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沛沛 每經編輯 彭水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又一家由投資機構發起的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正在沖擊資本市場。
近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Everes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招股書顯示,Everest公司的發起人爲老牌PE弘毅投資和農銀國際旗下的農銀國際融資,農銀國際和花旗擔任聯席保薦人。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761795
據悉,今年1月港交所SPAC上市機制開始生效後,遞交SPAC上市的公司數量已經超過10家,發起人中不乏知名投資機構和資深投資人,包括私募股權基金、知名公衆人物、上市公司、資産管理機構及投資銀行等。這些迹象充分說明,在SPAC的賽道上,PE/VC已經成爲非常活躍的玩家。
老牌PE也“入局”SPAC,弘毅投資IRR爲26%
又有老牌投資機構“入局”SPAC。
所謂SPAC,指的是發起人爲了收購擬上市的實體公司而提前制造的上市“現金殼”公司。直白一點說,這類公司沒有具體業務,發起人推動這個“空殼”公司登錄資本市場,是爲了尋找一家有著高成長發展前景的非上市公司並與其合並,使其獲得融資從而上市。如果在其生命期限內沒有完成並購,那麽這個SPAC也就面臨清盤。
9月19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Everes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其中最爲引人關注的是其背後的發起人。文件顯示,這家SPAC由Hony Partners Group和農銀國際融資共同發起,前者是國內老牌PE弘毅的聯屬人士,後者則是農銀國際(農行國際投資銀行部門)的全資附屬公司。
通過招股說明書,我們也可以一窺弘毅的曆史背景與投資情況。文件顯示,弘毅(Hony Partners Group控制的一組實體)是一家專注于在中國的機會的領先另類投資管理集團,其投資曆史可追溯至2003年,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私募股權資産管理規模約爲100億美元。
再來看弘毅的投資組合情況。招股書顯示,弘毅已經進行了26億美元的並購投資;在醫療健康領域,過去18年進行了18次投資,在該領域配置的資金總額爲12億美元;在消費領域,則在逾20家公司投資了逾14億美元;在綠色産業領域,除以綠色及低碳發展爲導向的投資布局外,弘毅還專注于新能源、節能、環保、智能環保科技及智慧能源等重點領域的成長性股權投資。
從2005年完成首項投資到去年12月31日,弘毅投資的投資資本倍數(MOIC)爲1.94倍,分派對實繳資本(DPI)爲1.45倍,內部回報率(IRR)爲26%。
招股書還顯示,Everest公司將專注于大中華地區的具有科技賦能及高增長的公司或與中國有著緊密型聯系或具有增長潛力的區域性公司,並主要聚焦于醫療健康、消費及綠色産業領域。弘毅創始人、董事長趙令歡擔任該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
機構都愛SPAC:上市成功率高、時間短
今年1月,港交所SPAC上市機制開始生效,成爲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後引入SPAC上市機制的第四個亞太資本市場,Everest公司也是第14家奔赴港股的SPAC公司。
事實上,就在剛剛過去的9月16日,由農銀國際與春華資本聯合發起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Interra Acquisition正式挂牌上市,成爲港交所第四家SPAC公司。
中泰國際研報顯示,首批SPAC公司多數關注近幾年增長迅速的熱門投資領域,包括新消費、新能源、生物科技等,並且幾乎所有SPAC公司都明確表明會優先考慮在亞太地區或中國內地的投資標的。而綜觀首批沖擊港股的SPAC,背後不乏投資機構的身影,體現出投資機構的極大熱情。
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的部分SPAC代表(數據來源:中泰國際研究部,公開資料)
從這份統計我們可以看出,相比美國SPAC市場多由對沖基金組成,參與香港SPAC的投資機構更爲多元化。港交所現有的SPAC發起人中,知名投資機構和資深投資人不在少數。正如有的業內人士所說,這些發起人團隊大都具有較高的專業性,並且手握上下遊供應鏈資源等,標的公司的選擇上會更有優勢。
中泰國際也指出,雖然港交所對于SPAC上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上市募資規模最少10億港元,高于納斯達克(最低市值5000萬美元)、紐交所(無規定)和新交所(最低1.5億新元),在攤薄上限及發起人收益方面也要求嚴格。但客觀說來,對標的企業而言,SPAC上市成功率高、時間短,也能規避傳統IPO的各種“不確定性”,且融資金額確定,“預計會有一批包括生物科技在內的、成長迅速的企業能通過新渠道做大市值”。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