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潮南區旅外僑胞史略昔年,鄉人漂洋過海謀求生活出路,多數人從事苦力,如墾荒種植、拉人力車、挖泥築路、割橡膠、燒木炭、肩挑小賣、販賣舊貨等,依靠自身的勤奮拼搏、艱辛努力和聰明才智,其中一些人業有所成,發迹起家,興辦種養業、工商業、金融業、建築房地産業、文化教育事業、社會公益事業等,爲居住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峽山:蕭銘珊 ; 井都:楊海泉 ;井都:鄭漢興 ;成田:劉先飛
第一節 種養業
早期,衆多鄉人初到僑居地,人生地不熟,又缺乏經濟基礎,大凡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勤勞建立根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出現了一些大的種養家,而且向著農工商一條龍的方向發展。
在暹羅,40年代(指20世紀,下同)初,峽山(指祖籍,下同)人蕭銘珊曾在宋卡府合艾縣與友人合資開發橡膠種植園,創辦暹羅橡膠園有限公司。50年代初,井都人楊海泉試養鳄魚,經過三年摸索,獲得成功。馴養鳄魚家畜化是一重大創舉,受到國際鳄魚公會的推重,被譽爲“鳄魚大王”。井都人鄭漢興是禽畜養殖大戶。60年代成田人劉先飛經營畜牧業,創立中央集團,轄下有中央鮮雞有限公司、中央原種雞場有限公司、中央種豬農場有限公司、中央農場有限公司、暹羅中食農場有限公司等,步入泰國畜牧業先進行列,在國內外具有聲望。
;第二節 工商業
一、在暹羅
糧食、副食品 20世紀初,成田人李泰初在曼谷創辦裕泰米行,承辦暹羅陸軍食糧供應,嗣後相繼創辦順泰出入口行、裕興火砻(碾米廠)、信泰米行等,奠定了經濟基礎。民國9年(1920),成田人劉錦春在曼谷創辦米業,並以此爲基礎,拓展其他産業,跻身于殷商巨賈之行列。同一時期,成田人馬介吾在曼谷創辦普利牛油廠、永裕發罐頭食品廠。成田人李淑亮與友人合資創辦合成火砻,繼之獨資創辦綿成火砻,不久又與友人合資在坤敬創辦火砻,遂成爲暹羅東北部米業巨子。30年代,峽山人陳弼臣經營過米業。兩英人莊木明幫助其父叔經營米粉加工業。40年代,成田人陳榮捷與瑞士雀巢公司合創暹羅咖啡精廠有限公司,與美國比亞特公司合創利來食品工廠有限公司,其産品暢銷東南亞各國。1953年以來,胪崗人張朝江相繼創辦泰華、蓬泰、素攀、勝財米業有限公司,將泰米銷往東南亞及歐洲,爲繁榮泰國經濟作出貢獻。同一時期,峽山人胡玉麟創辦彙川米業有限公司。50年代,胪崗人吳宏豐繼承父業,經營火砻,打下了經濟基礎,以後拓展其他産業,成爲泰華社會商業巨子。60年代初,劉先飛在曼谷創辦劉嘉泰米行,後與友人合辦孔敬鴻成泰火砻,續辦信泰出口米行、長城出口米行等。70年代,成田人李光隆與官方合作,創辦泰國中央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爲泰國出口創彙數以億計。
交通運輸業 清光緒十六年(1890),成田人馬元利南渡暹羅謀生,數年後曾倡組華暹輪船公司,開拓旅暹僑胞海上運輸業,被推爲公司總理;50年代,胪崗人張錦城于曼谷創辦聯華船務有限公司;80年代兩英人李石成兼營運輸業。爲國際交往、國內外貿易做出貢獻。
金銀首飾業 民國14年(1925),峽山人周欽宣在曼谷創辦周琢珊寶石琢磨廠。40年代,成田人馬雪岩創辦萬和隆大金行;成田人馬哲軒創辦馬振德金鑽有限公司等。
日用百貨及其他 民國初,峽山人蕭介珊在曼谷先後創辦厚安公司、詩炎基辟有限公司。沙隴人陳美堂與友人合創耀華力百貨公司。30年代,陳弼臣經營過文具、五金。成田人陳榮煊創辦新光有限公司、新光油漆家私有限公司、泰鋼鐵産品有限公司、泰光機器有限公司,專營印刷機和專用器具及紙類等。陳榮捷經營機動三輪車、轎車、大型貨車及巴士。胪崗人周鑒梅在曼谷創辦陶瓷有限公司。成田人馬陳茂承父業專營紗布。司馬浦人林懷初創辦振商號布綢緞行,奠定了經濟基礎,後拓展其他行業,成爲飲譽東南亞的殷商。胪崗人張漢增在曼谷創辦勝碧兩合公司,成爲泰國電器界頗負盛名的商賈。50年代,成田人鄭炳林創辦鄭信發、鄭南發、鄭成發、鄭四發布行。1957年沙隴人蕭智生創辦欽和發機器股份有限公司,代理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名廠機械設備。1967年司馬浦人連楚南創辦集榮實業公司,經營五金、油漆等。
