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于視覺中國)
文|AI財經社 楊俏
編輯|陸佳
資本在美食領域的狂熱已經延續到了米線身上。
9月13日,米線品牌譚仔國際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預計募資規模約1億美元。據了解,譚仔國際是一家以米線爲重心的自營式連鎖餐飲營運商,旗下擁有香港譚仔雲南米線及譚仔三哥米線品牌,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新加坡都有相關的業務。
雖出生中國,卻是日企控股
譚仔于1996年在香港創辦,對烹饪極有興趣的譚氏兄弟在長沙灣永隆街開了首家譚仔雲南米線,將四川麻辣與雲南米線合二爲一,創造出了符合香港口味的米線。2008年,由于管理及經營理念的不同,譚氏兄弟決定平分店鋪。
2008年,譚仔另一品牌“三哥”成立,兩家雖然提供類似的餐飲但卻有著不同的湯底。例如,譚仔雲南米線具有湖南的酸辣、重慶的酸辣以及泡椒酸菜魚湯底,而三哥米線則是具有煳辣、重慶三哥酸辣、素湯等湯底。
(圖片來源于招股書)
時隔十年,譚仔國際在2018年的門店數量突破了109間。2018年,東利多香港以19億港元的代價收購了譚仔集團,收購完成後譚仔國際由東利多香港全資擁有,而譚仔前任股東及三哥創始股東不再擁有譚仔國際任何權益。
東利多香港同時又是日本丸龜控股集團的,丸龜制面則是由粟田貴也在1985年一手創立的面食品牌。據譚仔國際招股書顯示,東利多香港、東利多日本、東利多創始人粟田貴也以及T&T日本爲譚仔國際控股股東。
譚仔國際被收購後,開始了高度標准化和可擴展的中央廚房建設,由中央廚房進行集中采購和生産,將半成品分配至各個門店。截至目前,譚仔國際旗下已經擁有了156間餐廳,其中包括覆蓋港九新界18區的76間譚仔餐廳及74間三哥餐廳,3間位于中國內地深圳的譚仔餐廳以及3間位于新加坡的三哥餐廳。
百草鳴無錫餐飲管理創始人楊勝宇對AI財經社表示,新式餐飲的覺醒,首要條件是可複制化,從內部産品到服務輸出的標准化流程,再到外部門店模式、位址的選擇等等,加上重新包裝注入新的元素,未來發展基本上就是模塊化量産的産品品牌。
雖然譚仔國際出生在中國,但卻有著擴張國際的野心。本次譚仔國際上市籌資額也計劃用于擴大香港、內地及新加坡、日本、澳洲餐廳的網絡和中央廚房。
招股書顯示,譚仔國際計劃2024年3月底前,在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及澳洲分別開設38間、24間、25間及15間新餐廳,而中國內地是未來譚仔國際的重要市場,其計劃在中國內地開設約58間新餐廳。
客單價提升,應對競爭壓力
在資本加持下,以標准化和規模化拓店的譚仔國際在2019年、2020年及2021年3月底,收益分別爲15.56億港元、16.91億港元及17.94億港元,同期內,溢利分別爲1.97億港元、1.9億港元及2.87億港元。
同期內,顧客總人數從2019年的2906.8萬人下降至2893.7萬人,又于2021年3月底,顧客人數迎來暴漲至3073.4萬人。而每間餐廳平均每日顧客的人數爲772人、695人以及640人。
(圖片源于招股書)
此時,人均消費也隨之提升。2019年,每顧客人均消費是53.5港元,到了2021年3月底,每顧客人均消費已經上漲至58.4港元。
而在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間,譚仔國際收到了政府補貼的1.55億港元以及租金減免1560萬港元,如果扣除兩個部分的收入,2021年3月前僅盈利1億港元左右,可見疫情對譚仔國際影響之大。
由于疫情影響,客流量減少,譚仔國際線下門店收益明顯減少,轉而由外賣及送餐需求彌補損失。譚仔國際堂食訂單由2019年的79.4%下降至2021年3月底的50.4%,此外,外賣自取及到戶的訂單數量不斷上升,同期內占比從20.6%提升至49.6%,堂食訂單幾乎與外賣訂單持平。
一碗米線或許在香港幾乎是家喻戶曉,但在內地,米線更是面臨著不同消費者的偏好,還有品牌性及地域性的競爭。譚仔國際想要拓展國內市場,不僅需要面對“趣小面”、和府撈面、遇見小面等的競爭,還要與風靡全國的螺蛳粉、湖南米粉、南昌拌粉等搶奪市場。即將登陸港股的帶有湖南四川等味道的譚仔米線,又能講出怎樣的故事?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