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僅幾個周末的時間,便有累計超過5萬名遊客到訪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只爲共賞粉黛亂子草的盛放之美。
作爲這片粉色田野所在地濱江風光帶的景觀設計執筆者,AECOM不僅勾勒出島上美麗景致,進一步拉進了人與自然間的距離,更從綠色基礎設施的角度出發,通過貫通風景秀麗的慢行連續流線、保留場地遺迹、循環利用在地材料、選用本土植物等策略,恢複了大片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減輕了島嶼防洪基礎設施的景觀和視覺影響,在減少島嶼碳足迹的同時提高城市韌性。
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以下簡稱“生態島”)位于長江之中,距南京市中心僅6.5公裏,島嶼整體呈優美的流線形。2009年,中新南京生態島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在著力保護和提升生態島現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打造了一座集高科技産業發展、低碳生活、旅遊休閑綜合功能爲一體的城市典範。
◎本項目修複了生態系統,還爲遊客提供了觀賞長江壯闊景象的平台。通過鋼格柵路,便可穿過森林到達長江上的觀景點,遙望長江這條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
2014年,生態島大江側濱江風光帶項目面向國際發起了競標。該項目位于生態島西側,面向長江,自南向北綿延12公裏,占地約210公頃。AECOM憑借“可持續的足迹”這一景觀概念設計獲勝,通過廣泛的生態種植、森林保護、濕地恢複和棲息地創造,建立風景秀麗的環島路,提供騎行、慢跑、馬拉松和遊園的連續流線,來減少島嶼內部的碳、生態和水足迹,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設計還盡量保留場地原有的工業、農業遺迹,通過使用本土材料、循環利用在地材料,以及選用本土植物品種等策略,在凸顯長江的文化特征的基礎上,提高城市韌性。
◎項目基地南京江心島地處長江中下遊,包括一條面向長江、自南向北綿延 12km 的大江側濱江風光帶。
目前,完工的示範區爲場地的生態基礎設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全面保護、保育和提升了12公裏長江濱水沿線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對恢複當地生物多樣性,構建生態網絡起到了重要作用。
綠鏈環水 韌性島城
由于項目要求對受到影響的濱水濕地生態區進行保護和改善,並最大限度地保留現有森林,因此項目組因勢利導,結合濱江堤壩這一傳統的水利工程,利用堤頂道路,爲騎車者和慢跑者打造了一條濱江觀景路線。從而,一條自江灘至島內,寬度80~150米的、總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綠色生態長廊應運而生,就像一條翡翠項鏈一樣,鑲嵌在生態科技島上。
◎景觀設計對堤壩背水坡的地形進行了重整,適當增加覆土,爲重新造林,生態草溝、草甸和休憩的草坪提供了空間。
防洪堤面向島嶼內部的一側經由微地形的改造,形成了適合再生林和野花草甸生長的緩坡。當夕陽的余晖灑向坡上的花草時,這些緩坡變得極具吸引力,特別是在秋季的暖陽之下。
天然石階連接著堅固的透水鋼格柵路,在現有的楊樹和柳樹林之間迂回。通過鋼格柵路,便可穿過森林到達長江上的觀景點。
堤壩內的開放空間節點,在爲野生動植物提供庇護所的同時,也爲周邊社區的居民提供了與自然親近的項目。走過天然石階和在多年生及濕生植物中巧妙安置的踏腳石塊,人們可走入一片開闊的草坪。
本土喬木在夏季和秋季時爲遊人提供了遮蔭之處,在舒適的草坪邊緣,大塊的石頭隨意的排布,供人小坐休憩或玩耍。海綿城市雨水管理策略也在這部分得以彰顯。通過生態草溝收集到的雨水彙集進入生態滯留池,形成了優美的景觀水體。一條慢跑步道橫跨水面,遊客經過時可以近距離欣賞這一生態舉措帶來的美景。
經過居住區附近的入口進入公園,迎面而來的便是一座連接著入口廣場與雨水花園的景觀橋,從此處可以俯瞰收集場地近半數雨水的滯留池。滯留池以及雨水花園很好地體現了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極具生態教育意義。橋的兩端設有耐候鋼板景牆,上面刻有流線型的島嶼圖案,景橋與堤頂路相連,駐足于此,可眺望堤外現有的茂密楊樹和柳樹林。
