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方塊漢字,鑲刻東方古老的不朽文明,招喚了海外遊子的思鄉,母語所在,即是吾鄉!
身處異國他鄉,離開母語環境,如同魚對水的失感一樣。一百多年來,很多人爲了爭取“母語”教育權利,爲了接續中華文化根脈,忍辱負重、矢志不渝,更有不少人被迫抛家舍業、受盡磨難,乃至以生命付之。
百年不孤,勿忘爲母語教育而三次入獄的馬來西亞“族英”
沈慕羽語錄
沈慕羽語錄:“傻瓜、傻瓜、我是傻瓜,你也是傻瓜。
可惜這世界的傻瓜太少了。
我願你我和一般志同道合的人,永遠做個傻瓜,
去感化世上無數自私自利的聰明人。”
中國以外將華語當成“母語”的國家是哪一個?
也許,你會信口說新加坡,可這個回答是錯的,應該是馬來西亞。有個馬來西亞華人博士是這麽說:“記住!除了中國,只有馬來西亞將華文作爲‘母語’。”
這個答案,是不是令你愕然?
今天,我們分享一個了不起的華教鬥士,他被稱爲“馬來西亞族英”,他就是深受全馬華社愛戴和尊敬的華教領導人,也是教總倡辦人及前任主席拿督沈慕羽局紳。
沈慕羽,于2009年2月5日病逝,迄今已11年了。百年不孤,“一個世紀的鞠躬盡瘁,造福了千秋萬代子孫;一個世紀的峥嵘歲月,奠定了華教千秋大業。”這個一生多姿多彩,一生曆盡風霜的馬來西亞“華教鬥士”,用百年的鞠躬盡瘁,造福了千秋萬代的海內外華人子孫,用一個世紀的峥嵘歲月奠定了馬來西亞華教的千秋大業;即便三次入獄,仍然義無反顧、沖鋒向前。
正像他說的,這世界的傻瓜太少了,他願永遠做個傻瓜,感化著更多願意與其爲伍的人。母語在處,即是吾鄉!
馬來西亞華社族魂——林連玉
在馬來西亞,有兩個祖籍泉州的先賢,爲華文在馬來西亞的教育付出了畢生心血;一個是永春人林連玉,被馬來西亞華社稱爲“族魂”;另一個是晉江人沈慕羽,被華社稱爲“族英”。
爲了華文教育,林連玉被褫奪公民權,吊銷教師資格證,沈慕羽三次入獄;有詩曰:“橫揮鐵腕批龍甲,怒奮空拳搏虎頭。”正是他們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抗爭,如今的馬來西亞,已是除了中國之外華文教育最發達的國家。
馬來西亞,華人占人口總數比例爲25%;新加坡,華人占75%;可在馬來西亞,是兩岸三地以外擁有最爲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其80%的華人以中文爲母語。華人占比居多的新加坡呢?有98%的華人,以英語爲母語。
林連玉,乳名皇敬,字采居,原籍福建永春蓬壺西昌村,他是一位愛國華僑,前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主席。林連玉的祖父林以仁,是前清歲貢生,當地著名的老塾師。其父親林若奉,前清廪生,中國天文學會會員;他是律宗大師弘一法師的侍者,弘一法師最後14年住錫閩南,特別是在永春普濟寺閉關,和林奉若彼此二人情緣不無關系。
林連玉
1985年12月18日,林連玉逝世,其生前爲華文教育界及民族權益奮鬥,可謂鞠躬盡瘁;即使上刀山,下火海,也毫不畏懼,1961年8月,曾連續十年被選任吉隆坡華校教師公會主席的林連玉,被褫奪馬來西亞公民權,吊銷教師注冊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軍南進期間,他參加吉隆坡戰時救傷隊,于1941年1月深入新加坡爲抗日軍民服務,曾爲炮彈片所傷。新加坡淪陷前夕,正是他勸告陳嘉庚先生避難,才令陳嘉庚得以脫離險境。
在逝世前夕,林連玉對采訪他的記者說:我熱愛馬來西亞。。。。。。我盡了華族一份子的責任。
抗戰期間,他隱姓埋名,到深山老林養豬,抗日勝利了,他又將豬變賣了,全部付予尊孔中學的複辦。
沈慕羽先生塑像
“數十年來,我與林連玉等同道只是華教的先覺,假如沒有五百萬後覺得全力支持,怎會保住華教?所以這種成就是全體華人的集體的貢獻,我的光榮是大家所賜予的,我應該向全體華教的同胞致敬意和謝意。”這是1994年8月23日沈慕羽局紳榮休表揚會上說的一句話。
2007年7月底,在95大壽致辭中,沈慕羽說道:“我自問良心,我是一個忠誠、愛國的馬來西亞人。種族主義的存在,把我們馬來西亞的民族,分爲土著、非土著。我們華人,六百年前都來了……但是不是土著……我在馬六甲出世,1913年,到現在95歲……應該我是土生土長的、100%的土著,但是我沒有特權……這實在是太冤枉了!”
