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價昂貴的城市裏學習或工作往往意味著沒法住寬敞的地方,或者必須和室友合租。圖片來源:STR/AFP/Getty
原文作者 | Chris Woolston
知識分子爲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在許多年輕研究者想要工作或學習的地方很難找到他們負擔得起的住所。
在悉尼的新南威爾士大學開展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研究的頭幾個月,Alastair Loutit要操心的事可不少。他要和實驗室的人熟絡起來,要設計自己的第一批實驗,還要找到公路自行車賽訓練的最佳場地。
但是作爲初來乍到這個城市的人,Loutit還有一件煩心的事——找到一個預算內的住處。“我和女朋友找了快2個月了,”他說,“悉尼的房租真是太荒唐了。有些一室的公寓沒有廚房,衛生間還要和別人公用,房租卻要450澳元一周(合337.9美金)。”
不管是在悉尼還是巴黎,倫敦還是舊金山,年輕的研究者都會遇到同一個問題:那些最負盛名、最令人向往的學習和工作的地方的房價和房租也是最貴的。不管研究生和博士後是想租房還是買房,以他們微薄的收入想找到棲身之所實爲不易。
Emily Roberts和丈夫Kyle在2014年建了一個關于個人理財的博客(Evolving Personal Finance)。她說,許多科學家在開始讀博或者接受博士後職位之前壓根就沒考慮過當地的房價。這個博客的姐妹網站(gradstudentfinances.org)爲博士生提供財務建議。她表示:“你可以去攻讀符合你的喜好、能給你最好的訓練的博士學位,但是還是得在成本方面留個心眼。” Roberts還說,要想生存下來的話,研究者需要關注當地的住房市場(參見“世界各地的房租比較”),尋找可以申請的住房補貼和支持計劃,而且要願意做出妥協。這可能意味著要把住房標准放得比預期要低。
►圖片來源: Numbeo
Roberts獲得了杜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的學位。她讀博的城市是北卡羅來納州的達勒姆,它的房價相對來說並不高,但當她的丈夫在房價貴得多的波士頓找到了博士後職位後,他倆就必須精打細算了。她說,“在把生活成本和要交的稅算進去以後,他的收入比在達勒姆讀博的時候還少。”面對這樣的現實,最後他拒絕了這份工作。
Roberts表示,住在房價高企的城市裏必然要做一些取舍。她最近爲紐約和加州帕洛阿爾托的博士生提供了一些財務建議,這兩個城市屬于美國生活成本最高的其中兩個科研中心。“做選擇很艱難,而且選項都不怎麽樣”,許多研究生和博士後都和室友合租,或者住在那些只提供基礎必需設施的狹小公寓裏。其他人住在離實驗室很遠的地方,不過這種決定也要付出代價。她說,“通勤的時間很長,而且這真的會影響你的職業發展。”
入不敷出
對于Gary McDowell來說,博士後期間往返于實驗室和住處的漫長通勤讓他不勝煩惱。他每天要在羅德島的普羅維登斯和波士頓之間往返,單程至少要花一個小時。一開始,McDowell和丈夫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租了一個2居室公寓的一個房間,房租是每月1300美金,但是後來他們在普羅維登斯找到了一整套公寓,價格還一樣。
McDowell表示,每日的通勤迫使他必須要提高工作效率。他現在是加州舊金山的未來研究(Future of Research)的執行官,這個機構爲青年科學家提供倡導服務(advocacy)。他必須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清清楚楚,因爲他不方便在夜裏或者周末突然出現在實驗室裏,所以必須在工作日把實驗都做完。
不過在一些房價高昂的地區,研究者能夠得到幫助,減輕住房負擔。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後可以在校園附近申請有補貼的住房,不過這些房子總是供不應求。在英國,獲得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資助的博士生如果在倫敦做研究,那麽每年可獲得額外的2000英鎊(合2586美金)的補貼。
►類似香港的城市缺乏大衆負擔得起的住房,因此居住空間常常是逼仄的。
Anthony Kwan/Bloomberg via Getty
美國加州大學系統的博士後有自己的工會,在合同談判時,他們可以利用高昂的住房價格作爲籌碼,要求爲新來的研究者支付最低爲48 216美金的年薪。這個數字相當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規定的有2年經驗的博士後的工資。另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還爲滿足條件的學生提供每學年2400美金的生活成本補貼。考慮到在舊金山一個一室公寓的房租要超過每月3000美金,該校的一片好意可謂杯水車薪。
英國牛津是另一個讓人入不敷出的城市。根據英國《衛報》在2017年2月的一項分析,牛津的平均房價爲385372英鎊,是這個城市平均年收入的10.7倍,英國房價和收入差距最大的地方就是牛津。對于想要租房子的年輕研究者來說,日子也不容易。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心理學講師Emma Davies 表示,“你可以在牛津每月花1200到1500英鎊租到一個兩居室的房子,但是獲得博士學位後的第一份工作的年薪可能只有35000英鎊。你工資的一大塊都拿去付房租了,根本沒辦法存錢。”
Davies透露,牛津的住房緊張使牛津大學的招聘工作也變得棘手起來,“人們說,‘我不可能來你這裏工作,成本太高了。’”
