厐薰琹 大地之子 紙本水彩 45×37.2cm 1934年
留學(包括遊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興起的中國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最富時代特征的現象之一。中國近代的留學運動始于19世紀70年代,此後,從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公派、自費出國的留學生人數衆多,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美術等各領域研習精進,歸國後貢獻了巨大力量,作出傑出貢獻,成爲衆多領域的先驅者和奠基人。
具體到美術領域,留法藝術家大多選擇在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以油畫、素描、雕塑爲主要研究科目。
1933年4月2日,本著“需要一個更緊密的、更純潔的藝術團體的組織”,出于“互相了解、互相研究的真誠的態度”,“自由地評論藝術界的現狀,藝術上的問題”的目的,常書鴻、劉開渠、曾竹韶、王臨乙、呂斯百、唐一禾等一批留法藝術生,在巴黎常書鴻寓所成立了著名的“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從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學會活動一直延續了20年,先後聚集了常書鴻、滑田友、潘玉良、吳冠中、趙無極、呂霞光等111名旅法藝術家。它是已知的活動時間最久、組織最完備、成員最多、影響最大的留法藝術團體。成員既有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專業的藝術生,也有物理、化學等專業但愛好藝術的留法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後來陸續回到祖國,也有一部分留在法國和其他國家,但是他們都爲中國現代藝術的實踐和理論作出了各自的探索和貢獻。
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是一個藝術團體,更像是一個孵化器。在法國,他們接受了西方學院派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美術,同時也將西方現代主義諸流派帶回中國,爲20世紀中國美術帶來了傳統書畫體系之外的油畫(西畫、西洋畫)、雕塑、素描、色粉、水彩等新的美術類別,新的美術觀念,甚至與之相關的新的生活方式,從而成爲活躍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重要群體之一,奠基、開拓、改變、豐富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的發展。
從中央美院三件藏品談早期留法畫家郭應麟
郭應麟是常書鴻推崇備至的藝術家。常書鴻不只一次提到說郭應麟是當時畫得最好的藝術家,但是我們誰都沒有見過他的畫。因爲曆史原因全部流失了,只是在文獻裏一直傳說畫得好。
畫家郭應麟(圖片由林明傑提供)
1月12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龍美術館聯合承辦的“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大展(以下簡稱“留法大展”)在中央美院美術館開幕。這是中央美術學院在繼2018年百年校慶之後,邁向第二個百年的開年首展。多件只在傳說中的藝術珍品首次“現身”,多位被曆史塵埃淹沒的藝術大師“重現”,這裏就包括“傳說”中的早期留法藝術家郭應麟的三幅油畫作品。這是“郭應麟”第一次出現在公衆面前,這也是塵封在中央美院半個多世紀的三件重要美術作品首次出現在公衆面前。
郭應麟無疑是一位獨特的“失蹤者”,最早發現于1936年《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議記錄》中的記載:郭應鄰 男 繪畫 通信地址廈門集美學校,已回國。很久以來我們對他的經曆和成就一無所知,也看不到他的作品,他也成爲了藝術史上名副其實的“失蹤者”。