醫藥業 民國初,陳美堂與田心人張河洲等先後創辦大安堂藥材行、耀華力藥行。30年代,陳弼臣曾兼營藥材。爲推介國藥,方便人民做出貢獻。
建築、建材、房地産業 民國初,井都人鄭景雲在曼谷與友人合資創辦森興隆公司,經營木材。馬雪岩在曼谷投資興建東、西兩座戲院出租,成爲旅暹僑胞經營房地産的初創者。30年代,陳弼臣創辦曼谷木材公司,經營建築材料。峽山人周鴻鈞創辦美成豐枋廊。40年代,馬陳茂創辦他磷通房地産有限公司。50 年代,峽山人周朝宜創辦三合攀建築有限公司、幹耶叻地産有限公司、泰國地産抵押有限公司、S·R·M建築有限公司等,承建政府的公路、橋梁等各大工程。沙隴人鄭劍秋創辦崇財木業、創木兩合公司、威汶吉木材公司。田心人陳松喜創辦陳興發火鋸廠,專營木材。吳宏豐創辦房地産業及建築業、築路業。張朝江投資興建高級公寓,經營房地産和建築業。司馬浦人林學舞、林炳南與陳弼臣合資創辦亞洲聯合有限公司,承建泰國七十二府的自來水工程,蜚聲國際。連楚南創辦集榮建築有限公司。1973年峽山人莊錫鴻投資建設商店、民房、樓宇、公寓等,創辦綿鴻發房地産有限公司,經營房地産業。峽山人蕭亮智創置地有限公司,購得土地200余萊(1萊等于2.4畝),興建沙越裏新村,爲該地區帶來繁榮。成田人馬劍臣經營建築、房地産業,業務拓展至美國、香港等地。成田人楊奕豪經營建築業,于曼谷興建新型12層東協超級洋樓,聞名于泰華工商界。80年代李石成投資建築、房地産業等。建築、房地産業帶動了相關産業,還解決了大批人的就業,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糖煙酒業 清光緒二十年(1894),成田人馬娘平承辦暹羅北柳府煙酒稅務而致富。沙隴人鄭大孝承辦政府煙酒專賣而成爲殷商。馬元利也曾承辦政府煙酒專賣遂成大商家。光緒末,沙隴人鄭子彬在曼谷創辦春和商號,承辦政府煙酒專賣,經銷分店擴展到暹羅各地。40年代,周鑒梅承父業,與友人合資創辦南業及聯商酒行,設南成泰有限公司,投標承包暹羅政府在各府的煙酒專賣權,獲利豐厚,經濟實力大爲增強。60年代,峽山人鄭明升創辦糖果有限公司。1971年,沙隴人王學厚創辦永華釀酒廠,大量收購本地生産的葡萄,釀制白蘭地,除滿足國內需求外,還打入國際市場。1981~1985年連續五年榮獲國際佳釀榮譽獎。1974年田心人謝育僑創辦倫詩炎糖業兩合公司,繼之又創辦倫詩炎進口兩合公司,專營食糖業務,多有業績。
工業 民國初,馬雪岩與友人合資,在曼谷創辦手車廊、制冰廠,奠下基業。又投資辦火柴廠,是暹羅火柴制造業大股東。30年代,劉錦春創辦汽車零件廠、堅強工廠等企業,青壯年便跻身于殷商巨賈行列。民國26年(1937),林學舞創辦民生機器有限公司,70年代又與友人合資創辦久保田柴油機廠、久保田泰國犁田機有限公司、泰味精有限公司、泰聯紙廠等。民國34年陳榮煊創辦曼谷紙廠及泰聯紙廠。峽山人鄭添創辦三盤霜凍廠。50年代,沙隴人鄭午樓創辦泰國啤酒有限公司、泰旭玻璃有限公司、泰國水泥工業有限公司、泰國工業中心有限公司。胡玉麟創辦泰建紡織染廠、泰國單車廠、泰國彙川(樹膠業)有限公司。田心人陳玉泉在北榄府創辦泉泰紙廠有限公司,成爲泰國紙業界聞人。1961年蕭亮智創辦運發有限公司,生産塑料制品;1964年擴展爲大信塑料有限公司;1968年創辦泰國電器有限公司,生産各式燈具,産品打入國際市場;1980年創辦大福化有限公司,是泰國第一家引進國際高科技先進設備,生産聚苯乙烯的大公司,爲泰國發展化學工業起了先導作用。劉先飛與友人合資創辦幸福紡織染廠(泰國)有限公司。1969年司馬浦人林炳奎置地興建民生機器有限公司大廈;與日本久保田公司、泰國水泥有限公司合資創辦沙炎久保田泰國工廠有限公司,生産柴油發動機,與意大利合作生産中型濾水器、廚房用具等。70年代成田人馬俊豪由經營摩托車發展到設廠生産泰川崎牌摩托車。李光隆創辦協達飼料廠,業務擴展到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成爲跨國實業公司。80年代,李石成針對泰國市場嚴重缺乏鋼管的狀況,抓住機遇,創辦了泰興鋼管公司,産品除滿足泰國市場需求外,還出口中東和亞太地區,被譽爲東南亞的“鋼鐵大王”,隨後又投資機械制造、紡織工業等。1997年鄭明升收購一座台灣造紙廠,年産值數億铢。凡此等等,旅泰華僑華人,爲發展泰國民族工業添磚加瓦,業績卓著。
