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上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很多時候我們喜歡在國與國之間作比較,經常將它們分類爲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其中發達國家代表著這個國家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上都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程度,又稱爲先進國家。
提起發達國家,我們自然首先會想到歐美地區的一系列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等一系列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確,他們具有悠久的發展曆史,起步時間早,一直以來處于世界一流梯隊裏,引領著世界的發展潮流。
但是當我們把目光重新聚焦到亞洲時,卻發現能算得上發達國家的寥寥無幾,細數下來只有四個,那就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韓國,並且韓國也只能算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與歐美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亞洲作爲世界上占地面積和人口占比最大的一個洲,爲何發展遠不如歐美呢?
亞洲爲何發展慢于歐美?
在發展起步階段,自然環境等先天條件對發展的影響比重要高得多。回顧歐美與亞洲發展的最初條件,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人口。歐洲在15世紀時人口只有不到一億,而當時的亞洲已經超過了4億人口,而且後者人口分布更爲密集。
在當時生産力發展水平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人口越多就意味著發展壓力越大,這一方面是由于可利用的資源有限,不足以使大衆獲得更好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技術水平難以支持統治者將政令廣泛傳達,相應的政策實施也就十分艱難。
亞洲雖然人口衆多,但受限于地理和自然因素,大多數以農民的身份存在,被牢牢地限制在土地上而不能參與對外貿易與開放發展中,甚至有很多國家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進一步拉大了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
其次,我們看歐洲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資本主義的擴張史。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一批國家就是利用資本原始積累的方式發展起來,說白了就是殖民掠奪和擴張。
我們熟知的三角貿易販賣黑奴就是最爲典型的例子,而歐美掠奪的對象除了非洲就是亞洲,亞洲本來就地廣物博,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尤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列強對東亞各國的大肆侵略,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亞洲國家正常的發展進程,給這些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最後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大國列強對後發展國家的限制。遏制政策是歐洲的古老傳統,由于歐洲大陸分布著數十個國家,任何一方的崛起都會影響到原來霸主的地位,因此常常出現相互勾結進行遏制封鎖的現象。
到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建立後,歐美列強嘗到了作爲霸主瓜分世界的甜頭,更不希望亞洲這個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地區出現新的大國進而威脅自己的生存,于是通過各種手段來遏制亞洲的發展,包括封鎖和制裁,培養自己的代理人,利用國際體系和組織維護自己利益等,亞洲國家的發展之路必定是一條充滿鬥爭而曲折的道路。
亞洲四個發達國家的發展曆程
即便是在上面苛刻的條件下,在廣袤的亞洲土地上還是生長出了四個優秀的發達國家,他們分別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和韓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日本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也給日本經濟造成了嚴重創傷。然而在戰後幾十年間,日本通過國內的民主改革,同時借力美國的援助迅速恢複發展生産,在20世紀60-70年代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迹,從1955-1973年近20年間,年均經濟增長率都在10%以上,1969年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可以與美國媲美。在80-90年代日本在一衆發達國家中的表現也十分穩定,一度成爲亞洲最強的發達國家。
與日本相比,新加坡和韓國的發展曆史就較爲獨特。新加坡于1965年獲得獨立,韓國1948年才建國,兩者的發展起步時間較晚,但是他們很好地把握了時代機遇,利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機會,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在1960年代末到1990年代取得了迅速的經濟增長,與香港和台灣一同被譽爲“亞洲四小龍”。如今,新加坡已經成爲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韓國也成爲東亞大陸上唯一一個發達國家。
在亞洲的另一端,是常年處于戰爭與混亂之中的中東地區,很多人難以想到在這片土地上竟然存在著一個發達國家,這就是以色列。以色列自建國以來,一方面受到美國、德國的經濟援助,另一方面國內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建立了以高新科技爲基礎的國防和軍事工業,2018年以色列的人均GDP達到了4萬美元,超過了英、法、日等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中東地區一枝獨秀。
亞洲的發達國家爲何都是“小國”
亞洲與歐美不同的發展曆程,讓我們對亞洲發展的艱難曆程有一個更清晰的理解。亞洲土地上的4個發達國家,即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和韓國,這些國家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西亞,可以說這四個國家在某種程度上的確代表了亞洲的一流發展水平,但仔細看地圖,它們的國土面積都十分狹小,日本四個島加起來的大小只比得上我國的雲南省,新加坡大小更是僅爲中國的一個地級市,爲何亞洲的發達國家都是“小國”呢?
