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呂元禮教授在世界靈敏度演講的互動環節整理:
呂元禮:深圳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
趙靈敏:國際問題專欄作家
問題一:如何評價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呂元禮:李顯龍是劍橋大學數學系畢業的。他的數學能力很強,據說在數學系成績排第一。院長後來告訴李光耀,本來想讓李顯龍留校的,因爲他數學成績很好,但是李顯龍不願意。他給我們寫了封信,大意是說,他對新加坡負有責任。他說,我願意選一個被人罵但能幹事的工作,而不願意選一個能罵別人但幹不了事的工作;在這個世界,數學家的貢獻還是少了一點,所以他選擇回新加坡。
老有人問:“如果沒有李光耀,李顯龍能當總理嗎?”
李光耀父子的回答是這樣子:“如果沒有李光耀,李顯龍將更早當上總理。”
——這個話不無道理,因爲李顯龍的能力和學曆擺在那裏。但是,這個話也有點反唇相譏的味道。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李顯龍本人是讀華校出身,李光耀則是受英文教育的,華語不太好。但他的三個孩子: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讀華校。李顯龍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都讀華校,他的少年時候崇拜的偶像是諸葛亮——當然不是《三國志》的諸葛亮,而是《三國演義》裏的。
李顯龍後來到中國訪問到“赤壁之戰”遺址參觀,回來之後又把《三國演義》有關“赤壁之戰”那幾章又看了看,因爲那幾章特別精彩。據說,李顯龍在武侯祠參觀時還把門口那兩個對聯反複念了一下:“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他挺欣賞。我想蜀國是個小國,新加坡也是個小國,他可能看完之後,有所啓發吧。
總的來說李光耀跟李顯龍有區別,李光耀是受英文教育的,他對中華文化的接觸,主要是比較低層次的那些風俗習慣,但李顯龍還是讀了一些中國的書,他對中華文明應該說有一定的了解。
李顯龍在即將當總理還沒當時訪問中國,吳儀對他說:祝賀你步步高。
李顯龍回答:高處不勝寒。
李光耀聽了之後說:這個話我說不出來。
顯然,李顯龍的中華文化素養是更強了。但時代不同,李顯龍在治國方面,不可能像李光耀那麽強勢。
李光耀夫婦與李顯龍
趙靈敏:我也同意您說的,李顯龍的個人素養確實很高。因爲他是李光耀兒子,所以很多時候大家認爲他是靠裙帶上位,但如果認真考察他的經曆、演講水平、治國能力,會認爲他的確很有能力。
李顯龍是數學專業出身,前幾年他曾經編了一個計算機程序放在網上,大家都覺得很驚爲天人。另外,在跟老百姓接觸的能力上,他比李光耀還要強一點。
2011年大選的時候,李光耀當時威脅選民說:“如果你們投反對黨的票,你們會後悔的。”很多人聽了很生氣,賭氣投了反對黨,這就是李光耀的性格,他不大善于跟一般人去套關系,只是告訴你很多硬道理,不跟你去搞那些虛頭巴腦的事情。
但是,李顯龍是一個更加現代的政治家,更適應今天這樣一個輿論的環境和社交媒體時代。但我覺得他也有短板,就是他的力量還不夠。李光耀的地位是從鬥爭和實戰裏面出來的,李顯龍沒有這樣的經曆。當然,李光耀這種人在任何社會都是少數,不可能一代一代都是這樣的人。
另一方面,李顯龍可能有樹立自己獨立形象的需要和焦慮,他要證明他除了是李光耀的兒子,還是一個獨立的領導人,有自己獨特的地位,也就是有一點刷存在感的意思。
問題二:我想了解一下現在新加坡國內,海峽華人跟傳統華人在面對中國崛起和中國文化時,是怎樣的心態?