服務、旅遊業 30年代,峽山人周廣茂適應商旅需要,在曼谷創辦樂泰旅社、榮樂泰旅社、樂宮旅社等,是早期華僑從事服務行業開創者之一。50 年代,鄭午樓創辦中央芭莎大酒店。馬陳茂創辦明拉磷大酒店集團、本京芭莎大酒店、博他耶海灘之博他耶洛大旅店、本京華喃峰商業中心等。鄭添開設華商旅社。70年代,林學舞創辦美拉瑪大酒店有限公司。司馬浦人彭大立、彭大道創辦恒昌旅遊公司等。對繁榮地方經濟,促進國際交往起了積極作用。
二、在東南亞其他各國
在新加坡 民國13年(1924),胪崗人吳耀如與友人合資創辦駿裕商行,經營出入口業務。30年代,胪崗人張漢三在新加坡創立四海棧分支機構,經營大米,後又創辦糖廠有限公司。司馬浦人連瀛洲與友人合資創辦華興有限公司,經營進出口雜貨,後又創辦麗嘉大商店。司馬浦人李明初創辦李福利商行、豐利米行、明成發旅遊公司。50年代,林懷初到新加坡投資金融業等。兩英人鍾廷基經營德昌制造廠,生産生鐵、鐵質家具、鋼櫃,創辦鋼鐵有限公司等。
在馬來西亞 40年代,仙城人劉文在馬來亞先後創辦亞洲企業公司、五洲有限公司、大城郊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和五洲家教産品有限公司,他創造了低部英語和數學的速成教學法,聯合國科教文組頒發榮譽證書,被譽爲世界教育家。沙隴人鄭良得在吉隆坡創辦泰南隆米行,後又陸續創辦橡膠園、面粉廠、飼料廠、船務運輸業等,其面粉年産量占大馬面粉市場40%的份額,1983年建成投産的天定黃豆飼料廠成爲東南亞首屈一指的現代化飼料生産廠,被譽爲“大馬傑出潮人”。50年代,林懷初到馬來亞投資房地産。60年代,胪崗人張泗清承父業,拓展經營大米業、金融業、鋼鐵工業、酒店、橡膠油棕種植業、房地産業等,有“白米大王”之美譽,獲拿督榮銜。1978年鍾廷森承父業,與胞兄鍾廷基把乃父創辦的德昌、德興、金獅金屬制造公司合並起來,更名爲金獅集團,成爲馬來西亞十大企業集團之一,也是馬來西亞四大華裔商團之一,在世界各地擁有100多家分公司,主體業務是生産鋼鐵和螺絲帽,被譽爲“大馬鋼王”。此外,金獅集團的業務還涉及種植業、飼養業、房地産業、金融、貿易、百貨、電腦、旅遊、度假設施、集裝箱、輪胎制造等。鍾廷森獲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封賜其丹斯裏。
在越南 民國初,成田人馬松岩到越南,創辦集英輪船公司,從事海上運輸業務。兩英人黃春草創辦黃祥豐紗廠。民國20年(1931)旅暹峽山人周欽宣到越南薄寮(西貢)創辦周琢珊寶石金飾行等。
在印度尼西亞 40年代,李明初由暹羅到印度尼西亞港口收購土産、販運糧食和百貨。50年代,林懷初由泰國向印尼拓展業務,投資玻璃等産業。1972年鍾廷森由馬來西亞到印尼創辦鋼廠,五六年後發展到可觀的規模。
第三節 饷當、金融、保險業
一、饷 當
民國初,馬元利在暹羅經營各種饷捐,遂成大商賈。30年代,馬陳茂創辦萬昌、萬興、萬利等饷當,執暹羅饷當之牛耳。50年代馬劍臣也經營饷當業。
二、金融、保險業
