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0日電 據外媒20日報道,英國一位體重達350公斤的男子住院後占用4張床位,因病愈後原定的醫療機構拒絕接收,該男子已滯留醫院3個月,導致70位病人的手術因此延期。
其實病床“霸頭”一直是醫院頭疼的問題,世界各國的醫院都存在床位的占用、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有研究報道,不同的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以及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醫院都存在不適當的住院日,從而導致醫院床位利用效率減低。
國內的醫院也存在更加嚴重的問題,長期占床的在三級醫院比比皆是,特別是設有幹部病房、特需病房的醫院,還有一些心腦血管、腫瘤、骨科等專科醫院,平均住院日往往居高不下,床位周轉率較低,有些病人甚至住院長達幾個月甚至數年。
汪雅璇,張馨予等研究的《醫院床位資源利用與平均住院日的國內外比較分析》,比較了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智利5國床位資源配置以及平均住院日情況,結果顯示各國醫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均呈下降趨勢,但我國與其他4國差距較大,我國醫院床位資源逐年增加,但平均住院日居高不下,醫院床位使用過度與使用不足並存。
影響床位使用率的因素很多,從公立醫院內部資源配置和管理看,醫院的自身發展、資源配置、就醫流程、技術能力、醫護人員素質都影響著床位使用效率。從一個區域整體床位使用率來看,如果整體使用率不高,床位資源浪費嚴重,也不單單是一家醫院的問題,涉及到區域衛生規劃、醫院規模、病床設置、政策制度和考核評價等多個方面,需要衛生行政部門統籌考慮,通過組合拳進行綜合治理。
放眼世界,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和我國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遇到了這些問題,這也使得這些國家和地區自上世紀開始,就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床位利用效率評價和管理方法,來控制床位資源的不必要浪費,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
英國、北歐等福利型國家,十分注重大醫院與社區醫療機構、綜合性醫院與專科醫院,以功能整合和資源共享爲主的醫療資源規劃。新加坡將全國的公立醫院重組整合成“新保”和“健保”兩個醫療集團,統一規劃、公平競爭。中國香港將所有非營利醫院在醫院管理局的統一管理、統一財務、統一薪酬、統一采購的基礎上,按區域實行網片管理,強調網片內專科設置和大型設備,盡可能地避免重複配置和浪費。
即使在美國這樣多元辦醫傾向明顯的醫療機構內,也會爲了共同的醫療保險償付利益,而將不同資産的醫院以及私人家庭醫生組成股份制醫療集團,從而達到縮減成本、提高醫療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這些不同體制下醫療資源整合的經驗,對我們合理利用床位資源還是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合理規劃布局床位資源
根據區域的經濟發展、人口結構、衛生和疾病狀況、不同人群需求,來規劃配置衛生資源,合理布局不同層次、不同功能、不同規模的醫療機構,從人員、床位、設備、經費等方面進行調控。這是提高床位使用效率最基礎的環境因素,由區域統一的主管部門進行全行業管理,按照公平、效率的原則合理配置資源,從源頭上使得有限的衛生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最近十多年來,國內綜合醫院由于缺少有效的合理管控,再加上財政補償機制的不完善,一些醫院依靠大量舉債不斷擴張,盲目追求更大的經濟規模,盲目“做大做強”、“擴張床位”,造成綜合醫院規模超大、專科醫院風卷雲集,而社會和百姓急需的養老、護理、康複、傳染病、精神病等醫療機構嚴重不足。
因此現階段,應當按照“規劃總量、調整存量、優化增量”的原則,對醫療資源從結構、功能和空間上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規劃調整。合理規劃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實施醫院的分級分類規劃管理,防止醫院之間的過度競爭和盲目發展。合理布局康複、護理、臨終關懷的醫院和床位,爲綜合醫院的長期“壓床”的病人,留出康複的出口和治療的通道。
特別要控制醫院規模的過大發展,綜合醫院的床位規模過大,不僅不會帶來床位利用的高效率,反而會導致床位資源的浪費、醫療成本的增加,也會大量虹吸區域內二級以下或縣級醫院的病人,造成區域醫療資源的浪費。本人在《從規模經濟角度看醫院多大規模才合適》也探討了這個問題,在此不再贅述。
實質性推動分級診療雙向轉診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目標是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實現分級診療,政策的出發點是圍繞“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按照疾病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治療,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過程。應該說,這是我國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十分重要的舉措。
