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作者:國信證券,胡劍、胡慧、唐泓翼、許亮)
1 能源革命是我國實現産業結構升級的時代機遇
能源革命往往伴隨著大國競爭格局的變遷
人類文明的演進其本質是一場能源革命,作爲驅動個體、組織、社會運行的原 動力,曆史上的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會催生新一波産業革命,從而打破原有的工 業體系與生産關系,促進社會生産力的提高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抓住新一輪 能源與産業革命機遇的國家往往就會順勢崛起,正如泥炭之于荷蘭,煤炭之于 英國,石油之于美國。
荷蘭崛起的核心動能是其率先進入了化石能源時代。自 1560 年開始,荷蘭通 過自身廉價的泥炭資源優勢支撐了石灰燒制和啤酒釀造兩大能源密集型産業, 並將泥炭優勢轉化成強大的海軍實力,由此建立起世界性的商業網絡,進而在 17 世紀于北美、南美、非洲和亞洲建立了自身的殖民據點。根據西南財大能源 經濟研究所數據,荷蘭當時每年泥炭使用量大約相當于 75 萬噸煤炭,按每畝地 200 公斤幹物質算,相當于爲荷蘭擴展了 500 萬畝土地,支撐了荷蘭近 200 年 的繁榮。
英國基于煤炭能源體系,充分釋放出以蒸汽機爲代表的工業革命的潛能。到了 18 世紀末,爲了支撐蒸汽機、冶煉洪爐、海軍艦船的運行,人類社會的進一步 發展對更高效的能源提出迫切需求。而這一時期的英國率先實現了向煤炭能源 體系的轉變,1820 年至 1900 年,英國的煤炭産量由 1700 萬噸增至 2.25 億噸, 增長超過 13 倍,經濟總量增長約 7 倍,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強盛。
煤炭時代進入石油時代,美國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禀賦而崛起。 在 1913-1959 年間,西歐國家基本都面臨煤炭資源枯竭的危機,爭奪有限的能源、 爭奪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一定程度上成爲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誘因。而在此期間,美國則基于自身大量的石油資源完成了向以石油爲基礎的經濟與社會體 制的轉變,由于石油本身物理性能的優越,直接推動了汽車的普及、飛機的商 用、化工工業的大發展以及城市化的變遷,二戰之後美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整 個西歐的總和。
我們認爲,人類社會的能源利用方式在經曆了“木柴向煤炭、煤炭向油氣”的 轉變之後,正實現“油氣向新能源”的第三次重大轉換,伴隨著《巴黎協定》 後世界範圍對于生態環境惡化的關注、以及多國出台各自的碳達峰或碳中和政 策目標,世界能源消費正邁入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時 代。而全球能源革命的加速將爲我國弱化“貧油、少氣”的資源禀賦制約、發 揮幅員遼闊的大國優勢(太陽能、風力、水力等資源豐富),爲強化全球競爭力 創造了時代機遇期。
我們認爲,在此時代背景下,基于此前深度參與全球産業鏈分工所積澱的科技 産業基礎,基于在電子産品陪伴下成長起來的主力消費群體的消費特征,基于 數據要素市場化的政策導向,國內的電子産業有望在先進制造全球化、消費升 級國産化這兩大浪潮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真正借助工程師紅利推動國內産業 結構的升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具體而言,先進制造的全球化是指在人口紅利弱化的背景下,國內領先的制造 企業深挖全球市場、深度組織全球生産資源的新階段,這一階段將對場景的數 字化、生産的自動化、管理能力的全球化提出更高要求,也給産業鏈相應的企 業開辟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電子相關産業鏈建議關注具備場景數字化解決方案 提供能力的平台型企業、領先的 3C 供應鏈設備企業、具備領先的全球生産布 局及全球化管理能力的 3C 龍頭企業。
消費升級的國産化是指伴隨國內消費升級曆程的演進,疊加新能源革命對過往 工業體系與生産關系的變革,汽車、工業控制、醫療設備等一些此前對于國內 電子供應鏈而言較爲高端的利基型市場,由于國內消費力提升所推動的市場擴 容而開始加速國産化,電子相關産業鏈建議關注具備較強産品升級和國産替代 潛力的汽車電子、半導體、被動元件、半導體顯示等領域。
起點高、決心堅,新能源革命是我國實現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機遇
由荷蘭、英國、美國先後崛起的曆程,以及由植物能源、煤炭能源、石油能源 的興替可見,16 世紀以來每一次全球競爭格局大的變遷都以一次能源革命作爲 基礎,也往往會有一個更適應的工業體系興起,而相應的,基于之前某一能源 體系所建立的生産關系也會一定程度上成爲迎接新能源革命過程當中的桎梏。
類似于“新能源汽車”對于傳統汽車産業競爭格局的重塑,我們認爲,在各國 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向新能源切換的過程中,我國在風電、光伏等領域的競爭力 有望得到進一步彰顯,憑借更快速地建立起大規模、高效率的能源體系而實現 全球經濟地位的再提升。
全球領先的光伏産業鏈正成爲我國能源革命的有效支撐
平價上網時代開啓,光伏正成爲推動能源結構升級的主力軍。回顧光伏産業的 發展曆程,2004 年歐洲通過高補貼鼓勵行業發展,國內光伏産業順勢興起;2009 至 2012 年間,由于金融危機對歐美等地的沖擊,使得光伏制造産能進一步向 國內轉移,同期原材料的進口替代開始加速;2014 至 2017 年間在歐美“雙反” 政策的影響下,基于國內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國內光伏市場裝機迅速增長, 超越德國成爲世界第一;2019 年至今,伴隨 531 政策推出,行業落後産能出清, 以隆基爲代表的單晶制造企業得以加速崛起,度電成本下降,光伏平價上網時 代正式開啓,加速成爲響應雙碳目標的主要能源類型。
國內光伏産業在技術、規模上已經全面領先。根據 SolarPowerEurope、BNEF 數據,2020 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達到 48GW,同比增長 60%,占全球比重 達到 36.9%,預計 21 年將超過 60GW,同比增長 25%,占全球比重達到 37.5%, 相較美國、歐盟高出 24.38pct、23.13pct。
發展至今,根據中國産業經濟信息網數據,我國的光伏産業已實現了硅片、電 池、組件、逆變器等主産業鏈環節 100%本土化,與之相配套的設備、材料、 部件等也已實現了 90%以上的自主可控,之前所存在的“兩頭在外”當中的硅 料已實現 80%左右的自主化供應,下遊應用市場已占據全球超過 37%。從國內 企業的競爭力而言,以光伏組件市場爲例,全球前五名的光伏組件制造商均是 中國公司,2021 年合計市占率超過 70.31%,同比提升 14.91pct,全球前十大 光伏組件制造商合計市占率超過 97.40%,其中八家均爲中國公司。
新能源汽車是能源革命重要陣地,本土供應鏈初現峥嵘
打破燃油車時代品牌競爭格局,國産新能源品牌跻身全球銷量 TOP20。相較于 我國車企在傳統燃油車市場上相對弱勢的競爭格局,由于新能源汽車這一“破 壞式創新”的推進,汽車的動力系統發生顛覆性變化,憑借在上遊動力電池産 業鏈的領先競爭力,以及與全球較爲同步的産品推出節奏,2020 年已經有 8 款 國産品牌車型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 TOP20, 分別是五菱宏光 MINI EV、 寶駿 E 系列、歐拉黑貓、廣汽埃安 S、比亞迪秦 EV、上汽名爵 EZS、奇瑞小 螞蟻、理想 ONE。相較之下,在傳統燃油車市場全球 TOP20 車型中日系占 11 款,德系、美系各 4 款,韓系品牌 1 款,並無國産品牌上榜。