在暹羅 民國初,蕭介珊創辦興業銀行。鄭景雲倡組亞洲保險有限公司。30年代,馬陳茂創辦磷英豪金融信托有限公司。40 年代莊木明創辦通泰信托有限公司、南洋保險有限公司。民國33年(1944),陳弼臣與暹羅殷商合資創辦盤谷銀行,注冊資金400萬铢。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經營,盤谷銀行在世界各地設分行300多家,資金增至160億美元以上,跨入世界300家大銀行之行列。1950年鄭午樓與聞僑余子亮等合資創辦京華銀行,時至今日,京華銀行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70多家,還經營京華保險業等,鄭午樓成爲聞名世界的銀行家。成田人馬燦雄任職安順産物保險有限公司,經過苦心經營,擴展成爲泰國最具規模的保險公司,轄下分支機構258個,遍布各府、縣、區,被譽爲“保險大王”,此外,還經營金融信托有限公司,經濟實力雄厚,是泰國金融界卓著的公司之一。峽山人胡榮經營金融業務,業績斐然。60年代,張錦城與泰港殷商合資創辦泰港投資有限公司、友邦金融信托有限公司。林炳南曾經營盤谷銀行7處分行之幫辦業務,後創辦泰國金融債券公司,跻身于金融界。80年代,李光隆與友人合資創辦泰國金融債券有限公司,黃金貿易有限公司等。
在新加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司馬浦人連瀛洲爲恢複新加坡經濟,牽頭聯絡新、馬華商,于民國36年(1947)創辦華聯銀行。華聯銀行在世界各地設立幾十家分支機構,成爲新加坡四大銀行之一,跨入世界500家大銀行行列。
第四節 文化教育事業
一、倡辦教育
清末 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國內倡辦新學,促進海外遊子興辦教育,培養後代人才。
在暹羅 民國5年(1916),陳美堂等倡辦新民學校,任協理財政多屆。民國9年,鄭子彬、李泰初帶頭捐資,建成潮州華僑公立培英學校。李泰初曆任暹京黃魂、新民、培英學校和中華中學校董。1957年泰國潮陽同鄉會籌資創辦思綿公學。陳弼臣曾擔任泰國佛教大學建校籌款委員會主席,出錢出力,做出表率。80年代,鄭午樓精心籌劃創辦泰國華僑崇聖大學,被推爲籌委會主席,捐資泰幣1億铢。
在新加坡 民國元年(1912),峽山人馬立三于吧哩文礁創辦新華學校,培養華僑子弟。1952年,新加坡僑領張漢三、連瀛洲等發起創辦朝陽學校,成爲新加坡唯一的縣級會館創辦的學校。張漢三曾任端蒙學校、朝陽學校、義安女校董事長。50年代,連瀛洲捐資助建新加坡南洋大學義安學院。1980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立,連瀛洲任理事長。
二、新聞工作
本區華僑、華人從事新聞工作已有近百年曆史。
在暹羅 20世紀初,馬元利、蕭介珊等參股創辦《華僑日報》。鄭子彬、鄭景雲等參與創辦《中國日報》、《中原報》,宣傳中華文化,傳播當地政令。民國26年(1937),成田人李一新任華文《中國日報》暹文翻譯,後聯合報人注冊出版《暹京日報》,民國30年又聯絡部分華僑愛國人士創辦華文《暹華商報》,宣傳抗日。曾出版暹文《屏泰日報》。抗日戰爭勝利後贊助出版《民主新聞》和《曼谷商報》,是暹羅新聞界名人。成田人李飄萍青年時期即從事新聞工作,曾創辦《青年公報》,並任《新潮報》總編輯。曾從事新聞工作的還有蕭亮智等。
在加拿大、美國 民國33~35年(1944~1946),峽山人翁紹裘任加拿大僑報《新民國日報》主筆。民國36年任美國紐約《民衆日報》總編輯。60年代定居舊金山,任《少年中國晨報》總編輯,創辦《華聲日報》,80年創辦《源流》雜志並任社長。
第五節 社會福利事業
本區華僑、華人曆來熱心于居住國的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出錢出力,奉獻殊多。
30年代,鄭子彬、馬介吾等參與改組暹羅華僑報德善堂,舉辦多種社會慈善事業。40年代以來,鄭午樓不遺余力獻身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曾發動華僑、華人捐資在曼谷興建22層高的華僑醫院,配備先進醫療設備,是一所現代化的全科醫院。1972年,鄭午樓爲紀念乃翁鄭子彬,特創立鄭子彬慈善基金會,每年向全國大、中、小學生頒發助學金,還捐資贊助醫院和慈善機構,倡設泰國公益基金委員會,爲救災撫恤孤貧籌集資金。陳弼臣以慈善爲懷,助人爲樂,曆來對各種公益事業諸多捐輸,不分地界、國界,赈災恤苦,助建醫院。