周跌7.10%。上周北上資金淨流入42.19億元,南下資金淨流入147.48億元。行業偏好上,北上資金增持規模前三的行業爲物流行業、光伏設備與保險行業;北上資金最青睐的前5只個股,分別是貴州茅台、順豐控股、中國平安、格力電器與邁瑞醫療。
上周,美股三大股指均錄得超過4%的跌幅,道指一周下跌4.13%,標普500指數下跌4.77%,納指下跌5.48%。三大股指均錄得最近五周來的第四周下跌。
上周港股指數也均錄得下跌,恒生指數下跌3.10%,恒生科技指數下跌5.37%。
上周,A股共有4只新股上市,其中當日漲幅最大的是唯萬密封,漲幅50.32%。另外,上周叮當健康登陸港股,上市首日收漲3.09%。
影響美國8月CPI上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萬聯證券首席投資顧問古振華表示,CPI數據發布前,市場相對樂觀,很大程度上源于在8月以汽油爲代表的能源價格出現了明顯回落。但當數據公布時,給市場帶來了較大沖擊。這份CPI數據表明,當前通脹已演變爲全面通脹。從通脹數據四大項——能源、食品、商品(核心)和服務(核心)來看,能源環比價格確實出現了明顯回落,但卻抵不過其他幾大類尤其是核心服務領域的CPI上漲。除此之外,衆多大類價格也幾乎都在上漲,包括食品、租金、衣服、家具、汽車、醫療健康等。
古振華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分析了通脹上漲的原因:1)宏觀方面,在疫情發生後,美聯儲采取了QE4(第四次量化寬松),美聯儲資産負債表從約4.5萬億美元上漲至約9萬億美元,這是央行在翻倍投放流動性。此外,疫情沖擊下,美國政府也對居民支付了現金補助,産生了消費需求,這些都會拉動通脹。宏觀方面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俄烏沖突加劇了“逆全球化”進程,沖擊了全球供應鏈,大多數商品價格出現上漲;2)微觀方面,美國不少企業都處于中上遊,具有較強的定價權,當這些企業面臨成本上漲,就會通過提價向下遊和消費者轉嫁成本。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但可能被市場忽略的原因,就是美國工會,美國工會的影響力比較強大,工人要求加薪也會推高通脹水平。因此,通脹與工資水平、通脹與利潤,均形成了螺旋式上升。古振華認爲,目前還暫時看不到美國通脹的拐點,未來通脹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
一方面,美國新增非農就業數據連續五個月超預期;另一方面,CPI數據公布後,美國2年、10年期美債收益率曲線倒挂幅度走擴至逾30個基點,美國經濟是否已經進入經濟衰退通道?
關于美債,萬聯證券首席投資顧問古振華也做了許多研究,他指出,目前10年期與1年期以上的美債收益率深度倒挂,但10年期與1年期以內的美債收益率還沒有倒挂,從上周五(9月16日)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與1個月期國債收益率之間還有0.77%的利差。古振華提出,1年期以上與10年期美債收益率倒挂,通常反應的是一種對全球經濟的預期,類似2006年的格林斯番之迷,更多反應的其實是非美地區的經濟衰退壓力。而10年期與1年期以內的美債收益率目前還沒有倒挂,說明美國經濟還是有很強韌性的,仍然有加息空間。從曆史數據看,當10年期與1年期以內的美債收益率出現倒挂之後,特別是當10年期美債收益率低于3個月、2個月的美債收益率時,通常就意味著在未來的一個季度內,加息的空間可能沒有了,此時美國自身的經濟衰退壓力才會顯現,美聯儲也可能會在此時停止加息。
數據來源:Wind
CPI公布後,市場預期美聯儲會持續加息75個基點甚至更多,強勢美元如何進一步影響全球貿易?