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市場,中日韓三足鼎立,甯德時代一馬當先。根據 GGII 數據,2020 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仍達到 137GWh,同比增長 17%,其中甯 德時代裝機量 34GWh,占比 25%,連續四年位列世界第一,廣泛覆蓋全球一 線整車品牌,LG 化學和松下分別以 22.6%和 18.3%的占比位列第二和第三, 三者分別代表了方形、軟包、圓柱電池的國際領軍水平。
雙碳目標有望在確定的方向、確定的時間跨度內倒逼創新與科技發展
基于庫茲涅茨拐點與波特假說,雙碳目標將助推科技産業發展
根據庫茲涅茨拐點與各國産業結構變遷的曆史,以及波特假說所提出的環保趨 嚴對于高科技産業發展的倒逼作用,我們認爲,在雙碳目標推進的過程中,以 電子行業爲代表的高科技制造業的加速發展既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主觀 選擇,也是實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經之路。
當經濟發展經曆庫茲涅茨環境拐點之後,産業結構高端化是經濟增長與環境改 善的直接原因。1955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庫茲涅茨提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認爲 環境汙染程度與經濟發展程度爲倒 U 型關系,其背後反應的經濟學原理是伴隨 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低汙染的服務業、知識密集型産業的重要性 與日俱增,進而實現一個經濟體的産業結構升級。
雙碳目標有望倒逼創新與科技發展,助力實現産業結構高端化。根據美國經濟 學家波特在 20 世紀 90 年代提出的“波特假說”,即一個經濟體的技術和人力 資本等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往往是內生的,環境規制政策可以促進企業進 行技術調整與整合,從而提高企業生産率和産品競爭優勢,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根據 OECD 公布的各國專利申請數以及環境嚴格指數, 韓國和美國的數據均顯示環境規制嚴格指數和專利申請量有較明顯的正相關性。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國家科技産業發展、産業結構升級提出更高要求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中等收入國家由于勞動力成本不能與低收入國家競爭, 技術水平不能與高收入國家競爭,因而落入經濟停滯甚至後退的發展階段。盡 管世界銀行對于高、中、低等收入國家的劃分標准基于世界經濟的發展階段而 有調整,但中等收入陷阱卻在多個國家的發展曆程中重演,據世界銀行統計, 在 1960 年的 101 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到 2009 年僅有 13 個得以跨越中等收 入陷阱成爲高收入經濟體,而這些經濟體普遍對資源出口和廉價勞動力優勢依 賴程度較高。
自 2001 年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後,我們認爲,中國現已處于通過經濟結 構升級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國的人均 GNI 增長自改革開放以來長期保持快速上揚態勢, 2017 年我國人均 GNI 已超越巴 西(人均 GNI 8610)、接近馬來西亞(人均 GNI 9650),而這兩國均是曾一度 跨入高收入標准但隨後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的經濟體。
對比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日本、韓國以及至今仍處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的 泰國、菲律賓、南非等國的發展曆程,我們認爲,依靠出口自然資源或主要依 靠低成本勞動力發展制造業的增長模式在中等收入階段面臨瓶頸,而真正實現 “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的轉變才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所在。
2 先進制造的全球化
如前所述,先進制造的全球化是指在人口紅利弱化的背景下,國內領先的制造 企業深挖全球市場、深度組織全球生産資源的新階段,這一階段將對場景的數 字化、生産的自動化、管理能力的全球化提出更高要求,也給産業鏈相應的企 業開辟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加速生活和生産場景的數字化,基于數據要素優化整體運營效率
數字化以各類終端的電子化、智能化爲基礎,5G 背景下“電子+”趨勢明確
“互聯網+”是在 2012 年前後互聯網普及的時代背景下興起的理念,具體是指 依托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産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産要素、更新 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即實現諸多傳統商業 模式的線上化,由此催生了當下已被消費者廣泛接受的網絡購物、網絡點餐、 網絡直播、網絡售票等成熟應用。
與“互聯網+”相類似,我們所提出的“電子+”即指通過電子、通信技術的廣 泛應用,實現非電子産品電子化、簡單電子産品智能化的過程。基于 5G 所實 現的人類信息傳輸、共享能力的再一次升級,其“低延遲、大帶寬、廣連接” 的性能特征將爲生産設備、消費終端等萬物互聯創造網絡環境,我們認爲,這 兩年快速興起的 TWS 耳機、智能手表、智能汽車等均是“電子+”趨勢的具體 體現,而這一趨勢也將爲生産、生活等各類場景的數字化奠定基礎,有效拓寬 電子産業鏈公司的下遊市場空間,真正實現先進制造能力向其他傳統非電子制 造業的外溢。
基于 AIoT 時代非電子産品電子化、簡單電子産品智能化的發展趨勢,電子産業 鏈下遊的品類擴張仍在進行時,根據 IDC 數據,2020 年全球物聯網支出達到 6904.7 億美金,其中中國市場占比 23.6%,IDC 預計 2025 年全球物聯網支出 將達到 1.1 萬億,年均複合增長 11.4%,中國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全球第一,占 比提升至 25.9%。
産業數字化趨于繁榮,智能硬件+軟件服務+數據要素正産生“化學變化”
我們認爲,國內的科技産業在經曆了以“智能手機産業鏈全面崛起”、“移動互 聯網賦能傳統商業”爲代表的數字産業化的繁榮之後,正步入以産業數字化爲 基礎的數字經濟時代(根據信通院的定義,數字經濟是通過 5G、大數據、AI 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傳統産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 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相關産業鏈看好具備場景數 字化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平台型企業:海康威視、視源股份、京東方 A 等。
在此過程當中,數據要素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正成爲優化社會運營效率的重要 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 20 年 4 月 9 日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 市場化配置機制的意見》中已正式將數據納入了生産要素的範圍。