50年代,蕭介珊、馬陳茂、馬俊豪等倡建泰華山莊,出錢出力,使貧困僑胞逝後得以安葬。60年代,莊木明帶頭捐資擴建泰國華僑孤兒院。林炳南是泰國紅十字會、泰國華僑報德善堂、朱拉隆功醫院、陸軍醫院、八世皇慈善基金會、曼谷療養醫院、泰國華僑醫院、泰京天華醫院、中華醫院、中華贈醫所、華僑孤兒院等10幾個慈善福利機構贊助人。周朝宜曾贊助泰國多家醫院,施醫贈藥。林炳奎多次捐資,支持當地政府發展教育。周鑒梅曆來對于地方善舉,赈災救濟、興建醫院等無不慷慨捐輸。陳榮煊熱心贊勷社會福利事業。陳榮捷樂善好施,不分畛域。楊海泉曾任泰國世覺善堂董事長,是善堂的主要捐助者之一。成田人陳松池是泰國同熙社、榮興互助社的主要捐贈者。沙隴人鄭鶴樓是泰京天華醫院贊助人。成田人陳慶波是中華贈醫所捐贈者。張錦城是泰京崇德善堂、泰國同熙社的主要捐資者之一。峽山人陳有漢是泰華報人公益基金會、泰京天華醫院的主要捐助者。李光隆是泰京介壽堂慈善院、泰華報人公益基金會主要捐助者。蕭智生是泰國紅十字會、泰京三山慈善院、泰國中華贈醫所、同心善堂主要贊助者之一。連楚南是泰京天華醫院、泰國華僑孤兒院、明月善壇、明月山莊、義德善堂的主要捐助者。蕭亮智是光華佛教社、龍華佛教社捐助者。莊錫鴻是泰華報人公益基金會、泰國華僑互助社、泰華婦女養老院、榮興互助社、泰國華僑孤兒院的主要贊助者之一。
第六節 政務界
本區華僑、華人,勤奮學習,熱心爲社會服務,不少人學有所成,步入政壇,爲居住國人民謀福利。
在暹羅 沙隴人鄭良琰(暹名他旺·銮探隆·那哇沙瓦)民國21年(1932)參加暹羅君子立憲變革,翌年被選爲上議院議員,民國25年至33年,先後任政府內務部部長、司法部部長,民國35年任政府總理。陳有漢、胡玉麟曾任泰國政府外交部經濟事務顧問等。馬德祥(暹名挽限·信拉巴阿差),1976年進入政界,在幾屆政府中任實業部長、內務部長、財政部長、交通部長等職。
在馬來西亞 張泗清獲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封賜拿督,還獲雪蘭莪州蘇丹封賜准拿督。鍾廷森獲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封賜其丹斯裏。
在新加坡 連瀛洲曾任新加坡國會議員、新加坡駐馬來西亞高級專員。
第三章 華僑、華人對祖國、家鄉的貢獻
本區華僑、華人,素有愛國愛鄉的傳統美德,他們雖身居海外,卻時刻關心祖國的富強和桑梓的建設,對于民族民主革命以至經濟建設,無不慷慨捐輸,全力支持。
第一節 支援民主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肆意侵略、瓜分中國,中華民族處于危亡關頭,孫中山倡導並領導了民族民主革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孫中山到暹羅宣傳民主革命,華僑聞人張河洲、陳美堂、蕭介珊、馬元利、馬娘平、李泰初、鄭子彬等熱烈響應、全力支持。他們遵行孫中山的倡導,毅然加入同盟會,並利用各自的聲望和社會地位,不顧個人安危,奔走宣傳革命,發展同盟會組織,慷慨捐資和廣泛募捐,贊助國民革命。宣統三年(1911)著名的廣州黃花岡起義和武昌起義,所需巨額經費,大部分來自海外華僑的捐助。清末,孫中山到新加坡宣傳民主革命,同樣得到華僑聞人馬立三等的支持,紛紛加入同盟會。民國8年(1919),護法軍艦隊南下廣州,國民黨暹羅支部長陳美堂回國到廣州谒見孫中山,捐巨款支援海軍,得到孫中山嘉獎。民國10年國民黨暹羅支部監察委員馬元利捐巨款,並在暹羅廣爲勸捐,支援廣州國民政府。民國13年,新加坡馬立三聞孫中山准備發動北伐,率先變賣不動産倡捐,同時發動華僑捐資,爲廣州國民政府籌集了一筆巨款。民國15年馬元利等代表旅暹華僑向廣州國民政府捐獻水上飛機一架,並派3名飛行員,支援北伐戰爭。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翌年“一·二八”事變繼起,駐上海十九路軍遭日本軍襲擊,馬元利等華僑義憤填膺,日夜操勞,募集捐款,支援東北抗日救國軍和十九路軍。