萬聯證券首席投資顧問古振華提出,美元指數的走勢通常會表現爲“微笑曲線”,所謂“微笑曲線”,就是在美國經濟很好的時候,美元是漲的,而在全球經濟很差美國經濟相對好一些的時候,美元也是漲的,由于美國的綜合實力較強,所以美元既可以是風險資産(美國經濟好的時候)也可以是避險資産(全球經濟差的時候),兩者屬性是可以不斷切換的,美元指數可能還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走強。
關于美元的波動將會如何影響國際貿易,古振華認爲,美元指數的漲跌是“果”而不是“因”,因爲美元指數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假設本周美聯儲繼續加息,則可能繼續抑制美國的經濟與需求,需求大幅下行意味著非美國家對美國的出口順差可能會下降,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規模已有所下降。出口順差的下降會導致非美國家美元的減少與當地美元流動性的降低,有一些非美地區的政府和企業都借了很多美元債,當他們無法以低息拆借到美元的時候,可能會導致這些企業、經濟實體或者政府産生美元債違約的問題,從而影響自身的經濟發展。目前,從加息周期來看,美聯儲名義利率的加息可能已經進入到中後期了,但還有一點值得留意的,就是美國正在縮表,今年6月-8月,每月縮表475億美元,而到了9月,縮表金額直接翻倍到了950億美元。古振華提出,如果說加息是在資金價格上的調控,縮表則是“釜底抽薪”,是向全球市場抽取流動性。因此,古振華認爲,如果近期或者今年底,美聯儲進行了超預期加息,那麽美元指數可能會進一步走強。根據古振華所做的測算,美元指數在110以上時,可能會對美股有較大影響,而當美元指數到了120以上的水平時,所有非美地區的大類資産都可能受到較大影響。
本輪全球加息周期預計將持續多久,有哪些拐點指標值得重點關注?
萬聯證券首席投資顧問古振華指出,以往,當美國經濟受到較大衰退壓力的時候,美聯儲就會停止加息,不過目前的情況與以往不同,古振華認爲,“目前美聯儲可能是鐵了心要將緊縮推行下去,想學習80年代的沃爾克”。此前,美聯儲和美國白宮都修改了關于經濟衰退的定義,“連續兩個季度GDP環比負增長”已經不再被定義爲衰退了。我們需要分析每個月的數據,以及央行官員的言論,一步步來判斷什麽時候會結束加息。由于逆全球化已開始,全球通脹可能會持續非常久,加息周期持續的時間也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古振華表示,從更長遠的時間範圍來看,在過去300多年,無風險利率一直遵循著每60年一個周期的規律,從1981年至2020年,無風險利率已下降40年,如果每60年一個周期的規律沒有被打破,那麽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無風險利率都有可能上行。此外,古振華還提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生産是以效率優先的,所以通脹和無風險利率以下降爲主,而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生産是以安全爲優先的,此時通脹和無風險利率以上行爲主。因此,未來通脹的主要風險可能來自不可控的外生供給意外。另一方面,從聯合國的數據來看,全球主要國家都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生産人口減少,消費和退休人口增長,這些也會導致通脹壓力加重。綜上所述,古振華認爲,加息的持續時間可能會超過我們的預期。
移動互聯網紅利消退,全球經濟新周期下,新的産業增長機會可能來自哪裏?