從産業數字化給電子行業所帶來的發展機遇而言,與以往單純依賴品類擴張這 一“物理變化”的成長邏輯不同,我們認爲,站在當下時點,在 5G 的連接能 力以及 AI 的數據處理能力的支撐下,智能硬件、軟件服務、數據要素正在各類 生活、生産場景當中産生類似于“化學變化”的有機融合,智慧城市、遠程診 療、在線教育、工業互聯網等高度數字化的應用場景正加速落地。
這一“化學變化”具體而言正是海康威視所提出的“物信融合”理念,即把智 能物聯網的數據,與具體業務中信息網的數據相融合,支持跨智能物聯網和信 息網的資源治理、數據治理、數據融合、數據服務與數據應用,幫助用戶快速實現數據平台落地交付,支撐數據融合與應用。我們認爲,這樣的化學變化有 助于物聯網所承載的生産、生活活動更充分地利用信息網當中的已知信息,從 而實現企業經營、城市管理等各方面效率的提升。
比如海康在企業展廳中所展示的火災應急解決方案這一案例,在物聯網各類終 端、傳感器捕捉到火災的發生位置、嚴重程度等信息後,AI 運算平台可基于信 息網當中已經掌握的周邊的醫院、交通、消防等實時信息做出更快捷、高效的 應急救災方案。類似于這一城市應急管理的解決方案,同樣的“化學變化”邏 輯也可以應用于企業産線的運營管理、學生定制化教學方案的設計等場景之中。
國內數字化程度相對高收入經濟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相比于高收入經濟體,我國數字經濟占 GDP 的比重仍然偏低,存有較大提升 空間。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持續推進,疊加疫情因素影響,數字 經濟已成爲當前最具活力、最具創新力、輻射最廣泛的經濟形態,是我國經濟 的核心增長極之一。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由 2005年的 2.6萬億擴張到 39.2 萬億元,占 GDP 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14.2%提升到 38.6%。相比美國、德國、 英國超過 60%的占比仍偏低。
ARVR、元宇宙是生活場景的數字化呈現,是人類信息交互能力的再升級
如前所述的基于終端智能化、數據要素市場化所發生的“化學變化”更多側重 于物信融合對于現實世界運營效率的改善,而 ARVR、元宇宙則是部分生活場 景的徹底數字化,是人類通信技術經曆了文字、語音、圖像、視頻之後的下一 代升級方向,即實現 3D 實景信息的共享,從而助力于人類擺脫空間的束縛而 在數字世界實現更好的信息交互和生命體驗,相關産業鏈有望在 5G、AI 加速 各類場景數字化的過程當中加速發展。
ARVR 硬件終端及軟件內容的市場接受度再創新高。在 ARVR 相關硬件産品不 斷叠代、遊戲視頻等內容資源不斷豐富、疫情催化“宅經濟”消費需求的供需 雙向影響下,ARVR 産業鏈在經曆了 2018-2019 年的低谷之後重回市場關注熱 點,以 Facebook 旗下産品 Oculus 爲代表的 VR 終端硬件市場迅速回暖。
2020 年全球 Oculus 出貨量達到 347 萬台,同比增長 104%。與此同時,2020 年 3 月起全球最大遊戲平台 Steam 上的 VR 在線用戶數出現大幅攀升,2020 年全年新增用戶 170 萬,VR 遊戲時間同比增長 30%,VR 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71%,21 年 7 月 VR 月活約爲 248.4 萬,占玩家總數的 2.07%,環比提升 0.21pct。
2018 年拐點明確,ARVR 産值自 2020 年重回高增長態勢。根據 IDC 數據,2021 年全球 VR 出貨量有望達到 715.79 萬部,同比增長 28.91%,産值達到 27.99 億美金,同比增長 29.21%,預計 2025 年出貨量達到 2863.7 萬部,5 年 CAGR 達 38.83%,2025 年産值達到 100.65 億美金,5 年 CAGR 達 35.97%。與此同 時 2021 年全球 AR 出貨量有望達到 79.5 萬部,同比增長 175.31%,産值達到 12.06 億美金,同比增長 141.67%,預計 2025 年出貨量達到 2205 萬部,2025 年産值達到 277.55 億美金。
被稱爲“互聯網終極形態”的元宇宙 Metaverse 將創建一個平行于現實的虛擬 世界,是人類生活場景數字化的再進階,也是 ARVR 硬件的重要應用市場。元 宇宙 Metaverse 一詞來源于作家 Neal Stephenson 的科幻小說《雪崩》,與騰 訊 CEO 馬化騰在 2020 年底所提出的“全真互聯網”類似,元宇宙描述了一個 人們通過 ARVR 設備接入的、以虛擬形象在三維空間中與各種軟件進行交互的 世界,通過徹底的數字化使人類真正擺脫空間的束縛。
雖然元宇宙的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根據 21 年 3 月份于美國上市的“元宇宙第 一股”Roblox 的用戶數據來看,公司所持續構建的完全沉浸式的數字社區,兼 具遊戲、開發、教育屬性,截至 1Q21 已吸引了超過 4200 萬的日活用戶,實現 了持續、高速的用戶增長,反映出消費者對于部分生活場景線上化、數字化的 主觀需求。
生産數字化成爲維持成本競爭力、固化先進生産經驗的有效途徑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工業機器人密度僅排名全球第 15 位。根據 IFR 的數據,2019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新安裝近 14.05 萬台,居全球首位。截止 2019 年底,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安裝量已經達到了 78.3 萬台,總量亞洲第一。 中國機器人密度爲 187 台/萬人,高于全球平均值 114,排名第 15 位,但相比 排名第一、第二的新加坡和韓國差距較大,工業機器人滲透空間尚存。
工業機器人進出口差距減少,2019 年出口數量超過進口數量。從進出口數據來 看,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出口差距在減少,2017 年進口數量約 8 萬台,出口僅 3 萬台,2019 年出口約 10 萬台,首次超過進口數量。2020 年國內疫情恢複優于 國外,出口數量有所減少,進出口數量基本持平。在産品均價方面,出口均價 仍明顯低于進口均價。可見,一方面,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生産能力在不斷提高, 另一方面,産品結構存在向高端轉移的空間。
面對先進制造全球化趨勢,在通過加速數字化改造提升社會管理、企業運營效 率的同時,借助生産自動化對抗國內人口紅利弱化動向、固化先進生産經驗以 實現國內先進制造的“海外複制”的需求迫切;此外,由于日趨複雜的地緣政 治因素以及新冠疫情造成的地域割裂因素,針對各地市場的當地産能建設的必 要性也因此加強,有助于國內領先的 3C 産業鏈自動化設備企業加速拓展海外 市場。
全球範圍內組織生産資源對企業管理能力的全球化提出更大挑戰
中國品牌終端的全球競爭力凸顯,品牌出海潛力猶存,深挖全球市場
中國手機品牌的全球競爭力日益凸顯,市場份額不斷攀升。根據 IDC 數據,全 球智能手機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CR6 從 2015 年的 56.38%提升至 2020 年的 79.58%。伴隨著智能手機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中國品牌的全球競爭力日益凸顯, 在全球市場,四大國産手機品牌(華爲、小米、OPPO、vivo)的合計出貨量份 額從 2015 年的 18.00%提升至 2020 年的 43.68%;在國內市場,四大國産手 機品牌的合計出貨量份額從 2015 年的 38.11%提升至 2020 年的 74.10%。