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華僑也積極募捐支援國內的國民革命和反侵略戰爭,所以孫中山曾高度評價華僑,說“華僑是革命之母”。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推行“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基本政治綱領,促進海外華僑的愛國民主運動,擴大華僑愛國民主力量,很多華僑以實際行動反對美帝國主義支持蔣介石打內戰,通過辦報紙、雜志等形式,宣傳革命事業,揭露反動當局的罪行。旅馬來亞的兩英人鍾景胥獲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同情並支援人民革命,民國36年初,國民黨南山管理局加緊組織力量“圍剿”潮汕人民抗征隊,鍾景胥受中共地方組織委托,爲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對大南山革命根據地的“圍剿”做了大量工作。
第二節 支援抗日戰爭
民國20年(1931)“九·一八”事變後,本區旅居東南亞各國的華僑同仇敵忾,紛紛參加抗日宣傳和抵制日貨活動,先後成立了抗日救國會,支持聯合抗日。民國25年冬,旅馬來亞華僑鍾萍洲(共産黨員)回到家鄉兩英組織進步青年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成立南山青年進德社,團結教育青年,播撒革命種子。他利用在南山管理局民衆教育館和在抗敵後援會任職的合法身份,廣泛聯系各階層進步力量,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于民國26年9月在兩英組建南山青年救亡同志會(後改稱青年抗敵同志會),入會者1000多人,鍾萍洲擔任總幹事。民國27年秋,青抗會抽調骨幹組成戰時工作隊、醫療隊、募捐隊、宣傳隊等,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旅暹僑領鄭子彬等參與倡導救國運動,成立全國勸募公債暹羅公會,鄭子彬被推舉爲副會長,開展勸募活動,號召僑胞捐款支援抗日救國。民國28年,旅暹峽山人周鴻鈞回國參加抗日工作。旅暹兩英人莊儒邦放棄優裕家境回祖國投奔革命,進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後堅決要求到抗日前線,民國33年于河北省阜平縣溫塘一次日軍大掃蕩中被包圍而犧牲。
第三節 興學育才
本區華僑、華人曆來熱心桑梓教育事業,素有捐資興學育才的優良傳統。民國8年(1919)旅暹華僑陳美堂回家鄉沙隴創辦萃英學校,廣招學童入學,孫中山題書校名。同年,成田旅暹鄉親集資在家鄉田中央創辦中民小學,旅暹華僑馬介吾任校董會代表,回家鄉主持建設。民國9年,成田旅暹鄉親馬松軒、馬介吾等60多人集資在田中央創辦中民學校,並配備一批圖書和教學儀器。不久又發動華僑捐資擴建校舍和創辦中民女校。同年,旅暹華僑馬雪岩等捐資在家鄉成田家美創辦國光學校。民國11年旅暹鄉親集資建設峽山六都中學後樓宿舍;民國13年再次集資30萬元,在六都中學興建暹華禮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60年代初,由華僑、華人捐資或資助在成田、兩英等重點僑鄉創辦多所華僑文化補習學校,較好地解決了歸僑、僑眷子女的就讀問題。1970~1978年,由華僑、華人捐資興建、改建、擴建的學校達38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海外赤子深受鼓舞,他們深明“振興國家,教育爲本”的大義,捐資興學育才熱情高漲。