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一句曾經流行于網絡上的話,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但是,由于各種生活瑣事,加上一些條件限制,能夠有勇氣實踐這句話的人,畢竟是少數。
而在這群人當中,有一位顯得格外亮眼,他出生于100多年前,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裏,只身一人,以腳步丈量世界,耗時8年,遊曆了40多個國家,會見了2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名人,成爲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徒步完成環球旅行的人。
完成這一壯舉的,是一個中國人,他的名字,叫潘德明。
01 少年夢想
1908年1月8日,浙江湖州的一個教會家庭,出生了一個小男孩,他就是潘德明。潘德明的父親是一名“紅幫裁縫”,也就是爲外國人做衣服的裁縫。因爲父親的原因,潘德明有機會接觸到了不同國家的人和文化。
很小的時候,潘德明就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他熱衷于戶外運動,最擅長的是慢跑和爬山。長期的體育鍛煉,造就了潘德明極佳的身體素質。這爲他將來的旅行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潘德明
那時的潘德明,由一名美國籍的老婦人照料,這個老婦人,年輕時在中國辦學多年,知識淵博,風趣幽默。她時常給潘德明講國外那些奇聞異事,總總趣味內容,引發了小男孩對外面世界的無限神往。于是一有機會,潘德明就到處尋找關于世界地理、旅行經驗的書籍,讀得津津有味。
12歲時,潘德明跟隨父母來到南京生活,之後就讀于上海南洋高級商校,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知識儲備更加豐富了。
1928年,20歲的潘德明,在南京開了一家西餐廳。這家名爲“快活嶺”的餐廳,在他的精心經營之下,擁有了一大批忠實的顧客,就這樣,潘德明掙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一定的積蓄,這個不安分的年輕人,再次想起了他兒時的那個夢想,那個想去外面世界看看的願望。可是,餐廳老板與旅行家,兩者的身份轉換,似乎缺少一個契機。契機,需要耐心等待。
02 亞細亞步行團
時間到了1930年,機會悄然而至。這年夏日的一天,正在翻看上海《申報》的潘德明,無意中浏覽到了這樣一則新聞:上海的幾個年輕人,成立了一個名爲“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的組織。他們宣稱,要讓中國人擺脫“東亞病夫”的標簽,從上海出發,走遍全亞洲,爲中華民族爭光。
一看完這個消息,潘德明激動萬分,當即決定加入他們。心動不如心動,他果斷停掉了餐廳的生意,第一時間趕往上海。可惜到達申城以後,步行團已經離開了這裏,此時正在浙江境內。
于是,潘德明又乘車追至浙江,終于在杭州與步行團會面。找到組織的潘德明,跟隨小夥伴一路前行,情緒十分高昂。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很快,他們就感受到了旅途上的艱難。走過了福建、廣東、廣西,傷病一直困擾著這群年輕行者,不斷有人退出,成員數量肉眼可見的減少。
等到半年後,行至越南北部城市時,原先5男3女的團體,只剩下了3個人。在這裏,步行團受到了當地華人的熱情迎接。同時,潘德明發現了步行團其中的貓膩,這群人其實是在利用海外人士的愛國情懷,爲自己募捐謀私利。而潘德明的旅行初衷,顯然不是這樣的。
接著,步行團到達清化市,隊伍內部分歧更加嚴重,不久以後,潘德明收到了消息:另外兩個人因爲傷病,無法繼續堅持,決定退出這次徒步行動。就這樣,團隊一拍兩散。
接下來該何去何從?潘德明陷入了沉思中。經過慎重考慮,最後他決定:即便一個人,也將繼續行程,不但要遊遍整個亞洲,還要環行全世界!
