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白水江片區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野生大熊貓活動畫面。
9月10日,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育集團旗下河川生態園爲大熊貓“凱凱”慶祝即將于9月14日到來的生日,“凱凱”與“嘉嘉”于2012年抵新。
8月31日,大熊貓幼崽“夢圓”(右)和母親“夢夢”在德國柏林動物園迎來兩周歲生日,柏林動物園爲它們舉辦了慶祝活動。
8月21日,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大熊貓“小奇迹”(右)和媽媽“美香”一起享用水果冰蛋糕。
9月17日重慶動物園舉行大熊貓雙胞胎滿百天征名活動。出生于6月10日的大熊貓雙胞胎目前健康狀況良好,哥哥體重6060克,弟弟體重5680克。
“爲了這顆星球上人類的生存,我們要付出共同的努力,面對共同的挑戰,我們只有朝著這個方向開展合作,才能找到解決方案。”總部設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幹事布魯諾·奧伯勒日前接受采訪時表示。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今日在中國昆明拉開帷幕。
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是兩個相互影響的領域,前者有助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而氣候變化本身又是生物多樣性和物種損失的原因之一。而中國在這兩個領域都做出了貢獻。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已經采取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措施,比如大熊貓繁育計劃就是“很好的實踐,也非常成功”。
剛剛結束的國慶假期裏,“四川寶興牧民偶遇野生大熊貓”“熊貓寶寶爬樹有多順溜”“大熊貓表達愛的方式”等多個話題相繼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榜。
大熊貓,當之無愧的中國動物界“頂流”,總能輕而易舉地吸引人們的目光。作爲衆所周知的國寶,大熊貓的受關注程度、受喜愛程度,以及受保護的力度,在中國恐怕沒有別的動物能出其右。
過去幾十年,大熊貓憑借憨態可掬的外表,贏得全世界的喜愛,也一度因爲被捕捉獵殺、棲息地減少等原因而瀕臨滅絕。這個來自中國的獨特物種,見證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不同姿態,也被賦予多重身份:大熊貓曾是競相捕獵的對象,是世界各地動物園裏的明星,也是慈善機構的標志,成爲全球動物保護的代表。
對于“國寶”,中國在人力、財力的投入上全力以赴,並取得顯著進展。今年7月,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在公開采訪中提到,截至2020年底,中國圈養大熊貓的數量達到633只,是1990年的6倍多。近期,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介紹,目前中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只,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爲易危。
1 “外交使者”們 的異國生日
“外交使者” “日常生活中的神獸”
據目前的研究,大熊貓的曆史可以追溯至800萬年前,與其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因此大熊貓又被稱爲“活化石”。
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神父在四川雅安寶興縣發現了熊貓的蹤迹,他成爲第一個目睹這種珍稀動物的西方人。大熊貓的標本被運回法國後,擁有了作爲動物物種的正式科學名稱和描述,自此,匿居荒野的熊貓進入人類文明的視野。人類對于大熊貓的迷戀也掀開了序幕。
在1949年之前,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險家、遊獵家和博物館標本采集者來到大熊貓産區,獵獲的大熊貓多被制作成標本,進入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裏。其間,1936年,第一頭活體大熊貓寶寶蘇琳到達美國,立即引起大轟動,人們爭相湧向它所在的動物園。
由于廣受喜愛,新中國成立後,大熊貓一度成爲“外交使者”,被贈送至不同國家,所到之處,無不風靡。據統計,從1957年到1982年,中國一共向9個國家贈送了24只大熊貓。這種來自中國的獨特動物,向世界釋放出親切和友善的信號。
1982年後,中國停止了向外國贈送大熊貓的做法。兩年後,“熊貓租借”方案出台。方案規定,想要租借大熊貓的國家,需每年向中國支付100萬美金,且繁殖出生的小熊貓,須在兩年內歸還中國。盡管如此,各國租借熊貓的熱情依舊不減。
世人爲什麽如此迷戀大熊貓?