其中,捐資數額、捐建學校規模較大的有:1980~1996年,旅泰僑胞鄭午樓、鄭創基、鄭四金等捐資興建沙隴東仙華僑學校;1982~1997年,旅泰僑胞李光隆捐資興建潮陽第一中學圖書館、思源樓、綜合教學樓(助建)及成田簡樸“秀川禮堂”;1983年,旅泰僑胞陳弼臣家族捐資興建峽山學校;1985年,旅泰僑胞莊錫鴻、莊漢卿、莊振任、莊任榮、莊振光等捐資興建峽山上東浦小學、上東浦華僑學校;1988~1997年,旅泰僑胞鄭明升等捐資興建峽山東溪學校;1990年,旅泰僑胞廖漢宣等捐資興建司馬浦寶晖中學;1991年,旅泰僑胞胡榮捐資興建峽山華橋榮學校;1991年,旅澳大利亞僑胞周澤榮等捐資興建峽山桃溪學校;1993年,旅印度尼西亞僑胞李國洲、李朝偉、李光烈等捐資興建司馬浦港美學校;1993~1995年泰國田心鄉聯誼會捐資興建田心華僑學校;1994年,旅泰僑胞蕭偉民等捐資興建沙隴珠埕華僑學校;1995年,旅泰僑胞吳宏豐、吳娘錫、吳西成、吳木钊等捐資助建規模宏大的胪崗鎮胪溪教育村;1996年,旅泰僑胞馬哲軒、馬武南、馬熙仁、馬振武等捐資擴建田中央中民中學;1997年,旅泰僑胞林頌蓬等捐資助建兩英高堂中學;同年,旅泰僑胞陳慶波、陳慶標等捐資興建成田西岐學校;1997~2001年,旅澳大利亞僑胞鄭可明捐資助建峽山南裏棉嶺學校;2000年,旅泰僑胞莊振任、莊任榮、莊漢卿等捐資擴建峽山上東浦華僑學校;同年,旅澳大利亞僑胞周欽宣家族及鄉親和旅泰僑胞周朝宜捐資助建峽山泗聯學校;2001年,旅泰僑胞鄭明升等捐資興建峽山東溪曉升學校;旅泰僑胞李光隆、李松明、吳宏豐等捐資改建成田簡樸小學;旅泰僑胞胡鶴齡、胡俊業、胡振中家族等捐資興建峽山潮東學校,等等。新建的學校環境優美,樓房設計新穎別致,具有現代氣息,而且大部分配套綜合教學樓、科技館、圖書館、語音室、電腦室、實驗室、大禮堂、操場、食堂、教職員工宿舍等,不僅使廣大學子告別了老祠堂、簡易房、危房當教室的曆史,而且大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有助于提高入學率和教學質量。1979~2002年,全區共輸送1萬多名學生進全國大專院校讀書,爲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華僑、華人支援家鄉興學育才的善行義舉,將永遠銘刻在家鄉人民心中。
第四節 興辦公益事業
30年代,旅新加坡華僑吳耀如等捐資鋪築胪崗鄉道。民國28年(1939),旅暹華僑捐資在五區塔下洋(今峽山鎮義英村)創辦宏濟醫院,以施醫贈藥爲宗旨,治病救人。40年代初,旅暹華僑鄭子彬倡議組織潮州米業平粜公司,救助桑梓嚴重糧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性糧荒,潮汕尤爲突出,鄭午樓等倡議組織暹羅華僑救濟祖國糧荒委員會,募集到大米5萬多噸,親自回國監赈,重點救濟潮汕各地饑民。旅暹華僑還籌集國幣13萬元彙交各善堂、慈善團體作救濟款。民國35年10月成立沙隴水利協會,推舉鄭午樓任理事長,旅暹鄉親捐大米500包作爲修複缶窯陂經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外赤子一如既往不忘桑梓,捐資捐物,幫助家鄉。60年代初,旅泰僑胞李光隆以米、面等食物接濟家鄉人民,度過物資極端匮乏的三年困難時期。之後又多次捐資爲簡樸村興修水利、鋪築村道、興建自來水廠等。70年代以來,旅泰僑胞鄭明升爲家鄉峽山東溪興建自來水廠、敷設管道,興建電站、架設用電線路,鋪築村道,興建管理區辦公樓,興建老人活動中心,助建(峽山)紅十字醫院及住院大樓,助建大峰風景區及助修古和平橋。80年代以來,鄭午樓多次帶頭捐資,興建沙隴東仙改水工程,助建沙隴改水工程、沙隴中心醫院、鋪築村道,興建管理區辦公樓,助建大峰祖師亭、大峰紀念館,助修古和平橋。旅泰僑胞吳宏豐多次捐資,爲家鄉胪溪鋪築村道,興建自來水廠、老人院,修築老寨村道,疏浚老溪,重修老寨門橋等,使鄉容村貌煥然一新。旅泰僑胞蔡仁初、蔡素和、蔡錫炎,旅法僑胞蔡三河、蔡漢忠等捐資興建陳店華僑醫院。旅泰僑胞林懷初捐資爲家鄉仙港興修水利,助建司馬浦敬老院、衛生院等。1991年7月,中國大陸華東地區發生嚴重水災,鄭午樓親自率領泰華各社團聞人組成的赈災慰問團回祖國大陸,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90年代以來,旅泰僑胞陳坤明等捐資興建田心華僑醫院門診大樓;旅澳大利亞僑胞周澤榮捐資興建峽山桃溪改水工程及鋪築村道;旅澳大利亞僑胞蔡桂高捐資爲仙城榕堂鋪築村道;旅泰僑胞莊振任捐資爲峽山上東浦興建上東健民醫院;1997年,旅泰僑胞鄭明升捐大米支援祖國大陸災區;1999年,吳宏豐捐資興建潮陽婦嬰醫院;2001年,鄭明升再次捐資興建峽山新東溪橋並配套鋪築東升路,等等。華僑華人慷慨捐輸,興辦各種社會公益事業,功德無量,拳拳赤子之心將永載史冊。
