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在原子彈還遲遲沒有消息的情況下,美國軍方開始正式准備針對登陸日本的“垮台行動”(Operation Downfall)。
“垮台行動”包括2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九州島南部登陸日本的“奧林匹克行動”(後來因爲泄密,改稱“莊嚴行動”);第二階段,則是直接進攻東京的“皇冠行動”。
美軍選擇這2個地方,其實也是無奈。日本雖然四面沿海,但適合登陸作戰的也就只有這2個地方。再加上美軍已經占領了日本南側的沖繩島、天甯島和硫磺島,這幾處作爲美軍重要的前進基地,與九州和東京的距離剛好在轟炸機的射程之內。
“垮台行動”的規模將是史無前例的,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遠超諾曼底登陸。海軍方面,將動用42艘航空母艦、24艘戰列艦和400艘巡洋艦、驅逐艦;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方面,在初期登陸和後期增援行動中,都有超過50個師的兵力。而麥克阿瑟將成爲這支史上最強部隊的總司令。
麥克阿瑟在1944年的最初計劃中,並沒有考慮其它盟軍地面部隊的參與,他認爲依靠整個太平洋以及本土的500萬個美國大兵,足可以拿下整個日本——這也是他一心想獨自占領日本的野心。如果戰鬥打響之後,確實需要大量的後援,那麽美國將會從歐洲、中緬印等地區抽調部隊,也都來得及。
不過,隨著情報的不斷增多,到了1945年,美軍對“垮台行動”的推演也越來越實際,他們最終得出一連串令人驚訝的數字。
日本很可能已經預判到了美國的行動,屆時日本在本土集結的軍隊將達到433萬的規模,而日本本土可以武裝的平民將會有3155萬,總數將達到3588萬之多!雖然達不到一億玉碎,但這個數字足夠讓人膽戰心驚!
這是什麽概念呢?以剛剛打完的沖繩島戰役來說,日本在沖繩的各種抵抗力量加起來也不過12萬,這造成了美軍1.4~2萬的死亡。而3588萬幾乎是12萬的300倍,簡單類比一下的話,美軍在整個行動中將會死掉420萬~600萬人。即便是最理想的推演結果,美軍也要付出100萬以上死亡的代價。
這個數字美國顯然無法承受。
怎麽辦?加隊友!
于是,在麥克阿瑟的同意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等國家的陸軍,相繼加入了登陸部隊序列,包括海陸空在內,總兵力差不多有100萬。也就是說“垮台行動”的登陸部隊總人數,已經達到了大約600萬的規模。
這倒不是美國人主動去拉墊背的,實際上,是這些國家主動向美國投懷送抱。原因有很多,于公,本來就是一條戰線上的,在需要出力的時候肯定不能退讓。于私呢,這些國家要麽被日本侵略過,要麽被奴役過,或者是有大量人員被虐待過,報仇的動力可以說是非常充足,而一旦登上日本領土,他們的曆史書也就可以寫得更加漂亮一些。因此,報名參與對日本的反攻,于情于理都是自然而然的。
“將軍,印度陸軍方面也想加入。”
“不行!美國人即使頭破血流,也不要印度軍隊加入!”
“他們也是英聯邦的啊,丘吉爾首相一直誇他們作戰英勇,您要不要考慮下?”
“他們說話你聽得懂嗎?他們的組織能力你放心嗎?他們的裝備和訓練充足嗎?他們的人員你覺得可靠嗎?”
“……”
“這是命令,無需討價還價!而且,爲了保證登陸作戰的順利,我建議所有盟軍參戰部隊,都只能使用美國的裝備和後勤力量,在行動之前,需要在美國進行6個月的專門訓練。”
……
印度軍隊究竟怎麽了,竟然讓麥克阿瑟如此不待見,甚至連個試用的機會都沒有。印度軍隊這麽不堪嗎?要知道,日本也侵略過印度,殺了不少印度人。作爲英聯邦的一部分,印度于公于私都是美國的親密戰友啊!難道老麥與印度結過什麽梁子?
我們還是來看一下真實情況吧。
1939年時,作爲英國的殖民地,印度軍隊受到了冷落,沒有任何的擴充計劃和訓練計劃,整個印度軍隊的規模只有大約17萬人,其中英國部隊有4.4萬人。印度軍隊的主要職責是維持印度內部的穩定,次要職責與英國一起,在阿富汗附近防禦蘇聯的潛在威脅。
隨著二戰的進行,英國軍隊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因此,印度軍隊的規模也急劇擴大,並不斷被派往非洲、歐洲、中東以及亞洲戰場的前線。到了1945年中,印度軍隊已經變得非常龐大,總數超過了200萬。在英國都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印度軍隊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裝備。因此,吃敗仗也是不可避免的。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敗了也得有軍人的骨氣吧。
但印度人顯然不這麽認爲。
在非洲和中東戰場上,被俘的印度軍隊選擇了加入德國軍隊,而不是被送往戰俘營。這些人和戰爭爆發時在德國的印度學生組成了所謂的自由印度軍團。他們最初是被作爲德軍在亞洲的探路先鋒,但很快就被派去守衛大西洋牆,爲他們曾經的敵人去拼命,阻擊曾經的朋友。
在亞洲戰場上,確切地說是在印度、緬甸和東南亞地區,吃了敗仗的印度戰俘,與非洲和中東的戰俘一樣,沒有選擇進戰俘營。他們加入了印度國民軍——一支日本的狗腿子部隊——開始與英國開戰。比如,1942年新加坡淪陷後,大約有40000名印度士兵被俘。其中超過30000人加入了印度國民軍,成爲了日本人的爪牙。
1942年,擔任印度陸軍總司令的英國陸軍元帥克勞德·奧金萊克爵士曾說,“如果沒有印度軍隊,英國就不可能經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言外之意就是,印度軍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爲英國的勝利和持續戰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丘吉爾則說,“印度士兵和軍官的英勇無人可以匹敵”……這怎麽聽都是英國人在誇自己的領導水平,是在往自己的臉上貼金,跟當肉盾的印度士兵沒有多大的關系。不過,也不能說沒有關系,至少這些話可以激勵更多的印度人加入軍隊,繼續讓印度軍隊去沖沖沖,繼續爲英國人送命……
最終,“垮台行動”隨著日本的投降而被廢棄,麥克阿瑟的超級指揮官也沒有當成。美國海軍曾經力推尼米茲擔任行動的總指揮,但由于全局的考量,海軍主動退出了權力的爭奪。但各支英聯邦部隊卻顯然沒有這麽大度,直到日本投降也沒有確定好誰來指揮,誰能得到登陸日本這一曆史榮耀。
而印度被冷落一事,也就顯得沒那麽突出,甚至都沒多少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