黃永玉先生在《在集美的日子》文中談到了對老師郭應麟的回憶:集美學校我第一個美術老師是郭應麟,他是真正正式的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畢業(有的人不是),油畫人物和風景都行。我敬畏他是因爲我不懂油畫,他提到的一些外國畫家我大部分不認識。他原是集美畢業才去巴黎的。他說話喉音、鼻音都重,帶點洋味,穿著又很潇灑。跟在他後面去美術館,穿過油咖哩樹和合歡樹林蔭,心裏很神氣。走廊裏挂著大幅他從巴黎臨摹回來的油畫,裝在金框子裏。其中一個老頭子在鋼琴邊教一個漂亮之極的女孩子彈鋼琴的畫,讓人心跳,仿佛她是郭應麟先生的親生女兒,怕郭先生生氣,只好偷偷多看了幾眼。郭先生後來到印尼去了。黃先生描述的“女孩子彈鋼琴的畫”就是這次“留法大展”中的作品《彈鋼琴》。這是郭應麟在法國臨摹的油畫作品,原作者不得而知,但從畫風上看,應該屬于古典學院派風格。
依據郭應麟後人提供的材料,以及相關的曆史文獻,郭應麟1898年9月27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文都魯蘇(Bondowoso)。他6歲時隨父親回到國內,先在家鄉海澄鎮(今屬福建省漳州市)私塾就讀,後隨宗叔郭美丞到集美師範學校學習。後由集美中學轉入南京國立暨南學校師範科繼續學習,畢業後去菲律賓馬尼拉中西學校任教,課余到菲律賓大學美術課學習繪畫。他熱愛體育,喜歡遊泳和田徑, 1922年曾與顧拯來一起曆時3小時,從集美學校出發遊泳近14公裏抵達鼓浪嶼島,還在菲律賓參加過三級跳遠比賽。
郭應麟 臨摹《彈鋼琴》 布面油彩 147.5×114.5cm 1932年
1927年(一說1928年),郭應麟得友人資助,赴法國留學。1929年初,他報考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專科學校(簡稱“巴黎美專”)雕像寫生班並被錄取,白天在班裏學習木炭畫,晚上則到市立美術夜校學習。1930年4月,他參加“美專正式生考試(此種考試一年一度,選錄極嚴,不論參加者多至若幹,總以前列十五名輪選,由十六名至六十名則爲暫時正式生,期以一年,期到取消)落選,自是倍加努力。翌年第二次與試獲選,乃爲該校永久正式生。” 1931年6月,郭應麟參加學校炭筆畫比賽,竟然獲得了第五名。這是巴黎美專曆史上第一個獲獎的中國學生,常書鴻就曾說過“郭君爲同學中成績最好的一個人。”
郭應麟在法國靠半工半讀完成了學業。1932年7月,他結束了在巴黎美專的學習,離開了學校。第二年1月,他參加了留法同學爲他舉行的歡送會後回國,同時他也成爲著名的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初創成員之一。同年3月18日,郭應麟被集美學校聘爲美術館主任,並在廈門美術專門學校兼任西洋畫教師,學生包括台灣著名畫家莊索和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
1934年,郭應麟與出生鼓浪嶼的名媛林翠錦結爲伉俪。林翠錦女士1904年出生在菲律賓依琅,曾就讀于集美師範學校。她的三位表姐分別嫁給了陳嘉庚的三個兒子,三姐妹成爲三妯娌,當時被傳爲美談。這也注定了郭應麟林翠錦夫婦與陳嘉庚一生的不解之緣。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爲逃避戰亂,郭應麟出走南洋,到新加坡出任南洋美術專科學校美術教員。南洋美術專科學校由廈門美專創辦人之一的林學大(1895—1963),在陳厥祥(陳嘉庚之子)以及校友會的推動下創辦,揭開了南洋本土美術教育的序幕。教員中包括林學大(校長)、邱應葵、郭應麟、鍾鳴世、謝投八等。謝投八曾說:“南洋美專是廈門美專在海外的延續”。南洋美專的創辦被視爲是20世紀初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向海外華人延伸的典型範例。
1941年12月8日新加坡淪陷,郭應麟隨郭美丞到印尼泗水避難,先在華僑小學教書,一年後與友人開辦麗都禮品店。1942年,陳嘉庚避難到印尼,郭應麟爲掩護嘉庚先生,主動放棄禮品店的生意,全家搬到中爪哇梭羅(Solo)租屋暫住,以後又遷居東爪哇瑪琅(Malang)。郭應麟將陳嘉庚化名爲“李文雪”登記到他在泗水開辦的麗都禮品公司戶口簿內。這樣,陳嘉庚就成了戰前遷入爪哇,在泗水住過五年的“合法居民”,並取得了身份證。這也是陳嘉庚先生得以一次次能擺脫日本人圍捕的重要原因。而郭應麟在這三年間,經營土産生意,後又開設牙刷廠,完全放棄了繪畫。