國産品牌深挖全球市場,出海潛力猶存。根據 IDC 數據,1H21 全球智能手機 滲透率(智能手機出貨量/手機出貨量)已達到 81.49%,其中中國、美國、歐 洲等成熟市場智能手機滲透率已超過 90%。與成熟市場不同,印度、亞太(不 含中國、印度)、非洲等新興市場的智能手機滲透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1H21 智能手機滲透率均未超過 80%。伴隨著成熟市場的智能手機滲透趨于飽和,中 國品牌紛紛選擇深挖全球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小米在印度和歐洲、OPPO 及 vivo 在東南亞、傳音在非洲的市場開拓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3C 産業鏈中具備組織全球生産資源能力的龍頭企業有望實現強者恒強
蘋果是充分組織全球生産資源的典範。早在 iPhone 推出之初蘋果就已建立了全 球範圍內的供應鏈體系,而中國大陸的企業基于人口紅利支撐下的勞動力成本 優勢,在匹配蘋果創新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精密制造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沉澱, 進而一方面在蘋果産業鏈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一方面支撐了本土終端品牌的 創新升級。
根據蘋果每年公布的全球供應商名錄,2018 年其前 200 大供應商中中國台灣的 企業有 51 家,日本企業 44 家,美國企業 40 家,中國大陸+香港的企業 34 家, 韓國企業 11 家,企業數分別占據 26%、22%、20%、17%、7%的份額,2019 年中國大陸+香港的企業增長 6 家,占比提升 3pct,中國大陸、香港和中國台 灣合計占比穩定在 43%。
我們認爲,在國內終端品牌出海的同時,由于國內人口紅利的弱化、疫情對于 全球商業活動的幹擾以及 2019 年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以來地緣政治的複雜化, 國內 3C 産業鏈正面臨全球化布局的挑戰,以立訊精密、歌爾股份、領益智造、 環旭電子、藍思科技等爲代表的消費電子産業鏈龍頭日益重視全球研發、生産 基地的建設,管理半徑的擴大無疑推升了行業的進入壁壘,此外,國內市場迅 速組織勞動力響應終端市場創新熱點的能力被弱化,因此本土消費電子産業鏈 有望呈現強者恒強的競爭格局。
3 消費升級的國産化
如前所述,我們所提出的“消費升級的國産化”是指伴隨國內消費升級曆程的 演進,疊加新能源革命對過往工業體系與生産關系的變革,汽車、工業控制、 醫療設備等一些此前對于國內電子供應鏈而言較爲高端的利基型市場,由于國 內消費力提升所推動的市場擴容而開始加速國産化。
這一産業發展趨勢由美國、日本的經濟發展曆史可見一斑:在其消費升級過程 中娛樂、汽車、醫療等非必需産品消費占比提高,食品、服裝等基本生活需求 占比下降;對應的産業結構也隨之變遷,服務、醫療、信息科技等産業占比顯 著上升,同時伴隨著諸多優秀的本土品牌崛起。
收入增加、主力消費群體改變推動我國進入消費升級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增加,202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 3 萬元。根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 GDP 在改革開發後的三十多年裏高速增長,積累了大 量財富,2010 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爲 GDP 世界第二的國家。我國人均 GDP 由 2013 年的 4.37 萬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7.20 萬元,7 年的年均複合增速爲 7%; 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3 年的 1.83 萬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3.22 萬元,7 年 的年均複合增速爲 8%,扣除價格因素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保持著每年增長。
新一代年輕消費者成爲主力,對于 3C 智能化終端的消費潛力可期。根據第六 次人口普查數據情況,中國 80 後-00 後人數已超過 6 億,占總人口的 45.6%, 其中,中産階級憑借較高的收入水平、90 後以其強勁的消費潛力,俨然已經成 爲中國消費市場上的主力軍。相比于 50、60、70 年代出生的上一代,新一代消費者是伴隨著電視機、遊戲機、文曲星、PC、手機等電子設備成長起來的, 他們對于新生事物,尤其是電子産品接受度更高,支付意願更強。
居民消費從必需品向醫療保健、文娛、交通、通信轉移。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我國居民 2019 年消費支出中食品煙酒、衣著、生活用品及服務分別占比 28.2%、 6.2%、5.9%,相比 2013 年分別減少 3 個百分點、1.6 個百分點、0.2 個百分點; 居住占比爲 23.4%,增加 0.7 個百分點;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和娛樂、交通和 通信占比分別爲 8.8%、11.7%、13.3%,分別增加 1.9 個百分點、1.1 個百分點、 1.0 個百分點。
美國、日本消費升級複盤:産業結構變遷,本土品牌崛起
美國消費升級曆史複盤
二戰爲美國經濟帶來高速增長,該時期出生的人群在 1960 左右逐步成爲消費 主力。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二戰期間美國 GDP 快速增長,1941-1943 年增速接近 20%;二戰結束後,整體增速有所下降;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滅 後,GDP 增速維持在 2%左右。根據美國商務部普查局的數據,美國 1935-1950 年出生的人數較多,這部分人群出生在美國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在 1960-1975 年陸續達到 25 歲,成爲消費的主力。隨著出生率下降,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65 歲及以上老人占比逐年上升,2005 年後出現明顯加速。
隨著人均收入增長和人口結構改變,汽車、醫療、娛樂商品消費占比走高。根 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美國各類消費支出的占比隨著人均收入增長和人口 結構改變而變化,其中非耐用品和服務尤爲明顯。美國個人消費支出中的非耐 用品占比由 1950 年的 43.96%下降到 2019 年的 20.55%;耐用品占比由 1950 年的 16.88%下降到 2019 年的 10.49%;服務占比由 1950 年 39.17%上升到 2019 年的 68.96%。
耐用品占比相比非耐用品下降幅度很小,細分來看,機動車占比在 1945-1950 年間快速提升後維持高位震蕩,2001 年後有所回落;娛樂商品的占比則與耐用 品走勢相反,有明顯提高。服務類別中家庭經營的占比在 1948-1963 年間快速 提高,之後維持在 17%-18%附近;醫療服務占比提升顯著,已成爲第二大服務 類別,其中提升最快速的階段是 1950-1992 年。
從 GDP 構成來看,金融、服務、信息業等第三産業占比提升。根據美國經濟 分析局的數據,制造業在 GDP 中的占比由 1947 年的 25.56%下降到 2020 年 的 10.84%,下降了約 15 個百分點;金融房地産類、商業服務、教育類、信息 業在 GDP 的占比中有所上升,2020 年相比 1947 年分別提高了 12 個百分點、 9 個百分點、7 個百分點和三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隨著 PC 和互聯網的興起, 美國信息通信技術生産行業在 GDP 中的占比明顯提升,由 1987 年的 3.41%提 高到了 2019 年的 7.05%,重大的技術發展也將顯著影響 GDP 的構成。
日本消費升級曆史複盤
