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我和32名同志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參加培訓學習。在爲期兩周的時間裏,我們聆聽了多名教授、專家、議員的授課,實地參觀考察了城市重建局,建屋發展局和新生水廠。
在學習考察中,我一方面加深了對新加坡國情的了解,另一方面對他們在淡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所采取的非凡舉措,所創造的驚人奇迹,無不感到驚歎,可以說,短短半月,新加坡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關于水的故事。
新加坡是一個彈丸小國,也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國土面積不到700平方公裏,資源十分貧乏,連日用的淡水,填海的泥沙,建築的砂石都得依靠進口。李光耀曾說“新加坡是人家口中的小蝦米”。
鄰國馬來西亞曾在報紙上刊登過一幅漫畫,畫中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正在洗澡,而左邊是馬來西亞總理把冷水龍頭關了,右邊是印尼總統把熱水龍頭關了,李光耀脫光了衣服,一臉的無奈。
據說,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遇到大旱,那時候的新加坡還有農田,一個農民站在烈日下,腳下是幹裂的土地,枯死的莊稼,而政府當時只能半天供水,半天停水,遠遠不能滿足灌溉的需要,農民只好望天叫娘,抱頭痛哭。
有一件事讓新加坡人特別揪心,每年十月前後,印尼大片的土地墾荒,會出現大面積的稭杆林草焚燒,濃煙便吹向新加坡,新加坡人不得不忍受一段煙霧籠罩的日子,盡管鄰國的煙毒令新加坡人深受其害,而又無言以對,一旦提出交涉,印尼馬上就要禁止陸沙出口。可憐的新加坡只好打掉牙往肚裏吞,可見其憂患之深,多麽可怕。
水是生命之源,作爲一個沒有淡水資源的國度,可想而知,是沒有生存可言的。因此,水,是新加坡人最大的憂患。總理李顯龍辦公室牆上挂著一幅字,赫然寫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提醒市民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他們爲水而憂,視水爲命。從建國的第一天起,就將淡水資源的開發,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將爲市民提供安全和充足的飲用水源作爲最大的民生,最優先考量的大事。
于是,幾十年來,新加坡政府始終秉承四大“國家水喉”計劃,即雨水收集、淡水進口、海水淡化和汙水再利用。
新加坡雨量充沛,每年降雨量高達2300多毫米。但由于面積狹小,人口稠密,加上缺乏完備的雨水收集系統,集雨甚少,基本上是下多少流失多少。後來,他們首先實行了雨汙分流,然後逐步建立健全了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通過運河、溝渠、管網引至17座大小不等的水庫,再進行過濾、消毒處理,進入供水管網。目前島內集水區的面積已達到90%。
海水淡化。就是利用一種叫做“反滲透”的先進技術,將一種薄膜的具有多孔結構的“反滲透”,作爲核心部件,在加壓條件下,薄膜只能讓水通過,把鹽類物質拒絕于薄膜之外,這樣淡水和鹽類絕然分開。目前,新加坡已建立三座海水淡化廠,日産淡水超過45億立方米,爲世界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新生水源。就是利用過濾和逆滲透兩項先進技術,對生産生活汙水進行循環利用。新生水開始主要用于工業,後來經過專家反複鑒定,新生水的各項指標都優于自來水,清潔度至少比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國際飲用水標准高出50倍,新加坡市民大多也能接受新生水作爲自來水。
那年,我們實地參觀了新生水廠,當時工作人員發給我們一瓶新生水,很幽默的說,這就是衛生局下水道裏流出的水,要我們喝喝看。還說,每個人用過的水都有可能爲另一個人繼續飲用,他們把這種循環稱爲IPC。
他們考慮到人們的心理障礙,把新生水主要作爲非飲用水,只間接飲用,即在飲用水源中摻入1%的新生水。
盡管新加坡采取諸多辦法,千方百計解決淡水水源問題,但由于從馬來西亞進口水的協議爲100年,2061年才能到期,因此,目前仍有50%的淡水從馬來西亞進口。
在新加坡還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剛到新加坡的遊客,搭乘出租車到達目的地後,隨手把一根煙蒂丟在路邊的下水道旁,警察過來要他撿起煙頭,並罰款200新元,遊客不服,一腳把煙蒂踢進了下水道,警察告訴他,現在罰款是500新元,因爲從這些下水道收集的雨水,經過水廠加工後,就是新加坡人飲用的水,所以要重罰。
管水節水工程,不僅受法律保護,而且是新加坡人的一種行爲自覺。政府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技術的“四管齊下”的措施,迫使居民節約用水。比如家庭廁所按蹲位收取排汙費;洗澡泡澡提倡淋浴代替盆浴,並將洗澡水、洗衣水收集起來,用于沖馬桶;洗菜水用于澆花澆菜;洗米水用于洗碗筷;沖水馬桶統統改爲節水型,並縮小水箱的容量,等等一系列節水措施,都已成爲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
新加坡,經過50年的發展,已成爲世界上第一大集裝箱碼頭和計算機硬盤生産國,第二大鑽井平台生産基地,第三大煉油中心,第四大外彙交易中心和享譽全球的水務中樞。
蕞爾小國,毫無資源,無中生存,迅速崛起,一躍成爲世界先進發達之國。不得不令人驚歎,使人折服。其中讓我刻骨銘心、永世難忘的是關于“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