沈慕羽,1913年7月20日生于馬六甲吉林街,祖籍中國福建晉江安海。沈慕羽的父親沈鴻柏,是當時馬六甲同盟會領袖。給兒子取名“慕羽”,就是景慕三國名將關羽之意,希望他能夠效法關羽的精神,做一個有情有義,爲正義奮鬥之士。
1928年,16歲的沈慕羽,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培風學校第二屆初中。十年之後,也就是1938年,26歲的沈慕羽與曾月霭共結連理,夫妻恩愛非常,並育有6男3女,兒孫滿堂。
1929年,沈慕羽在父親創辦的明新印務公司工作,這家公司也是馬六甲最早印務所。三年後,他擔任父親的私人秘書,並隨父親赴南京參加“國民黨四全大會”。1933年,返回馬來西亞的沈慕羽在母校培風學校任職,並培風傳統廣西話,改爲標准華語。同年,他響應哥哥沈慕周,一道開辦“晨鍾夜學”並當任教職。婚後第二年,他又發起培風校友會,擔任首屆文書。
華社“族英”的沈慕羽老先生(中)
“晨鍾夜學”的開辦,主要是爲失學青年和受英文教育者提供學習華語華文的機會,時年21歲的沈慕羽,一馬當先,擔任義務教師。二戰後,1945年“晨鍾夜學”複辦,沈慕羽主持校政,一直到2004年,時年92歲高齡的沈老先生才卸下擔子。
87年以來,“晨鍾夜學”秉持有教無類的辦學精神,受教育的多的數不清,如“恒河沙數”,且該校的學生不分年齡、不分種族、不分職業,促成了馬來西亞華語流行滿天下的特色。
順帶一提,1973年7月20日,時年61歲的沈慕羽榮休,方卸下其擔任長達27年的平民學校校長之職位。沈慕羽接掌平民學校,出任校長,始于1947年,當年他在廢墟中重建平民學校,日後並稱爲馬來西亞名校,很多家長爲孩子能進入這所學校爲榮,小孩子報讀,很多家長半夜就開始排隊登記。一次,由于家長過多,爭先恐後,將校門擠倒了。
在教育事業上,沈慕羽另一個貢獻,就是倡辦教總,1965年12月,他出任華校教師總會主席,直至1994年5月卸任。當時,他已是82歲的老人,不再接受挽留,但後被委爲教總永久會務顧問,和教總始終同在。
沈慕羽不平凡的一生
沈慕羽,以“服務一生,戰鬥一世”爲人生座右銘,被譽爲馬來西亞華族的“精神領袖”,除了致力爭取海外華語教育地位,他還呼籲華人大團結、鏟除種族主義,建立公平社會。
沈慕羽八歲習字,持之以恒,直到九十多歲高齡,仍筆耕不辍。在海外書法界,他的書法獨樹一幟,在馬來西亞被譽爲“沈體”。著名書法家、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委員封俊虎說過,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文化的“指紋”。
數年前,封俊虎做客《中國正能量》節目時,曾舉已故馬來西亞著名教育家、書法家、華教鬥士拿督沈慕羽等爲例,還印證漢字具有民族身份認同性。
沈慕羽,曾創辦《古城月報》,還議成立民衆圖書館,推廣民間閱讀風氣;推動改革華語,簡化漢字等工作。另外,他領導孔教會,致力于宣揚中華文化。1989年7月,沈慕羽先生被選爲馬六甲中華大會堂主席,並開創了文化節點燃火炬運動。
2009年2月5日晚上9時,沈慕羽與世長辭,當時其靈柩停放在馬六甲培風中學禮堂,這也是培風中學創校96年以來破天荒的第一次設爲靈堂,以示對這位老人的崇高敬意。
沈慕羽被控告的老照片
1951年12月成立的華校教師總會,也就是常說的“教總”,其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正是有了教總,才掀起了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的華教運動,更奠定了馬來西亞華文學校今天仍繼續存在的基礎。1950年12月,馬六甲教師會主席沈慕羽,會見了吉隆坡教師會主席林連玉,力陳團結全國華校教師的重要,並倡議組織全國華校教師總會,在二人領導下,各教師會反應積極,遂有教總。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華文教育失去靈魂人物“族魂”林連玉的關鍵時刻,另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讓馬來西亞的華人們重新看見了希望,他就是“族英”沈慕羽,並爲此三次坐牢,矢志不渝。
1960年代,林連玉被褫奪公民權後,教總無人主持大局,當時華文中學紛紛改制,令華教運動陷入了曆史低谷。在此危急之刻,1965年,52歲的沈慕羽臨危受命,接任了教總主席這個燙手山芋。
沈慕羽之次子沈墨義(左4)攜家眷在家鄉安海龍山寺尋根祭祖