日本老齡化問題嚴重,經濟高增長階段出生的人群在 1970 年成爲消費主力。 根據日本內閣府的數據,日本 GDP 增速在 1956-1069 年間基本維持在 10%以 上,1968 年超越德國成爲 GDP 世界第二的國家;1970 年到 1990 年 GDP 增 速出現明顯下滑趨勢;1991 年後 GDP 降到低個位數,也多次出現負增長。從 GDP 增速來看,我國目前階段和日本 1970-1990 年比較接近。1945-1965 年 經濟高增長期出生的人陸續在 1970-1990 年達到 25 歲,成爲消費主力。
根據日本統計局的數據,日本老齡化情況尤爲嚴重,65 歲及以上人員占比從 1950 年左右開始迅速上升,且增速未見放緩迹象,2015 年占比達到 26.64%, 是占比最高的年齡階段;45-64 歲占比同樣明顯提高,2015 年達到 25.92%, 是第二大年齡階段,可見未來 65 歲以上人員占比還將大幅增加。
日本消費結構從必需消費向可選消費傾斜。根據日本內閣府的數據,日本消費 支出中半耐用品、非耐用品占比下降,服務占比提升,耐用品占比相對穩定, 與美國變化趨勢相似。根據日本統計局的數據,食品、服飾占比下降明顯,交 通通信、保健醫療、文化娛樂占比提升。這是由日本人均 GDP 提升和人口年齡 結構變化共同決定的。
我們認爲日本消費發展可分爲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 1912 至 1941,向往大城 市和西洋化消費,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東京、大阪等發達城市的精英人群之中; 第二階段從 1945 至 1974,以家庭消費爲主,家用電器得到普及,尋常百姓生 活得到大幅改善;第三階段從 1975 至 2004,出生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新人 類一代”成爲消費主力,追求個性化、品牌化、高端化,注重體驗;第四階段 從 2005 至今,消費者回歸理性,推崇簡約消費,優衣庫、無印良品的備受青 睐。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9 年我國基于購買力平價的不變人均 GDP 爲 1.61 萬 美元,與日本 1988 年水平相當;2019 年我國 65 歲以上人員占比 12.57%,與 日本 1990 年水平相當;中國的消費主力是出身于富裕年代的 80 後到 00 後, 與日本“新人類一代”接近。由此可見,我國當前的消費情況更接近日本第三 階段,個性化、品牌化、高端化、注重體驗有望成爲主要消費特征。
日本第三階段以個性化追求爲特點,多個本土品牌由此崛起。比如比起普通轎 車,人們更希望擁有設備齊全、乘坐舒適、外形美觀的高級轎車,日産西爾維 娅、本田 Prelude 都在這一階段相繼問世;更先進的産品體現在電子産品上, 索尼、佳能均進入黃金發展期。
日本産業向健康、科技、信息領域轉移。根據日本內閣府的數據,日本 GDP 中制造業占比最高,1994 年爲 23.44%,2019 年爲 20.42%,減少 3 個百分點, 人類健康和社會工作活動、專業和科技活動、信息和通信則分別由 1994 年的 4%、4.51%、3.14%提高到 2019 年的 7.92%、8.18%、4.88%。
智能化産品受青睐,汽車、工控、醫療等産業鏈加速國産化
與美國、日本的産業結構變遷過程類似,伴隨我國人均收入不斷提高,出生于 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人群已成爲主力消費群體,同時,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日益 突出。一方面考慮到當今國內主力消費群體是在 TV、PC、智能手機等電子産 品普及年代成長起來的,對于電子創新産品有較強的支付意願,另一方面,近 兩年快速普及的 5G、AI 等技術正加速“電子+”以及“場景數字化”趨勢。
基于此,我們認爲在中國消費升級過程中電子化、智能化的終端産品將受到青 睐,並有望孕育出具備全球影響力的本土品牌。如今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已經有 所成就,未來汽車、醫療器械、工控等品牌、供應鏈也有望借助日益擴容的本 土市場崛起,成爲經濟新增主力,相關産業鏈將加速向國內轉移。
汽車電動化和智能網聯化趨勢不可逆轉
在補貼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上升,2015 年僅 1.34%, 2021 年上半年已經提升到 9.27%。未來在碳中和目標驅動下,滲透率還將繼續 提升。2020 年 11 月 2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 -2035 年)》,規劃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 總量的 20%左右,到 2035 年,純電動汽車成爲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從長期來看,汽車有望接替手機成爲下一代移動終端。汽車僅作爲代步工具已 經不能滿足需求,智能化有助于釋放駕駛員的雙手,網聯化是自動駕駛的基礎。 2020 年 11 月 11 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 2.0》發布,明確將在 2025 年 L2 級和 L3 級新車要達到 50%,到 2030 年要超過 70%。同時,2025 年,C-V2X 終端的新車裝配率將達到 50%,2030 年基本普及。其中智能網聯乘用車在 2025 年左右實現 CA 級自動駕駛乘用車技術的規模化應用,HA 級自動駕駛乘用車技 術開始進入市場;2030 年左右實現 HA 級自動駕駛乘用車技術的規模化應用, 典型應用場景包括城郊道路、高速公路以及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城市道路; 2035 年以後 FA 級自動駕駛乘用車開始應用。
家用醫療設備需求增長,健康監測賦能智能穿戴
對健康管理的重視帶動家用醫療設備需求快速增長。在老齡化和消費升級的背 景下,我國家用醫療設備需求快速增長。根據醫械研究院的數據,2019 年我國 家用醫療設備市場規模超過 1000 億元,2015-2019 年年均複合增速達 26%。 常見的家用醫療設備有血壓計、血糖儀、電子體重秤、脂肪測量儀、牽引器、 制氧機等,以前主要從歐姆龍、羅氏、強生、飛利浦等歐美日企業進口,隨著 市場規模擴大和技術積累,國內企業魚躍、三諾、九安、樂心等企業紛紛發力。
智能穿戴的應用領域拓展至健康檢測,激發新增需求。根據 IDC 的數據,2015 年伴隨 Apple Watch 開售,智能穿戴市場熱度提升,出貨量增長數倍,之後每 年保持百分之幾十的高增長。2020 年由于疫情,中國智能穿戴設備出貨量同比 下滑 6%,爲 1897 萬,預計 2021 年恢複到 28%的增速,2020-2025 年 CAGR 爲 18%。此次新冠疫情使消費者更加關心健康和免疫力問題,同時,老齡化問 題使日常健康檢測需求增多,健康智能穿戴産品(尤其是帶心率、血氧等健康 監測功能的産品)或將成爲新的增長動力,有望成爲下一階段競爭的藍海市場。
數字化浪潮帶動硅含量增加
中國處于經濟升級的時代,從消費端來看,智能化産品受到青睐,更多的産品 將被數字化;從制造端來看,智能制造意味著生産的數字化。因此,經濟升級 中不管是生産過程,還是終端産品都將帶來數字化浪潮,而半導體産品是數字 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元件,在此過程中硅含量將進一步增加。
從曆史分析,全球硅含量提升有明顯的周期性,均是經過幾年的提高後會進入 下降周期,主要是因爲新的電子産品還未發力,而原有半導體産品又進入降價 周期,但總的來看,硅含量是在逐步上升的,新周期不斷刷新之前的高點。截 止目前,全球硅含量提升已經走完三個完整周期,現正處于第四個周期的上升 階段。
第一個周期:20 世紀 70 年代到 90 年代後期,由于個人台式電腦及其他電 子産品的普及,全球硅含量由 1974 年的 6%提升到 1995 年的 23.1%,之 後進入衰退期。
第二個周期:2001 年到 2009 年,由于筆記本電腦和 2G、3G 的普及,全 球硅含量由 2001 年的 17.7%提升到 2006 年的 23.3%,之後進入衰退期。
