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民
4月20日,江蘇省南通市召開全市領導幹部會議,宣布江蘇省委對南通市主要領導調整的決定。韓立明已調任泰州任市委書記,不再擔任南通市長職務。徐惠民任南通市委副書記,提名爲南通市長候選人。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今年55歲的徐惠民長期在蘇州工作,並先後在蘇州乃至江蘇兩個最重要的縣域版塊——全國百強縣之首昆山市、全國開發區排頭兵蘇州工業園區擔任過黨委書記。
徐惠民也成爲繼張國華之後,又一位“蘇州幹部”被輸送到南通擔任市長的地方領導。張國華曾在昆山工作9年之久,先後任市長、書記,于2011年4月調往南通擔任市長。目前,張國華已升任雲南省副省長。
從地理位置上看,蘇州與南通隔江相望,近年來,蘇通大橋開通讓“天塹”變通途,兩市合作共建了蘇通科技産業園,可謂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蘇州是江蘇經濟第一大市,南通近年來也發展迅猛,經濟總量在江蘇13個設區市中排名第4,僅次于蘇州、南京、無錫,有望未來幾年跻身于江蘇“GDP萬億俱樂部”第四城。
當前,南通面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江蘇沿海開發、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等多重國家和區域戰略疊加機遇。
“今天,能有機會來到素有開風氣之先優良傳統的南通工作,與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的南通幹部合作共事,與勤勞勇敢、敢爲人先的南通人民榮辱與共,我深感榮幸,倍加珍惜這一難得的機會。”在20日上午的全市領導幹部會議上,徐惠民表示,自己將不忘初心,不負重托,搶抓機遇謀發展,求真務實惠民生。
臨危受命,推動“昆山之路”從頭越
徐惠民是蘇州吳江人,1963年出生。在其40歲之前,他都在吳江工作,官至吳江市委副書記。
2003年,徐惠民調任蘇州市金阊區委副書記、區長。隨後,不到半年時間,徐惠民被調往江蘇地級市宿遷挂職,擔任宿遷市委常委、副市長。2011年,徐惠民回到蘇州出任副市長。
2014年8月2日,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家金屬制品公司發生特大鋁粉塵爆炸事故,死傷慘重。當年12月30日,國務院認定這是一起生産安全責任事故,18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另有35名責任人被黨政、政紀處分。時任昆山市委書記管愛國被免職。
2015年1月3日,時任蘇州副市長徐惠民,臨危受命,調任昆山擔任市委書記,處理“8.2事件”善後工作。
當時,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昆山,其“明星城市”光環迅速墜落。昆山不僅在反思,更經曆著陣痛甚至自我懷疑,膽小謹慎、惟恐出錯的氣氛在不少黨政機關蔓延。
在經曆了一段時考察調研和思考後,按照江蘇省委和蘇州市委提出的指導意見,徐惠民帶領昆山穩住了陣腳,提出昆山要在新起點上整裝再出征,推動“昆山之路”從頭越,“負重拼搏闖新路,矢志跨越再出發”。
昆山“8·2”事故,爲昆山敲響了轉型升級的警鍾,也讓人更加清醒認識到轉型升級的緊迫感。“原來大量消耗資源實現的高速發展已經難以爲繼了。推動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是昆山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徐惠民2015年在接受《解放日報》采訪時說。
徐惠民坦承,在認真細致地測算了昆山在土地、人口、生態、公共服務以及與先進地區差距等“五本賬”後,發現“壓力山大”:昆山的土地、人口規模、生態都已經到了“天花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跟不上需求,研發費用支出占比、高新技術産業占比等指標,和先進地區相比有一定差距。
“這‘五本賬’倒逼著我們轉型。只有爬過坡邁過坎,才能看到別樣的風景。”徐惠民表示。 2015年3月,昆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訂了“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六年行動計劃”,明確將用6年時間全面推動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其思路是:推進“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破解土地、能源、金融、科技人才、發展環境等資源要素瓶頸,努力實現發展動力從要素和投資驅動向創新和改革驅動跨越、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集約型跨越、産業結構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
從此,“老樹開花”、“騰籠換鳥”、“插柳成蔭”作爲昆山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指導方針,也成爲當地企業家們常念叨的高頻詞。
爲解決一些幹部不敢擔當和不作爲、慢作爲、懶作爲等問題,昆山出台了“完善幹部履職保護”等多項機制、制度。
據《昆山日報》報道,轉型升級的一年內,昆山有二十多家企業實現“新三板”挂牌;昆山試驗區建設效應進一步放大:海峽兩岸電子商務經濟合作實驗區、跨境貸業務試點獲批,一批創新載體加快建設。一些台資企業雖將工廠遷走,但創新研發、品牌銷售、售後服務等業務還留在昆山,有超過50家台資企業集團在昆山建立或籌建總部。企業也在轉型升級中嘗到了甜頭。比如,富士康完成技改投資超1億元,在昆山裁員一半,但産值卻增加了一倍。一些工廠在大量“機器換人”後,已成爲“關燈的工廠”。