萬聯證券首席投資顧問古振華認爲,對投資者而言,投資一個新興産業最好的時機可能是在這個産品的最終形態被定義出來之前,比如,當光伏行業的産品還沒有被標准化的時候,一些跨界進入的企業也可能會有很大的漲幅,像之前一些農業公司轉入光伏行業,股價都有較大漲幅。但是,一旦産品最終形態被定義、被標准化之後,價格屠夫可能很快就會出現,此時新品無法提價,産業浪潮進入中後期,大量中小企業出清,新興産業變成傳統産業,這時,行業龍頭股具有較大的投資價值。古振華指出,目前,在海外央行大舉加息、美聯儲縮表、無風險利率上行等因素的影響之下,新興産業投資回本的時間增加,當前可能不是投資新興産業的最好機會,更適合關注一些傳統行業中的價值股。
如果對新産業很感興趣,古振華判斷,新的産業增長可能源于未來新的科技革命,比如人造太陽,這是真正的新能源,而電動車的上遊資源锂、钴等,我國對外依存度均較大(與原油類似),根據古振華所做的數據統計,光伏、風力以及電動車的銷售增速均與原油價格漲幅正相關,如果原油價格大幅下行,這些産品的銷量也很可能會下降;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化工行業的出口替代,由于俄烏沖突,歐洲能源價格高企、能源短缺,一些歐洲國家的化工行業因此出現了“去産能”現象,此時中國化工行業的出口可能會有較好表現;此外,化肥也值得關注,烏克蘭是全球重要的“糧倉”之一,由于俄烏沖突導致農産品價格上漲,此時農業化肥也可能有機會。
最近手機市場表現如何?
中國信通院發布2022年7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情況,2022年7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1990.8萬部,同比下降30.6%,其中,5G手機1467.2萬部,同比下降35.7%,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3.7%。2022年1-7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1.56億部,同比下降23.0%,其中.5G手機出貨量1.24億部,同比下降17.7%,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9.3%。
關于手機銷量下滑的原因,《钛度熱評》主編車銘德總結了以下5點:
1)疫情影響收入、影響供應鏈。
2)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短缺。
3)低端市場同質化、高端市場缺少創新。
4)換機潮基本完成,換機周期拉長。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報告稱,國內換機周期已從2019年初時的24.3個月增加到了31個月。
5)各家瞄向高端機,價格越來越高。Counterpoint報告稱,盡管市場表現低迷,但手機的平均批發價已從2020年的342美元(約高于2100元人民幣)飙漲至372美元(約高于2300元人民幣),漲幅接近9%。2021年,中國市場在600美元(約高于3700元人民幣)以上的手機所占市場份額一直都維持在20%左右,而在此之前一直維持在15%以內。
中國以及全球手機市場的格局是怎樣的?
《钛度熱評》主編車銘德引用了Counterpoint發布的數據,指出,2021年全球手機銷量排名爲: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2021年中國手機銷量排名爲:vivo、oppo、蘋果、小米、榮耀。根據CINNO Research發布的數據,2022年7月,中國大陸智能手機銷量前5名爲:oppo、榮耀、vivo、小米、蘋果,除了蘋果出貨量微增之外,其他品牌手機出貨量均出現兩位數下滑。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
1)小米出海做的很好,數據也顯示小米二季度國外銷量占比約73%。Oppo占比58%,vivo占比48%;
2)中國下沉市場競爭激烈;
3)高頻發布新版本對銷量有一定刺激;
4)蘋果在高端機市場依舊穩定,定價穩定,性能穩定。
如何看蘋果最新召開的發布會?
關于蘋果最新召開的發布會,《钛度熱評》主編車銘德總結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iphone的變化目標是打造沉浸感。庫克首先在發布會開場中提到了蘋果創造的是讓軟硬件過渡無縫銜接的産品,爲用戶帶來無縫軟硬件銜接體驗。蘋果追求的目標是沉浸感,使用的技術是AR、VR,體現形式則是通過攝像頭。新款iphone的正面也不再是挖孔設計了,而是改爲長條形“藥丸”形態,進一步減小了占用面積;並且,“藥丸”區域還具備信息顯示功能,不再占用手機頂部顯示內容,距離感應器也首次埋到了屏下。車銘德認爲,“齊劉海”最終會消失,屏幕成爲沉浸使用的入口。
第二,手機最終會被智能穿戴設備取代,比如手表、眼鏡、耳機等。因爲穿戴設備更符合人們的行爲習慣,語音交互更符合人們的溝通習慣,所以蘋果在AirPods Pro、Apple Watch方面進行投入和研發,前期切入口也是使用者基本的健康、安全、生存求救的需求。車銘德提出,爲什麽Google glass不太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設備加上電池後太重了,實用性不強,更適合應用在遊戲中,不適合在日常生活使用。
第三,像蘋果這樣的大公司,節奏很重要。車銘德總結了以下幾點:
1)A R、VR的投入,智能穿戴設備的研發是押注下一個時代。
2)在手機産品上,因爲蘋果在品牌、技術、行業認知以及用戶影響上具備的優勢,一旦進行創新也很容易後來居上,例如大屏手機、手表,最開始制作這些産品的都不是蘋果,但蘋果一旦開始做就成爲了引領者。
最後,車銘德認爲,手機的下一個形態很可能是折疊屏。因爲手機的設計方向是體積越來越小、屏幕越來越大,只有折疊屏可以同時滿足這些需求。有消息稱,蘋果2023年會推出折疊屏手機、2024年會推出折疊屏ipad,屆時能否重新定義標准,大家可以期待。
人社部等5部門對美團、滴滴等11家平台開展行政指導,釋放了什麽信號?