呂元禮:問題很好,這位同學也是很有水平。在新加坡,海峽華人主要看英語的《海峽時報》。新加坡以英語作爲行政語言,很多華人也把英語作爲第一語言,然後也學點華語。所以新加坡海峽華人的華語,整體水平比較低。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講的歇後語:老鼠過街,後面應該是“人人喊打”;可一些海峽華人不知道,說“老鼠過街,貓來了”。語言的不同也會影響心理,年輕一代人在美國讀書,在感情上跟西方也許更近一些。
我認爲,新加坡多元種族下的雙語政策,按李光耀的說法,這是新加坡的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客觀來說,這也會導致英語好不到哪去,華語也好不到哪去,缺乏文化的根基。
另外,他們對中國也不會像老一代華人那麽依戀。舉個例子,前兩天我在路上看到一只白色的鳥,腿挺長的。我就問一個路人,這個路人也不像什麽知識分子,但脫口而出: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那個白鹭——中國人隨口就能念出的詩,但新加坡華人念不出來。
李光耀在“講華語運動”的講話(圖片來源:“講華語運動”官網)
趙靈敏:海峽指的是英國當年在新加坡、馬六甲和槟城設立的海峽殖民地。海峽華人指的是什麽人呢?就是說雖然是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是華人,但是他是接受英文教育,可能不會講一句中文,完全生活在英文環境裏的華人。
1955年之前,很多人華人雖然身在新加坡,但他的國家認同是中國,他一有機會就回來了,比如陳嘉庚。
我在新加坡認識一位非常有名的藝術家陳瑞獻,他在40歲左右,就成爲法蘭西學院院士,至今仍是東南亞唯一達到此成就的人。我曾在新加坡跟他交流,他說他在文化上的根基是中國,而年輕一代新加坡華人,則越來越有海峽華人的特征。
在新加坡有一個統計,二三十年前,很多華人在家裏面講的中文,即各地方言,如閩南話、潮州話、客家話、海南話等等。現在這樣做的人越來越少了,絕大部分華人在家裏都是講英語了。因此,華文報紙《聯合早報》在新加坡的發行量也是連年下降,他們非常重視的《早報網》,點擊量主要來自中國。
華語使用人數的下降,對于中新關系而言,可能不是一個好現象。越來越多的新加坡精英接受英美教育,有些部長甚至不會講一句中文,他們要了解中國的困難就會大很多,更容易産生隔閡感。
“講華語運動”宣傳語(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問題三:呂教授好,您是研究新加坡的專家,我很感興趣,您是怎麽選擇新加坡作爲研究專業領域的?同時,相信您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過一些挫折或疑惑,是什麽讓您堅定地一直研究新加坡的?謝謝。
呂元禮:我大概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接觸新加坡,真正堅定地研究新加坡是從1999年開始,當時我寫了一本書叫《亞洲價值觀》,之後在北大訪學,有天從圖書館走出來,正好在看到五四大道的時候,我突然冒出個念頭——研究新加坡。從此之後,我就一直在做這個研究。我認爲一個人的時間有限,能力也有限,必須把全部心血托放在一件事上,才能夠有些許的作爲,所以我這輩子就集中做新加坡研究。
在研究過程當中,我發現當你對公開的資料、文獻涉獵多了,慢慢就會對新加坡加深了解。舉個例子,李光耀特別重視人才,強調基因決定論,他認爲中國肯定會騰飛。爲什麽?他認爲新加坡人都是廣東、福建一些目不識丁的苦力的後代,也即是打工仔的後代,而你們中國人是留守中原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的後代,所以沒有什麽新加坡能做到,中國做不到,而且中國一定會做得更好。
了解李光耀這個思想背景之後,我也明白了新加坡爲什麽會選擇在蘇州建立工業園區。李光耀一定是認爲蘇州人比較聰明,而且蘇州文化比較重商、有商業頭腦。李光耀後來也講,當時其實有兩個選項:一是青島,一是蘇州。李光耀是傾向選蘇州,因爲蘇州古代狀元出的最多,近代院士也最多。
蘇州工業園區
問題四:呂老師,您好!李光耀先生在上世紀的時候,爲了對抗西方的普世價值,提出了亞洲價值觀。今天,新加坡國內是怎樣看待這樣的價值觀?在這方面,民間社會和政府之間有沒有分歧?謝謝!
呂元禮:李光耀所謂的“亞洲價值觀”,其實就是儒家價值,因爲他是華人。而中西方在文化上是有區別的,例如西方崇尚個人主義,東方崇尚集體主義。
1980年代,李光耀出訪中國,當時中國領導人請他看了一個叫《河殇》的專題片。李光耀看完之後說,這部片子太反傳統了,其實我們亞洲四小龍正在想方設法去保留傳統,而不是丟掉。
所以,李光耀也講儒家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行爲規範不能變。新加坡在政策方面有個原則叫“政策走在風氣之後”。教育、科技要走在前面,但是在關乎道德風化的政策上,他們願意保守一些。
舉個例子,新加坡保留了英國人留下的男同性戀是非法的法律,在《刑法》裏面有相關的A377條。當然,李光耀也知道同性戀是天生的,他也理解同性戀;所以在2007年討論要不要把廢除A377,討論之後,還是覺得不廢除,但是不用;在家裏搞同性戀,政府不管你,但是別到處去宣傳。李光耀解釋說:如果廢除的話,就好像政府有個導向,告訴你可以搞同性戀。同時他也講,公開廢除之後,相應就會有新的要求,比如能不能結婚。
1970年代,新加坡也有嬉皮士運動。一些人喜歡留長頭發,新加坡政府因此規定:男公務員不能留長頭發,留長頭發的男人到政府機關辦事,排後面去。李光耀說,正因爲我們當時比較保守,沒有去順應那個時代潮流,所以現在新加坡的單親媽媽和離婚率,都比西方要低一些。
再舉個例子,以前新加坡有一條規定,男公務員的醫療福利可以給老婆用,而女公務員的醫療福利則不能給老公,除非老公是殘疾人。爲什麽這麽規定?李光耀說,因爲亞洲的觀念,應該是男的養家,而不是女的養家——當然這是前些年的政策,現在是不是有變化也難說。
趙靈敏:還有一個規定,離婚一定是男方給女方贍養費,不管兩個人的經濟地位如何,即使這個女的薪水比丈夫多很多,丈夫也必須給她贍養費。此外,離婚在新加坡非常麻煩,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程序,分居很久還要進行反複確認。我覺得,因爲文化傳統的原因,新加坡、中國等亞洲社會一定會有與西方不同的亞洲價值觀,但也不能夠成爲阻礙互通往來、相互借鑒的一個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