2015年,昆山位列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兩個“第一”,榮獲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七連冠”,創新能力居全國城市第11位。那個明星城市又漸漸找回了昔日的信心和感覺,“大美昆曲、大好昆山”的城市形象繼續被唱響。
2016年6月29日,在離任昆山市委書記、重返蘇州市擔任市委常委時,徐惠民有感而發:“既體驗了奮鬥的艱辛,又分享了成功的快樂,這實在是我人生中難忘的一段經曆”。他表示,昆山的很多工作剛剛破題,雖然他很想繼續與同志們一起奮鬥、苦幹,但作爲一名黨員幹部,雖然感情上依依不舍,但行動上必須服從組織的安排。
俯瞰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景區。視覺中國 資料
直面挑戰,領導開發區“排頭兵”搞創新
回到蘇州大市任市委常委僅4個多月,2016年11月中旬,徐惠民又重回縣域,兼任蘇州主城板塊中最具分量的蘇州工業園區的黨工委書記。
蘇州工業園區緣起于1992年9月,時任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呼應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表達了中新兩國合作共同建立工業園區、並以此爲載體借鑒新加坡經驗的意向。1994年,國務院下發批複函,同意江蘇省蘇州市同新加坡有關方面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
由于引入了嶄新的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公共管理等理念和經驗,蘇州工業園區逐漸發展建爲中國發展速度最快、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開發區之一,堪稱中國開發區的“排頭兵”。
“這次來園區工作,感覺比以往任何一次工作變動都有挑戰性,因爲園區平台高、發展壓力大;園區幹部水平高,對主要領導期望大;園區知名度高,內外關注度大;園區居民層次高,對幸福滿意度要求大。”這是徐惠民剛到蘇州工業園區時對園區幹部所說的話。
徐惠民說這番話是有所實指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蘇州工業園區以占蘇州市3.4%的土地、7.2%的人口創造了15%左右的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從某種意義上說,蘇州工業園區不僅是蘇州、江蘇的“城市名片”,甚至可看作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縮影和象征。
擔任蘇州工業園區的“一把手”,也意味著,他將肩負著爲經濟強省江蘇的開發區“下一步該如何發展進行探路”的使命。作爲中國經濟大省,開發區堪稱江蘇經濟的“壓艙石”,爲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但下一步開發區的路子到底怎麽走仍是待解之題。
徐惠民到任後,“創新”成爲他答卷的“關鍵詞”。
據《蘇州日報》報道,徐惠民表示,蘇州工業園區將以創新引領親商理念,以富民提升園區經驗,推進開放創新綜合試驗,進一步確立創新風向標,拓展創新工作面,貫通創新價值鏈,完善創新生態圈,認真回答“創新四問”,積極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奮力走在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最前列。
此後,蘇州工業園區主攻納米技術應用、生物醫藥、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産業,增強園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優勢。利用園區品牌影響、政策功能、人居環境等優勢,招引一批具有原始創新成果、成長性高的高新技術企業落戶園區。
2017年3月,蘇州工業園區發布《關于答好“創新四問”,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科技産業園區的實施意見》。力爭通過3到5年的努力,實現自主培育2-3個千億級創新産業、1-2家千億級地標型企業、3-4家500億龍頭型企業等目標,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科技産業園區。
數據顯示,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應用三大特色産業保持年均30%左右增速,生物醫藥産業競爭力在全國高新區中排名第一。國家“千人計劃”人才增加到143名,人才總量居全國開發區之首。
在行政體制改革上,蘇州工業園區也努力“先行先試”,積極探索開發區城市化轉型的有效途徑。比如,深化政府“放管服”,形成了“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一個部門管市場、一個平台管信用、一張網絡管服務”的“五個一”治理架構,盡可能解決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等問題。
同時,整合設立了四大功能區,形成在園區黨工委統一領導下,功能區負責經濟發展,街道和社工委負責社會治理的管理體制,壓實基層管理責任,激發幹部隊伍幹事創業熱情。