在潘德明看來,只有西行,才能遇見更多未知的事物。即使那些未知,充滿了風險與挑戰。
03 路在腳下
1931年,在越南西貢市,潘德明利用之前得來的捐款,買了一輛“蘭翎牌”自行車,定制了一本空白留言冊,開始了自己的環球之旅。
他從越南向西北方向騎行,先後途徑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到達了新加坡。在當地,潘德明見到了著名華僑企業家,被稱爲“萬金油大王”和“報業大王”的胡文虎。胡文虎不僅在潘德明的留言冊上,寫下了滿滿的祝福,成爲了第一個題詞人,還慷慨解囊,將他送上了開往印度的輪船。
到達印度以後,潘德明拜訪了大詩人泰戈爾,對方爲他題寫:“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接著,他又受到了總理尼赫魯、聖雄甘地的接見。
尼赫魯給他的經費資助,甘地對他的真誠鼓勵,讓潘德明再一次深受感動。百感交集的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國人期望之殷,德明自當勇往直前,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恥。”
潘德明的下一個目標,是非洲。經過了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國家,橫渡了蘇伊士運河,潘德明于1932年,第一次踏上了埃及的土地。
在埃及首都開羅,潘德明偶遇了幾位華人留學生,看到來自遙遠祖國的同胞,留學生們十分的熱情。他們主動爲潘德明尋找住宿的地方,提供當地景點信息,還當起了翻譯和向導。就這樣,一群人互相陪伴,來到了獅身人面像腳下。望著眼前神秘的金字塔,感受著古老神廟的莊嚴氣息,潘德明的心中五味雜陳。
他意識到,即使像埃及這樣的文明古國,在西方列強的炮火面前,那些曾經的輝煌,終將化爲一堆殘垣斷壁。落後就要挨打,古老的中國同樣如此。于是他有了新的想法,決定去歐洲地區的工業化強國看一看。
04 遊曆歐洲
潘德明乘船從亞曆山大港出發,一路穿過地中海,抵達了希臘。在奧林匹亞遊覽期間,他看到了報紙上關于中國的一則新聞:1932年美國洛杉矶奧運會,中國政府決定不派運動員參賽,給出的理由居然是“沒錢”。
失望至極的潘德明,立即用中英兩種文字,寫了一張紙條,上書:“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然後放在了古運動場遺址的石柱旁,以示自己的立場。不久之後,他就在希臘首都雅典,受到首相維尼齊羅斯的接見。
隨後,潘德明遊曆了土耳其、保加利亞、奧地利、瑞士等國家,于1933年7月,進入法國境內。在巴黎,恰逢法國舉行大型國慶活動,潘德明幸運見到了法國總統博朗。接著經朋友介紹,他有機會與張學良見了面。
當時的張學良,已經很少在公衆場合露面,況且身體不好正在養病,但是聽說了潘德明的步行經曆後,十分感興趣,決定會一會這個神奇人物。
聊天過程中,受到潘德明自強精神的感染,心情激動的張學良,在留言冊上大筆一揮“壯遊”二字,然後對他說:“先生幾年的艱苦行程,爲中國人爭氣,我欽佩不已。”言語之間,真誠質樸。
在德國期間,潘德明見到了希特勒。野心勃勃的希特勒,此前對中國頗有一番研究。他竟然拉著潘德明聊了兩天,還親自爲對方畫了一副蹩腳的人像。
張學良
等到橫跨英吉利海峽,抵達英國時,潘德明再次遇見了張學良。幾個月後,在英國華僑的資助下,手握少帥贈與的船票,潘德明繼續上路。“歐羅巴”號郵輪載著他,駛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國。
05 歸國心切
1934年1月,踏上美洲大陸的潘德明,受到紐約市民的熱情迎接。接著在加拿大溜達一圈之後,潘德明又回到美國,羅斯福總統在首都華盛頓,盛宴款待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
羅斯福拿著一枚金色獎牌,對潘德明說:“這是美國人民送給你的,是你這個勇敢的英雄,早該獲得的榮譽,也祝你繼續擁有這份勇氣和力量!”在總統的安排之下,潘德明還參觀了當時的世博會,裏面的先進科技讓他大開眼界,他也因此成爲第一個以私人名義,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
在環遊的各個國家中,美國是潘德明停留最久的地方,他在這裏待了整整一年,深入到了很多區域,收集了相當豐富的地理資料和人文信息。更重要的是,了解到美國北部發達的工業情況。在福特汽車廠,工作人員送給他一份珍貴的禮物,那是一個裝滿汽車原料的小鐵盒,裏面包括鐵礦石、石英石等十二種工業用材料。
正是這份體積不大的禮物,觸發了潘德明的諸多感想。在他的理解裏,中國也是一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國家。他的心已經飛到了國內,想早日爲祖國開發礦産,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歸國心切的潘德明,顧不上思考,立即搭上了開往古巴的航班,後又經巴拿馬跨越大洋,到達澳大利亞。接著特意繞開侵略者日本,經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國,回到了中國的雲南境內。
