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南多·博特羅,是哥倫比亞著名雕塑家、畫家,被認爲哥倫比亞國家的榮耀和人民信仰之父。
年幼時期,曾拜師學習鬥牛,立志成爲一名鬥牛士。16歲時,發現繪畫能夠反映人類更強的搏鬥精神,而後投身繪畫事業。初期在麥德林畫院學習,後到首都波哥大投奔名門大師。1952年只身赴歐洲學習西歐繪畫技巧,曾在聖費爾南多畫院接受名師指導,並于1955年在意大利研修西方繪畫。1961年,在美國紐約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獲得巨大反響。自1965年後,博特羅繪畫日臻成熟,並自成一派,被人們譽”博特羅塑料藝術風格”。1966年,他在歐洲舉辦首次畫展,最爲著名的”平松一家”獲得高度評價,自此,博特羅繪畫作品及風格得到世界公認。自1978年,他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辦巡回展,主要國家有:挪威、瑞典、美國、意大利、波多黎各、日本、西班牙、墨西哥、德國和法國。
“博特羅風格”意味著誇大體積,以曲線與色彩表達物體形象。與其說這是對社會政治的幽默反諷,博特羅更在乎的是用幽默“爲觀者創造一扇小門”。
筆者曾在十多年前有幸出行哥倫比亞時觀看過費爾南多·博特羅個人畫展,展示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印象極深。這幾個月在歐洲出行再次看到了大師畫展新作品,閑說幾句吧!
費爾南多·博特羅(Fernando Botero)以“大”美爲藝術特色,對“體積”格外關注,其形體飽滿圓潤帶誇張感的物體形象可辨性高,被稱爲“博特羅風格”,享譽國際。
▲藝術家費爾南多·博特羅油畫《野餐》(2002)表現日常生活。
在上世紀50年代,許多藝術家遠離了具象藝術形式,而博特羅在1956年受到佛羅倫薩一名對體積感興趣的畫家影響,他在墨西哥創作的《靜物與曼陀羅》,是第一個具備博特羅風格的作品,延展誇大物體體積,以曲線與色彩來表達物體形象。
特點一、繪畫結合體積和空間
博特羅曾說:“人們都把這些看成是胖子,但事實上他們具有一定體積而已,因爲我堅信體積在繪畫藝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平面繪畫中結合體積和空間是一個重要的發現。而且,你知道,我並沒有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只畫肥胖的人,因爲我畫的風景、靜物、動物、男人、任何東西都是圓鼓鼓的。”(《博特羅在中國》,2016)
特點二、作品具強大感染力
有人诠釋博特羅作品是對社會政治的幽默反諷,其作品直觀時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對博特羅來說,作品觸動每個人心才是關鍵的,幽默“爲觀者創造一扇小門,容易進入作品”。
博特羅曾說,作爲畫家對體積癡迷到一定程度後,自然而然會想要親手觸摸感受它,他在1970年代也開始雕塑創作,至今公共雕塑散布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包括紐約第五大道、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羅馬、蒙特卡羅、新加坡河畔與僑福廣場。
博特羅爲此一度搬到有千年雕塑曆史的意大利小鎮彼得拉桑塔,它坐落于卡拉拉的大理石山,當年米開朗基羅就是從那座山搬來用于雕刻大衛像的大理石。
博特羅于1932年4月19日出生于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麥德林,直到19歲離開。麥德林現有以他命名的“博特羅廣場”,矗立多件巨型銅雕作品,正對著廣場的安迪奧奇亞省博物館也有博特羅捐獻的畫作和雕塑。
▲ 博特羅油畫《伴侶靜物畫》(2013)。
特點三、主題充滿拉美色彩
博特羅說過:“對我而言,記憶中的圖像就是麥德林的街道,我看見一扇窗打開,母親從那裏走出來,Mon y Velarde街第54-27門牌號,還有我們居住的房子。作爲一名畫家,你所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能成爲繪畫的題材。麥德林所有的事物給那時年輕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爲什麽對我來說,畫一幅法國或是意大利的風景畫很難,因爲對于我的想象力而言,它是外國的以至于我連重新創作的欲望都沒有。我總是描繪想象中的風景,那都是我年輕時在南美親眼看到的景色。”
▲博特羅的青銅雕塑《騎馬的女人》。
博特羅的所作所爲與作品主題都充滿拉丁美洲色彩,他說過:“在我的一生中,我對前哥倫比亞風格藝術有著強烈的熱情,你們可以在我的作品中看到這點,你們可以感受到我對秘魯、哥倫比亞及墨西哥等藝術的濃厚興趣。所有這些賦予我不同于歐洲藝術家的靈魂。”
博特羅想過當鬥牛士,進過鬥牛學校,創作不少鬥牛主題作品。16歲就在波哥大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一售而空。20歲時憑借油畫《海岸》榮獲第六屆哥倫比亞國家藝術家沙龍獎第二名,到歐洲進修,就讀西班牙馬德裏的聖·費爾南多皇家藝術學院,過後到巴黎鑽研盧浮宮的大師名作。他在佛羅倫薩研究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壁畫的繪畫工藝。
▲博特羅以形體飽滿圓潤帶誇張感的人物形象聞名,圖爲油畫《戴手套的女人》(2020)。
特點四、以個人風格 “臨摹”古典名作
博特羅以其個人風格“臨摹”很多古典名作,向提香、拉斐爾、安格爾等大師致敬,包括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梵高的《向日葵》、揚·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妮夫婦像》、委拉斯開茲的《宮娥》。
筆者了解到博特羅目前在紐約、巴黎和意大利托斯卡納輾轉居住與工作,作品爲國際主要公私美術機構與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