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果園港正在作業中的叉車。新華社記者梁強攝
新華社重慶4月2日電(記者任延昕、梁強、黎華玲)一批俄羅斯荞麥蜂蜜被打包裝箱,乘中歐班列南下,抵達幾千公裏外的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這相較于傳統“漂洋過海”的運輸方式,縮短了一個月。
在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意大利的紅酒、澳大利亞的保健品、斯裏蘭卡的紅茶等4.5萬種進口商品正在通過更便捷的交通體系在此彙集。
“這對于沿海城市來說或許很尋常,但對于偏遠、閉塞的西部內陸城市實屬不易。”俄羅斯特色商品館負責人劉曉敏說。她多年從事進出口貿易,對于重慶曾經的物流交通狀況記憶猶新。
重慶地處中國西南,背靠面積占中國71%、生産總值約占中國五分之一的西部地區。長江水道連結東西,讓這裏成爲中國西部主要的貨運中轉地,但相距海岸線2000多公裏的距離又增加了貨物在途時長。
劉曉敏正在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俄羅斯商品館向顧客展示進口蜂蜜。新華社記者梁強攝
以往依靠水運的貨物從重慶發出,沿長江向東運至沿海港口,再轉至世界各地,動辄耗費兩三個月並不罕見。進口貨物也需要從東部港口城市經長江抵達重慶,一些從東南亞等國進口的水果往往還沒等運到,就已在半路上腐敗變質。
不便利的物流運輸增加了商品成本,掣肘了重慶乃至中國西部的開放發展,也讓像劉曉敏一樣的貿易商們頭疼不已。
兩年前,劉曉敏離開俄羅斯回到重慶創業。她明白,中國西部正在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格局,而這正是她的新機遇。
2017年,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正式開通,西部地區的貨物不再需要都經長江向東繞遠,而是向南從廣西就近出境,極大緩解了物流瓶頸。
早在7年前,重慶就已首開直達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這趟班列耗時是海運的三分之一,成本是空運的五分之一,打通了中國向西直達歐洲的陸路國際貿易大通道。
距離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約35公裏以外的團結村站,正是當年中歐班列首趟列車的始發站。
重慶團結村站等待編組的貨運列車。新華社記者梁強攝
團結村站站長張信介紹,如今往來這裏的國際貨運班列數量與日俱增。最多的時候,光是中歐班列一天就要發7列。24小時、三班倒作業成了他們的工作常態。
同樣忙碌的還有16公裏以外的興隆場站的調度大廳,十余名值班調度員們正密切關注著屏幕上投射出的路線圖和不斷變動的紅黃色塊。
這裏是中歐班列完成編組的地方。每天,裝載著汽車配件、建築材料、農副産品等進出口貨物的列車彙聚于此,經過協調和編組再發往全世界。
如今,從歐洲、澳大利亞、美國東部進口的商品可以通過海運運至新加坡,轉運至廣西欽州,再經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運回重慶。鐵海聯運的方式相較于傳統的江海聯運至少可以節約半個多月的時間。
一張四通八達的國際物流交通網正在鋪開,它的“朋友圈”還在不斷擴大,目前已覆蓋全球71個國家和地區的155個港口,甘肅、青海、雲南等中國西部省份也加入了通道建設。
越來越多的投資家和企業家開始把目光投向重慶以及中國西部。劉曉敏的生意規模也正在不斷壯大,産品分銷輻射全國。雖然工作比以前忙碌,但她卻更有幹勁,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