◎在防洪堤內,通過生態草溝收集到的雨水被彙入生態滯留池。
◎從連接著入口廣場與雨水花園的景觀橋可以俯瞰收集場地近半數雨水的滯留池。
◎觀江景亭的造型獨特,“Y”形鋼柱的靈感源自長江中多見的河道分叉形態,這也是導致沉積島形成 的主要原因。在晴朗的日子,可以從這遠眺老山的輪廓。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組的設計也將遊客的安全和城市韌性計入考量內,因而在背景研究中,項目組調查了區域土地利用、排水、開放空間和交通規劃,並聯手其他專業團隊,進行了詳細的生態調查、洪水風險評估、地下水和岩土工程調查,在洪峰期間進行多次的現場勘察,以了解場地限制和極端氣候的潛在影響。
因此雖然2016年南京經曆了暴雨和自1998年以來最爲嚴重的洪水的沖擊,但由于設計堅固,森林小徑結構承受住了超過鋼板表面以上超過2米處的洪水。此外,進入防洪堤外森林小徑的入口設立了可封閉的門禁,以防止遊客在汛期進入,確保公衆的安全 。
滿島缤紛 生態靈動
在城市化和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景觀在塑造韌性城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該項目面臨的一大挑戰之一爲在現代城市發展的背景下,重新喚起人們對自然種植和本土植物的認可。因而,對植物生態和其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有充分了解的項目組,在確保棲息地生態系統能夠在洪水、幹旱和城市壓力的威脅下有效運作的同時,通過精密的季相種植組合來恢複自然植被的活力。
與常規的公園不同,該項目進行了種植和播種的精密設計,增加種植組合中天然落葉樹木、多年生植物和觀賞草的使用。較高的水位以及廣泛分布的生態草溝和雨水花園系統,形成了淺層植被窪地,在捕獲雨水徑流的同時將水儲存在滯留池中。這些天然過濾器不但改善了水質,爲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也是生態設計中的一大亮點。
◎本土喬木在夏季和秋季時爲遊人遮蔭,邊上是舒適的草坪和郁郁蔥蔥的花草。
◎精密的季相種植組合需要對植物生態和其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有充分了解,這些植物爲昆蟲和鳥類創造了棲息地。
現場種植的大片粉黛亂子草,隨著季節的變化呈現不同的色彩。春日,綠色的針狀草葉生出,並在夏季時逐漸成熟,爲多年生植物和夏末花卉提供了極佳的觀賞背景;秋日,大片粉黛亂子草籠罩上一層輕盈的粉色,如同一片片雲彩,創造了一幅壯觀的粉色雲霞圖。深秋時節至冬日,粉紅、紫色及白色的花朵逐漸褪去色彩,露出褐色的種子。作爲昆蟲和鳥類的食物來源,這些種子吸引各類有益的昆蟲,如蝴蝶和瓢蟲等,大片叢生的植物也爲其他野生動物創造了棲息地。
◎在長江——這條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襯托下,大片的粉黛亂子草如夢如幻,宛如一副壯觀的粉色雲霞圖。
◎茂盛的粉黛亂子草及多年生植物使大批城市居民願意再度親近自然。
森林未來生長和發展也被具有前瞻性的項目組考慮在內。在防洪堤外,生態組成員經勘查後選擇性地疏伐部分枯樹,爲森林再生提供空地。被砍伐的木材也于現場原地安置,爲野生小動物提供棲息地。項目組還根據日本生態學家Akira Miyawaki博士的理論,混植了多種本土喬木作爲替代目前占據林地、生命周期相對短暫的單一的楊樹林的演替林帶,爲其向成熟混合林演替奠定了基礎。
◎來自城市各處的遊客齊聚于此,在夕陽的余晖灑向壯美的長江之時,共賞這一新落成的自然美景。
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濱江風光帶(大江側)示範區景觀設計項目項目總監Lee Parks說,“設計的成功歸功于政府、業主、設計師、工程師和分包商之間的緊密合作。生態種植、低影響設計以及海綿城市設計理念這三大亮點,再加上項目在設計與實踐所展現的領先理念,爲如何在城市環境中進行環境修複設立了新的基准,也令得該項目榮獲包括IFLA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2018年度AAPME生態多樣性類景觀項目傑出設計獎、2018年度 WAF優勝獎、2018第三屆十佳ELA生態景觀大獎等多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