休整一段時間之後,1937年7月6日,潘德明抵達上海。這是他環球之行開始的地方,距離當時離開這裏,已經過去了整整七年。
06 回歸平凡
七年的陌生旅途,其間的艱險可想而知。在中東沙漠地區,有一段時間,他的水和糧食幾乎耗盡,幾次暈倒在地。後來又遭遇一夥劫匪,將他身上的錢物全部搶走,在潘德明的再三乞求之下,總算保住了那本留言冊。
在印度的一個小鄉村,潘德明遭遇了一群大象,他果斷躲進了最近的山洞裏。這群大象似乎很生氣,在外面折騰了一宿才離開,等到潘德明出來時,才發現整個村莊遭到了嚴重破壞。後來他聽一位村民講,是因爲當地人,前不久剛捕殺了一只小象,這些大象是來複仇的。
在澳大利亞時,潘德明被土著人當成俘虜,吊在了半空中。所幸他學過毛利語,急忙向對方說明了身份,土著人原先垮著的臉,立馬舒展開來,不僅將他松綁,還邀請他出席宴會。在餐桌上,潘德明品嘗到了當地的上等美食,既有一種叫蛴螬的毛毛蟲,又有烤蜥蜴,還有蜂蜜釀成的酒。第二天,部落首領派出幾名全副武裝的戰士,將潘德明安全送出了原始森林。
回國後的潘德明,念念不忘參觀世博會時的一個想法,那就是勘測祖國山河,繪制中國官方地圖,而首要目的地,是青藏高原。
可惜他的這個宏偉目標,被戰爭無情打亂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在民族危難之際,潘德明第一時間行動起來,捐出了自己在環遊世界中,各國華僑資助他的所有錢款,共計10萬美金。此後,定居上海,逐漸淡出了公衆視野。
平凡的日子裏,潘德明結了婚,有了孩子。1941年,他就職于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可惜時間比較短暫。新中國成立後,由于長期的旅行生活,潘德明並不能適應國內的工作,很快便失了業。他只好繼承父親的衣缽,幹起了裁縫活,勉強能維持生計。加上他有繪畫技能,業余時間還會替人畫宮燈,補貼家用。
1960年代時,曾經有泰國華僑王明道來尋訪潘德明,希望收集到更多的故事。此時改名潘子明的他,托弟弟與對方會面,謊稱潘德明已經過世,來人只好失望離開。王明道回到泰國後,與擔任華僑商會會長的哥哥一起,爲潘德明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儀式。
1976年10月18日,在上海永康路的一處陋室裏,潘德明突發心肌梗塞,溘然長逝,時年68歲。一位旅行家的精彩人生,就這樣戛然而止。
07 廢紙中的珍寶
1979年,上海少兒出版社編輯季一德,在參加一次體育工作會議時,發現了潘德明這個人物線索。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經過多方調查走訪,終于找到了上海永嘉路派出所,所裏有一批正待銷毀的廢棄資料,季一德在堆積如山的廢紙裏努力尋找,刨出了潘德明的個人物品,那裏面有他的護照、票據和書信。
接著,季一德看到了那本留言冊,即重達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翻開厚厚的留言冊,上面赫然簽著1200多個團體和名人的題詞,其中包括20多個國家元首的手迹。此外,還加蓋有571枚郵戳和印章。
激動不已的季一德,開始四處收集有關潘德明的資料,最後總結出了一部報告文學,叫《異域萬裏行——潘德明只身環遊世界聞見記》,在報紙上分篇章連載,又發行了單行本。被時代封存的潘德明,英雄事迹得以重見天日,被世人所知曉。
在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上,許海峰爲中國贏得了第一塊奧運會金牌,不久之後,一部反映該事件的紀錄片《零的突破》拍攝出來,並在國慶期間隆重上映。片中,出現了潘德明的畫面,時長接近3分半鍾,解說部分介紹到:這是“中外體育史上罕見的一大壯舉”。
毫無疑問的,潘德明成爲了自行車騎行的代表人物,中國自行車旅遊者協會的最高榮譽,也被命名爲“潘德明騎遊獎”。
08 志在遠方
踏遍各大洲,途徑40多個國家,行程數萬公裏,成爲第一個徒步完成環球旅行的人,潘德明用堅定的腳步證明了,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對于他而言,體會最深刻的,不是途徑國家的美麗風景,不是環遊中的各種驚險,而是苦難舊中國與西方先進社會的強烈對比,正是這種巨大的落差感,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熱情。
體育,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撥開亂世迷霧,路,就在腳下。潘德明用自己的方式,傾盡全力報效著祖國。他的壯舉,體現了中國人的骨氣,增強了民族自尊心,覺醒了一個時代。
赤子的旅途雖已結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仍在繼續。今日之中國,盛世如先輩們所願。
參考資料:《環球旅行記:旅行家潘德明的故事》、《經典連環畫手稿:潘德明徒步騎自行車周遊世界》、紀錄片《尋找潘德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