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廣東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果農爬上枝頭采摘荔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鄧華攝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肖文峰、吳濤、李雄鷹)8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爲《豐産不賤賣,大疫未滯銷:廣東荔枝菠蘿上演“嶺南逆行記”》的報道。
在剛剛過去的收獲季,菠蘿和荔枝成了廣東市場上耀眼的“逆行者”。
豐産“大年”,又遭遇疫情不利影響,但這兩大廣東名産雙雙實現大賣,創下了空前的銷售業績。
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美譽的荔枝等特色農産品,在以往每逢豐産之年,農民就擔憂價格大幅下降,産品滯銷。今年雙重壓力下,産銷兩旺的秘訣是什麽?
記者調研發現,這得益于廣東近兩年在持續推進農産品質量提升的基礎上,加大了數據要素投入,通過構建農業現代化市場體系,實現“區域生産連通國內外市場”,突破“區域性過剩”的傳統難題,推動地方小特産逐漸發展成爲農業大産業,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小標題)豐産大年遭遇疫情下的“逆市大賣”
眼看著荔枝賣完,廣東惠州惠陽區鎮隆鎮荔枝生産協會會長吳添樂一直以來的擔心終于放下了。
“今年荔枝豐産,又遇到疫情,銷售渠道和消費都可能會受影響,我們一直很擔心賣不出去。沒想到結果出人意料的好,不僅賣完,價格還很穩定。”吳添樂說。
鎮隆鎮種植的荔枝屬于中晚熟品種,今年4.3萬畝荔枝大約收了2000萬斤鮮果。
在廣東最大的荔枝産區茂名市,今年荔枝種植面積達到135.5萬畝,産量約52萬噸,比去年增加近20%。茂名市水果局局長葉穎邦說,産量上升了,但與2019年相比,每斤平均價格不但沒有下降,還增加了1元多。種植戶譚統華今年銷售收入比去年多了70多萬元,“腰包鼓了起來”。
“在豐産和疫情的雙重壓力下,今年茂名的荔枝銷售打贏了一場硬仗。”葉穎邦說。
在全國最大的菠蘿種植基地湛江徐聞縣,今年早期受疫情影響,一度出現菠蘿滯銷情況,價格跌到幾角錢一斤,但最終也“逆轉”實現産銷兩旺。據徐聞縣政府統計,今年徐聞菠蘿已銷售(含加工)約60萬噸。在菠蘿主産鎮曲界鎮,僅郵政銀行農戶存款余額就達12.56億元,同比增長2.65億元,增長率26.68%。
豐産又暢銷,帶動了農民增收和鄉村脫貧。徐聞縣副縣長李逸說,截至5月31日,全縣2019年剩余未脫貧人口共80戶272人已全部脫貧。
“農業部門的幹部,大多論起‘種’頭頭是道,提起‘賣’就愁眉苦臉。能産不會銷,是多年來農業産業發展的‘傳統難題’,現在這一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東說。
(小標題)現代化市場銷售體系解決“不會賣之痛”
今年廣東荔枝和菠蘿“逆市好銷”,除了不斷進行農業生産現代化改革,改良品種、調整結構、提高質量,強化産品競爭力之外,也得益于近年來廣東探索建立的現代化市場銷售體系,讓農産品開始越來越好賣。
首先是全力推動數字農業建設實現信息聯通。利用數字經濟産業的優勢,廣東近年來出台了推動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的一系列文件,並且建成了一批數字平台。
茂名建立了荔枝果園蟲情監測預警系統、水果質量安全溯源系統、集配交易平台、全産業鏈可視化展示平台,打造荔枝産業大數據中心。
廣東菠蘿主義集團公司建設的徐聞菠蘿大數據平台,讓全國上千家銷售商、采購商和數千種植戶實現了信息聯通。從2月開始廣東各地與“拼多多”、新浪等互聯網平台合作進行的領導幹部“直播帶貨”,在促進銷售的同時更讓數字要素的應用深入人心。
其次是農産品的品牌化建設“上天入地”,産業成鏈提升競爭力。廣東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等方式,推動農業三産融合形成産業鏈,目前已有多個“十億”級別的農業産業。徐聞菠蘿今年鮮果總産值約15億元,依托菠蘿産業建成了現代農業産業園。茂名荔枝産業今年産值近70億元,正在建設國家級的現代農業産業園和種質資源圃。
據統計,廣東各地已建成的現代農業産業園內企業持有農業品牌(含企業品牌)達1956個,並形成了徐聞菠蘿、廣東荔枝等一批地理標志産品。同時,創新營銷手法,今年開通的荔枝號高鐵、荔枝號航班等,使全國“天上地下”都能看到廣東地方特色農産品品牌,大大提升了社會認知度。
第三是內外並重,努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渠道。通過建立高效的物流渠道,不管是典型的熱帶水果菠蘿還是非常不耐儲存的荔枝,都已在全國範圍內走進了民衆消費單中。葉穎邦說,通過與順豐快遞等合作,依托先進的物流和保鮮技術,曾經“一日色變”的荔枝已可以及時、新鮮地送到幾千裏之外的消費者手中。
更重要的是,國外市場也在不斷開拓和擴大。今年廣東荔枝等農産品不僅繼續出口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國家,還實現新突破,菠蘿和荔枝都首次出口到日本。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介紹,廣東已有農産品出口示範基地137個,僅出口荔枝就有52家注冊果園。
(小標題)小生産對接大市場,趕走農産品滯銷的“攔路虎”
專家認爲,不斷發生的農産品滯銷,是全國農業産業發展的“攔路虎”,也是鄉村振興必須克服的障礙。今年廣東菠蘿、荔枝銷售“逆市飄紅”,體現了小生産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陳東說,以往我國農業産業發展和農産品銷售,呈現出的是一種原始而粗放的銷售方式,很多農産品出現滯銷,並非是真正的過剩,而是供需信息封閉在一地、一省或一個區域內,形成了局部過剩。
在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劉志嘉看來,廣東建立的現代化農産品市場銷售體系,並不是改變了農産品市場的供需關系,而是打通了區域特色農産品和全國範圍內的大市場甚至國際市場的連接渠道。
受訪幹部、專家等認爲,我國地理區域、資源禀賦和社會經濟特點,決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小農生産仍舊是我國農業生産的主流,鄉村産業發展和振興,也是以地方特色農産品或優勢農産品爲基礎,因此,如何實現小生産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是全國各地鄉村産業發展要走得更穩、走得更遠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劉志嘉認爲,各地可因地制宜借鑒和學習廣東的做法,一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投入,提升農産品質量;二是以大數據連通全國市場實現産銷順暢對接;三是塑造核心競爭力品牌提升農業效益,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小生産對接大市場,也需要基層幹部轉變觀念積極作爲。李逸說,過往基層幹部認爲“賣東西是農民自己的事”,但這一觀念正在轉變。近兩年,在菠蘿銷售季,徐聞縣都會由政府領導帶隊到全國推銷,今年疫情期間,不僅縣鎮領導輪番上陣直播,還出台了特別政策——受邀請到徐聞采購菠蘿的采購商,商務活動期間在徐聞迎賓館免費吃住,以此吸引采購商到徐聞采購菠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