1945年日本投降,9月底郭應麟陪同陳嘉庚乘火車赴雅加達。陳嘉庚在離開瑪琅前,將親自謄寫的十本《南僑回憶錄》,交給郭應麟夫婦保存。上世紀80年代,夫人林翠錦委托子女分兩次將書稿捐獻給國家,現存于集美陳嘉庚紀念館,成爲該館的鎮館之寶。
上世紀50年代,郭應麟的子女漸漸長大成人,能幫忙管理經營,他不用再爲生活奔波,開始重新拿起了畫筆。
1956年10月,由“印尼華僑美術協會”10名成員作品組成的“印度尼西亞華僑美工團作品展覽會”在北京舉行。這是1949年後,海外華僑美術團體在祖國舉行的第一次展覽會。郭應麟任代表團副團長回國訪問並有多幅作品參加展覽,他在北京見到了幾十年前的學生黃永玉。展覽後,他遍遊祖國名勝,回到廈門鼓浪嶼老家,並創作了一批畫作。回印尼後,得以過幾年安定生活,應該說這段時間是郭應麟最惬意的一段時光。1961年10月19日因患心肌梗塞突然病故,享年63歲。
郭應麟在他臨終前交代妻子林翠錦將他在留法期間臨摹的大幅畫作,如“授琴”“牧馬”等送印尼大使館轉送北京美術館,但遺憾的是雖經多方查找這批作品還是音信全無。2018年10月31日,經過在印尼的王聰叢女士、郭應麟學生曹達立先生以及郭應麟後人的多方努力,最終確認郭應麟去世後有三件作品捐給了中央美術學院。這一消息,得到了央美美術館典藏部主任李垚辰的確認,至此尋找了半個多世紀的郭應麟遺作最終有了圓滿結果。
我們走進中央美院美術館“留法大展”展覽大廳,就能看到並排陳列的這三幅作品:《拾穗》《彈鋼琴》《林妖的舞蹈》。面對這些作品,我們不禁感歎,郭應麟作爲一位早期的留法藝術家不應被藝術史遺忘,他的經曆、作品應該被記錄傳遞,前輩藝術家的藝術精神更要被傳承。(作者:董松 安徽博物院研究館員)
唐一禾與巴黎中國留法藝術學會
巴黎,城垣巍峨、宮閣瑰麗。
1931年初春,年方26歲的唐一禾到達了這裏。
上世紀20年代,徐悲鴻、張道藩、顔文樑、林風眠和潘玉良等曾經留學巴黎,歸國後一舉成爲了美術界的翹楚。
30年代,新一撥的藝術青年遠涉重洋、來到這裏,分散到各個美術學校學習。他們大部分人都是京、津、滬和江浙一帶的,來自內地省份的少而又少。
彼時,巴黎被譽爲世界藝術之都。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簡稱“巴黎美院”)不僅是它皇冠上一顆耀眼的明珠,也是藝術精英們心目中最高貴的殿堂。3月中旬,在一年一度嚴格的入學考試中,唐一禾以優異的成績名列榜首,被巴黎美院錄取。同期入學的還有杭州人常書鴻等。唐一禾也是就讀于巴黎美院的第一個湖北人,這兩個“第一”對湖北美術的發展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時的武漢繼清末“洋務運動”後,日益崛起的大都市,商業繁華、人文昌盛,全面引進西方現代藝術教育體系的需求與日俱增。盡管武昌藝專創辦已逾10數年,也聘請了一些外籍和留洋的教師來校任職。但由于人員流動的頻繁,缺乏真正紮根于本土教學的高端人才,導致了西洋繪畫未能形成自已的學科特色和專業風格。唐一禾在巴黎的留學及藝術活動,無疑將要對武昌藝專産生較大的影響。
他與常書鴻的導師同是著名的保羅·阿爾伯特·勞倫斯教授。這是巴黎美院曆史上最悠久的畫室之一,勞倫斯的父親和哥哥都曾經主持過該畫室的教學。勞倫斯本人十分崇尚自普桑、福凱、卡爾東到大衛和安格爾以來的新古典主義,強調繪畫的理性和寫實的訓練,對學生的要求也很嚴格。同一個畫室的唐一禾與常書鴻,一見如故、志趣相投,成了無話不談的親密朋友。
唐一禾 江津寫生之一 布面油彩 38×47cm 1941年
唐一禾租住的小公寓,在拉丁區帕森敏熱街(Parcheminrie)28號樓上。此處距巴黎美院和盧森堡公園都很近,步行大約需要一刻鍾左右。
盧森堡公園位于拉丁區的中心,是路易十三時代建成的。內有盧森堡博物館,經常性地舉辦當代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展覽。公園裏還分布著許多反映希臘神話的人物、動物雕塑。面朝先賢祠的大門前,有一家名爲布利爾(Bullier)的咖啡館,這是中國留學生聚會的傳統場所。1921年徐悲鴻與張道藩等人組織的“天狗會”,就是在此成立的。唐一禾也經常在此喝咖啡、或到公園裏散步。有時候他去常書鴻家裏聚會,高談闊論、推心置腹。