想要理解爲什麽小國首先成爲發達國家,我們有必要先探究一下能夠上榜發達國家的條件和標准。發達國家的英文爲Developed Country,字面意義上就是已開發國家,是指那些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較高,人民生活水准較高的國家,一般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能算得上發達國家的指標有: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工業化水准和生活品質。
發達國家的標准應該是多樣化的,是一個綜合考量,因此只滿足其中一兩個方面的就不能被稱爲發達國家。認識到這個標准性問題,我們不難理解爲什麽亞洲四個發達國家都是小國了。
首先,“小國”一般是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壓力相對于其他亞洲地區的國家來說不是很大,在此基礎上的國家對社會控制力就增強,少了很多自然和人爲因素的阻力,政策實施更爲方便,並且在經濟發展上區域、城鄉的差距不易拉大,由于人口的高度密集性,經濟發展成果更容易爲人民共享,實現整體的高水平發展。
舉一個相反的例子,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迅速發展,近年來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國有14億人口,這樣均攤下來我們的人均GDP排在了世界第72位;另外,我國的貧富差距不容忽視,地區、城鄉差距都是擺在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這與我國國土廣闊、人口衆多的先天條件密切相關。反觀四個發達的“小國”,他們就幾乎不面臨這樣的境況,狹小的國土使得政策便于實行,密集的群衆也便于聯合統一,團結協作,更好地把握發展的機會。
其次,正如上面提到的,亞洲國家的發展路程直接受到西方早期發達國家的影響,爲了維護自己的地位,歐美國家在一系列亞洲國家中選擇小國來扶持,而不是具有更大發展潛力的大國。日本雖然吃盡了二戰的苦頭,但戰後美國對日本的援助使它迅速擺脫戰爭困境,重新恢複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以色列更不用說,天天打仗卻越打越富有,其背後就是美國對其的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
一個小國發展需要的資源量本來就小,有了外來支持,國家發展便如虎添翼,一躍成爲中東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新加坡和韓國雖然與歐美國家並無大量直接的軍事經濟援助關系,但與這些西方大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綜合來看,亞洲現代國家的發展已經遠不同于早期國家的自我封閉式發展,而是在全球化的世界體系中發展,一個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是保持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今的世界體系雖然正在向公正公平開放發展,但本質上還是一種受制于世界上主要大國,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國際體系。
考量亞洲這幾個發達國家與歐美之間的關系,基本上保持一種和平合作的狀態,這種狀態之所以能維持,就是因爲“小國”對以美國爲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不會産生太大威脅,甚至相互通過合作控制等手段實現各自目標,取得共同利益,這樣的發展,西方世界何樂而不爲呢?
最後,提及這幾個發達的“小國”,我們就會發現他們都是極具韌性的民族。無論是日本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還是韓國的精益求精,無論是以色列猶太民族的熱愛知識,還是新加坡的創新與務實並存,這些國家的人民都具有一種或幾種鮮明的品質。這種品質可能來源于曆史傳統,也脫離不了作爲小國的事實。
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想要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得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意識,一種奮發向上的意識,小國更應如此。比如日本多地震海嘯,多災多難的曆史告訴人們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生存;以色列連年戰爭,唯有提升自己才能立足于亂世;新加坡地處扼要,既是機會也是挑戰;韓國更是位于朝鮮半島,緊張局勢一觸即發。在危機中孕育生機,這種危機意識和團結品質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財富。中國古語有言:多難興邦。這句老話不無道理。
結語
亞洲目前的四個發達國家都是“小國”,但這並不代表著只有小國才能發達,亞洲下一個發達國家的名號將花落誰家,我們不得而知。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四個小國能夠成爲發達國家固有其自然原因,卻也離不開人的努力,取其長避其短,相信我國也會在發展道路上取得更爲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