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醫工融合五大創新榜單發布
生命健康産業被稱爲“永遠的朝陽産業”,近兩年多的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對于生命健康産業而言,既是“危”,也是“機”。在“健康中國2030” 國家戰略目標下,醫學正在成爲知識流的融合點和創新的爆發點,醫工融合本質上是從醫學的角度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醫學跟工學的結合,形成了四大發展方向:醫用新材料、藥物研發、創新醫療器械和智慧醫療,核心就是以創新爲驅動,以醫工交叉融合和多學科、多技術協同發展,在交叉融合實踐中實現産業化突破和臨床應用。
2022年8月19日,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生物醫學工程與智慧醫療融合創新發展論壇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廊坊)醫療器械産業峰會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論壇首次推出中國醫工融合産業鏈創新榜單,這是對國內醫工融合各創新要素的綜合水平評價。
一、産業發展特征
(一)醫工融合逐步成爲共識,創新要素正在形成合力
新的發展時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爲醫療科技事業發展的新方向,被納入“四個面向”指導思想體系。從國內大的産業環境來看,醫工融合在政、産、學、研、醫等各界都逐步形成共識。
國家政策體系及地方行動逐步完善。自2015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正式實施,一系列鼓勵醫療機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政策及配套文件不斷出台,國家支持醫學創新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以北京、上海、蘇州、深圳、成都等地方政府也愈加關注醫企融合,不斷強化政策支持、技術轉化、學術交流和産業發展等。
醫生和醫療機構的創新轉化路徑逐漸走通。在醫學成果轉化方面,我國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25%-30%的轉化率,我國轉化水平仍然偏低。在醫療科技創新的馬拉松競賽中,落實科技成果轉化,對接生産力才是終點。近幾年來,國內頂尖醫院和醫學院不斷探索成果轉化路徑,全國三甲醫院的專利轉讓量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其中北京積水潭醫院探索賦權+作價入股新模式並走通行業、企業成功上市的案例,也刺激了國內衆多頂尖醫生通過專利保護和産品,不斷將在醫學創新成果進行轉化的案例層出不窮。
(二)底層創新突破加速,醫療器械處于行業發展的黃金期
從技術發展來看,不管是在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是制造及工藝技術的提升,以及前沿生物技術的探索,我國的醫工融合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國産器械很多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比如在一些影像設備、檢驗檢測、手術機器人等。 1、醫療器械創新呈現高度碎片化,新一輪醫工交叉熱潮帶動大量技術成果進入醫療器械創新領域
從行業特點看,醫療器械是一個多學科交叉領域的賽道,除醫療影像設備這樣的“大塊頭”,醫療器械更多都是些碎片化的應用場景,技術、産品和市場碎片化,行業技術創新大多是微創新,而不是顛覆性創新。
表 1 醫工融合技術類型及方向
數據來源:衆誠智庫,2022.08
2、醫工融合的核心領域:中國醫療器械處于行業發展的黃金期
在新冠疫情和帶量采購雙重影響下,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整體仍保持高速增長,增速遠超全球平均增速,2016-2021年,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從3700億元增長至9641億元人民幣,CAGR爲20%,占據全球近20%份額,且占比還在持續提高;近8年來,國內醫療器械市場增速一直高于藥品、醫藥流通、醫療服務市場,2021年增速高達26%;而在上市公司層面,2015年以來,醫療器械累計新增上市公司68家,在醫藥細分市場中位居第一。
圖 1 2016-2021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及增速
數據來源:衆誠智庫,2022.08
圖 2 2015年以來中國醫藥細分領域新增上市公司數量
數據來源:衆誠智庫,2022.08
二、全球多個先進發展區域在醫療創新轉化方面,形成了很好的示範樣本
近年來新冠疫情影響廣泛深刻,生命健康産業備手各界關注,也成爲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競爭的焦點,全球範圍內的生物醫藥産業發展迅速,以美國、日本及西歐等發達國家在醫工融合和醫學轉化方面更是領先全球。
圖 3 全球醫工融合/醫學轉化的主要産業集聚區及醫療中心分布
數據來源:衆誠智庫,2022.08
全球醫工融合/醫學轉化多采用BBB或“臨床-科研-教育”創新孵化模式。引領全球的BBB(Bed- Bench- Bed,即,臨床-實驗室-臨床)研發創新模式,一方面在美國波士頓-劍橋地區、美國北卡三角園、英國·劍橋郡劍橋科技園、以色列海法生命科學園等産業集聚區得到了很好的實踐,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另一方面在美國梅奧診所、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瑞士洛桑大學附屬醫院、新加坡中央醫院等全球頂尖醫療中心采用“臨床-科研-教育”孵化模式推進醫學領域的創新與轉化,實現了醫工交叉結合、集智、高效的市場化。
三、發展結論:我國發展醫工融合具備一定優勢,也面臨不小挑戰,核心就是要發揮好各界資源、釋放創新要素活力、順暢的合作及轉化機制、完備的人才梯隊建設等。
從近10年來,尤其是2017年我國加入ICH以後,國內醫藥産業政策改革加速,政策調整頻率更高,醫藥行業也是呈現出“百花盛開”的新局面,行業創新更貼近臨床需求,並加快與國際接軌,加上國內臨床資源的總量還在擴容,醫工融合也在此背景和産業基礎上完成了一定的積累,在政策、環境建設以及供應鏈方面還建立了相對的比較優勢,國內的科技人才及工程師紅利也逐漸漸入佳境。
與此同時,國內醫工融合領域發展還處于淺層次,存在問題仍然不少。其一,制度設計不合理。大部分醫學科研成果屬于國有資産,成果價值和收益人很難評定。受制于科研導向,醫生創新轉化認識及平台缺失等多方面因素,絕大部分現階段難以轉化。其二,缺少專業平台和對應的項目孵化體系。醫療機構及科研人員了解到的資源有限,很難找到適宜的合作夥伴,缺乏聯結多方産業及資金資源的通道或平台。其三,缺乏足夠的人員和人才。缺乏專業的醫學成果轉化技術服務體系和人員,複合型人才極度缺乏,加上國內人員數量和編制遠不及以色列、美國等國家,培養周期較長。第四,有價值的醫工轉化項目比較稀缺。
發展建議:參照國外發展經驗和行業發展特點,衆誠智庫認爲,應該有四個方面去加強和提升。
第一,加強和推動更多的基礎研究,以穩健創新發展的根基。加強對中國醫學工程領域的基礎研究體系建設,確 保“高質量”的原創性成果産出。
第二,加大科研成果轉化,能夠很好推動産業化應用,在科研領域形成良性循環,更多研究成果順利商業化落地。
第三,人才永遠是關鍵。不僅要吸引國際人才,同時更要加大力氣培養年輕人才,包括當前急需的專業的醫學轉化人才等。
第四,政府和社會資本要加強投資,要持續對好項目進行輸血。尤其考慮到原創性醫工産品的成功研發上市能夠帶來的社會利益,引導政府産業引導基金、商業投資機構將資金更有效的投入到原創性創新項目上。
四、國內醫工融合産業鏈創新實踐者:呈現出優秀的基因和特質
從研究發現,國內醫工融合産業鏈創新的實踐者,包括産業園、高校、醫院、企業等,都有著共同的基因和特質:在頂層設計層面,他們對于疾病領域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技術層面、合作能力、臨床影響力、對行業趨勢的判斷等多個方面都具備明顯的優勢。
2022醫工融合創新産業園Top10
2022醫工融合創新高校Top10
2022醫工融合創新應用醫院Top10
2022醫工融合創新平台Top10
2022醫療機器人創新企業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