在英國劍橋大學,Ewan St John Smith表示,他的神經藥理學實驗室在招聘博士後時還沒遇到什麽麻煩。但是他承認,以博士後的工資在這個城市裏也活得比較憋屈,尤其是對于那些要養家的博士後來說,“在一些地方生活實在是太艱難了” 。雖然劍橋大學聲望很高,但是過高的房價已經讓劍橋損失了一些潛在的應聘者。他說,“如果你在英國北方有一棟漂亮的大房子,然後來劍橋看到這裏的房價,問題就出來了。”劍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也是讓人退避三舍的因素,“我們這裏有些維多利亞時代的房子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沒有翻新了。房東根本不急著給老房子整改。”
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巴黎高師的物理博士生Juliane Klamser表示,巴黎也不乏質量低劣的住房。“有許多公寓的玻璃都破了,浴室裏發了黴,家具又舊又破,”她說,“你一走進去就不想呆著。但是它們還是很貴。”
來自德國的Klamser表示,外國人最後可能只能找到這個國家最糟糕的房子,“在我的公寓裏大多數博士生都是外國人”。法國的法律對租戶實施了強有力的保護,因此房東在選擇租客時會精挑細選。她說,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是,房東更希望有法國人來爲房客做擔保,而且也不會爲有博士學位的研究者網開一面。許多外國學生請求博士導師做自己的擔保人,但是Klamser表示自己和導師還沒熟到這份上。她在一個逼仄、發黴的公寓裏熬了快一年,然後才搬到同事騰出來的一個更好的住處去。
來自堪培拉的Loutit表示,悉尼的外國學生在找住處時還有一個額外的挑戰,“他們沒法提前過來看房子”。悉尼和歐洲或北美城市之間隔著千山萬水,過來看房子是不現實的,“而且學生公寓很快就都租完了”。
但是在其他地方,外國學者的待遇就好多了。新加坡最大的科研機構——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爲在該機構工作的外國博士後提供數量可觀的住房補貼。新加坡公民、醫療生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al Biology)的生物醫學博士後Ang Siang Yun 表示,“許多博士後住的地方比我的還好,他們住在有遊泳池和健身中心的豪華公寓裏”。她稱,一些國際博士後每個月可以拿到1000新加坡元(合720美金),甚至更高的補貼。一位A*STAR的發言人並沒有透露相關細節。
但是她也承認,和其他地方比起來新加坡的房價已經不算高了。她曾經在舊金山做過6年的博士後研究,那裏和新加坡的對比使她震驚,“在舊金山,收入租金比很殘酷,但在新加坡就過得去。”她目前的博士後薪資大約是在舊金山時的2倍,她和其他2個人合租了一個3居室公寓,每月的租金是1000新加坡元。
掌控你的財務狀況
Roberts建議科研人員在考慮跳槽時要先研究一下當地的生活成本。一旦落腳了,就要在臉書或者大學網站上找一找在線社群,看一看有沒有短租的選擇,不管是公寓裏的一個房間或是大學宿舍。“這能幫你在新的城市完成過渡,幫你應對新的住房市場”。研究人員在長租之前也要考慮所有的住房選擇余地。
那些覺得已經找到了合適住處的人並不能高枕無憂,因爲房租可能漲得比收入快。Roberts 說,“在一個新城市裏你可能覺得第一年還過得去,但是到了第五年日子可能就會很艱難了。”她建議,在和導師討論這方面的問題時,要給數據,“如果你說,‘我的房租漲了10%,但是補貼才漲了3%’,他們可能會考慮你的意見。你要給他們真實的數字。”年輕的研究者在和同事討論數字時也不要扭捏,這可以幫助他們弄明白自己租的房子是否物有所值,也可以聽聽別的選擇。依靠這些策略,Roberts在讀博期間已經搬了2次家,顯著減少了房租的開銷。
當然了,在生活成本相對低的城市裏學習或工作可以減輕很多壓力。St John Smith表示,他在柏林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做博士後研究時完全能租得起一套公寓,“科學很偉大,做一個正常的學者也可以享受高質量的生活。”
但是如果年輕的科學家能提前做些功課的話,在收獲一個位于昂貴城市的優渥的職位邀請時,住房開銷大可不必成爲理想的攔路虎。Ang打算在新加坡做完這輪博士後之後回到舊金山。Klamser也說她在搬到巴黎時從沒有猶疑過。“我知道這裏的環境適合做研究,沒有理由因爲這裏的生活成本高就放棄,”她說,“你要勇往直前。”
原文以Housing: A home on a budget爲標題
發布在2017年7月12日的《自然》職業專題上
Nature|doi:10.1038/nj7662-247a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爲准。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email protected]。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爲,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制版編輯: 核桃林|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衆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系授權
知識分子爲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