他的朋友圈裏還有曾韶竹、周圭、冼星海、艾青、彭友賢、何之培和呂斯百等人。每逢聖誕節,朋友圏裏總要約起來,歡聚一堂、共渡佳節。1932年的新年假期顯得格外的隆重和熱鬧,爲了歡送巴黎美院的同學、福建人郭應麟啓程回國,共有18人參加了常書鴻家的新年聚餐會。他們是:唐一禾、常書鴻、陳秀芝(女)、周圭、郭應麟、虞炳烈、虞炳烈夫人(女,小提琴家)、劉開渠、曹竹韶、王臨乙、程鴻壽、李韻笙(女)、呂斯百、陳策雲、馬露玉(女)、張賢範(女)、陸傳紋(女)、朱季青等。
在這次活動中,有人提議成立一個留法的藝術家協會。
常書鴻曾在《藝風》雜志上撰文道:
“那時候我們有四五個人都共同的在拔地南(Bandinet)路十六號Atehier居住,因爲這裏是預備爲畫家或雕刻家的工作室,遠離著布爾喬亞生活方式的另一個世界中,自然沒有一切外國禮教習俗的拘束,可以自由自在的作樂行慶,所以當時就決定在我們Atehier中舉行。”
“拔地南”(Bandinet)一詞並非法語,可能是一個印地語的發音。
巴黎道路的名稱一百多年來基本上沒有什麽變動。
常書鴻所說住在附近的四、五人,應該指的是呂斯百、劉開渠等。
接下來自2月5月至3月5日,他們在此處一連開了三次會議,紛紛表示建立一個團體,對于留法的藝術家們而言,十分重要、勢在必行。
大家討論的重點之一是團體的名稱。
這次提出了四個名稱:1、中國留法藝術學會;2、中國留法藝術研究會;3、中國留法藝術同學會;4、Seine(塞納河)社或會。
4月2日,經過又一次會議上的反複爭論後,終于確定爲“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其中的“藝術”包含了音樂、建築和設計等學科範圍,“學會”則表示了團體的學術性和權威性。
本次會議上全體通過了學會的簡章,並選舉産生了第一屆委員會(任期爲2年)。
委員們的分工如下:
總務股—常書鴻、呂斯百;文書股—唐一禾、周輕鼎;出版股—秦善、劉開渠;展覽股—鄭可、王臨已;會計股—曾竹韶、謝投八。
徐悲鴻 自畫像 布面油彩 70×49cm 1924年
會議還決定做四件事情:
1.創辦一個永久性的畫室;2.舉辦會員畫展;3.印刷會員作品集畫冊;4.與《藝風》雜志合作出版專刊。
由于作品的數量和質量均不夠滿意,本擬當年10月份舉辦的畫展未能舉辦;因資金不足畫室也沒建成;畫冊也只印行了第一集,共4個會員有11幅作品。
1934年8月,《藝風》雜志出版了“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專號”,刊登了部分會員的作品、文章及照片,對學會作了一次重點的介紹。後來,隨著第一屆委員們陸續返國,學會的活動進入了半停頓的狀態。但是,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是最有影響力的海外藝術團體,它對中國現代美術及美術教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美術史上留下了驚鴻一瞥。
而唐一禾不僅是團體的骨幹成員,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組織者。
具體的原因如下:
其一、現在僅存的活動照片中,每一張都有唐一禾,特別是徐悲鴻訪問巴黎時與學會主要人員的合影。
其二、他當選爲第一屆委員,並且負責“文書股”。凡是搞過團體活動的看官都知道,所謂“文書股”就是提前做策劃、寫章程、定規矩的人,他們往往就是組織的發起者和核心人物。
其三、他與主要負責人常書鴻志同道合、親如手足,都胸懷著鴻鹄之志,敢爲人先。兩人有更多的機會策劃與討論。
唐一禾在巴黎中國留法藝術學會的活動,爲武昌藝專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不僅與全國各地的留法藝術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建立了廣泛的人脈,還代表著湖北美術家跻身于全國的藝術界,極大地提高了武昌藝專的知名度。所帶回的歐洲現代美術教育思想與體系,也給湖北的美術教育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作者:散人)
(通訊員 何一沙 特別鳴謝 郭紅梅 董松 江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