第三個周期:由于智能手機的普及,全球硅含量由 2012 年的 23.4%提升 到 2018 年的 31.1%(2017、2018 年存儲芯片大幅漲價的影響較大)。
第四個周期:隨著 5G、AIOT、工業數字化等的普及,我們認爲全球硅含 量開始進入第四個周期的上升階段。考慮到這次升級的産品比第二次、第三次更爲廣泛,與第一次更爲相似,我們認爲這輪硅含量上升持續時間有 望加長。
隨著硅含量的不斷提高,全球半導體銷售額也不斷突破新高。根據 WSTS 的數 據,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由 1999 年的 1494 億美元提高到了 2020 年的 4404 億 美元,預計 2021、2022 年還將分別增長 19.7%、8.8%,達到 5272 億美元、 5734 億美元。
智能網聯設備的增加驅動新一輪硅含量提升,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屬于消費 級物聯網,智能制造、企業數字化等屬于企業級物聯網。根據 GSMA 的預測, 全球物聯網連接數將由 2019 年的 120 億增加到 2025 年的 246 億,增加 126 億,平均每年新增連接數爲 21 億,其中消費級增加 44 億,企業級增加 82 億, 企業級新增數量接近消費級的兩倍,2025 年 246 億連接數中企業級爲 133 億, 消費級爲 114 億。從細分子類來看,智能家居、智慧樓宇是新增連接數最大的 兩個領域。中國物聯網連接數將由 2019 年的 36 億增加到 2025 年的 80 億,約 占全球連接數的 32.5%。其中企業級連接數從 2020 年開始超過消費級,且之 後每年新增數量也更多。
車輛雖然從新增連接量來說不高,全球 2019-2025 年僅增加 3 億輛,但智能汽 車單車半導體含量相比傳統汽車明顯提升。羅蘭貝格將汽車發展方向稱爲新四 化,即移動出行、自動駕駛、數字化、電氣化,並且預計單車汽車電子 BOM(價 值(不含電池與電機)將從 2019 年的 3145 美元(豪華品牌 L1 級別 ADAS 汽 油車)提升到 2025 年的 7030 美元(豪華品牌 L3 級別自動駕駛純電動車)。其 中,大部分的價值增長來自電氣化、自動駕駛、數字化,移動出行是一個由新 型用戶場景和商業模式構成的生態系統,通過電氣化、自動駕駛、數字化來實 現,其本身帶來的電子元件需求相對有限。
電氣化雖然會爲傳統燃油車動力電子相關的 BOM 帶來大約 400 美元的成本節 降,但電池管理系統與電驅動相關硬軟件(例如逆變器、動力總成域控制器 DCU、 各類傳感器)也帶來了超過 2600 美元的 BOM 價值提升。同時,電驅動系統的 價值也將伴隨越來越多的高電壓電子器件而有所提升,例如 OBC(車載充電)、 逆變器等。自動駕駛對整車電子價值的影響短期上主要體現在傳感器、車載計 算平台與軟件等方面。數字化方面,電子電氣架構改變帶來的硬件與軟件的價值提升將明顯高于純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和互聯互通系統。其中,座艙域控制器 及基礎軟件(如 OS)將成爲未來五年的價值高地。
電動化、自動化帶動單車半導體價值量翻倍以上。純電動 車單車半導體價值量相比燃油車翻倍,由四百多美金增加到約九百美金;L4/L5 級自動駕駛汽車單車半導體價值量達 L0 汽車的 8 至 10 倍,由兩百多美金增加 到約三千美金。
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汽車半導體構成比例也有所變化。汽 車自動駕駛、網聯化將使邏輯芯片和存儲芯片最受益,電動化則將明顯帶動模 擬芯片和分立器件的銷售。
半導體國産替代不可逆轉: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中國經濟轉型,摩爾定律放緩。如前所述,中國正處于消費升級過程之 中,消費者對智能化電子産品需求增加;企業則面臨數字化轉型,向智能制造、 高端制造升級,這也是中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選擇。半導體産業作 爲基礎器件,同時受益于消費升級和制造升級,也是制約我國經濟轉型能否成 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發展半導體産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除了政策 支持,大量社會資本開始湧入半導體行業,根據雲岫資本的統計,2020 年我國 半導體行業股權投資 413 起,約是 2019 年的兩倍;投資金額超 1400 億元,相 比 2019 年約 300 億人民幣的投資額增長近 4 倍。
摩爾定律放緩爲我國半導體企業提供了追趕的時間。半導體産業的發展曆史離 不開“摩爾定律”,自從 1965 年提出來後便指引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直到近 年,半導體制程越來越接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放緩,工藝制程的發展開始偏 離摩爾定律曲線。另一方面,7nm 及之後的工藝因爲技術難度大和成本高昂將 成爲小衆工藝。
根據 IBS 的數據, 28nm 工藝的成本爲 0.629 億美元,到了 7nm 和 5nm,芯 片的成本迅速增加,5nm 將增至 4.76 億美元,如此高昂的設計成本只有蘋果等 用量極大的大客戶才能承擔。從全球晶圓産能來看,根據 IC Insights 的數據, 10nm 以下工藝的占比在未來幾年會隨著台積電、三星的擴産而增加,擠壓 10-20nm 的占比,但 20nm 以上的占比將會保持相對穩定,可見 20nm 以上的 工藝仍將滿足一半的産能需求,爲我國半導體企業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地利: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但國産化率較低。我國是全球半導體銷售規模 最大的市場,根據 SIA 的數據,2020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爲 4360 億美元, 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爲 1512 億美元,占比 35%。中國半導體本土企業,相比 海外公司有著地理位置、文化交流等優勢,能夠更好的爲本地客戶提供支持。
與市場規模全球第一不同的是,我國半導體産值不足,自給率明顯偏低。根據 IC Insights 的數據,2020 年中國半導體企業僅占全球半導體 5%的份額,其中 IDM 低于 1%,Fabless 無晶圓相對占比較高,爲 15%。從國産化率來看,2020 年中國芯片市場規模爲 1430 億美元,中國制造的芯片價值 227 億美元,占比 15.9%,但這裏面還包括了海外半導體大廠在中國大陸設立的廠商。若僅考慮 總部在中國的企業,國産化率僅 5.8%,未來國産替代空間很大。
人和:國産化意願強烈,人才供給增加。在中美貿易摩擦之前,國外芯片廠商 因長期積累的質量口碑和産能保障,受到國內終端企業的青睐。芯片作爲影響 電子産品性能的核心零部件,客戶導入之前都需要進行嚴格的産品驗證,驗證 周期根據産品的不同、應用領域的不同而不同,短的半年,長的可能達兩三年。 一般來說,消費電子領域周期較短,工控領域居中,汽車領域較長。在能穩定 獲得已有供應商的芯片産品時,終端品牌廠商花時間、金錢去驗證新供應商的 意願並不強烈,而且新供應商的導入也可能給産品質量帶來不確定性,損害品 牌廠商的名譽。
基于此,在中美貿易摩擦之前,國內芯片企業是很難獲得終端品牌大廠的驗證 機會的。但現在,國外芯片大廠的供給出現了風險,考慮到斷貨帶來的極大損 害,廠商嘗試國産芯片的意願強烈了許多,很多應用領域的大門開始向國産芯 片廠商打開。我們認爲,從長期來看,在下遊需求的倒逼下,我國芯片企業在 産品規格、産品質量、産品種類上都會不斷突破。
人才是巨大挑戰,但是政策、資金支持,已經看到大量海外人才回國助力産業 發展。據我們統計,2019 年以來至少有十家由海外半導體人才回國創業的企業 成功上市,其中八家創始人是美國國籍。