第一次入獄,是1942年馬來西亞淪陷,沈慕羽和哥哥沈慕周在家中被日軍逮捕。
日後,沈慕羽之次子沈墨義回憶起那段場景,仍記憶猶新。“記得這裏有憲兵跟我祖父在交談,後來他們離開之後我才上去樓上,上去樓上的時候我發現我媽媽躺在床上哭。聽說只要找我父親,我伯父從裏面出來,結果有一個跟隨日軍憲兵來的漢奸,說這個是某某人,所以日軍憲兵就一起把他帶走了。”
一次受訪,沈慕羽說:“我跟我哥哥被捕,就關在這裏,一個房間裏,跟其他的朋友呢,一共5個人,在這個小房,沒有被,沒有床,只是木板,我們就睡在木板上,吃的飯是灰米飯,英國人統治時代儲藏的白米,加上白灰,防蛀蟲,每個人吃了之後,都嘔血,臉腫,腳腫,但是沒有辦法,也只好吃。它的刑罰很重,煙呢燒了放在手臂上,讓它燒完,有的用電來刺激他的生殖器,也有叫人你打我我打你,灌水是最通常的,水灌進去,肚子漲大,然後他坐下去,水又溢出來,那種殘暴的行動簡直把人當作是草芥一樣。”
後來,因日本天皇過生日,沈慕羽僥幸被釋放,可他的哥哥沈慕周卻不幸死于日軍刺刀下。
沈慕羽96歲時書法
沈慕羽一生中的第二次入獄時,是58歲那年。
沈慕羽日後曾介紹:“1971年,我鼓吹華人大團結,我在怡保群衆大會,有七八千人,我發表了一小時的演講,鼓勵華人要團結,呼籲政府要給我們教育開放,要以平等互惠的態度對待各民族。我的演講政府錄音,他說觸犯了煽動法令,就給我扣留,在法庭控告我,一連兩年,這個案子才撤銷。”
二次牢獄之災,卻始終未能撼動沈慕羽力爭華文教育的堅定信念,他發動了華文獨立中學複興運動,號召華人各界利用報紙做宣傳,通過捐款、義演等方式支持母語教育的延續和發展。
然而,1987年10月—11月那場震驚大馬的“茅草行動”,將公開反對教育部政策的沈慕羽,再次送入牢中,當時,他已是76歲的老人了。直到1988年,在整個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爭取下,沈慕羽才成功獲釋,被關了200多天;不過,徹底重獲自由身時,是1989年政府的限制令“內安法令”取消了。
1991年12月,在八十大壽時,沈慕羽說:教育是沒有“錢途”的行業,要有錢途,就不從事教育,可是我認爲民族前途比“錢”途更重要。
此前一年,沈慕羽在《南洋商報》撰文說:“在華人的平等與語文地位爭取到之前,我將會做到最後一口氣爲止!”
文化,指引財富走向正途的指路燈
1988年獲釋後,沈慕羽和夫人曾月霭久別重逢
何啓良教授,現爲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副校長,2019年7月,由他編著的《沈慕羽日記研究·生活篇:生命的詠歎》出版。何教授說,沈慕羽的生活在平淡中隱藏著他文化人格和入世精神。
西方諺語雲“:一個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沒人看的時候做了什麽。”何教授說,從沈慕羽生活細節裏,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問題的答案:他爲什麽不當官?他又爲什麽原因接受拿督的頭銜?他何以能夠在生活極爲困難的時候自持?他又爲什麽幾番請辭社團職位最後又接受挽留?他爲什麽一直不惜當他所謂的傻瓜?意義何在?當了傻瓜爲什麽又那麽期待掌聲?他爲什麽能夠如此長壽?這些問題的答案,只要讀者細心琢磨,都可以從他的生活細節中找到。
沈慕羽一生的故事極爲豐富,在教育、政治、文化、思想領域皆有巨大成就,本文僅是簡述幾處,難免挂一漏萬。
正大制藥集團總裁鄭翔玲
文化,指引財富走向正途的指路燈。
我們說了很多成功的海外華商家族,總也離不開宗鄉關系、家風家教等文化層面的東西。身處異國,他們爲什麽對母語有衛護之心,爲什麽中華文化有一層深深的愛?因爲這是根脈,也是推動家族及企業奮發圖強、百年長青的原動力。
無論是創辦新加坡南洋大學的陳嘉庚族親陳六使,還是北馬橡膠巨擘林連登,再到馬來西亞族魂林連玉、族英沈慕羽,對于他們來說,華文教育來之不易,不是“本該如此”,是靠長期抗爭來的。他們之所以致力于中國之外華文教育,是爲了尋根續脈,薪火相傳,讓代代子孫知道:我是誰,我從哪來,往何處去。
菲律賓大班陳永栽,不遺余力地推動中華文化;正大謝氏家族第三代、正大制藥集團總裁鄭翔玲,在過年時不單貼春聯,還得挂燈籠,全家穿唐裝,擺上牡丹。在她看來,這樣她的孩子才有中國根,人才會踏實,不會飄。
鬥轉星移,他們在海外落地生根,濤聲依舊,鄉思不絕,母語文化寄托血緣、親緣之情,承傳文化,對于那些在外拼搏的人,將使得財富更加豐盈,且更有意義!
本文內容爲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