第五節 僑彙及支持經濟建設
僑彙 潮人出外謀生,靠出賣勞力和艱辛創業的收入,彙到家鄉贍養眷屬已成傳統。清鹹豐二十年(1870),成田簡樸“走水客”李阿梅爲旅暹華僑帶回白銀2000多兩。鹹豐二十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870~1908),用銀兩計付,潮陽年均僑彙156萬兩。宣統元年至民國23年(1909~1934),用銀元計付,潮陽年均僑彙388萬元。民國4年起改用法幣計付,年均僑彙33.3萬元。民國28年6月潮汕淪陷,日軍封鎖海路,僑批受阻,華僑心急如焚,僑眷生活陷入窘境。及後,潮人開辦的批局實行聯合,先集中僑批、派專人帶到香港,改乘漁船抵海豐登陸轉至興甯,再行派送,或帶黃金經越南海防芒街轉入廣西東興、柳州、桂林、百色、梅碌再電彙興甯或揭陽複轉入潮陽分送僑眷。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當局爲發動內戰,濫發鈔票,貨幣急劇貶值,往往僑彙未抵家幣值已不及半,加上貪官、奸商互相勾結,積壓或截流僑批,使廣大僑眷蒙受損失,影響華僑彙款的積極性。民國35年至38年,年均僑彙僅爲港幣43.9萬元。
1949年以後,社會穩定,僑彙大幅度上升。1950~1959年,年均僑彙760萬元;1960~1962年由于大陸物資匮乏,不少僑胞改爲寄實物(主要是糧、油、糖),僑彙明顯減少,但隨著大陸經濟形勢迅速好轉,1963年起僑胞又恢複彙款,僑彙大幅度回升。1978年一年的僑彙達3506萬元。1978年以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很多僑眷不再單純依賴僑彙過生活,在僑胞的支持和幫助下,利用各自的優勢創辦實業,因而僑彙又呈下降趨勢。
興辦實業 20世紀以來,廣大僑胞支持家鄉建設,投資興辦實業,促進祖國和家鄉經濟的發展。
民國13年(1924),新加坡華僑吳耀如到汕頭開辦鴻大錢莊,是當時資本雄厚的金融機構之一。還購置“大華”、“大有”兩艘輪船,航行于汕頭至汕尾之間。民國17年,旅暹僑領李泰初、馬雪岩、鄭景雲等在廣州籌建振商銀業有限公司。後因時局關系,公司停業,但其“實業興國”之願望,代表了廣大華僑的心願。民國18年陳美堂等旅暹華僑在大南山創辦三民林業有限公司,植樹造林,得到廣東省省長朱慶瀾的嘉獎。並被委任爲惠、潮、梅三州森林督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鼓勵華僑來華投資辦實業,得到華僑的積極響應。1978年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華僑、華人的心,他們或直接、或間接(委托親友代理)到祖國各地投資興辦實業,其中,到本地區興辦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企業和“三資”(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達數百家。較大型的有1995年,旅泰僑胞莊振任投巨資于峽山上東浦創建“莊振任工業大廈”;同年,旅泰僑胞林俊生投巨資于兩英高堂創辦“星星織造有限公司”,等等。“三來一補”企業和“三資”企業遍及紡織服裝、精細化工、電子電器、文具工藝、皮革印刷、機械運輸、種植養殖等門類,既解決了大批社會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又爲國家和地方增加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