與此同時,近些年國內産學界自我培養意識的加強,有助于國內半導體人才供 給的快速增加。2021 年年初,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通知明確,設置 “交叉學科”門類,並于該門類下設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之 後各大高校便相繼成立集成電路學院:
2021 年 4 月 22 日,清華大學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在國內首次提出 1+N 聯 合機制,打破學科壁壘,強化交叉融合,聚焦集成電路全産業鏈,布局納 電子科學、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學與 EDA、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集成電路 器件與制造工藝、MEMS 與微系統、封裝與系統集成、集成電路專用裝備、 集成電路專用材料等研究方向。
2021 年 7 月 15 日,北京大學成立集成電路學院,並在現場舉行了集成電 路人才聯合培養簽約儀式,簽約公司包括韋爾、北方華創、華爲、中芯國 際、長江存儲、華大九天等。
由近兩年上市公司激勵政策可見,國內半導體企業對于骨幹人才的重視在顯著 提升,激勵更加充分。半導體企業作爲技術密集型企業,留住人才是核心競爭 力之一。在人才搶奪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股權激勵將員工和公司發 展方向統一。2020年我們統計的半導體企業共發布了22個股權激勵計劃草案, 2021 年 1-8 月發布的數量已經與 2020 年全年相當,有 21 個,而且激勵對象 更側重于中層骨幹人員。2020 年的 22 份方案中,6 份方案的激勵對象全部是 骨幹人員,占比 27%,2021 年 1-8 月中有 9 份方案,占比高達 43%。
天時地利人和背景下國內晶圓廠大幅擴建,有望帶動半導體設備材料國産化
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銷售額占全球比例不斷提升,2020 年首次成爲第一大市場。 根據 SEMI 的數據,中國半導體設備銷售額從 2014 年的 43.7 億美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187.2 億美元,占全球比例由 12%提升到 26%,2020 年首次成爲全 球半導體設備第一大銷售市場。2021 年上半年中國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爲 141.8 億美元,占比 29%,繼續維持全球第一。
2020 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材料銷售額僅次于中國台灣。根據 SEMI 的數據,中國 半導體材料銷售額從 2014 年的 60.1 億元美元增加到 2020 年 97.6 億美元,占 全球的比例由 14%提升到 18%。2020 年銷售額超過韓國,僅次于中國台灣, 排名全球第二。
全球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仍由海外企業主導。全球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廠商主要來 自美國、日本和歐洲,合計市占率達 76.6%。根據 VLSI 的數據,2020 年前十 大廠商中 4 家來自美國,市占率 38.9%;4 家來自日本,市占率 19.4%;2 家 來自歐洲,市占率 18.3%。半導體材料中占比最大的是半導體硅片,主要由日 本、中國台灣、韓國、德國企業主導。根據芯思想研究院的數據,2020 年全球 前五大硅片廠商分別是日本的信越化學和勝高、中國台灣的環球晶圓、德國的世創、 韓國的 SK Siltron,市占率分別爲 27.53%、21.51%、14.8%、11.46%、11.31%, 其中日本兩家企業合計占比接近 50%。
設備材料國産化率較低,部分環節取得突破。由于半導體設備材料主要由歐美 日韓等海外大廠把控,我國設備材料整體國産化率較低。根據芯謀研究的統計, 2020 年中國晶圓廠設備采購中僅 7%來自于中國企業。雖然整體國産率偏低, 但我國半導體設備材料企業正在逐步突破,甚至在部分細分市場全球領先。設 備方面,2020 年屹唐半導體在全球幹法去膠設備領域全球市占率第一,中微公司刻蝕設備進入台積電等主流晶圓廠,拓荊科技 PECVD 設備取得國際領先晶 圓廠先進制程試産線訂單等等。材料方面,滬硅産業、立昂微等企業已經實現 12 英寸半導體硅片正片出貨,安集科技 CMP 抛光液已進入國際市場等等。
中國是未來兩年全球新增晶圓數量最多的國家,拉動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需求。 根據 SEMI 的預測,全球 2021、2022 年將分別新建 19 座、10 座晶圓廠,合 計 29 座,其中 22 座是 12 英寸晶圓廠。這 29 座晶圓廠在接下來的幾年將投資 超過 1400 億美元的半導體設備,合計月産能將達 260 萬片(折合 8 英寸)。中 國大陸和中國台灣是新增晶圓廠數量最多的地區,各 8 座。在國産化大背景下, 中國大陸晶圓廠擴建將拉動國産半導體設備的需求,待投産後也將持續拉動國 産半導體材料的需求。
國內被動元件企業大幅擴産迎接景氣上行+國産替代發展機遇
被動元件是電子産業的基礎,目前日本、韓國企業仍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被動元器件也稱無源元器件,是指本身不需要電源而只消耗輸入信號電能就可 以進行信號處理和傳輸的元器件。被動元器件主要包括 RCL(“阻容感”,電阻、 電容、電感的統稱)和射頻器件兩大類,2019 年全球 RCL 的市場規模爲 277 億美元,其中電容、電感、電阻分別占比 73%、17%、10%
被動元器件具備“大米”屬性,是電子産業中的基礎産品。被動元器件的應用 領域較廣泛,小到家用電器、大到飛機、高鐵的電子設備,都需要使用大量被 動元器件,因此被動元器件是電子産業中的基礎産品。此外,被動元器件具備 “大米”屬性,指的是被動元器件對接産業數量較廣泛,價廉但必需,産品特 性類似于大米等糧食作物;以智能手機爲例,其使用的被動元器件數量近 1000 顆,占元器件總數的 90%。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被動元件市場,但中國大陸企業的市場份額目前仍相對較低。 根據 ECIA 的數據,2019 年中國在全球被動元件市場的占比約爲 43%,合計 119 億美元;但與半導體行業類似,中國雖然是被動元件最大的市場,但中國 大陸企業的市場份額較低,行業目前還是日韓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其中:
MLCC:根據 ECIA 的數據,2019 年全球 MLCC 銷售額市占率前三的企業分別 爲日本的村田、韓國的三星電機、日本的太陽誘電,市占率分別爲 38.4%、20.5%、 12.0%,合計占比 70.9%,中國大陸企業風華高科、三環占比均小于 1%。
電感:根據國際電子商情和 CECA 的數據,2019 年全球電感銷售額市占率前 四的廠商分別爲 TDK、村田、太陽誘電、奇力新,市占率分別爲 20%、15%、 13%、13%,合計占比 61%,中國大陸廠商順絡電子排名第五,市占率爲 7%。
電阻:片式電阻是市場需求量最大的電阻類型,市場份額高達 90%,根據國巨 的數據,全球片式電阻産量相對分散,除第一大廠商國巨占比 34%外,其他廠 商占比均小于 10%,前五大廠商合計占比 57%,且無中國大陸企業。
5G、電動汽車等産業快速發展,被動元件需求旺盛,進入景氣上行周期
消費升級的國産化時代,電容、電感、電阻等被動元器件的需求量將大幅增加。 5G 、人工智能、物聯網、自動化設備、電動汽車、區塊鏈等産業的快速發展, 以及傳統産業的更新和升級,爲被動元器件産業持續增長創造空間。
5G 基站方面,根據 VENKEL 數據,傳統 4G 基站的單站 MLCC 用量達到 3750 顆,而 5G 基站的用量有望增長逾 3 倍,超過 1.5 萬顆。5G 手機方面,根據産 業信息網數據,2G 手機平均單機 MLCC 僅 166 顆,3G/4G 手機達到 450 顆/700顆,5G 手機將超過 1000 顆,較 4G 手機提升超 40%;根據商絡電子招股書, 2G 時代單部手機的電感用量爲 20 顆左右,4G 時代單部手機的電感用量已接 近 60-90 顆,5G 時代單部手機的電感用量達到 120 顆以上。電動汽車方面, 根據 KEMET 數據,特斯拉 Model 3、Model S、Model X 系列車型中 MLCC 的 用量均超過 8000 顆,而傳統內燃機汽車的單車 MLCC 用量僅約 2400 顆。