9月9日,人社部會同中央網信辦、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就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對美團、餓了麽、滴滴等11家頭部平台企業聯合開展行政指導。會議總結肯定了頭部平台企業貫徹落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等政策取得的階段性成效,要求平台企業進一步落實好政策要求,積極承擔用工責任,切實保障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
甯澤基金董事吳吞表示,這次的指導將敦促頭部平台企業爲職工提供社保等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措施。去年7月26日,國家市監總局、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落實網絡餐飲平台責任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對外賣員社保繳納等方面提出要求。去年9月,人社部等四部門對美團、餓了麽、滴滴、達達、閃送、貨拉拉、滿幫、到家集團、阿裏巴巴、騰訊等10家頭部平台企業也進行過一次聯合行政指導,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休息制度、勞動安全衛生制度;發揮好行業引領作用,帶頭關心關愛勞動者。
吳吞認爲,這說明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勞動者的權益保障,越來越重視大衆的生活幸福指數。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近期關于比亞迪和特斯拉的中秋福利的對比,說明提高基層勞動者的待遇和福利保障是非常有必要,且值得被重視的。不過,從企業經營角度來說,企業短期的盈利能力或許會受到影響。
港交所正研究修改規則,大型科技公司IPO標准或放寬?
9月14日消息,港交所正研究在上市規則中新增一個章節,以滿足産品商業化尚處于早期階段的大型科技公司上市融資需求。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港交所正考慮降低硬科技公司IPO的營收門檻。
甯澤基金董事吳吞表示,港交所這麽做一方面是爲了增強港交所對擬上市企業的吸引力。德勤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港股新股數量爲24只,融資總額僅178億港元,與2021年同期的46只、2130億港元存在較大差距。上半年新股數量爲2013年以來同期低位。過去兩年,由于對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的擔憂,中概股大量回流港股市場。但今年呈現出了新的趨勢,比如蔚來在新加坡上市,國軒高科等企業選擇在瑞士發行GDR等。面臨新交所、瑞交所的競爭,港交所此舉是爲了提升自己對擬上市企業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則是爲了幫助硬科技企業更好的融資。硬科技企業主要包括量子計算、SaaS、人工智能、芯片、自動駕駛、智能制造等,大部分都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並且商業化周期比較長的企業。根據市場消息,北交所可能會將硬科技公司分爲兩類,一類是預商業化公司,一類是商業化公司。預商業化公司沒有收入要求,這裏要注意的是,要求中指的是收入而不是利潤,商業化公司雖然有一定的收入要求但也沒有利潤要求,相當于在盈利能力上大幅放寬了標准。吳吞指出,其實之前也有先例,2018年港交所就曾修訂主板上市規則,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A股市場也有例子,比如北交所的諾思蘭德,並行科技等企業也未盈利。不過,吳吞認爲,沒收入沒盈利的企業上市之後會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企業不好估值,主要還是依靠市場參與者的主觀認知,這樣風險就比較大。
“脫口秀概念股”ST洲際爲何走紅?