但從推行情況的看,目前仍舊存在大醫院“人滿爲患”、“一床難求”,越高級的公立醫院空床位越少,二級以下醫院床位使用率較低,基層醫院和社區機構“門庭冷落”、“無病可看”,這是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
一些區域圍繞部分綜合醫院構建醫聯體,推行“分級診療”,但往往有核心醫院利益的考慮,與區域二級以下醫院、縣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構建的醫聯體,更大的效果是搶占病人資源,“抽水機現象”顯著,構建向上轉診的通路,真正實現慢性病人、康複病人向下轉診的屈指可數。這樣就造成優質醫療資源更加“優質”,落後的醫院更加“生存困難”。
本人參觀過日本、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地區的醫療體系,這些醫療資源利用效率高的國家和地區,最大的特征是分級診療的實現,根據病人的緩急和難易程度合理分流了患者,綜合性醫院就醫秩序井然,環境舒適,沒有人滿爲患的現象。
因此要實質性的推動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倡導分級診療,要通過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和管理考核辦法,構建統一協調、分工明確、轉診有序的分級診療機制,從醫保和新農合報銷機制上也進行推動,加強監督和考核,促使醫院之間采取實質性的行動,真正實現“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充分利用非公醫院床位資源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全國醫療機構總數爲100萬個,醫院3.2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109個,民營醫院20011個。在數量上民營醫院已經遠遠超過公立醫院,但在服務總量上依然不高:2018年1-9月,全國醫院總診療人次爲26.3億人次,其中22.4億人次選擇到公立醫院就診,只有3.8億人次的患者選擇去民營醫院,僅占14.4%,兩者懸殊較大。
在公立醫院常年“床位不夠用”的情況下,民營醫院的病床僅有60%左右的使用率,顯得十分慘淡。這種醫療資源的配置不均衡和利用不充分,導致了公立醫院的常年爆滿、一床難求,而民營醫院大量的醫療資源處在閑置浪費的狀態中。
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了《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提出按照公立醫療服務體系承擔70%服務量,來確定公立醫療服務體系與非公立醫院之間的資源比例關系。到2020年還有不到兩年的時間,非公醫院服務量的增長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縱觀美國、新加坡、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的醫療資源配置,公立和私立機構呈現差異化發展的趨勢,公立醫院呈現公平性、高福利、低收費、公益性強,但等待時間長,效率比較低。私立醫院環境舒適、效率高,診療時間也有彈性,加上商業保險的廣泛普及,私立醫院的服務量還比較高的。
隨著人們醫療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長,加上慢性病患病率的提高和老齡化的加速,我們的醫療服務體系將更加受到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等床位需求沖擊,但總體公立醫院的床位資源又十分有限,因此應該通過創新付費方式,提高醫療費用支付能力,同時支持醫保對私立醫院的支持,激活私立醫院的醫療資源,提高私立醫院的床位使用效率和服務量。
多措並舉提升醫院床位使用效率
醫院使用效率與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轉次數相關,一般有四種情況:病床使用率和周轉次數均高,使用率低而周轉次數高,使用率高而周轉次數低,使用率和周轉次數均低。不同類型、結構和功能的醫院上述情況均不相同,應當根據醫院的情況追求一個合理的水平。
病床使用率和周轉次數均高,說明醫院床位數量滿足不了病人的需求,加床嚴重,醫療質量必定下降,應當考慮增加醫院科室的固定床位。使用率高而周轉次數低,說明病人住院時間長,慢性病人和重症病人比例高,甚至有長期“壓床”的情況,可以加大治療力度,保證療效的基礎上加速出院,縮短平均住院日。使用率低而周轉次數高,說明平均住院日短,病床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供大于求,床位資源在浪費。使用率和周轉次數均低,說明醫院病床處于空閑狀態,嚴重的浪費醫療資源。
在提高醫院床位使用效率上,可采取推行臨床路徑,通過臨床路徑的實施,縮短醫院的平均住院日,加快醫院的床位周轉,提高床位的利用效率。同時,醫院要在病人的入院安置政策、就醫咨詢方面,提升床位協調的服務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將醫院床位使用效率通盤考慮,盡量合理利用。醫療技術是改進病床使用效率的關鍵因素,醫院通過不斷提高診療技術、改進就醫流程,廣泛推廣高技術比如日間手術、腔鏡技術的應用,縮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的使用效率。