被動元件國産替代進程加速,中國大陸被動元件大幅擴産緊抓機遇
海外疫情蔓延+中美貿易摩擦推動被動元件國産替代進程加速。一方面,被動元 件重要制造基地馬來西亞、菲律賓因疫情擴大先後宣布無限期延長“封城”,全 球被動元件供給受到較大沖擊,國內被動元件企業有望憑借國內對于疫情的良 好控制加速國産替代進程。另一方面,此前國內被動元件企業主要聚焦中低端 産品,通過承接日韓廠商放棄的中低端市場得以立足;但隨著國內廠商的技術 積累以及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國內客戶使用國産供應鏈的意願增強,國內被動 元件企業有望逐步將産品由低端向高端拓展,將應用領域由消費電子向工控、 汽車電子、基站等拓展。
中國大陸被動元件企業大幅擴産以緊抓行業景氣上行+國産替代的發展機遇。以 MLCC 爲例,宇陽科技、風華高科、三環集團均計劃大幅擴産,規劃的新增産 能均超過現有産能的兩倍,待 2024 年達産後,産量將分別占全球的 15%、16%、 9%,占國內市場的 20%、20%、11%。我們認爲,中國大陸企業在前期技術積 累之後,進入擴産和産品擴張階段,隨著産能釋放,收入規模和市場地位均會 有所提高。相關産業鏈看好具備規模化生産能力,能在國産化進程中快速搶占 市場份額的被動元件企業,包括順絡電子、江海股份、風華高科、三環集團、 泰晶科技等。
中國大陸 LCD 産業已實現全球領先,龍頭盈利穩定性有望強化
DoT 時代,顯示作爲人機交互的窗口無處不在,面板需求多樣化趨勢顯現
伴隨著 AI、5G、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興起,LG Display 提出“萬物皆顯 示”(Display of Things,DoT)的概念,認爲未來的顯示應該擁有任何地方 (Everywhere)、任何形態(Any form)、無邊界(Borderless)等特點。與 IoT (Internet of Things)追求萬物互聯類似,DoT 追求在任何物體上均可顯示, 顯示無處不在,作爲人機交互的窗口、萬物互聯的入口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
“萬物皆顯示”趨勢與非電子産品電子化、簡單電子産品智能化的“電子+”趨 勢相輔相成。在我國進入消費升級時代的背景下,智能化産品備受青睐,非電 子産品電子化、簡單電子産品智能化的“電子+”時代隨之而來,顯示面板作爲 人機交互的窗口、萬物互聯的入口在越來越多終端中得以應用,比如蘋果作爲 智能手表的引領者在其最新款的 Apple Watch S7 中將屏幕尺寸較 S6 增大了 20%,小米、百度等企業推出觸屏音箱産品,蔚來汽車在其 ET7 數字座艙中使 用了 10.2 英寸的 LCD 儀表盤及 12.8 英寸的 OLED 中控屏。
TV 大尺寸、高端化爲顯示面板行業長期增長賦能
電視面板尺寸持續增加,1H21 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面積同比增長 9.64%。 根據WitsView數據,1H21 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 1.32億片,同比增長 2.02%; 1H21 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面積 8815.60 萬平米,同比增長 9.64%;出貨面 積同比增速遠高于出貨量同比增速,主要得益于電視面板尺寸的持續增加。根 據 WitsView 數據,全球液晶電視平均尺寸從 1Q15 的 40.58 英寸提升至 2Q21 的 49.53 英寸,電視面板需求大尺寸化的趨勢延續。
伴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國內消費升級的時代到來,消費者對于高端 電視的需求日趨強烈。根據群智咨詢數據,全球 Mini LED 電視出貨量有望從 2020 年的 10 萬台增長至 2022 年的 360 萬台,滲透率從 2020 年的 0.1%提升 至 1.6%;全球 8K 電視面板出貨量有望從 2020 年的 61 萬片增長至 2022 年的 720 萬片,滲透率從 2020 年的 0.2%提升至 2022 年的 2.7%。我們認爲終端需 求高端化的趨勢將爲面板企業産品結構升級提供契機。
中國大陸 LCD 産業現已實現全球領先,京東方、TCL 華星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 LCD 面板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現已實現全球領先。 2003-2008 年,中國大陸 LCD 産業處于技術引進、積累的起步階段;2009-2017 年,中國大陸 LCD 産業向高世代擴張,實現快速追趕;2018-2020 年,中國大 陸 LCD 産業實現全面反超、全球領先。根據 Omdia 數據,中國大陸 LCD 産能 占比(按面積)從 2003 年的 0.57%提升至 2020 年的 55.98%,並于 2017 年 超過韓國成爲全球第一;Omdia 預測 2026 年中國大陸 LCD 産能占比(按面積) 將達到 78.53%,領先地位將進一步鞏固。
伴隨著中國大陸 LCD 産業做大做強,京東方、TCL 華星、惠科等中國大陸企 業迅速崛起。根據 Omdia 數據,2020 年京東方、TCL 華星的 LCD 産能面積分 別爲 7631、4253 萬平米,領先于三星、LG、友達、群創的 2317、3540、3531、 3910 萬平米;此外,惠科的 LCD 産能面積也從 2017 年的 270 萬平米快速提 升至 1664 萬平米。目前京東方、TCL 華星、惠科等中國大陸企業的 LCD 産能 規模已處于全球領先位置。
在大尺寸 LCD 的應用領域中,京東方在電視、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 領域均爲全球第一,TCL 華星在電視領域份額較高。根據 IDC 數據,2020 年 京東方分別以 18.2%、25.1%、26.5%、33.4%的市場份額位居電視、顯示器、 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 LCD 面板出貨面積的全球第一位;2020 年 TCL 華星以 15.9%的市場份額位居電視 LCD 面板出貨面積的全球第二位。除京東方、TCL 華星外,三星、LG、友達、群創的 LCD 市場份額位居前列。
京東方、TCL 華星的毛利率水平全球領先。根據 Bloomberg 數據,2013 年以 來,京東方的毛利率水平處于行業領先地位,與三星顯示毛利率水平相當(三 星顯示包含較多 OLED 業務),我們認爲主要得益于京東方高世代線、産品結 構多元所帶來的規模、成本優勢。此外,2017 年以來,TCL 華星憑借 T6/T7 高世代線投産所帶來的規模效應,毛利率顯著提升,2020 年毛利率 16.89%僅 低于三星顯示的 21.08%和京東方的 19.72%。
我們看好京東方、TCL 華星等中國大陸面板龍頭實現盈利穩定性的強化以及盈 利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我們看好面板行業由過去的供給端主導(産能變化) 轉向需求端主導(終端需求大尺寸、高端化、多樣化),面板企業的盈利穩定性 有望強化。另一方面,中國大陸 LCD 面板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 現已實現全球領先,我們看好京東方、TCL 華星等中國大陸面板龍頭把握我國 消費升級國産化的時代紅利,憑借高世代線所帶來的規模效應、成本優勢以及 市場份額領先所帶來的行業話語權、定價權實現盈利能力的穩步提升。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官網】。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