上周,A股上市公司ST洲際(600759)因一場脫口秀節目意外走紅,被股民稱爲“脫口秀概念股”。某脫口秀演員在節目中講述了自己投資該股票的經曆,慘痛的投資經曆不僅點燃了觀衆情緒,也“帶火”了這個股票,9月13日開盤,ST洲際即漲停,隨後股價回落。
吳吞表示,ST洲際主體公司爲洲際油氣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爲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和油氣産業投資等,在海外擁有數個在産油田。ST洲際漲停,除了脫口秀節目引發的關注之外,也與油氣板塊走強有關,9月13日早盤,很多油氣股走勢都不錯,這主要是受到了中秋前一則利好消息的影響:9月9日,西方石油公司披露了最新的大股東持股狀況,巴菲特已持有26.8%的西方石油,超過四分之一。
吳吞認爲,一個脫口秀節目會讓一只ST股漲停,其實在過去也有許多類似的事件,比如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澳柯瑪漲停,由明星八卦新聞引發漲停的紅牆股份等,吳吞指出,這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
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上線試運行,利好視覺中國?
近日,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上線試運行,視覺中國爲首批進場機構之一。目前視覺中國正對相關數據進行全面梳理,將上線大量可交易的視覺類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此外,視覺中國還將作爲中介服務機構,共同參與視覺類數據的定價評估模型設計,爲場內視覺類數據提供文化數據經紀等服務。
首先,吳吞提出,視覺中國雖然爭議較多,但任然是一家好公司。從商業模式上來說,視覺中國的營收主要來自兩部分,一部分來自他人侵權後的索賠,另一部分來自向B端客戶出售服務包。這兩項業務都具有很高的壁壘,都需要大量的版權積累與充分的市場教育,視覺中國具有先發優勢和時間成本。
說回數據交易平台,因爲數據本身具備價值,加上近幾年區塊鏈、NFT、元宇宙等概念火熱,數據交易平台也更受重視。今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其中提出,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台,隨後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獲批建設“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試點。
騰訊成爲育碧最大單一股東,再度加碼遊戲業務?
騰訊對法國最大的視頻遊戲發行商育碧最大股東“Guillemot Brothers Limited”(吉勒莫特)投資3億歐元,獲得公司49.9%的經濟股權和5%的投票權。通過此次收購,騰訊獲得了育碧超過11%的總股權,成爲其最大單一股東。
吳吞認爲,騰訊此舉主要是爲了加碼遊戲出海布局。根據騰訊此前公布的二季報來看,騰訊遊戲無論是端遊還是手遊的收入都在下降,《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的流水、日活也有所下滑。此外,遊戲版號恢複發放後,前四批都沒有騰訊,直到最近發放的第五批,騰訊才取得新版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遊戲業務出海就顯得尤爲重要。
過去,中國遊戲廠商出海重點在美國和日韓市場,歐洲市場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育碧是法國最大的視頻遊戲開發商,擁有《刺客信條》和《波斯王子》等大熱IP,在歐洲國家有很大的影響力。
此外,8月31日,網易也官宣拿下法國遊戲知名開發商Quantic Dream,Quantic Dream旗下擁有《底特律:變人》等熱門遊戲産品。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互聯網企業都在提出降本增效。吳吞指出,對遊戲業務而言,出海和投資都是很有效的降本增效的手段,海外遊戲業務的毛利率比國內更高,因爲海外渠道成本更低;遊戲自研投入很大且不確定性很高。
除了加碼育碧外,8月31日,騰訊聯手索尼投資了一家日本遊戲公司FS社,總投資額爲364億日元,持有該公司16.25%的股份,成爲第二大股東。FS社是今年爆火的3A遊戲《艾爾登法環》開發商。
更多資本市場內容和觀點分享,歡迎在钛媒體App搜索“一周資本市場觀察”專欄,收看節目直播回放。
免責聲明:本直播欄目所有內容和建議僅供參考,不應作爲投資決策唯一參考因素,投資者應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