數據顯示,徐惠民就任黨工委書記期內,蘇州工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年均兩位數增長,地區生産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邁上2300億元、300億元台階。蘇州工業園區在全國經開區綜合考評中位居第1,在全國百強産業園區排名第3,在全國高新區排名上升到全省第1、全國第5,均實現曆史最好成績。
從國際視野上來看,蘇州工業園區人均GDP約4.5萬美元,萬元GDP能耗達0.249噸標煤,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這次,在蘇州工業園區擔任主官僅17個月,徐惠民又將“過江”北上南通,擔任市政府主要領導。在臨行之前,在向蘇州工業園區的幹部告別時,徐惠民再次表達了他的“感謝”和“遺憾”。他說,正是國家和省市的堅強正確領導,才給了我國改革創新的“膽氣”;正是園區老領導、老同志打下的堅實基礎,給了我們繼續奮鬥的“底氣”;正是全區幹部群衆的理解支持,給了我們一往無前的“勇氣”。
“但是,我也深知,由于受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制約,更由于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局限,園區的發展還有很多不充分不平衡的地方,與領導的要求和群衆的期盼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徐惠民說,“有些事情想到了,卻還沒有來得及做;有些事情雖然做了,卻沒有做的很好”,希望同志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對于那些不適應園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勇于修正、繼續完善。
徐惠民透露,他在履新南通後,將推動蘇通合作“親上加親”,期待雙方在人員交流、項目合作、管理經驗等領域的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鏈接:徐惠民簡曆
徐惠民,男,漢族,1963年4月生,江蘇蘇州人,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曆,198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81年7月參加工作。
1979年09月–1981年06月,就讀于江蘇省洛社師範吳江分校學習;
1981年07月–1987年09月,任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縣政府辦公室秘書(期間:1986年08月,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黨政幹部基礎專業大專畢業);
1987年09月–1988年07與,任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縣政府辦公室綜合科副科長;
1988年07月–1990年05月,任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縣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1990年05月–1992年06月,任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縣政府接待辦公室主任;
1992年06月–1993年12月,任江蘇省吳江市政府外事辦主任、市政府接待辦主任;
1993年12月–1994年07月,任江蘇省吳江市政府外事辦、接待辦主任兼市旅遊局局長、黨組書記;
1994年07月–1995年10月,任江蘇省吳江市政府外事辦主任、市政府接待辦主任;
1995年10月–1995年11月,任江蘇省吳江市北厍鎮黨委書記兼市政府外事辦主任、市政府接待辦主任;
1995年11月–1997年05月,任江蘇省吳江市北厍鎮黨委書記、鎮農工商總公司董事長;
1997年05月–2001年07月,任江蘇省吳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其間:1997年09月–2000年06月,在南京河海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班函授學習);
2001年07月–2002年12月,任江蘇省吳江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期間:1990年09月–2002年07月,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政治學理論專業學習);
2002年12月–2003年07月,任江蘇省吳江市委副書記;
2003年07月–2006年06月,任江蘇省蘇州市金阊區委副書記、區長;
2006年06月–2006年11月,任江蘇省蘇州市金阊區委書記;
2006年11月–2006年12月,任江蘇省宿遷市委常委;
2006年12月–2011年06月,任江蘇省宿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挂職鍛煉);
2011年06月–2015年01月,任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2015年01月–2016年06月,任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昆山市委書記、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2016年06月–2016年11月,任江蘇省蘇州市委常委;
2018年4月起,南通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簡曆據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