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認爲,在中國獨有的物種當中,大熊貓在生物學意義上有著極強的不可複制性:長相討喜,性格溫和,人見人愛。
作爲第一個受委托在中國爲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進行熊貓保護工作的西方科學家,美國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在《最後的熊貓》一書中,這樣形容大熊貓:“熊貓跳脫出它高山上的家園,成爲世界公民,它是我們爲保護環境所付出努力的象征。它雖然體格肥碩似熊,卻獨具創作的天分、藝術的完美,仿佛專門爲了這項崇高的目標而演化成這種模樣。圓圓的扁臉、大大的黑眼圈、圓滾滾逗人想抱的體形,賦予熊貓一種天真、孩子氣的特質,贏得所有人的憐愛,令人想要擁抱它、保護它,而且它又很罕見。這些特質,造成了一個集傳奇與現實于一身的物種,一個日常生活中的神獸。”
2 大熊貓蒙難史 曾是狩獵目標
大熊貓被發現後,立即引來西方世界的矚目,它們隱士般的平靜生活被打破。
在《來自中國的禮物——大熊貓與人類相遇的一百年》一書中,作者將一百多年來大熊貓與人類的互動過程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涵蓋1869-1949年的80年,主題幾乎都是西方對于大熊貓的執迷。
20世紀初,正值清朝政府搖搖欲墜之時,西方探險家得以任意采集中國野外的奇珍異寶。一位英國的博物學家在遊記中寫道,“熊貓是中國西部最值得狩獵家去追尋的獵物。”
在中國陷入軍閥混戰之時,多個西方團隊前來尋找大熊貓,其中包括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兩個兒子,他們打響了獵殺大熊貓的第一槍。彼時,西方的各個博物館陷入激烈競爭,各自派出人馬,想要獲得更多、更完整的大熊貓標本。
一時間,大熊貓成爲這場狩獵行動的共同目標。據統計,一名美國傳教士曾在1929-1934年五年內,向美國國家博物館提供了超過20只大熊貓標本。
1935年後,西方獵人對獵殺大熊貓漸漸失去興趣,開始認真琢磨如何活捉大熊貓並運出中國。那段時間,大熊貓的捕捉、運輸和買賣持續不斷,有的大熊貓命喪其中,有的則遠離家園顛沛流離。
大熊貓被肆意捕捉的噩運,直到1949年才得以結束。
然而,因爲棲息地保護不完善,大熊貓仍不時落入獵套,甚至因被誤捕而喪命。
此外,由于砍伐森林、開發礦産、擴張農田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大熊貓的棲息地面積大量減少,數據顯示,1950-1985年,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縮減了56%。同時,大熊貓的棲息地形成互不聯系的孤島,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科學研究認爲,種群的孤立和分割是長期威脅大熊貓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其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導致種群消失。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大面積的箭竹開花現象,導致超過200頭大熊貓因缺少食物,饑餓而死,讓大熊貓的處境雪上加霜。
大熊貓數量的銳減引起各界重視,人類開始從科學角度思考,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大熊貓。爲了拯救大熊貓,中國和西方開始了野生熊貓的共同研究,動物園等機構開始探索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繁殖熊貓。大熊貓作爲國寶的待遇,日漸改善。
3 環保偶像 打動和改變所有看見它的人
意識到大熊貓瀕危的處境後,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國寶”,世界各地的慈善機構、科研人員也伸出援手,參與其中。
1992年,“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開始實施。工程以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爲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人員綜合能力建設、保護宣傳教育、大熊貓資源救護與監測、人工飼養繁殖研究等方面也開展了大量工作。
截至2017年底,全國建立了大熊貓自然保護區67個,有效地保護了超過57%的大熊貓棲息地,以及71%以上的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
多年來,大熊貓的境況已大有不同。據侯蓉介紹,上世紀80年代的大熊貓野外調查顯示,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只有1114只,如今,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已經明顯恢複,達到1864只。同時,人工飼養和繁殖大熊貓的技術,也取得突破,1990年,中國圈養大熊貓的數量只有104只,到去年年底,圈養大熊貓的數量達到633只,且大熊貓的平均期望壽命延長了近10歲。
對人類而言,野生大熊貓和圈養大熊貓都是寶貴的保護和研究對象。
野生大熊貓由于數量稀少,天性謹慎,實屬難得一見。王放從事野生大熊貓追蹤研究已經近15年,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熊貓僅一次,曾經有幾次,剛聽到動靜,大熊貓就已經迅速離去,空留殘影。
而圈養大熊貓爲開展科學研究、普及熊貓知識、提供參觀服務等,帶來巨大便利,可以說,它們充當了野外同伴的大使,讓人類和大熊貓的關系更爲緊密。
一直以來,動物園或研究中心裏的大熊貓參觀者總是絡繹不絕。如今,得益于互聯網的普及,官方的熊貓頻道對大熊貓展開7×24小時全方位、全時段直播。互聯網上“雲吸熊貓”的網友親切地將大熊貓稱爲“滾滾”,滾滾們治愈人心的力量得以成倍放大。
在大熊貓與人類相遇的一百多年間,大熊貓的命運幾經波折,但人類對其的迷戀和喜愛跨越了時空。大熊貓的意義超越了一個瀕危物種的範圍,有人說,“野生熊貓的保護,已經變成對人類的一種試煉。”如果連大熊貓都沒有被妥善保護,其他物種還有希望嗎?
曾在中國研究野生大熊貓近五年的喬治·夏勒,在30年前就曾寫道,“熊貓會被奉爲環保偶像,其實毫不足奇。這動物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魔力,能打動和改變所有看見它的人;只要有它在場,氣氛就煥然一新……如果任憑熊貓滅絕,那麽所有的高尚情操、人道關懷,所有使它們永垂不朽的企圖,都沒有意義。”
A06-11版統籌:周全
采寫:南都記者 馬銘隆 見習記者 宋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